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李光地-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 李光地,康熙,治理理论,中国古代史,清朝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4 13: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李光地-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光地-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李光地,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太空里的中国历史故事情节

、经筵讲官、起居注官、直隶巡抚,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李光地为官近五十年,几乎与康熙朝相始终,系理学名臣,颇受康熙器重与信任。廷议时,凡涉及福建人事政务,康熙多征询其意见。李光地曾力荐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支持清廷统一台湾。在直隶巡抚任内,李光地治理永定河,贯彻康熙在永定河先做试验,以取得治理黄河的经验,更是清代治河史上的一段佳话。
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李光地任直隶巡抚。其时,兵革已息,天下太平,康熙集中精力于内政,锐意治河,兴利除弊。李光地巡抚京畿,崇尚务实,于“水利农田食货诸政,靡不绸缪未然”。作为封疆大吏,民政、刑狱、社会生产,无不综揽,而尤以民生为重,故时人评论说:“公(李光地)在官以清勤自励,恤民之隐,尤尽心农田水利。”治理永定河是其重要业绩(此外还治理漳河),因工程繁巨,前人或失误或延误,李光地继修以竣事,且为治理黄河取得了经验,这对康熙朝大兴治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永定河原名浑河、无定河、卢沟河,康熙更名永定河。源自山西马邑,其源流细弱,遇大雨则成灾,“泥沙黄溜直南倾,”至北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无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自元历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无安岁。”李光地任直隶巡抚伊始,即奉命与原河道总督王新命继前任巡抚于成龙之后,治理永定河。
其时,

中国历史故事德语

康熙十分重视治理水患严重的黄河。当年黄河尚未北徙由山东入海,而是流经江苏淮安府入海,在淮安府清河,与淮河、运河交汇。这一带经常泛滥,使河南、苏北、淮扬地区深受其害,而且严重影响漕运。当时,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由数千艘粮船经运河北上京师,供官吏和士兵俸饷。漕运一旦受阻,京师便“危急异常”,影响局势的稳定,即所谓“国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正因为关系如此重大,康熙说:“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①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其殷念关注之深,于此可见。为了治理黄河,并使漕运畅通无阻,康熙还曾先后六次南巡视河。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二月底,沿高家堰(今江苏洪泽湖东)、归仁堤至清水口视察,发现“河高于田”。河床高于地面是由于“水缓沙停,河身淤垫”的结果。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治河理论是:“以堤束水,借水攻沙。”康熙也认为,前人于高家堰筑石堤以障水,“实为淮扬屏蔽,且使洪泽湖与淮水併力敌黄,冲刷淤沙,关系最重。”故决心加以试验,坚筑河堤,使水不致四溢,这样,“水行沙刷,永无壅决”,“沙去河深,堤岸益可无虞。”
康熙南巡回京后,十月,前往巡视永定河工程,决定选择自郭家务以下一段作为试验地段。他说:“今永定河虽小,仿佛黄河,欲以水力刷浚之法试之,使河底得深。十月间往视之时,曾令李光地等将河身束之使狭,坚筑两边河堤,若永定行之有效,即以此法用于黄河。”同时,谕李光地等会议具奏。
李光地受此重任,与王新命经实地勘察后,提出“自郭家务至堤尽处”的筑堤、挑河方案,经康熙批准,调集大批民工以从事。翌年(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康熙再至永定河视察,正值枯水季节,见河水已涸,决定加快治理。于是调集八旗士卒及包衣②属下数千人,命皇长子允禔领之;又于江南、浙江、江西、湖广四省协运所需木料,所经“沿河文武官员,昼夜督催,速行运至。”按当时惯例,河工修筑如有不善,主管官需赔修。为使李光地、王新命勇于任事,无所瞻顾,康熙说:“修筑方略,皆朕亲行指授,若有参差,俱在朕躬。”
治理工程初由王新命、工部侍郎白硕直接指挥,李光地负责督修及物资供应。但王新命“诸事俱不效力”,“修筑永定河误工”,而且“钱粮不清,朦混亏空。”康熙命李光地严查工程及物料,不

中国历史名人 传记故事

得浮冒开销。李光地不久即参王新命、白硕“修河钱粮,并无着落”,工筑多误。康熙命人前往查核属实,令将王新命、白硕拿付吏、刑、工三部严加议处。
王新命被议处后,河工及钱粮重任由李光地一人独理。康熙四十年四月,康熙再次视察永定河工程。李光地承接的工程分为二部分:一部分由光地承修,另一部分则是接修王新命未完工程。工程量大,但必须在洪水汛期前完成。李光地尽心尽职,竭力以从事。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月,李光地奏称全部工程均已完工。不仅工程进度加快,质量也好,终于在汛期到来之前如期完成。康熙深为满意,并示待汛期到来,检验永定河工程之成效,以便决定用之于治理黄河。
八月,永定河工程经受了汛期的考验,取得预期的效果,康熙十分高兴,谕大学士等曰:“朕观永定河修筑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泥沙尽皆冲刷。今治黄河亦用此法,方为有益,此工多费不过十万两,试照永定河修之。”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

中国历史故事第十二集

六日,康熙南巡视河,二月初五日,御舟至淮安府,谕扈从之永定河分司齐苏勒:“朕观黄河险要地方,应下挑水埽(sǎo)埧(jù)。见(现)今永定河,朕亲指示挑水埧,俱有裨益。”“挑水埽埧”是李光地根据康熙指授,承修永定河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成效显著,康熙命齐苏勒“遵照朕指示式样,前往烟敦、九里冈、龙窝三处,筑挑水埧数座,试看有无裨益。”并传谕河道总督张鹏翮,速派干员,多备材料,于康熙回銮之前完工。于是,永定河修筑的成功经验,由皇帝亲自指挥用于治理黄河。
李光地在康熙指授下,接任永定河工程以竣事,为治理难驯的黄河取得经验,这是300多年前一次前无古人的试验,开创了古代治河的新篇章,意义十分重大。
永定河工程完工后,数十年间曾使京畿免于水患。康熙在题为《阅永定河堤》的诗序中说:“康熙四十年,永定河告成,至今十六载,堤岸坚固,并无泛滥。”昔日水淹之泥村水乡,“今起为高屋新宇,种谷黍而有食矣。”永定河沿岸,一派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此从古未有也。”
然而,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对永定河工程所藏隐患,却未能认识到。永定河筑堤之后,“至永清之朱家庄,汇狼城河注入西沽(西淀),以达于海。”西淀为永定河蓄水之区,跨雄县、安新、高阳、任丘数县,西起白洋淀,东至任丘。永定河筑堤束水以刷沙,夺拒马河、白沟等汇入西淀,于是沙淤于西淀,使永定河危害更烈。李光地见不及此,而前任于成龙亦有责任。方苞说:“康熙三十七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以浑河(永定河)冲半壁店近其祖坟,奏改河道,迤东入淀。安溪李相国(李光地)继抚直隶始,仆屡为切言,奏复故道,当如救焚拯溺,少缓之则不可为谋。后三十年,近畿之地,无罪而死者不可数计矣。今不幸所言已验。”李光地未能采纳方苞的建议,及时纠正于成龙之失误,是后来水患严重的原因之一。雍乾时西淀淤浅更甚,雍正四年引永定河下游东入三角淀(位于武清县南),由天津入海。乾隆十六年,挑引河穿淀而东,以治沙淤。嘉庆六年大水后,“大小河道无不淤浅。”道光二年、三年,大雨滂沱,“被水州县多至一百余处,小民荡析离居,哀鸿遍野。”永定河始终是京畿大患。至清末,作为永定河沉沙湖的三角淀,因淤积而开垦成田,仅存淀名。
在清代,由于当时科学技水平的限制,对号称难治的永定河的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李光地治理永定河,无论其成败,都可供后来借鉴,特别是为治理黄河取得经验而勇于任事,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注 释
①三藩:清康熙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时称“三藩”。“三藩”多拥重兵,久镇其地,形同割据。
②包衣:包衣阿哈之简称,满语,家奴之意。为满族贵族所占有,居满族社会最底层。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
作者简介
王思治,1929年生,四川自贡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清史论稿》、《清代通史·康熙卷》、《康熙大帝》、《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汉代社会性质及其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3、5、8卷。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007.html

以上是关于李光地-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光地-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83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