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金文,曾侯乙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7 07:06
  • 9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劉釗:“臿”字源流考


“臿”字源流考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文字形體發展演變的正序說,就是要不斷在古文字中的不識字與後世的已識字之間建立聯繫,找尋古文字中的不識字與後世已識字的對應關係;從文字形體發展演變的倒序說,就是要不斷將後世的已識字逆推上溯,盡量在古文字中找尋到其原始形態,並解釋其形體的構造理據和發展演變脈絡。本文即以“臿”字的考釋和梳理為個案,凸顯這一工作的作用和意義。
臿字《說文》列在卷七“臼”部,《說文》的訓釋說:
臿,舂去麥皮也。(小徐本無“也”字)从臼,干所以臿之。(小徐本作“從臼、干聲”)[1

中国历史故事的开端

]
《說文》另有从“臿”為偏旁的如下幾個字:
1、鍤,郭衣鍼也。从金、臿聲。
2、㞚,從後相臿也。(小徐本無“也”字)从尸、从臿。(小徐本作“從尸、臿聲”)
3、歃,歠也。(小徐本無“也”字)从欠、臿聲。《春秋傳》曰:歃而忘。
4、㛼,疾言失次也。从女、臿聲。讀若懾。
5、插,刺肉也。(小徐本“肉”作“內”)从手、臿。
《說文》對“臿”字的說解讓人很困惑,首先“舂去麥皮也”的訓釋就讓人難以理解,因為“臿”字本身和目前已知从“臿”的所有字,在古書中似乎都沒有用為“舂”一類意思的例子。[2]其次《說文》對“臿”字結構的解釋也很可疑,從古文字字形和在古漢語中的用法看,“干”的本義應為“盾牌。“盾牌”怎麼會用於“臿(插)之”呢?古音“干”在元部,“臿”在葉部,音並不近,“臿”从“干”聲也讓人難以接受。所以不論是按大徐本從會意的角度來解釋,還是按小徐本從形聲的角度來解釋,《說文》對“臿”字的訓釋都讓人不解。
曾侯乙墓竹簡中有如下一字: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簡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簡11
對於此字的考釋學術界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如《曾侯乙墓》一書所附由裘錫圭、李家浩兩位先生撰寫的《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19謂:
此字亦見於11號簡,原文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左半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从“臼”。“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倒“矢”形,即《說文》訓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也”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參看注26)。按《說文》篆文“臿”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干”从“臼”。“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干”二字形近,疑“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即“臿”字。《廣韻》洽韻呼洽切下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3]
湯餘惠先生主編的《戰國文字編》採用此說將此字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列在“攵”部,李守奎先生編著的《楚文字編》所收該字字頭也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並於字形之下解釋其結構謂:“左旁从倒矢插入臼中”。[4]一種意見是將其左旁視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如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三位先生主編的《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將此字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何琳儀先生著的《戰國古文字典》亦將此字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解釋為:“疑‘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之繁文”。[5]
在這兩種意見中,我們認為第一種意見是正確的。《說文》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㨖也。从干,入一爲干,入二爲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小徐本“從干”下有“倒”字)讀若能言稍甚也。(小徐本“能”作“餁”)”《說文》將本像 “倒矢”形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誤認為从“干”,正說明“倒矢”形與“干”字容易訛混。所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左旁所从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就是“臿”字,“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就應該釋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古文字中寫成“臼”字形的一類字形,並非全都表示“杵臼”的意思,而是有三種表現意象:[6]一是表示“杵臼”之“臼”,如“舂”字从“臼”為義符,“舊”字从“臼”為聲符;二是表示“凵”,如“臽”字从“臼”,像人陷入坑坎形。臼的形狀本來與坑坎的形狀就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個形體來表示;三是表示某一窪陷處,如“鑿”字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侯馬盟書》156:25)、“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侯馬盟書》3:20)“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侯馬盟書》179:13)、“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侯馬盟書》156:1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侯馬盟書》179:14)、“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九店楚簡》56-27)、“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古璽彙編》2241,鑿姓之“鑿”),所从之“臼”形像鑿子鑿出的窪陷處。“臿”字从倒矢从臼,應該是個會意字,所从之“臼”並不像杵臼形,而應與“鑿”字所从的“臼”形取義相同,只是表示箭插入某處後造成的窪陷。因此“臿”字顯然是像箭插入某一區域之形,應該就是《說文》訓為“刺內也”的“插”的本字。古文字中从“攴”與从“手”在用為表義偏旁時可以相通,字書中有不少从“手”為義符的字就有从“攴(攵)”的異體,正說明了“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與“插”的關係。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見於《廣韻》入聲三十一“洽”韻,讀呼洽切,訓為“盡也。”又見於《集韻》平聲一“支第五”,讀俱為切,引《廣雅》訓為“臿也。”《廣雅·釋器》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畚、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梩、喿、臿也。”王念孫《疏證》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音媯汭之媯,字從臿支聲。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從支聲而讀若媯, 猶有頍者弁之頍,從支聲而讀若跬也。《說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臿屬也,讀若媯。高誘注《淮南子·精神訓》云:三輔謂臿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竝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同。各本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皆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音插。案,音插,則與下文“臿”重出,且《說文》、《玉篇》、《廣韻》、《集韻》、《類篇》皆無“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此因“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訛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後人遂妄改曹憲之音耳。今考《集韻》、《類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俱為切,引《廣雅》: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臿也。其音即本於曹憲,是《廣雅》本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不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曹憲本音媯,不音插,今據以訂正。
按王氏之說失之武斷,《廣韻》就收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音呼洽切,王氏失檢。[7]按我們目前已具有的古文字和俗文字的知識,從“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和“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的形體關係看,非但“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不會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之訛,反倒應該“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之訛。這與“鼔”字又訛為“鼓”,由从“攴”變為从“支”,從此分化為兩類形體是同類的變化。“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訛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後,才“音隨形變”,出現了讀為“俱為切”的音。從上邊所論戰國楚簡中就已經出現“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看,更增加了“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早於“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之變的可能性。
信陽楚簡2—023 有如下一字:
1、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左旁从“木”,右旁不甚清楚,但下部从“臼”可以肯定。何琳儀先生將其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讀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8]李家浩先生則釋為“枕”。[9]按李家浩先生釋此字為“枕”,顯然是認為右旁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無論從字形還是從文義看,李家浩先生所釋的可信度都更高。
曾侯乙墓簡簡2說“一箙,彔(綠)魚,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聶,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纁)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組)之綏”,文中“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鵬宇先生受何琳儀先生讀信陽楚簡“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影響,也讀“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引《類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衣重緣也。”謂:“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聶之‘聶’在簡文中恰用為‘緣’,正與《廣韻》、《類篇》合。”[10]按讀“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雖然可行,但是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也理解為“緣”的意思則不妥,因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聶”兩字雖然音近,但在這裡既不像是連綿詞,也不像是同義複合詞,“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該是修飾“聶”的,既然“聶”是“緣”的意思,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再用為“衣緣”的意思顯然文意重複。其實在《類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衣重緣也”的訓釋中,“重”字是焦點,字書和韻書中从“臿”的字如“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有“皺”義,“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有累積、重疊義,“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有“多”義,都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的“重”義相合。另外與“臿”音近的“聶”、“攝”“疊”、“習”、“沓”等詞也都有重、疊一類的意思,可供比照。[11]所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聶”就是“多重的緣”的意思。當然“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聶”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該讀為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個什麼字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
曾侯乙墓簡簡11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兼、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其中“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說文》訓為“臿屬”,“兼”字學者大都讀為“鐮”,如此“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釋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在簡文中指用於起土的農具“臿”(又寫作“鍤”、“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就再合適不過了。[12]這也從文義角度進一步證明了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是正確的。
溫縣盟書T1K1-3589有如下一個人名: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原釋文釋為“樴韓”二字。[13]按第一字左旁為“木”,右旁上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下从“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上从倒“矢”,下从“臼”,其字形結構正是我們上邊考釋的“臿”字,所以該字顯然應該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可以視為是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聲符,即聲符繁化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異體。
以上考釋并解釋了戰國文字資料中的“臿”字,在這之前的古文字資料中有無“臿”字呢?下邊讓我們來看三例西周金文的例子。
格伯簋銘文中有寫成如下之形的一個字:
1、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4262·2
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2·1
3、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3
4、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4·1
5、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4·2
6、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5
此字亦見於逆鐘,寫作如下之形:
7、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60[14]
上列7個字形1—5都有一些省變,只有6最為完整。字下部从“皿”,上部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倒“矢”、从“臼”。“臼”字與下部“皿”字共用筆畫。這樣的結構,據上邊對“臿”字的考釋可知,正與“臿”字的結構相合。7从“矢”更為明顯,直接借用“皿”旁上部為“臼”,這一點與1相同。古文字在表示用手進行的某種動作的會意字中,有時有从手形(又、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或省去手形(又、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兩種寫法。這樣的兩種寫法表示的只是繁簡體的不同。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旁為例,如金文遹字繁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翏生盨),簡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盂鼎),學字繁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沈子它簋),簡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郾侯簋),颒字繁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頌鼎),簡體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伯公父簠)就是顯例。前邊考釋的戰國文字中的“臿”字从倒“矢”从“臼”,而“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上部所从的“臿”又多出了“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旁,像用手將“箭”插入某處,象形意味更濃。這說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所从的“臿”是繁體,是更為早期的寫法。
對於“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楊樹達認為从“盥”省“矢”聲,郭沫若認為應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可見這兩位學者都看出該字从“矢”作。孫詒讓釋“釁”,他說:
釁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火从血,亦古文之異者,嚴可均釋為“插”,以篆文中又似“干”也,第二器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尤相近,若然,則當為盟歃之歃,義亦得通。
劉心源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他說: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阮釋盂,二吳釋釁,皆非。《說文》臿从“臼”从“干”,歃从“欠”从臿聲。歃者飲血也,古者歃血為盟,此从歃省、血省會意,乃盟字也。
針對劉心源之說高田忠周指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旁有兩點,而劉氏不言及之,甚粗矣。
李孝定總結諸家之釋說:
阮氏釋“盂”,上所从與“于”字迥異,實乃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干也,阮說誤。二吳釋釁,尤誤。釁者,沬之古文(詳見拙著《釋釁與沬》一文),金文累百數十見,無一與此相類者,吳榮光氏所引兩釁字則鑄字也。郭氏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亦僅第一形差近。然第一形如是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矢,則是从倒矢,不得為“寅”字,它二形尤遠,說不可从。楊氏釋矢,亦僅第一形差近,餘二形絕非矢字。且所引《論語·雍也》“夫子矢之”之“矢”,乃“誓”之借字,非用其本義,而此字除从矢姑如楊說外,復从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从皿,將何所取義乎?高田氏釋盥,攷首二形皿上有兩點,似是水字,然盥字至今為會意字,何以此从“干”聲?此說實可商也。劉心源氏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謂从歃省血省會意,按劉氏所釋,於字形吻合,可从。而其說仍有未安。字蓋歃血為盟之象,皿上二點,所歃血也。今血字从皿上一點,此从二點,實即血之異構也。字即从臿血會意,今作歃,乃其異體。飲之,故从欠也。孫氏後說與此同,而未有說,今為詳之。[15]
李孝定指出字从“倒矢”和皿上从兩點至為關鍵。以上所引諸家之說得失參半,尤其是都誤認為字所从之“皿”為“血”之省,誤信《說文》臿字从“干”之說,沒有注意到字本从“臼”是明顯的不足。不過孫詒讓引嚴可均釋“插”和劉心源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說法可為卓識。尤其是劉心源將字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更可以說是非常準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从“臿”从“皿”,應該是“歃血”之“歃”的異體,字从“皿”或是表示飲血之器。
逆鐘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在銘文中用為人名,無義可說,格伯簋銘說“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即“巷”字古文。“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舊或讀為“歃”,或認為指“盟”的意思,似都與文意不符。揣測文義,“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為“成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必要條件,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標誌物,應該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很可能是指在田地中樹立標誌物或在街巷上樹立標誌物的意思。張政烺先生在批註《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的格伯簋時,在書的天頭上寫有“‘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似是‘立洫成涂’或‘立遂成徑,’既名之曰田,當已有溝洫,或指作邑?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成鄉。”的批語,可供參考。[16]
1991年,在陜西省扶風縣齊家村村東發現一處墓地,其中時代相當於西周中期的五號墓出土了11件青銅器,在其中四件器上有如下一個用為人名的字: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91FQM5:1)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91FQM5: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91FQM5:8)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91FQM5:12,內底銘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91FQM5:12,蓋內銘文)
著錄這些器的《周原出土青銅器》一書對該字有兩種隸定,[17]一種是在標明器名時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一種是在釋文中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三位先生編著的《新見金文字編》將該字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並在字下加按語謂:“字之左旁以雙手持矢向臼會意,造意與‘舂’同,當即《說文》‘齊謂舂曰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18]因為該字左旁既不是“舂”字,右旁也不是“邑”字,故《周原出土青銅器》的第一種隸定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很不合適。第二種隸定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該說是比較準確的。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三位先生編著的《新見金文字編》將該字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與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三位先生主編的《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何琳儀先生著的《戰國古文字典》亦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並解釋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之繁文”其誤相同。
這個字左旁所从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像兩手持箭插入某一區域之形,與上邊所論的格伯簋銘文中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上部所从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即“臿”字結構完全相同,顯然也應該釋為“臿”。“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从“臿”从“卩”,應該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不見於傳世字書。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比盨銘文中有一個用作邑名的字寫作如下之形:[1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集成》4466
字从“倒矢”,从“臼”,从“欠”,郭沫若隸定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20]李孝定指出字从“臼”不从“心”,應該隸定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21]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和張亞初先生編著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等書都將該字釋為“歃”,從以上對“臿”字結構的分析來看,這一隸釋無疑是正確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歃)字所从之“”(臿)與上邊所釋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和“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相比,已經省去了所从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該算是“臿”字的簡體。
用為農具義的“臿”字在漢代寫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54行“負籠操臿”
因為“臿”為木柄金屬頭,故在漢簡中又从“木”或“金”為義符寫作如下之形(1—12从“木”,12—16从“金”):
1、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19.11
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47.4
3、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47.5
4、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85.4
5、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214.17A
6、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227.61
7、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312.17
8、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515.44
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522.20
10、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肩水金關漢簡》73EJT1:142A
11、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八號墓簡71
12、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肩水金關漢簡》73EJT1:271
13、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居延漢簡甲乙編》85.23
14、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肩水金關漢簡》303.6+303.1
15、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肩水金關漢簡》512.14
16、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167號墓簡15
其中2、5所從之“臿”上部已經訛成了“干”,而其他大部分形體上部都訛成了類似“止”形,使“臿”字整體看上去像是“齒”字。其中10所從之“臿”,又寫得與戰國文字中的“匘”字很接近。最後一個形體16的照片不甚清楚,“鍤”字右旁的“臿”更是模糊。《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一書中的摹本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22]裘錫圭先生《漢簡零拾》一文的第十八“鍤”條摹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23]細審照片,該字右旁下部寫得類似“甲”字,這很可能是一種變形音化,即將“臿”字下部音化成从“甲”聲。古音“臿”在清紐葉部、“甲”在見紐葉部,韻部相同,中古皆為開口二等字,聲母亦有相通之例,如“僉”在清紐,但从“僉”得聲的“劍”、“檢”等字就都在見紐。這與同在葉部的“夾”字在見紐,而從“夾”得聲的“浹”字和“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卻在精紐的情況類似。字書中“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可用為“閘”,《廣韻·洽韻》:“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閉城門也。”《集韻·洽韻》:“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閉城門具,一曰以版有所蔽。”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謙部》:“閘,字亦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從中也可以看出“臿”與“甲”兩字聲音上的關係。後世字書中从“臿”的字大都有寫成“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的俗體,如“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插”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敦煌S.328《伍子胥變文》插字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敦煌P.3906《碎金》插字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都是明顯的例子,應該就是這種變形音化現象的孑遺。
徐在國先生編的《傳抄古文字編》引《集篆古文韻海》有如下“臿”字和從“臿”的字:
臿: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8)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8)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9)
插: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海》5·37)
其中除“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應有錯訛不可解釋外,“臿”字共有兩種寫法,一種還是寫成从“干”从“臼”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一種是所从的“臼”形有些變形,寫成“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後一種寫法應該是在“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

中国历史五百个故事

基礎上演變出的一種俗體。後世的楷書字形中也是這兩種寫法共存,如“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插”又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等皆是。俗體寫法中又可以分為稍有差別的兩種,一種是寫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一種是寫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從文字形體的發展演變看,第二種寫法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無疑應該是在第一種寫法“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基礎上的進一步訛變。
“臿”字俗體“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又可被錯寫成“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和“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是在“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基礎上的進一步訛誤。《漢語大字典》收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張涌泉先生指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傳刻之誤。《中華字海》既已收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又收載原書本不存在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當係抄襲《漢語大字典》之謬。其說極是。[24]
《字彙補》阜部收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謂:“倉夾切,音妾,山崖也。《南齊書·張融傳》:‘幽崖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康熙字典》說:“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諸書皆不載,止見於《南齊書》,注音倉夾反,大約崖岫峻狹之意。《字彙補》訓作山崖,非。”
從以上對“臿”字俗體的分析可知,“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右旁所从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明顯就是“臿”字,可歷代字書卻沒有保留下來“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只有《字彙補》收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應該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俗體,字書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無“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顯然是出於遺漏。因此上引《南齊書》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也就是“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集韻》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一詞,《集韻·緝韻》:“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陜也。”《說文·女部》:“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疾言失次也。从女、臿聲。讀若懾。”又《集韻·洽韻》:“插,攝也。”從這兩條材料可知“臿”、“聶”音近可通(“臿”上古葉部,《廣韻》洽韻,“聶”上古葉部,《廣韻》葉韻),由此可以明白《集韻》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一詞與《南齊書》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一詞乃一詞之異寫。《漢語大詞典》“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下列有“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二詞,分於兩個義項之下,無疑應加以合併。
下邊將以上通過考證得出的“臿”字的字形演變源流圖示如下: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附記:本文初稿曾給張小艷、梁春勝、白于藍、鄔可晶、謝明文、張傳官、任攀諸同仁看過,蒙諸位提供資料,指正錯誤,使筆者受益多多,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文原刊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中華書局,2014)第592-600頁。



[1] 本文所引《說文》,皆採用施謝捷先生的《說文解字》精校版電子文本,但個別字的斷句與其有不同。
[2] 《說文》對“臿”字的訓釋,懷疑與對“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的訓釋一樣,並不是釋義,而是釋形的。因“臿”、“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構型都與“舂”字類似(皆作上下結構,都从“臼”),故“臿”、“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的訓釋都有“舂”的意思。我們懷疑這是《說文》本於類推的猜測。古文字中从“倒矢”形的字,所从之“倒矢”後世或訛為“屰”,如古文字“幸”字从“犬”从“倒矢”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上博簡《昭王毀室》簡3,陳劍釋),《說文》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幸)”,“倒矢”形已訛為“屰”。由此可以推測“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上部所从的“屰”也有可能是“倒矢”之訛,“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就是“臿”字之變。
[3]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503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
[4] 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205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 何琳儀著《戰國古文字典》514頁,中華書局1998年。
[6] 除此三種意象外,古文字中的“齒”字亦可訛變為“臼”。此點蒙白于藍先生提示。
[7] 梁春勝、張小艷在給筆者的信中指出:“表‘盡’、音呼洽切的‘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P.2011《刊謬補闕切韻》、P.2015《大唐刊謬補闕切韻》皆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乃其俗體;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仁昫《刊謬補闕切韻》本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册522頁),此字又見於《篆隸萬象名義》179頁下,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龍宇純《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闕切韻校箋》(香港中文大學1979年版)懷疑其字爲‘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反切‘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譌。(詳參《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6冊第3300頁注[四二四三])。”按從此字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音呼洽切來看,形音密合(臿、夾音近,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是變換聲符或是變形音化),不大可能是另一字的訛混,反倒是訓為“盡”的解釋有可能是錯訛或混入。因“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諸形與“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形的差別不小,訛混的可能性不大,而說到反切‘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譌,我們認為兩個字都錯的幾率也很小,故龍宇純先生認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為“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之訛,“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訛的推測值得懷疑。
[8] 何琳儀著《戰國古文字典》1437頁,中華書局1998年。
[9]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1—11頁。
[10] 鵬宇《

中国历史故事的议论文

曾侯乙墓竹簡文字集釋箋證》32頁,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師:劉志基),2010年。
[11] 與“臿”音近的幾個字蒙鄔可晶先生提示。
[12] 參見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及車馬制度研究》62—63頁的相關引述,科學出版社2011年。
[13] 此條材料尚未正式公佈,蒙郝本性先生和魏克彬先生惠允提前使用,謹此致謝。
[14] 此條材料蒙謝明文先生提示。
[15] 以上有關“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
”字的考釋轉引自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1735—1739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16] 張政烺著、朱鳳瀚等整理《張政烺批註<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圖版上編193頁,中華書局2011年。
[17] 曹瑋主編《周原出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5年。
[18]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編著《新見金文字編》282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 此一字形資料蒙謝明文先生提示。
[20]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124頁,日本求文堂1935年。
[21] 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2583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22]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編《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157頁,中華書局2013年。
[23] 裘錫圭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9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24]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823—824頁,中華書局2000年。
点击下载附件:1367劉釗:“臿”字源流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603.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物-劉釗:“臿”字源流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15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226. 226
  227. 227
  228. 228
  229. 229
  230. 230
  231. 231
  232. 232
  233. 233
  234. 234
  235. 235
  236. 236
  237. 237
  238. 238
  239. 239
  240. 240
  241. 241
  242. 242
  243. 243
  244. 244
  245. 245
  246. 246
  247. 247
  248. 248
  249. 249
  250. 250
  251. 251
  252. 252
  253. 253
  254. 254
  255. 255
  256. 256
  257. 257
  258. 258
  259. 259
  260. 260
  261. 261
  262. 262
  263. 263
  264. 264
  265. 265
  266. 266
  267. 267
  268. 268
  269. 269
  270. 270
  271. 271
  272. 272
  273. 273
  274. 274
  275. 275
  276. 276
  277. 277
  278. 278
  279. 279
  280. 280
  281. 281
  282. 282
  283. 283
  284. 284
  285. 285
  286. 286
  287. 287
  288. 288
  289. 289
  290. 290
  291. 291
  292. 292
  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6. 296
  297. 297
  298. 298
  299. 299
  300. 300
  301. 301
  302. 302
  303. 303
  304. 304
  305. 305
  306. 306
  307. 307
  308. 308
  309. 309
  310. 310
  311. 311
  312. 312
  313. 313
  314. 314
  315. 315
  316. 316
  317. 317
  318. 318
  319. 319
  320. 320
  321. 321
  322. 322
  323. 323
  324. 324
  325. 325
  326. 326
  327. 327
  328. 328
  329. 329
  330. 330
  331. 331
  332. 332
  333. 333
  334. 334
  335. 335
  336. 336
  337. 337
  338. 338
  339. 339
  340. 340
  341. 341
  342. 342
  343. 343
  344. 344
  345. 345
  346. 346
  347. 347
  348. 348
  349. 349
  350. 350
  351. 351
  352. 352
/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