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補白
三體石經所收古文“殽”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春秋·僖公,字形取自施謝捷《魏石經古文彙編》,未刊稿),究爲何字,迄無定說。過去或釋爲“嘩”,或與貨幣銘文中應釋“魏”之字相聯繫,或與徐器中用爲“釐尹”之“釐”字加以認同,在形、音等方面均有未洽之處(參看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下冊524頁的評述,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李春桃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裏提出了一個關於此字的新說,很值得注意:
我們認爲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形上部爲“虍”旁訛形,中間从口,下部爲訛形,古文應从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得聲,可能是“號”字異體。清華簡《繫年》(48號)有形體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整理者認爲該形从山、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聲,《說文》謂“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讀若“暠”,而“暠”、“殽”音近,故簡文應讀爲“殽”。由此可見“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與“殽”音近,則上錄古文亦可用爲“殽”。(《傳抄古文綜合研究》下冊524頁)
古文“殽”的上部雖與石經一般“虍”旁有異,但屬於晉系的中山王器銘中,从“虍”之字或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711、716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溫縣盟書中的从“虍”之字偶有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者(《三晉文字編》713頁),具有晉系文字特徵的《良臣》,其“虍”頭亦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文字編(壹—叁)》,138頁,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5月);楚系曾侯乙簡也有類似寫法的“虍”: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493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是有可能譌變爲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的(石經古文字形與晉系文字相合之例並不罕見,參看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305~309、311~314、324~325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楚簡中寫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多見於與孔子有關之篇)、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的“虍/虎”(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490、493頁),顯然也很容易譌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但是李先生把全字析爲从“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聲,對於“口”下筆畫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釋,似待商榷。
從近年陸續公佈的楚文字“号”作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望山M2簡45。此字或改釋爲“只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txt
”,不可信)、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清華(壹)·金縢》簡9“鴞”)、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清華(叁)·祝辭》簡2)來看,古文“殽”除去“虍”頭的形體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應該也是“号”。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實可隸定爲“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西周中期的老簋銘文有王“漁于大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之語。“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之釋“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字形方面張光裕、張富海先生已有較詳舉證。前幾日,陳劍先生在“紀念容庚教授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曁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0屆年會”(2014年10月10~12日)上散發論文《〈容成氏〉補釋三則》(其文將正式發表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更從辭例上論定簋銘“大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應讀爲“大沼”
中国历史文化素材人物故事
。由此可知“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即“號”之古體。石經用爲“殽”的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其形體結構與老簋的
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一脈相承,自當釋爲
中国历史故事口才课怎么上
“號”(古文“殽”所从“号”,“子”形仍然保持著豎筆,與老簋此字甚合)。李春桃先生對字形的分析我們雖不完全讚同,但他認爲古文“殽”“可能是‘號’字異體”(按“號”、“殽”皆匣母宵部字,中古韻部只有一、二等之別,古音極近),現在看來仍是可取的。
2014年10月14日草畢
点击下载附件:
1363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责任
体现中国历史故事的诗歌
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590.html
以上是关于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古文-補白: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