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龍龕手鑑》“銣”字考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龍龕手鑑》:“銣,尼主、而遇二反。”[1]《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銣,冗主、而遇二切。”[2]《篇海類編》:“銣,冗主切,音汝,又而遇切。”[3]《康熙字典》列入《備考》[4],《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皆云“義未詳”[5]。有音無義,陳飛龍、鄭賢章二氏之《〈龍龕手鏡〉研究》皆未考[6]。“銣”字其義不明,要得知它的意義,須從考察同源字入手。
2.我們先考查從“如”得聲之字的詞義。
2.1.《說文》:“帤,一曰幣巾。”段注:“幣當爲敝,字之誤也。”[7]《六書故》引正作“敝巾”。《繋傳》:“臣鍇按:《易》曰:‘濡有衣帤。’又道家《黄庭經》曰:‘人間紛紛臭如帤。’皆以塞舟漏孔之故帛也,故以喻煩臭。”
(1)《繋傳》所引《易》見《既濟》:“濡有衣袽。”《釋文》:“袽,王肅音如,《說文》作絮,《廣雅》云:‘絮,塞也。’子夏作茹,京作絮。”馬王堆帛書本《周易》作“茹”,與子夏本同。《集解》引虞翻曰:“袽,敗衣也。”盧文弨曰:“䋈,舊本作絮,案《說文》作䋈,今從改補。”[8]黄焯校云:“絮,宋本同,盧依《說文》改作䋈,下‘絮塞’同。”[9]盧改非也,《周禮·夏官·司馬》、《考工記·弓人》鄭玄注二引《周易》,並作“絮”字,與京房本同。《考工記》《釋文》:“絮,本亦作帤,《周易》作袽。”毛奇齡曰:“敝䋈名袽……若夫袽、䋈、帤同音,同是敗絮塞舟漏之物,故徐鍇云‘帛臭’。臭者,敗也。《黄庭經》云:‘人間紛紛臭如帤。’亦指臭敗。”[10]
(2)《繋傳》所引《黄庭經》,《雲笈七籤》卷12、宋陳田夫《南嶽總勝集》卷下《敘唐宋得道異人高僧》亦引之,《雲笈七籤》有注:“帤,弊惡之帛也。”宋·宋祁《七不堪詩》:“六不堪,不樂俗人共,聒聒沸蟈集。紛紛臭孥衆,怒遷多市色,禮煩方聚訟。”“孥”當作“帤”。
2.2.《說文》:“絮,敝緜也。”又“䋈,一曰敝絮也。《易》曰:‘需有衣䋈。’”又“𧘽,弊衣。”段注:“敝,各本作弊,誤。今正。袽者敝衣,帤者敝巾,絮者敝絮。各依所從而解之……晁說之曰:‘袽又作䘫。’玉裁謂:袽、䘫皆𧘽之誤字耳。”[11]考《廣韻》:“䘫,衣敝。”“䘫”同“袽”。䋈、𧘽,當以作絮、䘫為正,字從如得聲,非從奴得聲,《周易》《釋文》引《說文》正從如作絮字。《說文》誤收錯誤字形“𧘽”、“䋈”。段氏謂“袽、䘫皆𧘽之誤字”,黃侃謂“‘䋈’同‘絮’”[12],皆非也。1922年《福建新通志》:“敝衣曰𧘽。”[13]“𧘽”亦當作“䘫”,可知此義猶存於近代閩語也。
2.3.《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高誘注:“茹,讀茹船漏之茹字。茹,臭也。”《文選·魏都賦》:“神惢形茹。”李善注:“茹,臭敗之義也。”吕向注:“物之自死曰茹。”《廣韻》:“茹,臭也。”趙少咸《疏證》舉高誘、李善注為證[14]。《楚辭·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文選·離騷》呂延濟注:“茹,臭也。”黃靈庚曰:“茹蕙,謂萎絕之芳草。”[15]二氏說是。茹蕙,言臭敗之蕙也[16]。“茹”訓敝敗、物之自死,敝敗斯臭矣,二義相因也,故高誘、李善訓“臭”也。《吕氏》高注“茹,讀茹船漏之茹字”,是高氏所見本亦同子夏作“茹”也。高注“茹船漏”者,謂以破布塞漏船之空隙也。塞漏船空隙之物,亦可用竹屑、竹皮,其專字作“筎”。《玉篇》:“筎,竹筎,以塞舟。”《集韻》:“筎,刮取竹皮為筎。”《六書故》:“筎,刮取竹青也。”《備急千金要方》卷12有藥物“青竹筎”,又卷16有“生竹筎”,皆指竹皮。今西南官話猶稱用來堵塞船漏的竹屑為筎[17]。《魏書·食貨志》:“又其造船之處,皆須鋸材人功,並削船茹,依功多少,即給當州郡門兵,不假更召。”此所削之茹,即筎,竹皮也。《會稽志》卷17:“會稽往嵗販羊臨安,渡浙江,置羊艎版下,羊齧船茹,舟漏而沈溺者甚衆。”羊所齧之茹,不是破布,就是竹
中国历史人物朱德的故事
皮。“茹”、“筎”皆指破布、筎,用來堵塞船漏,作動詞用,以破布、竹皮堵塞孔洞亦謂之茹、筎。名詞、動詞,其義相因也。《廣雅》:“絮,塞也。”王念孫曰:“䋈,各本訛作絮。《既濟》《釋文》云:‘袽,《說文》作䋈,《廣雅》云:‘䋈,塞也。’子夏作茹,京房作絮。’今據以訂正。”[18]“絮”字不誤,王說非是。《周易》《釋文》引《說文》《廣雅》並作“絮”字,王氏所據本誤。《齊民要術》卷7:“及下釀,則茹甕。”又“冬釀者,必須厚茹甕,覆蓋。”又“十月初凍,尚煖,未須茹甕;十一月、十二月,須黍穰茹之。”又卷9:“小開腹,去五臟,又淨洗,以茅茹腹令滿。”黃生曰:“按:茹者,以物擁覆取煖之名。字書茹字無此義。《禮·樂記》:‘煦嫗覆育萬物。’注:‘以氣曰煦,以體曰嫗。’當用此嫗字。”黃承吉曰:“此正各條所云‘凡同聲之字皆同義’,故茹之義即是嫗,古不必定書嫗。”[19]黃氏以“嫗”為正字,非也。繆啟愉曰:“茹,《要術》中特用詞,作‘包’、‘裹’解釋。字書未載此義。高誘注《呂氏春秋·功名》的‘茹’說:‘茹,讀茹船漏之茹字。’字亦作袽,王弼注《易經·既濟》的‘衣袽’說:‘衣袽,所以塞舟漏也。’由塞這一義引申為外面包裹,就是‘茹甕’。”[20]繆氏釋義是也,而謂“字書未載此義”,則失檢《廣雅》“絮,塞也”之訓。《唐律疏義》卷27:“茹船,謂茹塞船縫。”蘇軾《杜處士傳》:“船破須筎,酒成於麴。”二例亦塞義。
2.4.《淮南子·說山篇》:“故桑葉落而長年悲也。”高誘注:“桑葉時既茹落,長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书籍推荐语
年懼命盡,故感而悲也。”于省吾、馬宗霍並引《吕氏春秋·功名》、《文選·魏都賦》注,謂茹落猶敗落[21]。二氏說是。吳承仕謂“茹”為“苑”字之誤,訓枯病[22],得其義,而未得其字。
2.5.《玉篇》:“肗,魚敗。𡜃,魚敗也。”《廣韻》:“肗,魚不鮮。”《集韻》:“肗,肉敗曰肗。”胡吉宣謂“𡜃,字本作肗,從女聲,此變從女肉聲,形誼俱乖”,是也;但胡氏又謂“肗”、“𡜃”為“脮”俗字[23],則非也。《福建通志》卷67載南宋阮元齡乾道元年作《愬旱魃文》:“流泉石之淵淵,窘蛟龍而就肗。”有注:“肗,音汝,魚不鮮也。”“肗”、“𡜃”並從肉如省聲,《玉篇》同音而煮切,當即一字。《玉篇》“肗”入肉部,而“𡜃”入女部,後者非是。“𡜃”字亦當歸於肉部。《玉篇》:“𥞚,臭草也。”臭草,言臭敗之草,非專名。
2.6.《玉篇》:“㾒,㾒病也。”《集韻》: “㾒,病也。”今西南官話猶稱一種脹、麻、痛綜合症為㾒[24]。字或作𤸻,《玉篇》:“𤸻,𤸻病也。”字或作疓,《廣雅》:“疓,病也。”《廣韻》:“疓,病也,見《尸子》。”字或作㾍,《玉篇》:“㾍,病也。”《集韵》:“㾍,病也,一曰儜劣。”胡吉宣曰:“㾒,疑與疓、㾍及𤸻等同,偄弱病也。”[25]胡說是,古如、乃、而一聲之轉也,各換聲符以制字,其實一也。
3.草木之腐敗為茹、𥞚,故字從艸從禾;魚、肉之腐敗為肗、𡜃,故字從肉(月);敝衣為袽、䘫,故字從衣;敝巾為帤,故字從巾;敝緜為絮,故字從糸;破敝之竹皮竹屑為筎,故字從竹。其義一也。物之敝敗,固其病也,故專字從疒作㾒。以同源字考之,從“如”得聲之字,多有敝敗、破碎之義,“銣”字從金,當指金屬之破敗也。
4.“銣”字在文獻中惟檢得一例。高麗本《賢愚經》卷4:“寒地獄中,受罪之人,身肉冰燥,如燋豆散,腦髓白爆,頭骨碎破,百千萬分,身骨劈裂,如
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箭銣。”據《校記》,“
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一作“剖”,“铷”一作“鉫”[26]。金藏廣勝寺本作“如刨箭鉫”[27]。
這一例原本是“箭鉫”還是“箭銣”頗不易定。下面提出一個設想,供討論。
“如
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箭銣”,“銣”疑是動詞或形容詞,“鉫”是名詞[28],恐怕不合。“
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當作“炰”,讀為雹。“剖”為“刨”形誤,刨亦雹借字。《南史·齊本紀》:“時暑熱,帝晝臥裸袒,蒼梧立帝於室內,畫腹為射的,自引滿,將射之。帝神色不變,斂板曰:‘老臣無罪。’苑梧左右王天恩諫曰:‘領軍腹大,是佳射堋,而一箭便死,後無復射,不如以雹箭射之。’乃取雹箭,一發即中帝臍。”“雹箭”當是發射後易破碎而不致傷人性命之箭。如雹箭銣,言如雹箭碎破也。
[1]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版影遼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第16頁。
[2]韓道昭《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29冊影印明成化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頁。
[3
中国历史三国故事最多
]宋濂編《篇海類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頁。
[4]《康熙字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72頁。
[5]《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5002頁。《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4526頁。
[6]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63年初版。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湖南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7頁。
[8]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頁。
[9]黄焯《經典釋文彙校》, 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8頁。
[10]毛奇齡《仲氏易》卷26,收入阮元《清經解》第1册,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962頁。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5頁。
[12]黄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4頁。
[13]《福建新通志》,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854頁。
[14]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604頁。
[15]黄靈庚《楚辭章句疏證》, 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18頁。
[16]王逸注:“茹,柔愞也。”朱子《集注》同。吳仁傑曰:“周
小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
少隱云:‘茹之為食也……此言茹蕙猶言食秋菊耳。’仁傑按:茹,香草名也。”錢杲之曰:“茹,猶藏也、納也。”汪瑗曰:“茹、蕙,二草名。”徐文靖曰:“按:《易·泰》初[九]云:‘抜茅連茹。’王弼曰:‘茹,相牽引貌。’程傳曰:‘茹,根之相連者。’茹蕙,謂以連根之蕙而拭涕。連根則蕙多,乃以之拭涕,而涕尤多,故復霑衣襟而浪浪也……茹無柔耎之訓。”王闓運曰:“茹,萌也。”朱季海、姜亮夫並據晉灼所引訂作“茄蕙”,茄即荷字。胥未得也。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卷2,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頁。錢杲之《離騷集傳》,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77頁。汪瑗《楚辭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頁。徐文靖《管城碩記》卷14,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54頁。王闓運《楚辭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02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頁。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2頁。姜亮夫《楚辭通故》,收入《姜亮夫全集》卷3,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頁。
[17]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199頁。
[18]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頁。
[19]黄生《義府》卷下,黄生、黄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07頁。
[20]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農業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第494頁。
[21]于省吾《淮南子新證》,收入《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1999年版,第429頁。馬宗霍《淮南舊注參正》,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345頁。
[22]吳承仕《淮南舊注校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頁。
[23]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60、1534頁。
[24]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726頁。
[25]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3頁。
[26]高麗本《賢愚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册,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第378頁。
[27]金藏廣勝寺本《賢愚經》,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1冊,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57頁。
[28]《龍龕手鑑》:“鉫,音加,又古禾反。”《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鉫,音加,又古荷反。”皆失載其義,《康熙字典》亦列入《備考》。《龍龕手鏡》(高麗版影遼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第16頁。《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29冊影印明成化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頁。《康熙字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72頁。考《心性罪福因緣集》卷3:“或云鉫鏁繫縛手足。”《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卷1:“鐵鉫鐵鈕鐵銜鐵䤤。”是“鉫”即“枷”。《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卷1:“鐵枷、鐵鈕、鐵
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鐵鏟。”正作“枷”字。
点击下载附件:
0878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68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蕭旭:《龍龕手鑑》“銣”字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