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釋“𦣻丩旨身𩸍䱜”
(首發)
蔡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海博物
读完中国历史故事集的感想
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所收錄的《禹王天下》,講述了禹治水之事,其中有下列一段話(釋文用寬式):
五年而天
在线听中国历史故事书全集
下正。一曰:禹事堯,天下大水。堯乃就禹曰:“气(乞)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1](安),亓(其)往,𤴓(疏)汌(川)起浴(谷),以瀆天下。”禹疋(疏)江爲三,疋(疏)河【30】爲九,百汌(川)皆道(導),賽(塞)尃(湖[2])九十,夬(決)瀆三百,𦣻丩旨身𩸍䱜。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31】道(導),天下能亙。二曰:禹奉舜童(重)德,施于四或(國),𢘓(敏[3])以勞
中国历史故事数学思想
民,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4](?)而盡力。禹奮中疾志,又(有)欲而弗【32】達[5],深𠏴(柢?[6])固疋(疏?),又(有)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功)而弗𤼧(伐[7])。[8]
本文重點討論“𦣻丩旨身𩸍䱜”和“天下能亙”這兩句話。
先來看“天下能亙”,整理者讀為“天下能恒”,解釋為“天下能太平長久”。[9]
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今已確知,楚文字中,存在“亙”既可用為“恒”,也可用為“亟”而讀為“極”的現象。[10]我們從竹簡《禹王天下》的用韻來看:“二曰”一段文字以德、或(國)、力為韻,達、癹(伐)為韻。“一曰”一段文字前面以百、䱜為韻,而“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道(導),天下能亙”一句夾在其間,則“亙”字無疑地也是用為“亟”而讀為“極”的,以與“力”字押韻。
“天下能亙(極)”與上文的“民乃盡力”相對,傳世古書中也有“能”、“乃”對文的例子,如《後漢書·荀爽傳》說:
鳥則雄者鳴鴝,雌能順服;獸則牡爲唱導,牝乃相從。[11]
再來檢索古書,發現有下列一些語句:
1.《墨子·非攻下》曰:
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磿>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2.《新書·益壤》曰:
炎帝無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又曰:
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
“天下乃靜”、“天下乃治”、“天下乃安”顯然與“天下能亙(極)”的句式相同。“極”,就是中正,標準的意思。《禹王天下》簡30也有“五年而天下正”之語,可以為證。
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𦣻丩旨身𩸍䱜”這句話。
整理者說:
𦣻丩旨身𩸍䱜,讀爲“百糾置身𩸍䱜”。“𦣻”,《説文》:“古文百从自。”“丩”,《説文》:“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後世作“糾”。“旨”,讀爲“置”。或讀爲“致”,獻出。《論語•學而》:“事君能致其身。” ……“𩸍䱜”泛指水中異猛魚類。句意禹治水能不惜自身,百事相縈,致身不顧𩸍䱜異猛之危。
從古文字字形來看,“𦣻”即“頁”之省,亦即“首”字。整理者引《說文》云云,殊不可信。
案《容成氏》曰:
㙑(禹)既巳(已)受命,乃芔(艸―草)備(服)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箁)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箬),冒芙(蒲)蓻(笠)。手足
[12]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面倝(皯)䱜(皵),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脛)不生之毛。
也是說大禹之事,“手足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面倝(皯)䱜(皵)”與“𦣻(首)丩旨身𩸍䱜”可以互相比照。
我認為,《禹王天下》的這段話,應該讀為:
首(手)丩(句)旨(指),身𩸍(鱗)[13]䱜(皵/錯)。
《說苑·君道》曰:
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則師傅之材至矣。
劉台拱指出:
案《淮南·脩務訓》:“弟子句指而受。”拘指即句指。[14]
《鹽鐵論·刺議》曰:
僕雖不敏,亦當傾耳下風,攝齊句指,受業徑於君子之塗矣。
“拘指”、“句指”為同義連語,彎曲之貌(不能照字面簡單地理解為“彎曲手指”)。而連語往往可以倒言之,如“怠荒”或作“荒怠”、“寬綽”或作“綽寬”、“貪婪”,《清華簡(三)·芮良夫毖》作“惏(婪)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貪)”,[15]則尤為顯例。故“拘指”、“句指”文獻中或寫作“䅩䅓”、“枳椇” 、“枳枸”、 “枳句”、 “枝拘”、“𨒅曲”、“稽極〈䅓〉”、[16]“稽可〈句〉”[17],大抵皆為“詰詘不得伸之意”。
簡文是描寫大禹治水之辛勞,以致:
手彎曲而不能伸展,身之膚理也麤皵若魚鱗了。
最後,根據上面的一些看法,把《禹王天下》這段簡文的釋讀重新寫在下面:
五年而天下正。一曰:禹事堯,天下大水。堯乃就禹曰:“气(乞)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安),亓(其)往,𤴓(疏)汌(川)起浴(谷),以瀆天下。”禹疋(疏)江爲三,疋(疏)河【30】爲九,百汌(川)皆道(導),賽(塞)尃(湖)九十,夬(決)瀆三百,首(手)丩(句)旨(指),身𩸍(鱗)䱜(皵/錯)。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31】道(導),天下能亙(極)。二曰:禹奉舜童(重)德,施于四或(國),𢘓(敏)以勞民,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而盡力。禹奮中疾志,又(有)欲而弗【32】達,深𠏴(柢?)固疋(疏?),又(有)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功)而弗𤼧(伐)。
附記:
小文的初稿曾給陳劍、程少軒兩先生看過。小文寫成後又蒙陳劍先生審閱指正,陳先生把對竹簡釋字的一些意見也講給我聽,大大地加深了我對簡文的理解,在此一併致以謝意!
小文的初稿寫成於1月6日,由於中心網站的服務器出現故障,小文未能刊布。頃見蘇建洲先生對“𦣻丩旨身𩸍䱜”這句話有下面的解釋:
簡31講到大禹治水的辛苦,曰:“首丩旨,身(魚令)(魚昔)”,可比對《容成氏》23+24“面倝(皯)(魚昔-皵), (脛)不生之毛。”“(魚令)”,來紐真部,可讀為“皯”(見紐元部)。(魚昔)自然就是《容成氏》的(魚昔-皵)。
“首丩旨”,可能讀為“手丩胝”,首、手同為書紐幽部,開口三等,通假例證見《彙纂》頁111。句常與厚相通,見《彙纂》頁169、171,則“丩”可考慮讀“厚”。厚胝,猶文獻所謂重繭、累胝、重胝。
當然由於首與面位置相近,也不排除簡文誤抄,實際上本是“身丩旨,首(魚令)(魚昔)”。“丩”直接想到是讀為“佝”,“旨”釋讀待考。紫竹道人兄也傾向於誤抄的意見。[18]
與拙說有同有異,現在加以徵引,以供讀者別裁。後來蘇先生又改變了之前的一些懸想,改從網友“鳲鳩”讀為“首垢黧”或“首耇黧”的意見。[19]也請讀者參閱。
[1] 整理者釋為“女”,讀為“汝”,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釋為“
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
”,讀為“安”。
[2] 整理者括讀為“敷”,訓為布,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湖”。在傳世典籍與古文字中都有唇音與牙音相通的證明,具體的例證可參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39-355頁;劉釗《談新公佈的牛距骨刻辭》,羅格斯大學孔子學院主辦的“商代與上古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年11月11-12日。
[3] 整理者括讀為“誨”,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敏”。
[4] 此字待考,整理者釋為“畿”,不可從。
[5]“達”字亦見於簡21,文為“甬(勇)以果、而潛(憯?)以成;高(?吝?)而均庶,遠而方達”(此句釋文及斷句,參考了陳劍先生的說法,參鄔可晶《〈上博(九)•舉治王天下〉“文王訪之於尚父舉治”篇編連小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13年1月11日),整理者皆隸定為“”,單育辰指出,應釋為“達”(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上博九識小》”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44;後來又以《佔畢隨錄之十六》的題目發表於武漢大學簡帛網,2013年1月9日),可從,今據改。
[6]整理者括讀為“陟”,非是,網友“jdskxb”、“youren”都指出字當作“𠏴”(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4 )。案“深𠏴固疋”,與《老子》“深根固柢”的句式相同,疑“𠏴”讀為“柢”。
[7] 整理者括讀為“廢”,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伐”。《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有“至忠如土,化物而不發”之語,裘錫圭先生讀為“化物而不伐”。劉釗、劉樂賢兩先生都贊同“發”讀為“伐”說法。參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5-93頁;劉樂賢《讀郭店簡儒家文獻札記》,文物出版社,2010年,9頁。王通《中説·天地》曰:“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簡文的“又(有)(功)而弗𤼧(伐)”即《中說》的“有功而不伐”。
[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釋文 注釋”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227-233頁。
[9]同上,232頁。
[10]詳細的討論,可參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5》,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326頁。
[11]參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360頁;又王引之《經傳釋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9頁。
[12] “手足”二字之釋及此段話的一些句讀,可參馮勝君《〈容成氏〉賸義掇拾》,收入《“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12月17-18日。
[13]“𩸍”,按照漢字結構的一般規律,此字應是從“命”得聲的形聲字。“命”從“令”聲,而從“令”從“粦”之字文獻多互為異文(可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矝與憐】【憐與怜】【軨與轔】【獜與令】條,齊魯書社,1997年,94-97頁),故“𩸍”可以讀為“鱗”。檢索可知,唐宋詩文中有“鱗皴”之語,如唐·袁高《茶山》詩:“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宋·范成大《巫山高》詩:“ 西真功高佐禹跡,斧鑿鱗皴
中国历史著名的故事集
倚天壁。”元·劉祁《歸潛志》卷二:“軒姿古鏡黑如漆,錦華鱗皴秋雨濕。”(《漢典》,http://www.zdic.net/cd/ci/20/ZdicE9ZdicB3Zdic9E341567.htm。)“𩸍(鱗)䱜(皵/錯)”與“鱗皴”語詞結構、文義皆同。
[14]劉台拱《經傳小記》,收入《劉氏遺書》,廣雅書局刊行,光緒15年,28頁。
[15]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145頁。
[16]參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75頁。
[17]《論衡·自紀》“楊家不通,卓有子雲;桓氏稽可,遹出君山”,蔣禮鴻謂“可”當作“句”,“稽句”即“䅩䅓”,甚是。見蔣禮鴻《義府續貂》(增訂本),中華書局,1987年,53-54頁。
[18]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49樓,時間為1月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5。
[19]蘇建洲《初讀〈上博九〉劄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13年1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8。案網友“鳲鳩”先生的意見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60樓,時間為1月12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7。
点击下载附件:
1164蔡偉:釋“𦣻丩旨身𩸍䱜”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808.html
以上是关于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蔡偉:釋“首丩旨身[魚命][魚昔];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