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是万物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自身意义的追求者。人类之初,似与禽兽无大异,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而当他们开始以好奇心去认识世界、以创造力去改造自然的时候,他们也将好奇心转向欣赏自己,表现自己。他们不仅有物质的追求,也有精神的追求。那些对精神追求强烈的人,便向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的方向发展,这些学术代代积累,遂皆成为专门之学。这些学问又统称为人文学。人类在近现代之前,人文学曾达至鼎盛,而当近现代科学昌明之后,人文学(起码就某些方面而言)转趋衰落。此一时代,许多年轻学子更看重物质的追求,纷纷攻读科学专业,而心甘情愿独肩斯文的则少有其人。
春塘先生出道甚早,他二十四岁从台湾大学文学系毕业,随即成为《文星》月刊的文学编辑,二十六岁只身赴美,接替他的就是当今鼎鼎大名的李敖。当年留美的学生已经很多,但大多学工学理,前途无量。而他却选择了很少有人问津的文学专业,为此他在朋友圈中,见到了不少怪异的眼光。他对那些学工学理同学的光明前途、亮丽人生一无艳羡之情,那时他写道:“兴趣与志愿决定一切,我早已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倘若我能顺随地沿着这个方向走去,倘若我能在途中欣赏到种种的花木田畴,倘若我能遇见一二知心,在星月光下,在零星的道傍,促谈终夕,看夜色推移,看朝日初生,或者自探手可得的背囊中,索卷展读,神交古今智者,陶然不知老之将至,则于愿已足了。”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之后执教于康奈尔大学。1996年又回到阔别三十五年的台湾,执教于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今年秋我应邀到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做客座教授,第一次与春塘教授夫妇会面是在台北喜相逢大酒楼,见到春塘教授的第一印象,便想到黄山谷称誉周敦颐的话来:先生“
中国历史故事有声讲解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夫人仪态大方,气质高雅。两人真是一对神仙伴侣。春塘先生满头银发,笑容可掬,说话不失幽默。又一次相会便谈到头发,他说:“我以前染发,后来我太太说,你骗谁?我以后就不再染发了。”相识不久,一次春塘先生突然提出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文集写序,我感到惶恐不敢承当。他坚持请我来写,既承先生如此看重,我便答应下来。而当我拜读先生的文章时,发现先生学问极博洽,凡
中国历史故事集ppt
中国、欧美、阿拉伯世界之古今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无不论渉,我深感接受了一个不能胜任的任务,所以只好采取一种取巧的办法,从中选几个我感兴趣的议题写一点我的观感。
《美国,美国!》本是美国大导演伊力卡山一部小说的名字,那部小说描述了一个醉心美国的希腊人的故事,他千辛万苦偷渡到美国,结果生活无着,只好到街上为人擦皮鞋。这个故事颇发人深省。以自由女神像为象征的美国,自上个世纪初以来,成为许多人为之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整整一百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一波又一波的赴美潮。但是人们为什么要去美国,到美国去做什么?这是小说作者所要质询的。而这也是初到美国的青年才俊春塘先生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他便借着伊力卡山小说的题目写出了自己的观感。他追述了1620年代乘“五月花号”登陆美洲的清教徒,他们及其后继者为建设他们心中的伊甸园而辛勤开垦,在短短三百年间创下了人间奇迹。可是现代美国再难见到先辈的那种理想精神。美国的成功赢得了全世界的艳羡,大概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问自己的政府,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美国?但美国又时时在世界人民面前表现出一种“霸道”的形象,这使心仪美国的人士感到失望:以美国在世界的优越地位,她为什么不能同时做一个道德的榜样?以春塘先生的观察,美国虽有许多的好处,但同时也有她阴郁的方面。生活的机械、文化的荒芜、艺术的凋敝、宗教的没落,是美国精神中至深且剧的隐忧,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的精神痛苦,以致作家吴尔夫(Thomas Wolfe)说:“我相信我们是在美国迷失了。”春塘先生到美国,既作为一个参与
中国历史故事书籍免费阅读
者,又作为一个感受者、旁观者和思考者,他同许多美国知识分子一道重新召唤美国的立国精神。我初读春塘先生这篇文章,并没有注意它的发表年代,还以为是近年的作品。后来才发现是四十多年前写的,因此感叹:一篇文化随笔几十年后意象仍如此鲜活!
《雨点与海洋》发表于2003年6月,此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美国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一下使美国人热衷于伊斯兰文化,一位七百多年前出生于阿富汗的诗人吉拉卢汀·鲁米的诗集在美国销售量高达25万册,创下诗歌出版界的奇迹,鲁米因此成为今天美国最红的诗人。而鲁米的一生,似乎总与迷狂、神秘、奇迹联系在一起。他为自己心目中的神在吟唱,后来发现那个神就是他自己。春塘先生借鲁米的感悟,以为人和神的关系,有如雨点与海洋的关系:当雨点投向海洋,那是膜拜和奉献;当海洋呼唤雨点,那是恩宠,也是乞惠。人因为爱,愿意奔向神的怀抱;神因为爱,也愿意走向人寰,接受人间的磨难。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鲁米的诗“给美国带来了一个人人能爱的伊斯兰”。我们不知美国人从鲁米的诗中究竟读出了什么。春塘先生这篇文章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和困惑,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鲁米的诗,也不能完全理解美国人的心态。
《人间留不住的奇节》发表于2004年6月,此文再次提起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的事件,春塘先生用“人间留不住的奇节”这个颇具新意的角度来揭示王国维令人不可思议的死因。王国维死年只有五十岁,但他早已成为文坛、学界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警辟拔俗的《人间词话》,他的慧眼独具的甲骨学、上古史的研究,时至今日,我们每读他的这些作品,都带着几分敬畏。王国维做过清逊帝溥仪的老师,民国时代人们皆以前清遗老视之,他当然也以遗老自视。晚清政府是一个颇不得人心的政府,清帝逊位,举国同庆,而那时的王国维一直拖着一条具有遗老象征的长辫子。他的自尊使他自己绝不肯剪下这条长辫子,而只要有这一条辫子,他便成为顽固不化的典型,便成为革命的对象,正当1927年6月北伐军节节胜利,扬言要攻入北京,并把王国维列入惩杀名单的时候,王国维自己结束了生命。人们痛惜巨星的陨落,他本不该去死,没有人愿意为腐败的晚清王朝殉葬。但他从容地去死了。这个事件使人们惊愕,至今回不过神来。春塘先生在此文中指出,王国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忠君爱国是他矢志不移的气节,他生前所填《蝶恋花》词中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他一生的诗文中屡屡提到沉渊的屈原、投阁的扬雄和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征兆。
《从历史和文化的观点读〈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章》,这是一篇考证文章,在经学史上,对《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章的解释,总是将“怪力乱神”作四事,并以此作为孔子反对宗教神学的证据。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宏观的考察,孔子似不应反对周朝宗法社会中的宗教祭祀观念。春塘此文依据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引李充之言,将“怪力乱神”分析为“怪力”与“乱神”两事,谓“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这样解释,即认为孔子并不笼统地反对“力”与“神”,只是反对“不由理”的“怪力”与“不由正”的“乱神”。从历史和文化的观点考察孔子的宗教观,是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法。近年出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说:
(“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已,得乎?此命也。”
这则材料承认了“上帝”和“天”的宗教学意义,承认“文王受命”之事,也反映了孔子对“天命”所持的肯定态度。如果对这则材料的释读不误,它便可以作为支持春塘教授观点的一个辅助材料。
《说智慧,话慈悲》发表于2001年8月,那是一篇站在佛教立场的讲演稿,其文很长。所讲的中心意思是说,不管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好,让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得到更多的安乐。要达到这些目的当然要讲究方法,佛教给我们提供的方法便是智慧和慈悲。这个方法的特征无他,只是强调自己内在的力量而已。佛陀的宝筏,不唯带我们从智慧的观照中,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也因慈悲的胸怀,把我们渡
中国历史故事洛阳
入人我一体、没有差别的平等世界。因为智慧我们能通晓,能拔苦。这样的心态,无异替自己打开了一扇力量的大门,即使不说改善世界这类大话,无可讳言的,我们自己的生命,已有了旋转乾坤的巨变,让自己有前后判若两人的惊喜,这已不是“哲学”二字所可范畴的。华梵大学是一所佛教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主张儒佛会通,这一点华梵大学的同仁有一致的见解。也因此春塘教授又用孔子“智、仁、勇”的三达德来解说,他说,“仁”就是儒家的“慈悲”,“智”就是儒家的“智慧”,而“勇”就是当仁不让的勇气。世界美丽的远景,要靠每一个人踏出他的第一步。春塘教授还对儒家的“仁”做了一个很别致的解释,他以为,“仁”字右面的“二”字,上划短,下划长,实际可能是古写的“上”字。“仁”从人从上,就是“以人为上”,尊敬人的意思,他认为在没有尊敬的情况下谈爱,这个爱可能是假的。
我读春塘先生的文章,发现从始到终,有一种“一以贯之”的追求,这便是人生意义的追求,人的内在力量的追求。他找到了人的内在力量,就是佛陀所讲的“智慧”和“慈悲”,就是孔子所讲的“智、仁、勇”;就是基督教所讲的“爱”。春塘教授认为虽然世界上各大宗教、各大思想家都在讲人的内在力量的道理,但似乎佛教讲得更为圆融无碍。我想这也是春塘教授的宗教情怀吧?
从这部文集中,我们听到了春塘教授一生精神追求的足音,分享了他对人生许多问题的解悟,我于是借用宋人杨亿的诗句“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作为本文的题目,有以寓意焉。
2005年9月30日
写于台湾华梵大学
(资料来源:《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3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何事吾宗心倍喜,春塘梦彻寄新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