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 文化,读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8:3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釋古文字中的“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楚文字中有如下字形:
A:A1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包山簡2-48,A2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上博简《緇衣》簡13
B: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包山簡2-41,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包山簡2-188
C: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4
D: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荊門左塚楚墓漆梮
各家考釋意見主要有:
A1,黃錫全先生以爲所从之“立”,實爲“土”旁,字應讀“吐”。[1]何琳

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当当

儀、黃德寬等以為从口、立聲,或讀立。[2]劉信芳先生認為:“上博藏《緇衣》13號簡‘則民有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心’,其字郭店簡《緇衣》23號作‘歡’,裘錫圭讀為‘勸’,今本《緇衣》作‘格’。

中国历史故事朗读稿件摘抄

包山簡此字用作姓氏。楚有權氏、觀氏,亦有人名公子格(姓氏分派,‘格’亦有可能作為姓氏),此或可作為進一步思考的線索。”[3]何有祖先生根據郭店簡與上博簡的對應,釋此字為“酄”。[4]
A2,陳佩芬先生隸定爲“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認為:“从口从立,《說文》所無。《包山楚簡》二·四八有‘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二·四一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字存疑。郭店簡作‘懽’,與上博簡書寫迥異,今本作‘格’”。[5]李零先生以爲从口从立,疑同“咠”,而以音近讀爲“恥”。[6]鄒濬智先生從黃錫全先生“土”、“立”通用之現象出發,以爲楚簡此字當可釋爲“呈”字之異體,讀爲“誠”。[7]趙建偉先生疑此字爲“吳”之誤字,讀爲“娛”。[8]陳英傑先生認為“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可釋爲“吳”,讀爲“娛”,與懽(歡)同義。[9]林志鵬先生以為其字象人駐止張口形,疑即“曷”字。[10]侯乃峰先生認爲“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當是“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噱、呿)”字的表意初文,讀為“格”。[11]
C,陳佩芬先生釋為“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讀為“堪”。[12]李學勤先生從陳先生隸定,并認為“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即“甚”。[13]季旭昇先生認為此字从“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得聲,可讀“懽”,即“歡”。[14]李守奎先生讀為“娛”。[15]林志鵬先生釋為“遏”,讀為“愒”。[16]侯乃峰先生讀爲“略”。[17]
D,黃鳳春、劉國勝先生釋爲“權”。[18]
A及从A之字雖屢經討論,但迄今無定論,關鍵就在於不瞭解其構形本義。我們認為A像人正面站立張口大呼狀,應該就是“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字。《玉篇·口部》:“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大聲也。”《漢書·郊祀志上》:“不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不敖,胡考之休。”顏師古注:“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讙譁也。”“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與吅、讙、喧字當爲一字。《說文》:“吅,驚嘑也。从二口。讀若讙。”徐鉉校:“或通用讙,今俗別作喧。”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从口从大,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或增一,一,地也。故A當為“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字的繁化。
在出土文獻用例中,最關鍵的證據當然是上博簡《緇衣》的A2與郭店簡《緇衣》的“懽”為異文。“懽”从“雚”得聲,“雚”从“吅”得聲,而“吅”又讀若“讙”,與“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之“大聲”、“讙譁”義正合。

以前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上博簡《緇衣》的“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與郭店簡《緇衣》的“懽”皆當讀“勸”。“長民者,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勸心。”勸心,勸勉之心。A1與B為異文,姓氏用字,董珊先生读为權,以為是楚武王所克之權,[19]正確可從。C當讀“歡”,“篤歡倍忨,疲弊齊邦”,篤歡倍忨,過分歡娛貪求。D當讀“權”。
傳世典籍“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多誤作“吳”。《詩經·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毛傳:“吳,譁也。”陸德明釋文引何承天云:“吳字誤,當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从口,下大。”《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鄭玄箋:“吳,譁也。”陸德明釋文:“吳,鄭如字,讙也。”《說文》:“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出土文獻的“吳”字未見用為“大言”義者,“吳”及从“吳”得聲的字多讀為“虞”或“娛”,未見讀為“讙”、“譁”者,可見《說文》“一曰吳,大言也”應是把“吳”訛混為“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的結果。由於《說文》對後世的影響巨大,甚至有人把“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當作“吳”的訛字。徐鍇《說文繫傳》“吳”字條下說:“詩頌曰:不吳不揚,不告于訩。今寫詩者擅改吳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字古文字多見,舊多不得其解。如甲骨文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合集13728正)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合集20164)
或釋熯、兄、天。[20]地名或人名用

2篇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字。金文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集成5.5101)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集成13.7323)
族徽用字。張亞初先生釋為“嘩”,[21]可謂卓識。戰國文字作: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古璽彙編》1183,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古璽彙編》1184,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包山簡122
學界目前一般釋為“吳。[22]姓氏用字。
戰國文字“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皆當讀為“權”。《姓觽·先韻》:“權,《路史》云:葛天氏之後。《唐氏系表》云:權國,子姓,商武丁之裔;滅於楚,因氏。《姓纂》云:楚大夫鬭緡為權尹,因氏。”甲骨、金文也有可能讀為“讙”或“酄”。《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齊侯送姜氏於讙。”杜預注:“讙,魯地。”《史記·齊太公世家》:“悼公元年,齊伐魯,取讙闡。”司馬貞索隱:“讙在今博城縣西南。”。《說文》:“酄,魯下邑。从邑雚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歸酄。’”今本《左傳·定公十年》作“讙”。
从“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得聲的字有: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二十一年鄭令戈(集成17.11373)
从糸、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聲,疑當釋為“絙”。《玉篇》:“絙,綬也。”人名用字。



[1]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93頁。
[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383頁。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3865頁。
[3]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361頁。
[4]何有祖:《包山楚簡試釋九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年12月15日。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9頁。
[6]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5頁。
[7]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第130-131頁。
[8]趙建偉:《“民有娛心”與“民有順心”說——上博簡(一)拾零之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8月30日。
[9]陳英傑:《上博簡拾零》,《學術研究》,2003年第4期,127頁。
[10]林志鵬:《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兼論<緇衣>“民有格心”句異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1月30日。
[11]侯乃峰:《釋“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6月23日。
[1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6頁。
[13]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9月,93頁。
[14]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兼談“錢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6日。
[15]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32頁。
[16]同注9讀爲“略”
[17]同注10。
[18]黃鳳春、劉國勝:《記荊門左塚楚墓漆梮》,《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493-501頁;又見《荊門左塚楚墓》附錄六《左塚三號楚墓出土的棋局文字及其用途初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9]見侯乃峰《釋“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後評論。
[20]參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415頁。
[21]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42頁。
[22]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32頁;黃錫全《<包山楚簡>部分釋文校釋》,《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88頁;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00頁;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1405頁。
点击下载附件: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1062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89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讙”;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90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