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網摘:2011年10月

  • 網摘,2011年,10月,原文,标题,網摘,2011年,10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3:5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網摘:2011年10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網摘:2011年10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網摘:2011年10月


網摘:2011年10月
鍾碩 整理
本文爲網站定期製作的網摘,內容包括本站2011年10月發佈的學術論文的實名評論。這些論文今後不會再製作網摘,請網友們不要再在這些論文後添加實名評論。如需對這些論文發表意見,可在學術討論區發帖或向本站郵箱投稿。
摘錄的評論內容,儘量保持評論原樣,僅在保持評論人學術觀點不變的基礎上作一些技術性改動,這些技術性改動包括:
1.文字統一改爲繁體中文。
2.標點符號統一改爲中國大陸地區通用標點。
3.錯字、漏字、衍字、語病等,凡編輯發現者徑直更正。
4.網絡詞彙替換爲正式用語,如“俺”改爲“我”。
5.因技術問題丟失的圖片徑補,部分以圖片格式添加的評論轉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說明之處,以編輯按語形式用〖〗括注。
網摘摘錄依照本網的《實名討論制度細則(試行)》進行。原則上,網摘只摘錄實名評論的內容,非實名評論不予錄入。在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反復討論的特殊情況下,在無法避開非實名評論時,酌情收錄個別非實名評論以使實名評論的學術信息保持完整。這些非實名評論,儘量改署實名,無法知曉評論人者,徑以“網友”指稱。實名評論中,不涉及學術觀點的言論以及評論人又跟帖聲明放棄的學術觀點,不予摘錄。
本次摘錄按論文分節,每篇論文下的評論均單獨作爲一節。每節下依討論內容的不同依次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多則評論,且字數都不多,就用一個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反復討論,即便字數很多,也用一個編號。同一問題的評論,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摘錄的評論截止2011年11月30日。
歡迎網友們在網摘評論中對網摘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歡迎網友們以其它形式將意見和建議告知本網。本網不會製作網摘之網摘,因此請勿在網摘後進行學術性評論。
由於本站編輯水平有限,摘錄中錯誤不可避免,敬請讀者諒解!如摘錄中存在曲解評論人原意之處,責任概由摘錄編輯負責。
本節爲陳劍《嶽麓簡〈占夢書〉校讀札記三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5日,http://www.gwz.

中国历史故事五百字

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7)的文後評論。

1.


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名字

孟蓬生
(2011年10月6日,第1樓):血、益兩字音近可通。錫脂質多相通,伯益或伯翳,是其證也。金文益字多从八,从血(詳《金文編》344頁),何琳仪以为从血聲,其說似可從。其實八字也可以看作聲符。《說文·弋部》:“必,分極也。从八,弋聲。”郭沫若以為“必”從八聲。《說文·言部》:“謐,靜語也。从言,𥁑聲。一曰無聲也。”《說文·人部》:“侐,靜也。从人血聲。《詩》曰:閟宮有侐。”段玉裁注:“侐與謐古音同部。”《爾雅·釋詁上》:“溢,靜也。”《周易·豐卦》:“闚其戸,闃其无人。”《釋文》:“闃,苦鵙反,徐苦鶂反。一音苦馘反。馬鄭云:无人貌。《字林》云:静也。姚作䦧,孟作窒,並通。”窒則為質部字,而闃䦧都是錫部字,与溢音义相通。《說文·艸部》:“𧅖,綬也。从艸,鶪聲。《詩》曰“邛有旨𧅖”是。”段玉裁注:“《陳風·邛有旨鷊》傳曰:鷊,綬艸也。《釋艸》曰:虉,綬。按毛詩作鷊,叚借字也。今爾雅作虉,與説文作𧅖不同者,鷊鶪同在十六部也。”《說文·鳥部》:“鶃,鳥也。从鳥,兒聲。《春秋傳》曰:六鶃退飛。鷊,鶃或从鬲。”段玉裁注:“按今字多作鷁。”《詩·周頌·維天之命》:“假以溢我。”段玉裁曰:“此詩或作謐,或作溢,或作恤,皆靜慎之意。”但他以為益為血之訛。(《詩經小學》卷四)王引之曰:“卹、謐、溢古聲相近,而字亦相通。”(《經義述聞·書·惟刑之卹哉》)
孟蓬生(2011年10月12日,第5樓):蒙劉樂賢先生提示,我又查詢了陳復華、何九盈先生《古韻通曉》。其中第359頁專門討論“溢”和“洫”的相通問題,並據此將“溢”字歸入質部。按从益得聲的“溢鎰齸”等字《廣韻》收入“質韻”,與“逸佚”等字同音;而从“血”得聲的“殈”字則收入“錫韻”,與我上帖列舉過的“鬩、狊”等同音。這也表明錫質關係密切。《廣雅·釋詁》:“貳,益也。”馬王堆医簡《天下至道談》:“故貳生者食也,孫(損)生者色也,是以聖人合男女必有則也。”帛書《養生方》:“益產者食也,損產[者色]也,是以聖人必有法廁(則)。”貳古音在脂部,益古音一般以為在錫部。不过金文琱生簋有“貳”,看樣子象是从戌。戌可以看作聲符。《釋名·釋天》:“戌,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之也。”錫質相通的合理解釋應該是錫入質,即-k變-t,因為一般認為錫部的主元音是個前元音,有拉動韻尾向前的趨勢。又血聲多與或聲相通。如《詩·大雅·文王有聲》:“筑城伊淢,作豐伊匹。”《釋文》:“淢,字又作洫。”淢字歸職部,也是收-k尾的。此詩當與匹字押韻,故其韻尾可能已變作-t了。

2.


王寧(2011年10月12日,第6樓):現在魯西南一帶把能蜇人的毛蟲叫“毛shi瘌子”或“毛zhi婁”,過去不知道這個shi或zhi的字該怎麼寫,魯西南方言里聲母s、sh、z、zh經常含混,看來應該是蛓、螆、䗹、𧉠、𧍤、蟴等字了。
蕭旭(2011年10月12日,第7樓):段注:“今俗云刺毛者是也。”今吳語還稱爲“刺毛辣子”,“刺”的本字即是“蛓”。
本節爲蕭旭《“𢤱悷”、“摩何”語源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8)的文後評論。

1.


孟蓬生(2011年10月10日,第3樓):說“𢤱悷”為“狼戾”之音轉,證據確鑿,十分精彩!說“狼戾”為“狠戾”之誤,卻讓人感到遺憾!龍聲字與陽部字相通,從金文中就開始了。下面把我最近一篇札記中例子列舉在下面,作為對蕭兄資料的補充:
諧聲:如如大家熟悉的“龏(常借為恭字)”或加“兄”為聲符。
韻腳:《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故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唐開元占經》卷一百十六引《呂氏春秋》:“禹年三十未娶,行於塗山,思時晚慕失制,乃曰:‘吾之娶,必有應焉。’乃見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服也;九尾,其徵矣。’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龎龎。成家成室,我都彼昌。’禹因娶塗山氏女。”《漢

中国历史唐代故事

書·王莽傳》晉灼注:“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痺,莫我敢當。”
聲訓:《初學記》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龍之為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云興。”
通假: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禹鑿孟門而通大夏,斬八林而焚九□。”孟門,即龍門。(注:兄孟同源)
《說文·犬部》:“狼,从畗省,亡聲。”(注意,我不認為許慎字形分析正確,只是想借此說明許慎認為二音相同或相近)。亡聲與明聲、孟聲、兄聲相通,就不舉例了。
以上這些一般看作東部字跟陽部字相通。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我的同事王志平先生已經考定龍聲字本收-m尾(《也說“銛糸龏”

历史故事视频中国历史

的“糸龏”》,《古文字研究》第28輯)。所以龍聲跟陽部字相通,實際是侵或談跟陽部字相通,也屬於談魚通轉的范圍。
蕭旭(2011年10月10日,第4樓):謝孟先生補充。《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亦引《塗山之歌》:“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宾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兹則行。”韵脚尤长。然則《白虎通義·德論》:“風者何謂也?風之為言萌也,[以]養物成功。”《御覽》卷9引《春秋考異郵》:“風之為言萌也,其立字,虫動於几中者為風。”《玉篇》:“風,風以動萬物也。風者,萌也,以養物成功也。”風,侵部字,亦其證乎。我不懂古音,请孟先生指示。
孟蓬生(2011年10月10日,第5樓):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蕭旭(2011年10月11日,第8樓):謹簡覆如下,是個人淺見,歡迎指教:
1.佛經“籠戾”和“剛愎”義近,但不是一詞。
2.風為孛纜,字或作“勃闌”、“勃藍”、“勃蘭”、“㪍籃”、“籃”等。是“盤”的切脚語,取義於盤旋也。也作“孛羅”。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16:“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閑見之于書史中,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闌……蒲為勃盧。”《說郛》卷23喻文豹《唾玉集》:“俗語切腳字,勃籠,蓬字;勃藍,盤字;突落,鐸字;窟陀,窠字。”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25《梨園市語》:“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如以秀為鯽溜,以團為突欒……以盤為勃蘭。”明·徐伯齡《蟫精雋》卷3“世語”條:“世語中有切母成音,若今所謂綺談市語者,人自不覺,習久而不以為異耳。如㪍籃蓋即盤字切音……團曰突圞,今作團圞,是疊牀上之牀也。”參見王鍈《宋元明市語匯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10頁。但王氏釋義有點問題。吳方言謂藤盤為“孛欒”,又謂盤(此盤是名詞)為勃籃,亦取盤旋、圓轉為義而命名之也,皆記其音耳。(吳方言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431頁)

2.


趙家棟(2011年10月11日,第10樓):“𢤱悷”之“𢤱”可能與“儱偅/龍鍾/隴種/躘踵/儱侗"有關,《玉篇·人部》:“儱,力用切。儱偅,行不正也。”又“倲,都聾切。儱倲,儜劣皃。”是否這樣理解“𢤱悷”本作“儱戾”,乃是“儱偅/儱倲+佷戾”構詞之省簡乎?
蕭旭(2011年10月11日,第11樓):“龍鍾”、“隴種”、“躘踵”、“儱偅”、“籠東”、“瀧涷”、“襱緟”、“襱褈”、“籠籦”、“攏𨝯”、“𢤱橦”、“籠僮”、“籠銅”、“籠東”、“瀧涷”、“儱倲”、“儱𠍀”、“壠東”、“隴東”、“儱偅”、“龍鍾”、“躘踵”、“躘蹱”、“躘鐘”,是另外一家子,為“郎當”之轉音,潦倒笨累之狀。郭在貽謂“隴種”、“龍鍾”音轉為“郎當”。我另有專文考證。
蕭旭(2011年10月11日,第12樓):“儱侗”、“䡁𨈹”、“徿㣚”、“襱𧙥”、“𢤱侗”、“籠侗”、“𢤱統”、“儱統”、“籠統”、“籠桶”、“攏統”、“籠總”,又是另一家子。皆渾淪、含混、糊塗、不明晰之義。
本節爲方勇《嶽麓秦簡〈占夢書〉補釋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2)的文後評論。

1.


趙家棟(2011年10月14日,第1樓):“夬去魚身”似讀為“蛟軀魚身”,“夬”讀為“蚗”,為“蛟”之異體,《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龍伏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許氏説淮南云蚗龍,龍屬也。音決。”司馬貞索隱:“蚗蠪伏之。按:蚗當爲‘蛟’。蠪音龍,注音決,誤也。”“去”借為“軀”。“蛟軀魚身”指“蛟魚”,為傳說中的人魚。蛟,通“鮫”。《孝經援神契》:“蛟珠,宋曰:‘蛟魚之珠,有光輝,可以飾旗。’”又稱鮫人,楊慎《升庵詩話·子書傳記語似詩者》引《韓詩外傳》:“荊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晉張華《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杜甫《雨》詩之四:“神女花鈿落,鮫人織杼悲。”
本節爲劉剛《五里牌竹簡“區坎”和“長沙”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4)的文後評論。

1.


陳劍(2011年10月18日,第2樓):釋讀爲“坎”之字,左半筆勢感覺亦與“阜”不類。細審似當爲“今”旁。全字即《說文》之“欦”字,已見於睡虎地秦簡,秦印亦有从“女”从之之人名字。“區”與“丘”通僅所謂“區蓋”與“丘蓋”一條材料,甚爲可疑。“欦”从“今”聲,其中簡文已變作“次”形的“欠”旁按《說文》的分析當是意符而非聲符。由此看來,簡文“區欦”兩字的讀法,似仍可再考慮。
蕭旭(2011年10月18日,第4樓):“丘”指墓穴,亦指中低而四傍髙也,不是“壠(壟)”。《說文》:“壠,丘壠也。”謂丘之壠也。我們看著名的孔丘得名之由。《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索隱》:“圩,音烏。圩頂,言頂上窊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髙也。”中井積德曰:“圩是汙下之義,非取字義。”《左傳·桓公六年》孔疏引作“汙頂”。《六書故》:“圩,于姑切。《史記》:‘孔子生而首上圩。’司馬貞曰:‘窊也。’今江淮間水髙于田,築堤扞水而甸之曰圩田。”《爾雅》:“水潦所止泥丘。”郭注:“頂上汙下者。”《釋文》:“汙,音烏,又烏花反,本或作洿。”《說文》:“洿,一曰窳下也。”《六韜·犬韜·戰騎》:“汙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汙”、“圩”、“洿”、“窳”諸字並同,俗作“凹”字。
王寧(2011年10月18日,第7樓):竊意“區欦”就是收藏存放物品的地方或容器,與作者的看法相同。第二個字則贊成陳劍先生的釋讀,當釋為“欦”。《說文》:“區,踦區,藏匿也。从品在匸中。品,眾也。”徐注:“凡言區者,皆有所藏也”。“區”本象眾多物品藏於匚中之形,有收藏之義。“欦”讀為“椷”是說得通的,椷字或從木圅聲,《說文》:“椷,箧也。”段注:“《匚部》曰:‘匧,笥也。’《竹部》曰:‘笥,飯及衣之器也。’《方言》:‘椷,杯也。’與許異。《漢天文志》:‘閒可椷劒’,蘇林曰:‘椷音圅,容也。’此假椷爲含也。”這個字可能與“龕”字有關,《方言》:“龕,受也。齊楚曰鋡,揚越曰龕。受,盛也,猶秦晉言容盛也。”郭註:“今言‘龕囊’,由此名也。”《玉篇》:“龕,受也,盛也。”是與“區”的含義相近。欦、椷、鋡、龕并音相近。所以,“區欦”可能讀為“區椷”、“區鋡”、“區龕”,是指盛放陪葬物品的箱子之類的容器,或即曾憲通先生說的墓葬內的邊箱、腳箱。這個單子當是開列了死者生前使用的一些物品,一部份裝在箱子里用來陪葬了,曰“在區欦”;一部份沒用來陪葬,還在長沙的家里,曰“在長沙”。所以作者說“簡文‘才(在)區(丘)
網摘:2011年10月
網摘:2011年10月
(坎)’是指所記物品都已隨葬,‘才(在)長
網摘:2011年10月
網摘:2011年10月
(沙)’是指這些物品沒有隨葬”當是正確的。
本節爲袁瑩《嶽麓秦簡〈占夢書〉補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6)的文後評論。

1.


孟蓬生(2011年10月23日,第2樓):《鄂君啓節》“油水”之“油”,陳偉先生讀爲“淯”(《〈鄂君啓節〉之“鄂”地探討》,載《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上博五·三德》簡十七:“知天足以順時,知地足以由材,知人足以會親。”秦曉華先生讀“由材”爲“育材”(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5)。可與“育”、“抽”相通互證。
本節爲張崇禮《釋嶽麓秦簡〈占夢書〉的“胤”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0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7)的文後評論。

1.


張崇禮(2011年10月27日,第5樓):從彩版照片
網摘:2011年10月
網摘:2011年10月
看,確實有一豎筆。我放棄釋“胤”的意見。
点击下载附件: 0985網摘:2011年10月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984.html

以上是关于網摘:2011年10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網摘:2011年10月;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80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