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别麓修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别麓修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别麓修祠
一
今湖北省会武汉市,当有元一代,长江东岸为“武昌路”,长江西岸为“汉阳府”。《元史》卷六三〈地理志〉:“武昌路。上。唐为鄂州。元至元十一年,立本道安抚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汉阳府。唐初,为沔州。宋为汉阳军。元至元十四年,升汉阳府”。[1]“汉阳府”城南有“大别”、“小别”二山;[2]其麓有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这就是著名的“郎官湖”。“郎官”之湖名,系唐朝诗人李白所改。《李太白全集》卷二○〈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干元岁秋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觞于江城之南湖,乐天下之再平也。方夜,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张公殊有胜槩,四望超然,乃顾白曰:此湖古来贤豪游者非一,而枉践佳景,寂寥无闻,夫子可为我标之嘉名,以传不朽。白因举酒酹水,号之曰郎官湖,亦犹郑圃之有仆射陂也。席上文士辅翼、岑静,以为知言,乃命赋诗纪事,刻石湖侧,将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3]
自经李白命名以后,“沔州南湖”亦“郎官湖”的声名噪起。当李氏、赵氏二朝,留下了数量颇伙的诗、词。郭祥正《青山集》卷一三〈郎官湖〉、卷二三〈和刘汉阳见寄郎官湖佳作〉:“即李白以张谓爱湖而名之。张公昔爱湖,湖名自公始。寥寥三百年,逢秋愈清泚。移船菱荇香,游鱼数頳尾。回望武昌郭,楼台碧天里。石照泻灵光,湖波皓如洗。此景绝世无,爱之心无已。缅怀昔贤期,林表清风起。终当归结网,来此养衰鄙”。“出郭湖光满,转山湖影凉。得名因太白,起废自刘郎。石镜三更见,荷花一丈长。客来筹往事,兰草死犹香”。[4]黄庭坚《山谷集》卷词〈离亭燕—次韵答黎功略见寄〉:“十载尊前,谈笑天禄,故人年少。可是陆沈?英俊地看,即锁窗批诏。此处忽相逢,潦倒秃翁同调。 西顾郎官湖渺,东看庾楼人小。短艇绝江,空怅望、寄得诗来高妙。梦去倚君傍,蝴蝶归来清晓”。[5]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录李祁、萧远〈汉阳春日绝句〉:“两山收雨暗平沙,遮断溪梅隔水花。留得烟林作图画,依稀松隥有人家”。“空山玉蕊照琼瑰,到处寻花共往回。欲识春风最奇处,试来同看雨中梅”。“朦胧花影月黄昏,着意春风入酒痕。知是江梅喜佳客,倒垂花蕊照清樽”。“十日春阴到水亭,水边杨柳一时青。梅花过尽桃花恶,乞取山樊入净瓶”。[6]
逮北宋中后期,“郎官湖”东的洲堤,一度为西摆的长江激流冲圮,水面连成一片。贺铸《庆湖遗老集》卷五〈郎官湖〉:“按李白诗序云:干元岁,流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使夏口,沔州杜太守、汉阳王令觞于江城之南湖。张公四望超然,请白标之嘉名,白因号之郎官湖。席上文士辅翼、岑靖,以为知言。今所谓郎官湖者,占郡城之北,束于两山间,纵广百许歩,固不足四望而超然也,已知其非是。郡南濒江之人持南唐时地券,尚指郎官湖为邻,盖湖为江水所并,而去城里余,犹有洲渚隐然未泯,乃湖之故防也。予丙子(绍圣五年)五月,舟次沔阳,求访遗老,始得其详,因赋志之。当年贤守令,载酒沔南游。凉月呈新霁,明湖涵素秋。郎官夏口使,仙客夜郎囚。促膝青螭舫,连觞紫绮裘。高讙随雨散,余躅想风流。芳草失青履,沧波浮白鸥。江吞百顷尽,石刻一篇留。宜有沈碑者,前怀陵谷忧”。[7]正因为这一情况,兹湖的西北滩岸,曾经是扬帆下吴、上蜀的始发地。李彭《日涉园集》卷三〈阻风涛湓浦,舍舟由山北以归〉:“自发郎官湖,挂席如江练。系舟浔阳郭,风涛中夜变。携孥坐菰蒲,惊叹杂凫雁。明当度山椒,聊宽故园眼”。[8]陆游《剑南稿》卷七七〈秋暑夜起追凉〉:“道士矶边浪蹴天,郎官湖上月侵船。暮年自度无因到,且与沙鸥作后缘”。[9]
不久,“大别山”麓的“郎官湖”,又缘长江河床的东移而得到恢复。姜夔《白石道人集》卷上〈春日书怀〉:“垂杨大别寺,春草郎官湖。家巷有石友,合并不待呼。瘦藤倚花树,花片藉玉壶。老郑谈绝妙,辛杨句敷腴。平生子姚子,貌古心甚儒。时邀野僧语,间与琴工俱。酒阑兴未了,左转城南隅。大江围楚碧,烟水入元虚。留落不自恨,惟嗟故人疏。一月三见梦,梦中相与娱。日日潮风起,怅望武昌鱼”。[10]迨到有元中后期,兹湖更缘“禹庙”、“秋兴亭”、“太白祠”等建筑的创修,而成为“鄂、汉”标志性的名胜。刘岳申《申斋集》卷二〈送冯翼翁汉阳县丞序〉:“泰定甲子(元年),庐陵冯翼翁擢丙科,授汉阳丞以归。余尝备员湖广试官,识汉阳太守许君于院中。太守质直信厚,君子人也。出院,过访秋兴亭于汉阳郡治之后,往谒太守焉。亭有江、汉水之胜,有大别山,郎官湖在其后山,有禹庙,其登临之美,殆过南楼。唐贾至碑在焉。恨悤悤不及留文字其间,然念虑往来常有之以为幸得,徘徊临眺,当尽前愿,而不能自必”。[11]粱寅《石门集》卷五〈送江西省照磨王志刚考试湖广〉:“八月秋深江水清,月明朱舰趁宵征。郎官湖上风云合,黄鹤楼前洲渚生”。[12]而“太白祠”的修建者,却是一位来自安南的旅寓士人,那就是以《安南志略》一书垂名的黎崱。
二
黎崱字景高,出身安南士族,本姓阮,因过继为嗣更姓黎。其所自家庭、早先仕履、去国缘由,据《安南志略》卷一九〈叙事〉、卷一三〈内附侯王〉:“崱,安南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后也,世居爱州。曾祖坤,李氏末,为东上合门使。祖征,陈初,真为外郎。父远望,科为令书舍;聚诸卫许叔孙女,生崱,义与外祖舅诸卫黎琫为子。教习书,九岁试童科。长娶诸卫张璨女,仕至侍郎,迁佐静海军节度使彰宪上侯(陈键)幕”。“至元甲申(二十一年)冬,镇南王大军入境,右丞唆都复自占城进。世子仓皇无策,乃起键,率兵拒唆都,力弱无援。明年正月,率崱等数万众,献兵器,降镇南王”。“四月,遣明里昔班伴彰宪等入见。驿至支凌寨,彼兵攻急,官军夜战突出。伴使遇彰宪鏖战势逼于马上,崱抱尸驰数十里,出丘温瘗之,属吏被杀几半。崱随班阙会同馆使,引望大明殿宴,总赐五千缗,分赐五百缗”。[13]“支凌寨”遭遇,语意含糊。许有壬《至正集》卷三○〈安南志略序〉:“景高在其国,佐彰宪侯陈键幕。乙酉内附,其国邀击之,彰宪战没,景高抱其尸驰出,瘗之丘温”。[14]元明善《清河集》卷四〈安南志略序〉:“往年王师伐罪安南,族子彰宪侯图存国中,率三万人求降,而黎君在焉。俄而彰宪为我战殁,黎君得至朝廷,遂为我臣”。[15]
觐见元世祖后不久,黎崱仍缘蒙古军第二次进征安南而短暂返回故国。《安南志略》卷一九〈叙事〉:“丙戌(至元二十三年)春,上悯其忠,特封国弟陈益稷为安南国王,同降官受符有差。崱祇受敕从事郎,遥授纸县令尹。丁亥岁,安南国王等属官,令送还国,上命镇南王暨平章奥鲁赤率师进讨。九月自鄂起师,十一月至安南。崱时以疾留思明,随后军[入]。十二月,进守安南平江,背水阵,五更溃,独崱引达万户、佥事院领府判黎晏等,马上抱安南国王九岁男大叔侯,杀其守关卒而北”。“三月,镇南王以安南炎瘴班师,崱众还居汉阳。安南国王念崱军前效力,荐之。壬辰岁,祇受敕牒、奉事郎,遥授同知安暹州事”。[16]初次北迁时,这位投靠中国“天子”的吏员,似乎仍然存着有朝一日荣归乡里的念头。黎崱《静乐稿》〈内附〉:“十丈楼舡下粤泷,将军系列城降。中朝一统有今日,南国小臣如此江。自入羽毛州赋后,须忘鳞介土飞光。当年百岁秦佗老,何事诗书滞一邦”。[17]可是,随着元成宗即位后对安南外交政策的改变,只得安下心来,在异国他邦成家立业。《安南志略》卷一九〈叙事〉:“初,本国乱,父母家属离散,崱来中州十岁,始娶前国王宗女李氏。李随义父彰怀侯陈宣慰(文弄)内附;官支饮膳,给时服。后罢衣粮,赐田二顷养膳”。[18]
初离故国之时,黎崱还是位年龄刚过二十的“弱冠”青年。不料,在中国一住就是五十余年,直到老死。《安南志略》卷首高某〈安南志略序〉、〈自序〉:“东山景高,为安南学者巨擘,年踰弱冠,随所事来王”。“仆生长南越,窃禄仕途。十岁间奔走半国中,稍识产川地理。内附圣朝,至是五十余年矣”。[19]这位以“东山”、“静乐”自号的“居士”,虽然授有“官职”,可生活过得像个完全的“寓公”。傅若金《傅与砺集》卷诗八〈和黎别驾〉:“山中野屋连修竹,门外溪流半落花。偶入青峰得樵径,去寻白鹿到仙家”。“手种松株逾十寻,家藏书卷值千金。溪云已任行时满,山雪兼从坐处深”。[20]有一年夏、秋二季,几乎全部是在距住地数百里的江州路庐山上度过的。《至正集》卷三三〈送黎东山游庐山序〉:“自罹荼毒,侨食武昌。九夏炎蒸,小屋如甑,矫首怅望,神爽飞越。越南黎公景高(崱)居汉阳,绝江来请曰:往年逃暑庐山,如在天上。介将从一子一仆轻舟顺流,寻我旧盟,秋尽而后返。诸公歌诗送我,子(许有壬)其为我叙之”。“余一游之,不偶若是,而景高欲行则行,沛然莫之能御也。景高早知尊中国,来四十年,著述自怡,乐易好客,四方知其贤,朝廷优以秩,不縻以事,故得厌饫于山水,岂非不得于此而得于彼者乎”?[21]
黎崱的住所,正在汉阳府城区南部的“郎官湖”畔。《安南志略》卷首刘必大〈安南志略序〉:“寓居于汉阳,近圣庙,邻太白祠。杜门著书,细牖肃客,傍水种竹,锄烟植梅。挹郎湖之清漪,与大别之晴树。吟风弄月,消遣世虑于江山之外,荧峤羁愁,略无半点。胸次所存,直期无异于马伏波(援)、陶太尉(潜)之意度焉”。[22]所称的“圣庙”,即前引所见的“禹庙”。所称的“太白祠”,正是由其出资修建,以纪念当年为湖命名的“诗仙”李白。而其所居的第宅,据与之交游的当时士人在酬唱诗中提到:则位于“大别山”支脉“东山”之下,经常得闻书声琅琅的“凤栖别墅”。曹伯启《曹文贞集》卷六〈次黎景高佥事韵〉:“黄鹤矶头记往来,好怀当此为谁开?滔滔岁月情无奈,望望金兰首重回。欲傍东山耕别墅,为怜西日下荒台。何时再到经行地,同醉江湖蘸甲杯”。[23]《至正集》卷二六〈次[韵]黎东山凤栖别墅〉:“风漪翠舞躬耕稻,云锦红酣手中花。杖策寻君迷不得,有书声处是君家”。“松气远侵书几润,竹阴清过酒樽凉。有儿能了家庭事,何用纷纷更五庄”。“七里原头营别业,三间堂下有东篱。霜林不尽天如洗,都是山人未了诗”。“书传诸子有万卷,产比中人无十金。老瓦盆空犹不寐,霜飞月堕觉寒深”。[24]
三
侨寓汉阳的黎崱,于风光旖旎的“郎官湖”有所“心仪”。他策划恢复了湖边的“太白祠”,并作了许多相关的诗、文。《揭傒斯全集》卷诗三〈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寄题祠下〉:“黎氏已老汉水阳,郎官湖西华竹光。自称太白主祠吏,惟有朝正入帝乡”。“闲居修史罢,复爱古人期。湖表郎官号,亭开太白祠。乱堤疏古闸,披草出残碑。竹长周垣护,华开载酒随。昼啼莺妥帖,晚浴鹤委蛇。见月明逾好,看云度每迟。江山犹禹迹,风物似唐时。盛事居人说,高名过客知。记传天北极,诗到越南垂。应有朝正使,经过酹一卮”。[25]可惜由于文献的湮失,“黎景高佥事”本人所作的文字今已大部不存,包括使著名文士程文海“击节惊叹”的〈郎官湖记〉等作。《雪楼集》卷一五〈黎景高诗序〉:“予尝读黎君景高《安南志》、〈郎官湖记〉等作,未始不击节惊叹,去之耿耿不能忘于心”。[26]唯一幸存的七律,标题竟也有错字。《静乐稿》〈用载道韵,晚游郎{中}[官〉湖〉:“疏苇长堤绕短篱,日来湖上欠支离。鸥边人立城阴晚,柳外花明水净时。世事纷纷惊倦眼,客怀草草说新诗。荒祠为喜文翁笑,好酹干姜一片碑”。[27]
乘北上觐见皇帝,黎崱邀请在朝士人作诗题词,以见证“郎官湖”畔“太白祠”的“重修”。虞集《道园遗稿》卷二〈郎官湖李白祠〉:“南交黎侯景高,后赐田江、汉之上以居,间尝即郎官湖上修太白祠。皇庆初元来朝,大夫士多为侯赋诗”。[28]原来的卷宗今亦不存,但十分幸运,仍有部分可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2
以散见在不同作者的文集中。《曹文贞集》卷九〈题黎景高佥事重修郎官湖太白祠卷后〉:“两朝文彩动朝端,别国相逢得尽欢。欲效当时谋一醉,形容不似古郎官”。[29]《雪楼集》卷二九〈寄题郎官湖太白祠亭〉“昔持黄华节,观光汉阳城。城南十顷湖,空有郎官名。太白不肯顾,高祠风雨倾。亟召郡博士,为我时经营。我复弃官去,无由观厥成。再以王事臻,夙夜有期程。岂无济胜具?对面惭高情。安南古交州,黎子真豪英。好事竭肝胆,摛文严且明。连年湖上住,日爱湖水清。残碑出沈翳,缭垣制纵横。象设俨邃穆,飞檐郁峥嵘。蒲荷取次发,竹树皆光晶。素月濯古华,澄波送新声。黄鹤怨崔颢,鹦鹉愁祢衡。欻苦张李来,复与岑辅并。仍歌五字诗,酌以白玉觥。由来磊落士,况直天下平。万古为一时,四海为一泓。神交溟涬外,气合如弟兄。遂使郎官湖,烨烨流芳荣。我归玉堂署,君亦来上京。示我新记文,忽疑梦乍惊。题诗谢谪仙,心与孤鸿征”。[30]
在卷宗作者的名单中,包含了“元诗四大家”中的二位:范梈和虞集。[31]而他们对黎崱的赞扬,如同一辙。《范德机集》卷四〈题李白郎官湖〉:“当时郎官奉使出,咸京仙人千里来相迎。画船吹笛弄绿水,何意芳洲遗旧名?唐祠芜没知何代?惟有东流水长在。黎侯独起梁栋之,仿佛云中昔轩盖。南飞越鸟北飞鸿,今古悠悠去住同。富贵何如一杯酒?愁来无地贮西风。大别山高几千尺,隔城正与祠相直。青猿夜抱月光啼,挂在东湖之石壁。黎侯本在斗南家,枕戈犹自忆烟霞。祗拟将身报天子,不负胸中书五车。昨者相逢玉阙下,别来几日秋潇洒?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系着青骢马。君今归去钓晴湖,我亦明年辞帝都。若过湖边定相见,为问仙人安稳无”?[32]《道园遗稿》卷二〈郎官湖李白祠〉:“郎官湖边太白祠,百年毁坏谁顾之?黎侯自是南海客,寂寞湖上看明月。间关归国故时心,马上鬓毛今是雪。春来几见湖水清?春去还看湖水碧。今人萧条古人远,黎侯此时泪沾臆。临湖作屋祠太白,一日祠成人叹息。千年太白岂复存?惟有长庚射西极。光芒仿佛云委蛇,黎侯起舞天为泣。鲸鱼上天终不返,黎
中国历史爱国志士的故事50字
侯惆怅坐成晚。君不来兮那可期,黎侯之心湖水知。湖水波浪湖树叶,风来总是迎送辞”。[33]
携带北上的,还有以“禹柏”为题的绘画。黎崱《静乐稿》〈大别山咏禹柏〉:“今古朝昏意自闲,人传禹柏未曾刊。神功四载殷周上,元气一枝江汉间。骨蜕铜龙天饮海,深沈朱虎雪连山。摩挲拟问胼胝事,遗庙朝乌去不还”。[34]《雪楼集》卷二九〈禹柏图〉:“我昔观风江汉域,大别寺中观古柏。皮空骨立二千尺,扣之铿然若金石。双龙盘拏爪角怒,白昼歘恐风雷黒。小枝旁出势蜿蜒,复似游龙顾深泽。苍苍数叶森北向,贞心不受蝼蚁蚀。我时见此独惊怪,僧言相传禹所植。别来梦寐常仿佛,恨不图之堂上壁。安南国王住汉阳,府中好事黎侯崱。皇庆元年同入觐,忽持墨本来相觅。开缄萧萧朔风起,半幅生绡万钧力。恰如大禹疏凿时,天斧雷硠鬼神役。自言得之寺僧手,寺僧得之故侯宅。旧本模糊锁暗尘,上有东坡手题墨。临摹欲遣天下知,国王命我来索诗。此柏会有摧朽日,此卷岂有消磨时?我闻此语坐太息,神禹至今几兴衰?人间老树亦无数,此树应以人而奇。门前马鸣君欲归,黄河东去浮云西。归语山僧谨护持,莫令此柏凌空飞”。[35]“收获”还包括“集贤待制”赵炑所作的〈安南志略序〉,《安南志略》卷首:“黎君崱袖《安南志略》来天北。立言叙事,信而有征,缙绅大夫交诵之。葵心据忠,笔力纪异,备尝艰险,聚在编摩。皇庆元年正月既望”。[36]
四
卷宗中的部分作品,系作者受到邀请而于“郎官湖”畔黎崱邸舍留宿时完成。诗作,展现了好客主人的风姿。[37]《乾坤清气集》卷七李泂〈题汉阳郎官湖歌〉:“山翁薄暮醉酒归,杖藜迷却高阳池。清风吹花绿阴倒,我笑谓是秋云移。还乘贯月槎,夜过郎官湖。峥嵘星斗入江汉,荡漾槎影如鲸鱼。九华之真人,邀我倒玉壶,麒麟擘脯供行厨。依稀仙乐在空际,碧山四映寒蟾孤。举酒酌寒蟾,明月下饮嫦娥俱。霓裳拂云锦,万荷露泻琼瑶珠。麾幢晻霭罗烟空,乃有玉皇所授之玉童。风前飘飘曳广带,对立十二秋芙蓉,清香九曲银河通。真人绿发披天风,锦袍玉雪照天地,口说姓字安南公。是公多逸气,略与古昔贤豪同。时能埽月色,延我石室烟萝中。又言昔同张谓所游地,长啸一覆丹霞钟。风吹仙乐度溪去,我已醉卧香炉峰”。[38]《宛陵群英集》卷四〈赠黎东山〉:“黎东山,山泽癯,挂冠卜筑郎官湖。十年重见霜满须,手持巨编粲骊珠。谓言匡庐两游娱,右挟金轮左香炉。云间五老相招呼,牵萝蹑石升天衢。银河翻落寒岩陬。骖鸾跨鹤疑有无,遐瞰八表在斯须。黎东山,大丈夫,风期固与常人殊。畏途声利争驰驱,汩没坐遣朱颜枯。谁似东山超然高世道?自腴我知物外真良图。未脱尘网不得俱,山灵有约焉可诬?酌泉一酹陶与朱,巢云倘许山之隅”。[39]
既曾为黎崱史作写序、也曾与之诗歌酬唱,又曾为其传作“后序”的许有壬,一度留连于武昌路、汉阳府一带。《至正集》卷三三〈静乐居士传后序〉:“静乐居士安南黎侯(崱),以僮阮勤久,释而民之。爱其子慧敏,教若其子。袁氏口六,主握质剂,复鬻为人奴,整簪珥脱之,使为民如阮。袁请佣报,谢遣之”。[40]许有壬《圭塘稿》卷一一〈哈斯布色哀辞〉:“予居武昌,适移湖北。新制:宪官,各色止用一人。长宪者同出西域,即日引退,台报不允。文苑(丁哈八失)曰:无例,且退,持疑文冒进,可乎?坚卧不起。予跧居绝人事,独相往来鹄山、楚观之绝顶,梵宫琳宇之僻地,荒城废垒,村居野池,靡不至焉。时绝{天}[江]登大别,宿郎官湖,赋诗谈论无虚日。一日,把酒相属曰:人生离合有数,君闲我退,机适相投。但恐造物见妬,不终遂此。先子监祁阳县有惠政,潜德未彰,子亟铭”。[41]当其临访“郎官湖”时,接待的正是又称“飘然楼主人”的黎崱。《至正集》卷一六〈同之昂宿郎官湖太白祠,飘然楼主人黎东{轩}[山〉年七十三,吹洞箫间以觞咏,至四鼓始寐。时九月十五日也〉:“半醉飘然楼上时,眼中如见谪仙诗。洞箫声挟霜飞早,锁闼光迷月转迟。清话一宵无芥蒂,美人千载共襟期。郎湖留得黄花在,一任蜂愁蝶不知”。[42]
范梈弟子、先为出使安南“随从”、后授广州路教授的傅若金,与黎崱的友谊非同寻常。《静乐稿》〈送文史傅与砺佐天使安南〉:“尚书文史济时才,匹马仍随使客来。沧海龙飞天子诏,青溟鹤下赵王台。诸溪篁竹参差动,五岭梅花准拟开。政使风烟殊百粤,未应佳句不能裁”。[43]《安南志略》卷一八黎崱〈赠傅与砺使安南还〉:“竹里莺啼岭啸猿,安南使者下龙船。诏颁鸢趾倾心拜,诗致鸡林好事传。绛节司存新雨露,青春来往倦风烟。江头客发垂垂白,犹见南来陆贾年”。[44]然而,对于傅若金来说,长期不忘的乃是他们在“郎官湖畔”的会面。《傅与砺集》卷诗五〈寄汉阳黎暹州〉、〈和黎别驾飘然楼〉、〈酬黎别驾〉、卷诗八〈杂兴〉:“郎官湖头秋月辉,大别山下暮烟微。邻家竹好题诗到,别墅花浓放棹归。稚子摊书黄叶下,野人送酒白鱼肥。惟应对客多清兴,解念征尘染素衣”。“老子楼居颇近仙,楼东常系泛湖船。衣冠已任邻人识,文字兼从过客传。桂夕把杯还问月,花时吹管欲乘烟。登临莫苦怀乡国,著述犹堪托暮年”。“天涯为别动经年,空有音书托雁传。时见远人来阙下,不忘孤客去江边。青山访竹云生褐,埜寺寻僧雪拥毡。想得郎官湖上月,清辉长共此心悬”。“秋兴亭虚吞远天,郎官湖碧照寒烟。记得往时黎别驾,坐吹箫管共回船”。[45]
在现存黎崱所作的作品中,部分属于元朝遣往安南使臣的“送行诗”。《静乐稿》〈赠尚书撒里瓦使安南还〉、〈送郎中赵子期[使安南]〉、〈送侍郎智子元使安南〉:“安稳梅花道,尚书向此还。人烟两边树,客思万重山。陆贾通南越,张骞度玉关。皇华君善事,谁喜近天颜”?“下国瞻宸极,交州有使星。梅花南北景,篁竹短长青。殊俗诗难写,荒邨酒易醒。翩翩赵公子,终不愧朝廷”。“桂林南去接交州,椰叶槟榔暗驿楼。使者持书行绝域,侍郎鞭马照清秋。元年诏下黄龙汉,九译人归白鲤周。便化文身作章甫,归来陆贾说前瑬”。[46]“赵子期”即“赵期颐”,“智子元”即“智熙善”。前者,《元史》卷三五〈文宗纪〉:“至顺二年正月,遣吏部尚书撒里瓦佩虎符,礼部郎中赵期颐佩金符,赍即位诏告安南国,且赐以授时历”。[47]后者,也是许有壬的好友。《至正集》卷三○〈智子元越南行稿序〉:“镇阳智熙善子元,今太师秦王右丞相为南台大夫,知其才,居中书,擢西曹掾。皇上即位,故事:遣使颁朔安南,行者超三级,归不驳降。故自售杂沓,而荐私者亦复沸腾久不决。乃合议堂上,丞相曰:智子元可。欲行者,与智面较优劣。众口始塞,于是,子元以礼部郎中佩金符,为介使以行。既反命,出纪行诗稿,征言表之”。[48]出使安南,皆经由武昌路。因此,作诗送行者与“行者”之定交,恐怕亦在与之隔江相望的“郎官湖”畔。
五
以“郎官湖”闻名的“沔州南湖”,历经唐、宋二代,以其独具的景致、遗迹,赢得了许多骚人、墨客的吟咏,从而入列“江、汉”之汇的一流名胜。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一四〈郡县部〉:“林邵:西来汉水接江流,大别山边旧沔州。春到夕阳无尽兴,一行飞鹭下汀洲”。“郎官湖上郎官游,只都闲客生闲愁。烟波荡漾四五顷,风月凄凉三百秋”。[49]至于元,又添了黎崱修复太白祠及征求题咏成卷的一段佳话。当年李白更易湖名之际,正值因加入永王幕府而遭谴流放“夜郎”;可是,他仍然以十分“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而今,这位安南文士也是以“乐观”来驱除“侨居”的悲苦。《傅与砺集》卷诗六〈雪中舟过武昌,寄黎别驾〉:“日南老子擅文章,自昔
回顾中国历史的故事作文
来朝住汉阳。二顷赐田家仅给,百年归国路偏长。藏书每欲存科斗,吹管犹能学凤皇。近日还闻厌城市,题诗多在水西庄”。“八十之翁恒苦吟,一怀故国一伤心。千兵入越年犹少,九译朝周岁已深。汗竹功成青史后,结茅兴聚白云阴。江头归客劳相忆,雪夜扁舟何处寻”?[50]不过,可以自慰的是:“旅寓”是由于“向往”中国的皇帝。《静乐稿》〈朝会〉:“万国衣冠拥建章,黄金满袖带天香。祥开黄道乾坤阔,瑞拱红云日月光。圣寿松椿元不老,臣心葵藿自难忘。只今举似对人祝,历世尧仁宝运长”。[51]
就在黎崱生活的年代,“郎官湖”一度成为文学奥区。《雪楼集》卷二五〈题安暹州同知黎承事安南志〉:“乃者将指江汉,颇闻陈王戏下有文雅之事,今观此志,殆非虚传。汉交州七郡岁举孝廉,与中州齿。以黎郡侯(崱)之材擢而用之,岂必后于他人?顾独以笔墨自娱于山湖间,岂其职哉”?[52]所称“陈王”,正是也以能文称的侨“安南国”国王陈益稷。《曹文贞公集》卷五〈续沧江傅君平和善乐国王诗〉:“五十六字盘中珠,诵之如觌欧与苏。巨鱼有时迷大壑,丹凤无恙栖高梧。忆昔簪盍汉阳树,至今梦绕郎官湖。雄章远寄洗俗耳,慰怀绝胜谈虚无”。[53]安南人富有“文雅”,与“以词赋”科举考试有关。危素《危太仆集》卷九〈黎省之诗序〉:“黎子省之自安南以使事至京师,士大夫多爱重之。及还,录其诗一卷以遗余,皆道中所赋。其词清而畅,其旨婉而正,盖飘飘然有凌云之思者也。夫文章之传,儒者视之以为末艺,然实与天地之气运相为升降,君子于此观世道焉。大江之南,自疆宇分裂,宋中世以来,以词赋试进士,而安南亦仿而行之。皇元诸巨公继作,力刬前朝之余习,骎骎然以及乎古。故中州之士知有所趋向。安南邈在炎海之中,其始也,亦渐乎晚宋之风,数十年间,朝贡之使相望于道涂,故省之奋然欲尽扫其敝以追。作者志岂浅近者所能知哉”?[54]
众所周知:黎崱以其所著《安南志略》一书而垂名。该书卷首察罕〈安南志略序〉:“南粤之记尚矣,自[司马]迁、[班]固所载,靡得而详焉,岂非以中州之土而志粤者鲜欤?黎侯景高以其国儒先种学绩文,而无所用于世,撰《安南志》,厘为二十卷。其谱系官爵之沿革、山川郡邑之先后、礼乐刑政之原、兵农财食之计、行李之使、出入年月、词人咏士朝辨藻品,一览而尽得之。由其知之也习,故其言之也详,其有裨于迁、固之遗逸多矣”。[55]《至正集》卷三○〈安南志略序〉:“安南见于虞书,汉、唐来职方氏所略也。宋未平,纳款于我,列圣容煦,示王者无外而已,非有所利之也。然其山川郡邑之所直,风俗之所尚,物产之所宜,虽职方氏有不得而详焉。载籍杂见,非习其土罔克传信会而定之,博洽之士病焉。东山黎景高,其国人也,习其土者,宜莫景高若也。入中国五十年,采之载籍,参以所习,为《安南志略》二十卷。至顺初,朝廷有制作,上之。于是,景高之书,与其名不朽矣”![56]然而,兹书的写作,应该就在“郎官湖”畔。《安南志略》卷首夏镇〈安南志略序〉:“宣抚佥事东山黎君,晚岁自号静乐,为闲居汉阳,编《安南志》,纪其山川四方民物风俗、州县官制之沿革,历代之兴废,极为详备”。[57]
入明以后,黎氏连带所在的安南移民群体“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真相”无从考据:是农民政权“天完”彻底“剿灭”了他们?还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的子裔彻底地抹去了过去?不过,“郎官湖”依然存在。王偁《虚舟集》卷三〈赋得郎官湖送萧长史〉:“郎官不见今已久,平湖谁泛郎官酒?芳尊空负东园花,落日长悬汉城柳。送君扁舟湖上过,荆云郢树胜槩多。微风十里留孤棹,细雨三湘送晚波。谪仙祠古何寥寞,郎官佳句谁继作?羡君雅调希昔贤,湖中早望寄来篇”。[58]杨士奇《东里集》卷五〈送李永定经历序〉:“后先生(李明达)入竟陵,永定以才举授宣州卫经历。明年,永定遣迎先生,先生还过武昌访余,时仲秋之夕,明月东出。余数人者共浮小舟,具酒殽、出夏口,乱流至禹王庙下。饮酒既醉,舍舟登大别山四顾,下憩秋兴亭,至郎官湖而还。复酌酒大欢,各赋诗吊古,且寓离别之意”。[59]紧接着,却缘汉阳居民的“自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郎官湖”也走上了“湮灭”的程途。《嘉靖汉阳府志》卷二:“郎官湖,在郡治中,与县庠相并”。“是时郎官湖可纵舟游,城内水汇入湖,乃自水门入江。其年为弘治庚申(十三年)。自是居民各于屋后培土为围、为室家,而湖遂废,今止存一沟耳”。[60]
[1]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一九七六年,页1523、1524、1527。
[2]陆游《渭南集》卷四七〈入蜀记〉,《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明刊本,页2上:“汉阳负山带江,其南小山有僧寺者,大别山也,又有小别,谓之二别云”。
[3]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标点本,一九七七年,页950、951。
[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宋刊本,页89下、133上。
[5]《四库全书》本,页23下、24上。
[6]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79年,页327。
[7]《四库全书》本,页15上、下。
[8]《四库全书》本,页15下。
[9]《四库全书》本,页11上。
[10]《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清刊本,页3下。
[11]《四库全书》本,页4下、5上。
[12]《四库全书》本,页3上。又,《元风雅》卷后六吕元卿〈晚宿郎官湖〉,《四库全书》本,页9下:“半烟半雨树扶疏,画出元晖水
中国历史故事作文300
墨图。最是一天秋月白,不随鱼课入官湖”。
[13]北京,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武尚清点校本,一九九五年,页435、322、436。
[1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宣统刊本,页160下。
[1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藕香零拾》本,页181下。
[16]页436、437。
[17]康熙秀野堂《元诗选三集》本,页3上。
[18]页437。
[19]页8、11。
[20]《嘉业堂丛书》本,页15下。
[21]页171上。又,《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四库全书》本,页60上:“黎崱《游庐山志》三卷。字景髙,本安南人,居汉阳。{永}[泰]定中,游庐山,记其诗文、山物为书”。
[22]页4。
[23]《四库全书》本,页2上。
[24]页143下。
[25]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梦生标校本,一九八五年,页88、89、91。
[26]《四库全书》本,页5下、6上。
[27]页4下。
[28]《四库全书》本,页12下、13上。
[29]页4上。
[30]页3下、4上。
[31]《揭傒斯全集》卷文三〈范先生诗序〉,页288:“由是名动京师,遂荐[范梈德机]为左卫教授,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浦城杨载仲弘、蜀郡虞集伯生齐名,而余(揭傒斯曼硕)亦与之游”。
[32]《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双鉴楼钞本,页4上、下。
[33]页13上。
[34]页4下。
[35]页13下、14上。
[36]页3。
[37]邓牧《伯牙琴》,中华书局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一九八一年,页38、39也有字词稍不一样的同题诗。其中:“山”作“仙”,“嫦”作“姮”,“珠”作“卮”,“玉”作“三”,“天”作“春”,“啸”作“叹”,“覆”作“声”。
[38]《四库全书》本,页6下、7上。
[39]《四库全书》本,页17上、下。
[40]页173下。
[41]《四库全书》本,页7上、下。
[42]页98上、下。
[43]页4上。
[44]页424。
[45]页5上、17下、24下、4下、5上。
[46]页3上、4上。
[47]页774。
[48]页161上、下。
[49]《四库全书》本,页33上、下。
[50]页16下。
[51]页3下。
[52]页2下。
[53]页1下。又,“安抚使”赖益岿也是其中的成员。《至正集》卷一六〈赖谦斋安抚以诗招饮,次韵答之〉,页98上:“平生燕越遍遨游,不似晴川剩得秋。便把汉江都酿酒,要教尘世总无愁。当年谬挽千钧笔,此去惟须一钓舟。三径寒香应未减,雁霜蛩月肯回头”。
[5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嘉业堂刊本,页461下。
[55]页1。
[56]页160上。
[57]页10。
[58]《四库全书》本,页28上。
[59]《四库全书》本,页6下、7上。
[60]上海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影印原刊本,页27上、28下
(资料来源:www.eurasianhistory.com)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061.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别麓修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别麓修祠;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