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广播电视-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

  • 广播电视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3 23:5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广播电视-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广播电视-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


目前广播电视的语言应用状况很杂乱,是我国语言遭到最严重的挑战的时刻。这个是我自己的看法,别人不一定赞同。在语言这个方面,一开始反对播音调儿、播音腔。认为播音腔就是一个语言的外壳,不管播什么稿子都是一个味儿。作为播音员自己也不满意这种情况。的的确确有很多播音员的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他不能够根据稿件的内容和形式来决定他的播法。所以,播新闻、播通讯、播评论、播小说、播诗歌、播散文,都是一个味儿。我们搞播音的人也是反对的。但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把本来很明白无误地传达稿件内容的一些东西也当作播音调儿给反掉了,硬要搞一些所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语言。比如说,港台味儿、国外的一些语言。港、台主持人本来是想学普通话,但是学不好普通话,我们内地的一些人把那个调子拿来当成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语言。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具体实践者来说它是一个误解,但是作为提倡者来说恐怕不仅仅是个误解的问题,而是猎奇。所以现在广播电视的语言很杂乱。经过最近这几年加强管理,特别是进行普通话测试,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我认为,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来讲,他们自己有些误解。也有一些理论家,包括一些领导,在

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动画书

这个问题上有些糊涂认识。一些台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普通话测试,很标准,一级甲等。但是一到他主持节目,就变味儿了。一定要学港台,一定要学凤凰台。经了解,这并不是这些播音员、主持人的本意,而是在领导、编导的要求、倡导之下才这样做的。认为这个东西可以招揽观众,可以笼络一大批年轻人,认为这个东西就是时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感觉。有些理论家上台讲课,一上台就说“新同志来啦,一定不要像播音员那样,越不像播音越好。越生活越好。”“不能与播音员有丝毫相似之处。”“不必像播音员那样标准。有点儿方音更能显示个性。”要打破播音腔才能接近受众。各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台好一些,领导比较清醒,骨干比较得力。有的台就不行,播音员、主持人是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包括基本的业务研究都没有了。目前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这方面应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甚至字正腔圆是大逆不道,是贬义词,给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字不正,就不可能把意思表达准确;腔不圆,就不可能让人感觉到它的艺术美。广播电视,包括网络,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达信息的工具。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态度、分过、火候也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听现在很多人的播音,听不出来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听不出来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和针对不同的语言对象的感情、态度和分寸、火候。第一,他认识不到。第二,他语言功力也达不到。第三,有的领导对这个工具的要求跟过去不一样了,只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传达信息的工具。一打开收音机,现在真正让听众坐在那儿听,很难,他坐不住。打开收音机,有的语言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听不出美感。中间夹杂很多片花,很多音乐,很多水分,而且是很烦躁的音乐。有的正点新闻是在配乐中完成的,长年就用这一个音乐。人家要想听清楚你说的内容,听不清楚,音乐总在后面搅和、干扰。单纯要求播音员快速地播,当然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语言适当地加快节奏,这是对的,但不能快到不适当的程度。要适合人耳的生理需要。人的听力是有限的,每分钟300多字,谁能坐在那儿听你的300多字呀。只是解决了一个快速,条数多,字数多,而并没有从节奏上来解决问题。节奏本身是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的。它是根据稿件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决定的。仅仅是一个加快速度是不对的,不是正常人在那儿播音。
广播电视的语言在历史上就要求符合日常生活语言的规律,要跟书面语言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改变书面语言,使之适合于听。那些头脑比较清醒的领导和有识之士,就着力改变稿子的写法,改变语言的用法,让它更贴近于日常生活的语言。那些报章文体的语言、书面语言,尽可能地变成口语,所以特别推崇老舍的作品、叶圣陶的作品。这个工作是很艰苦的一项工作,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于是就采取了一个便捷的方式,写出一个提纲,交给主持人,你就去说吧。手里拿的是报章文体,嘴里要把它变成生活语言。

中国历史与材料有关的故事

就在这个变换的过程中,语言拉拉杂杂,没有经过认真推敲,夹杂了很多口语的“的”“了”“吗”,“口水”很多。从国外学来了采编播合一,包括制作都要合一。采编播合一好不好呢?一个人又会采,又会编,又会播,又会制作,全能,这能说不好吗?但是作为国家电台来讲,不可能人人都这样。郭沫若好不好?好!他既是历史学家,又是甲骨文学家,又是戏剧家,又是语言学家,又是文学家、诗人,能够人人都成为郭沫若吗?这样强求推行合一的结果,就是各个环节都处在一个半瓶子醋的状态。采,不深入;编,不精细;播,谁都可以在话筒前说话,谁都可以来播。一天也没学的也可以来播,南腔北调也可以来播,“沙嘶劈哑”也可以来播。这样的广播谁爱听啊?电视还有个画面,语言是第二位的。而广播只有语言这唯一的一个手段。惟独上口播不用任何学习,只要会说话就可以。主持人这种形式好不好,我说“好”。这突破了“没有稿子不能播音”这个限制。他要使这个播音员、主持人全程参与到节目当中去,熟悉这个节目。在主持这个节目的时候,他的目的性更明确,更集中。这样很好。但是把播音

睡前中国历史故事大全成年人

员和主持人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好像播音员就是照本宣科,只有主持人才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我就想问,你自己在话筒前边究竟想说什么话?这个话筒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这是党给我们的。任何人在话筒前边讲话,他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你讲的任何一句话都应该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成你自己的话讲出来。应该尽可能多地向老百姓学习,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它借鉴到播音中来。不是照搬,要去粗取精。把那些低俗的东西去掉。
(资料来源:姚喜双、郭龙生主编《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

中国历史故事周亚夫治军

1版)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475.html

以上是关于广播电视-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广播电视-从严要求,把好广播电视语言质量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7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