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金文“畫”字多見,其標準形體从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从周,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毛公鼎(《集成》5.02841)、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五年師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簋(《集成》8.04216)、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師兌簋(《集成》8.04318)、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四十三年逑鼎、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番生簋(《集成》8.04326)、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師克盨(《集成》9.04468)。其中的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或省作聿,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伯晨鼎(《集成》5.02816)、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小臣宅簋(《集成》8.04201);或變作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上官豆(《集成》9.04688)、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古璽彙編》1519)。周,或作琱,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彔伯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簋蓋(《集成》8.04302);或訛變作目,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十三年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壺(《集成》15.09723);或訛變作田,如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上官豆(《集成》9.04688)、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古璽彙編》1519)。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見於甲骨文,作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1]用作人名或地名;也見於金文,[2]作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子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簋(《集成》6.03073)。王國維“疑古畫字。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象錯畫之形。”[3]王襄以為“古肅字,从乂”。[4]郭沫若先生以為“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字當是規之古文”。[5]白於藍先生認為“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並非“畫”字之聲符,當釋為花紋之“文(紋)”。[6]
至於金文“畫”何以从周,吳大澂以為“象手執筆畫于四周”,[7] 郭沫若先生以為“當係以規畫圓之意”,孫常敘先生認為“畫”和“周”聲韻俱遠,“畫”是用象意寫詞法寫成的。[8]
今按: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我們認為,“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即“畫”字,象手執筆畫繪之形。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象所畫之花紋,金文中類化為“乂”,但並非从“乂”,亦非从爻或矩規之本字。後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或訛變為文,應該和“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的“繪畫”義有關,但並不能以此認定“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即“文”字。“畫”字从周,系後加聲符,亦即金文“畫”應分析為从周聲。“畫”从周聲,也可以釋為“彫”,“彫”是“畫”的後起分化字。“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是“畫”和“彫”共同的本字。
爲了證明上述看法,我們打算從“畫”應分析為从周聲說起。
王臣簋(《集成》8.04268):“戈:畫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緱柲、彤沙。”其中“畫”作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為標準的“畫”字。王臣簋所記賞賜物戈及其後修飾語,是西周册命金文典型格式,但一般作“戈:琱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緱柲、彤沙”。[9]張政烺先生認為:“琱畫是兩個字,形義相近而音讀不同,不得通假,此處當是筆誤。”[10]這裡“畫”明顯是通用作“琱”,張先生以“筆誤”說之,恐不妥。聯繫彔伯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簋蓋的“畫”从“琱”來看,“畫”應从周聲更加清楚。
《說文》:“斲,斫也。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斲或从畫、从丮。”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當分析為从畫聲。《後漢書·文苑傳下》:“非彫非蔚。”李賢注:“彫,斲也。”《禮記·檀弓上》:“木不成斲。”孔穎達疏:“斲,雕飾 。”《淮南子·本經》:“木工不斲。”高誘注:“斲,或作琢。不雕畫也。”《說文》:“彫,琢文也。”琱、彫、雕和琢為同源字。[11]
《廣雅·釋詁四》:“彫,畫也。”《左傳·宣公二年》:“厚斂以彫墻。”杜預注:“彫,畫也。”《漢書·東方朔傳》:“陰奉彫瑑刻鏤之好以納其心。”顏師古注:“琱與彫同,畫也。”《楚辭·招魂》:“雕題黑齒。”王逸注:“雕,畫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讲解小卡片
也。”彫、琱、雕訓為畫,乃常訓。
金文“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主要見於下列用例:
師望鼎(《集成》5.02812):“望肇帥型皇考,虔夙夜出入王命,不敢不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不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
四十三年逑鼎:“雩乃尃政事,毋敢不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不井;雩乃訊庶有粦,毋敢不中不井。”
師訇簋(《集成》8.04342):“哀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德不克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故無承于先王。”
爯簋(《集成》7.03912、03913):“鳧生蔑爯曆,用作季日乙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子子孫孫永保用。”
这些用例中的“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可統一釋為“彫”,讀為“敦”。
何琳儀先生在論述幽脂通轉時,對彫、敦通轉有較詳細的說明,今轉引如下:
《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句”,正義“敦與彫古今之異”。《文選·兩京賦》引《詩》正作彫。《詩·周頌·有客》“敦琢其旅”,釋文引徐邈音彫。彫,都聊切,端紐;敦,都回切,端紐。彫與敦為舌音幽脂通轉。[12]
對何先生的觀點還可略作補充:
《說文》:“弴,畫弓也。”段玉裁注:“《兩京賦》:‘彫弓斯彀。’薛云:‘彫弓謂有刻畫也。’弴與彫語之轉。”《說文》:“雕,鷻也。”
師望鼎“不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不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張亞初先生讀為“勔”、[13]白於藍先生讀為勱(或勉),皆正確可從。“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讀為“敦”,當訓為勤勉。《爾雅·釋詁上》:“敦,勉也。”《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史記·蒙恬列傳》:“帝以高( 趙高 )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四十三年逑鼎“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亦當作如是解。
師訇簋“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德不克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故無承于先王”,“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讀為“敦”,當訓為厚。《易·艮》:“敦艮,吉。”孔穎達疏:“敦,厚也。”《老子》:“敦兮其若樸。”河上公注:“敦者,質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寛,薄夫敦。”“德不克敦”即德不克厚。敦德、厚德之說典籍習見。《論衡·恢國》:“皇帝敦德,俊乂在官。”《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国历史战争故事100字
爯簋“用作季日乙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讀為“敦”,盛黍稷器,金文常見。
曾侯乙墓竹簡有“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二字,白於藍先生贊同釋前一字為“畫”的意見,而釋後一字為“文”。網友xhy先生認為這兩字其實應為同一個詞,即“彫”(原注:前一個字不是“畫”。“畫”字是前人誤識)。[14]前一字為“畫”應無異議,後一字當為“畫(彫)”字異體。“周”與“刀”音近通用。[15]信陽二號墓楚簡的“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字,學者有多種釋法,[16]白先生釋為“文”。亦當是“畫(彫)”字。上博簡《子羔》篇的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字,下部訛變為目,與十三年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壺同,整理者馬承源先生釋為“畫”,讀為“劃”,正確可從。
[1]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128-129頁。
[2]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202頁。
[3]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石印本,24頁。
[4]王襄:《簠室殷契類纂》第13頁。此轉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3122頁。
[5]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考釋81頁。
[6]白於藍:《釋“
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4月5日。又見《古文字研究》
中国历史故事班队课
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514-520頁。
[7]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卷三,光緒二十四年增輯本,10頁。
[8] 孫常敘:《則、灋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9-10頁。
[9]參見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735頁“琱”字條。
[10]張政烺:《王臣簋釋文》,《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623頁
[11]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230-231頁。
[12]何琳儀:《幽脂通轉舉例》,《古漢語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96年,350頁。
[13]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336頁。
[14]見白於藍先生文後評論。
[15]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133-134頁【周通刀】條。
[16]參見白於藍先生文。
点击下载附件:
1146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831.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文-張崇禮:釋古文字中的“畫”和“彫”;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