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8 02:39
  • 9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冀小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篆隸萬象名義》(以下簡稱《名義》)是日本釋空海在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的基礎上編寫的一部漢文字書。《名義》保存了原本《玉篇》的基本面貌,書中所載反切對研究中古時期的語音頗有意義,所存義訓在訓詁學上也很有價值[1]。
傳世本《名義》是鳥羽永久二年(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的傳寫本,書中存在着大量的俗體、訛字,給人們利用此書進行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近十多年來,漢語俗字研究特別是對敦煌俗字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不過,人們對《名義》一書中的俗字似乎重視不夠。據筆者觀察,《名義》中的俗字固然多同於敦煌俗字,但它畢竟是海外的傳寫本,故其字形多有不見於敦煌俗字者,此外還有大量的在俗字基礎上產生的訛字和別字。對《名義》文字上的這一特點,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並開展專門的研究。
呂浩博士窮數年之力,完成了《〈篆隸萬象名義〉校釋》(以下簡稱《校釋》)[2]。這是《名義》一書第一個以楷字排印的完整校本。篳路藍縷,呂氏功不可沒。《校釋》的主要內容,曾以《〈篆隸萬象名義〉校勘記》為題(以下簡稱《校勘記》),作為附錄二收入其另一部專著——《〈篆隸萬象名義〉研究》(以下簡稱《研究》)[3]。本文是筆者讀《校勘記》時所作的劄記,對呂氏的部分校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所討論的內容亦見於《校釋》一書,故改題今名[4]。不當之處,尚祈呂浩博士及讀者指正。
本文各條中首先列出《名義》原文(照錄《校勘記》的釋文),“呂校”二字後為呂氏校語[5],筆者的意見前加“按”字。根據討論的結果,我們對部分字條作了文字上的調整。在重新寫出的釋文裡,《名義》原文中的錯字予以保留,在< >內注明正字,應刪除的部分外加 ,從他處移正的部分外加【 】,據文義補出的部分外加〖 〗,用來說明的文字外加( )。為便於讀者檢索查驗,本文將各條依次編號;文中凡引及《名義》,均標出《名義》(中華版)的頁碼;引及呂文,則標出呂氏《研究》及《校釋》的頁碼(以Y、J為區別標記)。
01
丕,普坻反。丕也,大也,多也。(1頁)
呂校:“丕也”與字頭同,疑為衍文。(Y243頁,J1頁)
按:呂氏以“丕也”為衍文,證據不足。在中古時期的字書韻書中,“丕”字條大都列有“㔻”這一異體。如《干祿字書》:“㔻、丕:上通,下正。”《玉篇·一部》:“丕,普邳切。《虞書》曰:‘嘉乃丕績。’孔安國曰:‘丕,大也。’或作㔻。”《廣韻·脂韻》:“丕,大也。敷悲切。㔻,上同。”因疑“丕也”之“丕”乃“㔻”字之誤。
這裡有必要談一下“㔻”字後的“也”字。呂氏釋文中的三個“也”字,《名義》原文均作“丶”。對這種“丶”號的作用,學者大都認為它代表了義項末尾的“也”[6]。所以呂氏在釋文中,把這種“丶”號一律轉換成了“也”字。
不過,並非所有的“丶”號都適合這樣轉換。如《心部》:“惡,於各反。陋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丶,過也,憎也,何也。”(75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惡”之俗字[7],二者是異體關係。根據人們對異體字的習慣表述方式,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丶”相當的應該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而不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這一點從《名義》本身亦可得到證明。如《土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區遊反。丘丶。……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區遊反。丠字也,虛也,空也。”(9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丠”分別為《說文》“丘”字古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及篆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的隸定形。詞條中有部分文字重出。從重出的部分看,“丘丶”正相當於“丠字也”。顯然,把這種用法的“丶”號轉換為“也”字是不妥當的。
石瑛曾專門討論過此類有問題的“丶”號。在《〈篆隸萬象名義〉中與異體字有關的“丶”號》一文中,她舉出了此類“丶”號的近300條用例,以《名義》自身及相關古籍所提供的雙重證據,證明了這些例子都是對文字異體關係的說明,從而得出其中的“丶”號應轉換為“字”字的結論。她還對這種“丶”號存在的原因作了解釋:
我們推測,在《名義》某個年代較早的版本中,由於出自不同的抄手,可能同時存在着以“丶”號代替“也”字和“字”字的情況;或者是某些版本以“丶”號代替“也”字,而另一些版本則以“丶”號代替“字”字。在後來的傳抄過程中,人們發現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混淆,於是便有了一個回改的過程:即把與異體字有關的“丶”號改成“字”字(這大概是因為“字”字出現的頻率要大大低於“也”字的緣故)。在這一過程中,大多數與異體字有關的“丶”號都被改成了“字”字,但還有一些漏改的,依然保留着“丶”號的形式。這一推測可以合理地解釋:為什麼在傳世本《名義》中,表示“字”字的“丶”號其數量會遠遠少於表示“也”的“丶”號。[8]
其說可從。現根據石氏及筆者的意見,將本條重新寫出:
丕,普坻反。丕<㔻>丶(字)。大也,多也[9]。
02
坄,唯壁反。竈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窓也。(7頁)
呂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悤,窓同窻。《字彙·心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悤同。”《說文》:“坄,陶竈窻也。”(Y253頁,J12頁)
按:《名義》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窓”字訛省,與《字彙》“與悤同”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無涉。《玉篇·土部》:“坄,唯壁切。陶竈窻也。又作炈。”《名義·火部》作“炈,唯辟反。陶竈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12頁),可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窓”字。本條中“窓也”重出,當刪其一;而“竈也,窓也”又當為“竈窓也”之誤分。《說文》“跀”字訓“斷足也”,《名義》誤作“斷也,足也”(61頁);“稗”字訓“黍屬”,《名義》誤作“黍也,屬也”(149頁),並與此同例。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坄,唯壁反。竈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窓>也,窓也。
03
墫,七旬反。喜也。伺,秋石壻反。光志反。(15頁)
呂校:“伺,秋石壻反。光志反”為“伺”字及其切音羼入此處。其中“壻”字為衍文。《玉篇》“伺”字下注音為“胥咨、司志二切”。(Y265頁)《校釋》將“伺,秋石壻反。光志反”另作一條,校語首句作“此字頭似應歸《人部》”,餘同。(J26頁)
按:《名義》“伺”下“反”上僅有一字的空間,其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並非“秋石壻”三字;且如呂氏之言,“壻”為衍文當刪,而“秋石反”與《玉篇》所載二音亦不相合,故其說不可信。諦審字形,當是左“釐”(“未”訛似“禾”,“攵”僅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形)右“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胥)”二字[10]。蓋其本欲書“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釐”,卻先誤書“釐”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頭尚未寫完,便已察覺,遂將“厘”壓縮在“禾”(未)旁之下,而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寫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形之下。《名義·見部》:“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釐反。見也。伺字。”(39頁)切語正用此二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釐反”相當於《玉篇》之“胥咨切”[11];“光志反”則疑為“先志反”之誤[12],相當於《玉篇》之“司志切”(“先”、“司”均為心母字)。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墫”、“伺”二條重新寫出:
墫,七旬反。喜也。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釐反。光<先>志反。
【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釐反。光<先>志反。】
04
仕,助理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15頁)
呂校:《名義》“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不見於其他字書。白藤禮幸認為是“官”字之誤。(Y265頁,J26頁)
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始見於漢《戚伯著碑》“調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沛土”。宋人於此有兩說:洪适《隸釋》卷十二讀為“官”;婁機《漢隸字源》卷二歡韻釋作“官”,卷五諫韻又釋作“宦”。清人顧藹吉《隸辨》卷一桓韻按語云: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官字,變宀從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他碑從宀之字如宇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寵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之類甚多。《字原》既釋作官,復誤釋作宦。
顧氏此說影響極大,後人多從之。如羅振玉等《增訂碑別字》、秦公《碑別字新編》及《中華字海》均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釋為“官”。在當代學者中,只有張湧泉力辯顧說之非。他曾反復討論過此字,援引敦煌文獻中的大量實例論證了“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當為“宦”字[13]。張氏還指出:
事實上,俗書“宦”字多寫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而“官”字則一般不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宦)”、“官”分用的情況在敦煌卷子中相當普遍。[14]
張氏指出的這種用字習慣在《名義》中也有所反映。據筆者統計,《名義》一書“官”字凡五十見:其中字頭1例(105頁),用為反切下字者30例,見於釋義者19例,諸“官”字皆不從“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5]。“宦”字凡三見,其中作正字者1例,見104頁“宦”字條;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者兩例,本條即其一,另一條為:“倌,古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官也。”(17頁)《詩·鄘風·定之方中》“命彼倌人”陸德明釋文:“倌,音官,徐古患反。主駕人也。《說文》云:‘小臣也。’”據此,“倌”字在古代本有兩讀,一音官,一音古患反。“倌”字的這兩種讀音亦見於《廣韻》和《集韻》中(平聲桓韻“古丸切”、去聲諫韻“古患切”),《玉篇·人部》則作“古宦、古丸二切”(“宦”也是諫韻字)。由此可見,《名義》“古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所記之音無疑就是“古宦反”。此條中“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官”二字同時出現,其用法則迥然不同,亦足證舊說之誤。
敦煌寫本斯2053號《禮記音·雜記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串。”[16]這是此前所知古代文獻中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讀音的唯一記載,殊為可貴。然而,也正因為這是一個孤例,所以“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的身份曾經受到懷疑[17]。我們對《名義》“古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的釋讀,非獨可為張說添一佳證,亦足以祛除學者心中之疑惑矣。
最後,談談我們對《名義》“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的理解。《禮記·儒行》“其仕有如此者”鄭玄注:“仕,為小官也。”《孟子·公孫丑下》“有仕於此”朱熹注:“仕,為官也。”《廣韻·止韻》:“仕,仕官。”“仕官”與“仕宦”同,有動(為官)名(為官者)二義。不過,從古書中的用例來看,“仕官”最初出現時其實是“仕宦”的訛形;直到唐朝晚期,纔有人有意地使用“仕官”一詞;等到人們普遍接受它,已經是五代宋初時候的事了[18]。“仕,仕官”這一訓釋,如果是在顧野王的時代,無疑是要說成“仕,仕宦”的[19]。因此,我們認為《名義》“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本當作“仕,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20]。《音部》云:“章,勾(句)也。”(88頁)與《殘卷》及《玉篇》比較,可知其本當作“章,章勾(句)也”(參看17“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條)。二者屬於同類的現象。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仕,助理反。〖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宦)也。
05
儀,語奇反。義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正也,度,來也,見也。(17頁)
呂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寫法怪異,疑為“容”字。《集韻·支韻》:“儀,容也。”(Y268頁,J29頁)
按: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容”,在字形上缺少根據。《玉篇·立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古儀字。”《名義·立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魚奇反。儀字。善也,則也,匹也,義,幹也,來也,度也,正也,宜也。”(103頁)釋義中亦未見“容也”,故呂說不可信。
我們認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當釋為“宐(宜)”。《說文》“宜”字小篆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古文或體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前者隸定作“宐”;後者隸定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又省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1]。在日本古寫本《尚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宐”字的一種變體。上圖本(影天正本)《大禹謨》“蠢茲有苗昏迷弗恭”孔氏傳:“蠢,動也。昏,闇也。言其所以宜討也。”“宜”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2]。《名義》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就是在此形的基礎上將豎畫居中而形成的。此外,《名義》中“宜”字又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33頁“猗”字下注。俗書“宀”、“冖”多相亂)[23]。“宐”之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之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顯然是一種平行的變化。《詩·大雅·烝民》“我儀圖之”毛傳:“儀,宜也。”《釋名·釋曲藝》:“儀,宜也,得事宜也。”前引《名義》“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亦訓“宜也”[24]。
06
仅,乃都反。奴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累也。(20頁)
呂校:仅同奴。《說文》:“仅,古文奴,从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恥俗字(見《龍龕手鑒·耳部》)。(Y273頁,J35頁)
按:呂氏謂“仅同奴”不誤,但引證有誤[25]。《說文·女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槁。’从女、从又。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古文奴从人。”此“古文奴从人”乃承上文“从女、从又”而言,謂古文奴“(从女、)从人”,非謂“从人(、从又)”。呂氏引文中的“仅”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之誤。《類篇·人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仅,農都切。奴婢,皆古之辠人。古从人,或作仅。”(《集韻·模韻》略同)《龍龕手鏡·人部》(以下簡稱《龍龕》)平聲:“仅,古文奴字。”徐在國云:“人、女二旁古通。如:姓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鎛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姆字中山王鼎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仅蓋奴字或體。”[26]
此外,“仅”、“奴”同字,“奴”後的“丶”號不當轉換為“也”字(參看01“丕”字條)。“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累”二字亦應連讀[27]。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仅,乃都反。奴丶(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累也。
07
,都柯反。(22頁)
呂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傰之訛字,下文重出。(Y276頁)《校釋》無後四字。(J38頁)
,都柯反。輔也。朋字也。(22頁)
呂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傰之訛字。《周禮·秋官·士師》鄭注:“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J28頁)
按:《名義》第二條字頭本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呂校改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致使兩條字頭雷同,殊為不當。此外,呂氏既以“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傰(朋)”之訛字,而於“都柯反”之音竟未置一辭,恐有不妥。《名義》上文有“倗,薄登反。輔也,黨也”一條(16頁),呂氏既言及朋黨,而於此朋黨之本字亦未置一辭,是亦為不妥。
《說文·人部》:“倗,輔也。从人,朋聲。讀若陪位。”段玉裁注:
《周禮·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為邦朋。”注曰:“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鄭司農讀為朋友之朋。”按:《管子》亦曰:“練之以散群傰署。”皆即倗字也。《鳥部》“朋”下云:“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蓋朋黨字正作倗,而朋其假借字。
《廣韻·登韻》:“朋,朋黨也。五貝曰朋。《書》云:‘武王悅箕子之對,賜十朋也。’”在西周金文中,“朋友”之朋作“倗”,“貝朋”之朋(量詞)則作“朋”[28],與段氏“倗”為朋黨正字之說相合。“倗”俗作“傰”,又訛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玉篇·人部》:“傰,音朋,又音倍[29]。《漢書》:‘南山群盜傰宗等數百人。’亦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因隸書中“朋”多斜書,與“多”形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遂進一步訛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而“音隨形變”[30],“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二字於是又有了“多”的讀音。《玉篇·人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傰。又都柯切。”《廣韻·歌韻》得何切多小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姓也。《漢書》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宗[31]。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上同。”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卷十二:“朋、多字形相近,因訛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讀為‘多’音,非也。”《名義》處理多音字時,取捨之間往往帶有隨意性,“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二字取訛音“都柯反”,而棄其本音“薄登反”,即是一例。
08
爹,居可反。父也。(22頁)
呂校:“居可反”未詳。(Y277頁)《校釋》無說。(J39頁)
按:“爹”字古音有平聲麻韻、上聲哿韻兩讀。《玉篇·父部》:“爹,屠可切。父也。又陟斜切。”“陟斜切”相當於今普通話“爹”字之音。其讀上聲者,《廣韻》作“徒可切”。《梁書》卷二十二《太祖五王傳》載始興王蕭憺出任荊州刺史,後還朝,民為之歌曰:“始興王,民之爹(原注:徒可反)[32]。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屠”、“徒”均為定母字。《名義》“居可反”當從《玉篇》作“屠可反”。
09
民,弭申反。宜也,眠也,眼也。(23頁)
呂校:《玉篇》引《說文》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氓也”。《名義》未詳。(Y277頁)末句《校釋》作:《字貫》引《詩》有“宜民宜人”,《名義》“宜也”疑為引例省誤。“眠”疑為注音字。“眼也”疑為“氓也”之誤。(J39頁)
按:《校釋》謂“宜也”為引例省誤,“眠”為注音字,“眼也”為“氓也”之誤,均不可信。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宜也”之“宜”原寫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名義》中“宜”字亦多作此形,這大概是呂氏釋字的主要根據。然而,“民”字並無“宜也”之訓,可見釋“宜”尚有疑點。于恒舟曾對《名義》中的同形現象作過研究,在《〈篆隸萬象名義〉中的同形偏旁》一文中,共舉出因訛誤而形成的同形偏旁108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為其中之一[33]。《名義》中“宜”、“直”、“冥”三字及偏旁均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例如:
《言部》:“讞,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宜)箭反。不遜。”(85頁)
《足部》:“躔,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直)連反。脩<循>也,行也,舍也。”(60頁)
《木部》:“榠,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冥)鼎反。木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茗草也。”(125頁)
《廴部》:“廷,達聽反。正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直)也,真[34]也。”(101頁)
《木部》:“杳,於鳥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冥)[35]也。”(119頁)
《言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誼),宜寄反。理也,善也,義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宜)也。”(81頁)
《歹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殖),時力反。生也,長也,息也,種也(下略)。”(112頁)
《水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溟),莫經反。小雨。”(191頁)
《名義·日部》“晻,於感反。不明也,冥也”,“冥”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04頁);從“冥”之字如“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40頁)、“蓂”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26頁)。其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者,當是漏書了橫畫下的兩筆。《名義》中“真—直”、“具—且”、“兵—丘”等字每多相混,與此是同類的現象。故本條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可釋為“冥”。《說文·民部》:“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萌也。”王筠句讀:“萌,冥昧皃也。”《詩·大雅·靈台序》“民始附也”鄭玄箋:“民者,冥也。”
下面討論“眠也”。“眠”本為“瞑”之俗字。《六韜·龍韜·軍勢》:“迅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說文·目部》:“瞑,翕目也。”徐鉉注:“今俗別作眠,非是。武延切。”《莊子·德充符》:“據槁梧而瞑。”陸德明釋文:“瞑,音眠。崔云:據琴而睡也。”《文選·嵇康〈養生論〉》:“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李善注:“瞑,古眠字。”《玉篇·目部》:“瞑,眉田切。寐也。《說文》云:‘翕目也。’眠,同上。”王力《同源字典》:“《說文》無‘眠’字,‘瞑’、‘眠’實同一詞。後來歧為二義,‘瞑’是閉眼,‘眠’是睡眠。”[36]王氏這段話是從“詞”的角度來說的。從“字”的角度來看,“瞑”與“眠”同樣也有一個分化的過程。在這一分化過程未完成之前,“眠”字亦可用來表示與“瞑”同樣的意思。在漢末至唐初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一些例子:
《楚辭·遠遊》“夜耿耿而不寐兮”王逸注:“憂以愁戚,目不眠也。”[37]
《撰集百緣經·諸緣品第十·須菩提惡性緣》(支謙譯):“時須菩提。聞山神語。即生歡喜。尋問之曰。今者世尊。為在何處。山神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將汝。至世尊所。時須菩提。用山神語。眠目須臾。不覺自然。在祇桓中。”[38]
《山海經·大荒北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郭璞注“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二句:“言視為晝,眠為夜也。”[39]
《後漢書·馮衍傳》“雖九死而不眠兮”李賢注:“雖復九死而目不瞑,言怨恨之深也。《楚詞》曰:‘雖九死其猶未悔’,眠即瞑也。”[40]
《莊子·天地》“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陸德明釋文:“睆睆,環版反,又戶鰥反。李云:窮視貌。一云:眠目貌。”[41]
《慧琳音義》卷四十七“瞑目”注引《玄應音義》:“又作眠,同,蔑田反。”
以上諸例中“眠”字均表示“閉眼”的意思[42]。《名義·目部》:“瞑,亡田反。寐也,閉也。”(35頁)“瞑”字兼有“睡眠”和“閉眼”二義。值得注意的是,《名義》一書中字頭有“瞑”無“眠”,而解說用字中則是有“眠”無“瞑”,二者恰呈“互補”的狀態。這種情況表明,《名義》中的“眠”字實際上仍是作為“瞑”之俗字來使用的。因此,本條中的“眠也”即相當於“瞑也”。《新書·大政下》:“夫民之為言也,瞑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民者,瞑也。”
至於本條中的“眼也”,我們認為“眼”是“眠”的形近訛字(“眠也”釋義重出,當刪其一)。前蘇聯藏符盧格編96號敦煌寫本《雙恩記》:“寶珠解下汝收取,在意著心勤守護。行座(坐)專專共保持,睡眠好好相分付。”“眠”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下文又云:“汝睡必兄專意護,我眠託弟著心外<收>。”“眠”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43],則與“眼”字非常接近[44]。《名義·耳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亡田反。眼聴也。”(40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部》:“寱,牛世反。驚也,眼言也。”(72頁)二“眼”字亦均為“眠”字之訛(參看13“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18“寱”字二條)。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民,弭申反。冥也,眠(瞑)也,眼<眠>也。
10
嬃,相馰反。女字,屈原婦也。(24頁)
呂校:《說文》:“嬃,女字也。《楚詞》曰:‘女嬃謂之嬋媛[45]。’賈侍中說:楚人謂姊為嬃。”《楚辭·離騷》:“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王注:“女嬃,屈原姊也。”《說文》訓“姊”為“女兄”,唐時或呼母姊。《名義》“屈原婦”未詳所本。(Y279頁,J42頁)
按:“姊”之右旁,小篆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隸變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費鳳別碑》“姊”字所從),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武梁祠堂畫像》“姊”字所從);楷書變“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左側短豎上移),故姊、姉二體並行。不過,“姉”字因便於書寫,在俗書中較為常見。敦煌寫本斯2071號《箋注本切韻·虞韻》、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虞韻》並云:“嬃,女嬃,屈原姉。”[46]《名義》“姉”字通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24頁,右變從“市”),又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人部》:“侎,武姉反”,20頁),則與“婦”形近[47]。本條所謂“屈原婦”之“婦”,當由此類寫法的“姉”字訛變而成。
此外,“嬃”字之音《玉篇》作“相俞切”。《名義》反切下字“馰”音“都歷反”(228頁),與“嬃”音不合,當為“駒”字之誤[48](“俞”、“駒”皆為虞韻字)。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嬃,相馰<駒>反。女字,屈原婦<姉>也。
11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五洽反。視也。(36頁)
呂校:“五洽反”似當作“五冷反”。(Y293頁,J60頁)
按:《玉篇·目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五冷切。直視也。”《廣韻·迥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直視皃也。五剄切。”《集韻·迥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研領切。直視也。”均讀上聲。而《名義》中“冷”、“洽”二字互訛之例亦甚多,故呂氏疑其當作“五冷反”。不過,《名義》此條並非訛誤,“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古有入聲一讀。例如:
《廣韻·洽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埤蒼》云:‘視皃。’五夾切。”
《集韻·洽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仡甲切。視皃。”
《龍龕·目部》入聲:“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五甲反。視皃。”
以上三切語均同於《名義》之“五洽反”[49]。值得注意的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讀上聲者均訓為“直視”,而讀入聲者則僅言“視”,這種情況恐非偶然。兩讀義有微殊,不宜強求一律。
12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口投反。深目皃。(36頁)
呂校:“口投反”疑當作“口挍反”。(Y293頁,J61頁)
按:《名義》“口投反”不誤。《玉篇》作“烏侯、口侯二切”。《鉅宋廣韻·侯韻》烏侯切謳小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深目皃。又苦侯切[50]。瞘,同上。”“口投”、“口侯”、“苦侯”三音並同。今行用“瞘”字,普通話亦音“kōu”。
13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亡田反。眼聴也。(40頁)
呂校:《玉篇》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廣雅》曰:‘聽也。’《埤蒼》曰:‘注意聽也。’”《名義》“眼聴”義未詳。(Y298頁)《校釋》將釋義標點為“眼,聴也”,云:《名義》“眼”疑為“眠”之誤,為注音字。(J66頁)
按:呂氏疑“眼”為“眠”之誤,其說可從。但以“眠”為注音字,則不可信。我們認為,“眠聴”相當於“瞑聴”(參看09“民”字條),其義則如《埤蒼》所言,即“注意聽”也。“注意”猶言“凝神”。《閱微草堂筆記》卷九《如是我聞三》:
奴子劉琪,畜一牛一犬。牛見犬輒觸,犬見牛輒噬,每鬥至血流不止。然牛惟觸此犬,見他犬則否;犬亦惟噬此牛,見他牛則否。後繫置兩處,牛或聞犬聲,犬或聞牛聲,皆昂首瞑視。
“瞑視”謂凝神而視,“瞑聽”謂凝神而聽,適可互證。蓋“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實為一詞,因其或用於“視”,或用於“聽”,字遂有從“目”、從“耳”之別。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本條重新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亡田反。眼<眠>(瞑)聴也。
14
呧,都礼反。呵也,欺也,呧也。(43頁)
呂校:《殘卷》:“詆,都礼反。《說文》:‘詆,訶也。’……《倉頡篇》:‘欺也。’《廣雅》:‘詆,毀也。’《聲類》:‘呰也。’或為呧字,在《口部》也。”《名義》“呧也”疑為“詆也”之誤。(Y301頁,J71頁)
按:呂說不可信。“呧”字《說文》小篆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隸變後曾有過多種變體。《龍龕·口部》:“呧、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三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正。丁礼反,口也。又音帝,呵也。”《名義》下文又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都礼反。訶也,呰也。”(46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相當於《龍龕》中的“呧”。本條字頭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呧也”之“呧”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則分別相當於《龍龕》中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二形,呂氏把它們也寫作“呧”,致使兩條字頭同形,而本條中字頭與解說字亦同形,殊為不當。
此外,“呵也”之“呵”原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名義》中凡“呵”字皆如此作[51]),此形未見於他書,似應予以保留。“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後的“丶”號亦不當轉換為“也”字(參看01“丕”字條)。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都礼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呵)也,欺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丶(字)。
15
咿,於時反。強共處也。(45頁)
呂校:《玉篇》作“強笑噱也”。《名義》“強共處也”未詳。(Y304頁)“未詳”《校釋》作“有誤”。(J75頁)
按:所謂“共處”二字原文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笑噱”之誤。《名義·齒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獄閔反。笑也”,“笑”字從“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48頁)。這種寫法的“笑”字,如果改從“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旁(俗書“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二旁相亂),就會與“共”字十分相似[52]。《玉篇·見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來卜切。共視也。”《名義》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來卜反。笑視也,共視也”(38頁),其“笑”字為“共”之誤(“共視也”釋義重出),本條之“共”字則為“笑”之誤,二者可以互證[53]。“噱”字《名義》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42頁),本條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即“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之漏書“口”旁者[54]。
16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丶義)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擊也。(55頁)
呂校:“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旁注有“丶義”,為標注又音的方式。即“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這個字又可標注為“音義”。(Y313頁,J92頁)
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之音見於字書韻書者凡四:
1.去寄切(《玉篇·手部》)
2.許羈切(《廣韻》平聲支韻)
虛宜切(《集韻》平聲支韻)
3.許几切(《集韻》上聲旨韻)
4.香義切(《集韻》去聲寘韻)
《名義》“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與《集韻》上聲旨韻之“許几切”相當[55]。但“義”字音“宜寄切”(《廣韻》去聲寘韻),與上述“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諸音均不合。呂氏謂“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可標注為“音義”,於古無徵,恐不可信。不過,其“標注又音”的說法可從,只是我們認為此“義”字當為“羲”字之誤[56]。“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羲”二字《廣韻》並音“許羈切”[57]。
17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莫勾反。丘也,拜也,立也。(61頁)
呂校:“丘”義未詳。(Y319頁,J101頁)
按:《名義》中“丘”字多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立”形近,故或訛為“立”字。如《山部》“嵍,立也”(217頁)、“巋,立追反”(218頁),“立”均為“丘”字之誤。本條之“丘”則當為“立”字之誤,“立也”釋義重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玉篇》、《廣韻》並音“亡遇切”,則本條反切下字當非習見之“勾gōu”,而應是個遇韻字。“勾”本為“句”之俗字,《名義》中二者混用無別。與後世之“勾”僅用於“勾gōu曲”、“勾gòu當”[58]不同,《名義》中“勾”字亦用於“章句jù”義。例如:
《音部》:“章,諸羊反。勾也(下略)。”(88頁)
《殘卷》作:“章,諸羊反。……《論語》‘夫子之文章’,野王案:謂章勾也。……《毛詩》‘篇分別為章勾’亦即是也。”(58頁)“章勾”即“章句”。《玉篇》作:“章,諸羊切。章句也(下略)。”以此相校,可知《名義》“章,勾也”本當作“章,章勾(句)也”。
《勾部》:“勾,俱遇反。曲。”(290頁)
《玉篇·句部》:“句,古侯切。曲也,不直也。又九遇切。止也,言語章句也。又古候切。”《名義》“俱遇反”之音,當訓為“止也,言語章勾(句)也”;而“曲[也]”一義,則當音“古侯反”[59]。
以上兩條中的“勾”字,《校釋》均未加說明,徑改為“句”(Y142、J461頁),雖然不影響對文義的理解,但卻掩蓋了《名義》中以“勾”為“句jù”的事實,這是很不妥當的。
《干祿字書》去聲:“勾、句:上俗,下正。”此處以“著御庶遽箸(御韻)”、“句數諭(遇韻)”、“慕度步妬顧兔(暮韻)”諸字為次,可知“勾”亦為章句之“句”。顏氏自序云:“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由此看來,儘管“章句”可寫作“章勾”,但相對於“古侯”、“古候”二音來說,讀為“九遇反”的“勾”字似乎還是有些另類的[60],所以顏氏纔特別予以指出。“勾”字的這種用法,在後世文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恐怕與此有很大關係。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莫勾(句)反。丘<立>也,拜也,立也。
18
寱,牛世反。驚也,眼言也。(72頁)
呂校:“眼”為“瞑”之誤。《說文》作“瞑言也”。(Y325頁,J116頁)
按:“眼”、“瞑”二字形音俱遠,無由致誤,呂說不可信。“眼”當為“眠”字之誤,本頁下文亦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莫桑反。眠言也”,可證。《名義》中“眠”、“瞑”實為一字(參看09“民”字、13“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二條),“眠言”亦即“瞑言”[61]。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寱,牛世反。驚也,眼<眠>(瞑)言也。
19
忬,餘據反。預字,緩也,安也,卑也,供也,猒也,敘也。(70頁)
呂校:“卑也”當作“早也”。《玉篇》作“緩也,安也,早也”。(Y330頁,J126頁)
按:《玄應音義》卷十“預立”注:“古文預、忬二形,今作豫,同。餘據反。先辨也[62]。豫猶備也,逆為之具故曰預也。”《廣韻·御韻》:“豫,逸也,備先也[63],辨也,早也,安也,猒也,敘也。”“預,安也,先也,廁也,樂也,佚也,猒也,怠也。”其中,“逸也”與“佚也”同。《玄應音義》卷十三“婬豫”注引《蒼頡篇》:“豫,佚也。”《名義》中“佚”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9頁),與“供”形近,本條之“供也”疑為“佚也”之誤。
此外,“忬”字條中原本亦應有“樂也,怠也,辨也”三義(參看前引《廣韻》),今竄入他條。《名義》本頁下文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古縣反。急也,樂也,猒也,怠也,早也,預也,辨也,供也,敘也。
此字頭原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呂校釋“悤”(J126頁),於形音義三者無一相合,其說不可信。考《龍龕·心部》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注云:“古文,音絹,今作狷。”“狷”字見《說文·犬部》新附,大徐注:“褊急也。古縣切。”《名義》“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亦訓“急也”,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形近音同義通,二者疑為一字。《慧琳音義》卷八十二“狷急”注:“上音絹。《考聲》云:‘褊急而守分也。’或作獧,古文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守節無為也。”是字又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而筆畫亦有小異[64]。《名義·犬部》:“獧,俱面反。急。狷,同上。”(234頁)據此,可知“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當僅訓為“急也”,自“樂也”以下則為竄入的“忬”字注語[65]。其中,“預”字後的“丶”號應轉換為“字”字(參看01“丕”字條),“供”字亦當為“佚”字之誤。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忬”、“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二條重新寫出:
忬,餘據反。預字。【辨也,】緩也,安也,卑<早>也,【樂也,】供<佚>也,猒也,【怠也,】敘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古縣反。急也。樂也,猒也,怠也,早也,預丶(字),辨也,供<佚>也,敘也。
20
誂,達烏反[66]。誘也,謏桃也。(83頁)
呂校:《殘卷》作:“《說文》:‘相呼誘也。’……《廣雅》:‘誂,誽也。’”《名義》“謏桃也”為“誽也,挑也”之誤。誂通挑。(Y336頁)《校釋》於首句前加:“誘”字原誤。(J133頁)
按:被呂氏釋為“誘”的那個字,《名義》本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顯然不是“誘”字。我們認為,此字右旁乃“叟”之訛。“傁”字《名義》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0頁,“鄋”字所從),其右旁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所從者同,故“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當釋為“謏”。
此外,呂氏謂“謏桃也”為“誽也,挑也”之誤,亦不可信。其實,《殘卷》所引《廣雅》“誂,誽也”中的“誽”,也應該是“謏”字。《說文·言部》:“誽,言相誽司也。”徐鍇繫傳:“謂以言伺人之意旨也。”此與訓為“相呼誘也”之“誂”字並無關係,《殘卷》作“誽”者,當是涉上“誽”字條而誤。《慧琳音義》卷三十五“謿誂”注引《廣雅》正作“誂,謏也”[67]。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篠韻》:“謏,誘。”[68]《類篇·言部》:“謏,誘也。”“誂”、“謏”均有“誘”義,故“誂”字可訓為“謏”。
本條中“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既為“謏”,則下一“謏”字為重出,當刪。這種因字形訛誤而被當作另一義的情況,在《名義》中是很常見的。“桃”字,呂氏以為“挑”字之誤,可從。《廣韻·篠韻》徒了切窕小韻:“誂,俗作挑。”不過,“桃”後的“丶”號應該轉換為“字”字(參看01“丕”字條)。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本條重新寫出:
誂,達鳥反。謏也。謏桃<挑>丶(字)。
21
誕,達怛反。斯也,大也,信也,慢也,調也,莭也,閣也。(83頁)
呂校:“斯也”當作“欺也”。“慢也”,《殘卷》作“謾也”。“閣也”,當作“闊也”。《詩·邶風·式微[69]》毛傳作“誕,闊也”。《名義》“莭也”未詳。(Y336頁)《校釋》首句作:《殘卷》作“達垣反”。《名義》“斯也”當作“欺也”。(J134頁)
按:《詩·邶風·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毛傳:“誕,闊也。”鄭箋:“土氣緩則葛生闊節。”《殘卷》引作“傳曰:‘誕,闊莭也’”(20頁),係將傳、箋誤合。《名義》因之,而又將“闊莭也”誤分為“閣<闊>也,莭也”。故其“閣<闊>也”之合於毛傳,實屬歪打正着;“莭也”則為誤訓。此外,“誕”字《說文》訓為“詞誕也”,《殘卷》所引誤作“調誕也”(20頁),《名義》“調也”當出於此,亦為誤訓。
“誕”字之音《玉篇》作“徒旱、徒旦二切”,《廣韻》作“徒旱切”。《名義》及《殘卷》之反切下字並誤,前者“怛”當為“但”字之誤,後者“垣”則為“坦”字之誤。“達但反”、“達坦反”皆與“徒旱切”相當[70]。
22
梓,咨里反。榛栗椅桐梓涂,此六力琴瑟。(116頁)
呂校:《詩·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鄭注:“樹此六木於宮者,曰其長大可伐以為琴瑟,言預備也。”《名義》“涂”為“漆”之誤。“此六力琴瑟”當作“此六木可為琴瑟”。(Y387頁,J190頁)
按:被呂氏釋為“涂”的那個字,《名義》原文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楷定當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漆”之俗字。《廣韻·質韻》親吉切七小韻:“漆,水名,在岐。又姓,古有漆沈,為魯相。何氏《姓苑》云:‘今豫章人。’又漢複姓,孔子弟子漆彫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俗,餘倣此。”所謂“餘倣此”,是說俗書“桼”旁皆可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桼”之俗字[71]。敦煌寫本伯2011號《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質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汁。亦作桼。”(宋跋本同)[72]《名義》中“桼”字及偏旁亦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例如:
《桼部》:“桼,且慄反。漆絲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桼)汁如流也。”(145頁)
《木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先栗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可為杖也。”(118頁)
《艸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且慄反。似蘓子。”(139頁)
《鳥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次要<栗>反。”(243頁)
其中“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三字,《校釋》未作說明,均直接錄作“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J237、J193、J389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則僅錄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亦無說明(J227頁),欠妥。
呂校謂“此六力琴瑟”當作“此六木可為琴瑟”,其說可從。《羊部》“羣,渠軍反。軰,三力羣”(J374頁),呂校云:“‘三力羣’似為‘獸三為羣’之誤。”(J374頁)說亦可從。值得注意的是,此二“力”字均與“為”相對應。“為”字章草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皇象本《急就章》),漢簡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73]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在线收听

。《名義》中這兩個“力”字當是由草書“為”字訛變而成的[74]。
23
椑,薄雉反。圜也,美酒一椑也。(121頁)
呂校:《玉篇》作“齊人謂斧柯為椑。又圓榼也。《漢書》曰:‘美酒一椑。’”《名義》“圜也”脫“榼”字,“美酒一椑”為引證。(Y397頁,J199頁)
按:“椑”字《玉篇》音“薄雞切”,《名義》之“雉”當為“雞”字之誤[75]。《周禮·考工記·廬人》:“是故句兵椑,刺兵摶。”鄭玄注:“齊人謂柯斧柄為椑,則椑隋圜也。”《名義》之“圜也”,疑出自“則椑隋圜也”一句,在此為誤訓[76]。我們之所以不同意呂氏“‘圜也’脫‘榼’字”之說,理由有二。其一,宋本《玉篇》“齊人謂斧柯為椑”亦出自《考工記》鄭注。其二,《名義》中尚有“圓榼也”三字,只是被誤植於他處。本部下文云:“椑,蒲歷反。圓榼也。”(123頁)《禮記·檀弓上》:“君即位而為椑,歲壹漆之,藏焉。”陸德明釋文:“椑,蒲歷反;徐房益反。櫬尸棺。”[77]《名義》此條明顯有音義不諧的問題,故“圓榼也”當本屬“薄雉<雞>反”之“椑”。“蒲歷反”之音及“櫬尸棺”一義不見於宋本,可能原本《玉篇》中亦未收錄,此則為《名義》據《釋文》等書增補的內容。《名義》將此“椑”字別作一條,次於“柾(柩)[78]”字之後,似有以類相從之意。但不知什麼原因,釋義部分未錄“櫬尸棺”,反而羼入了“圓榼也”三字。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此二條重新寫出:
椑,薄雉<雞>反。圜也,【圓榼也,】美酒一椑也。
椑,蒲歷反。圓榼也。〖櫬尸棺。〗
24
杖,直兩反。竹也,爵也,持也。(122頁)
呂校:“竹也,爵也”未詳。(Y398頁)《校釋》:“竹也”應與字頭連讀。(J200頁)
按:古書中“杖”字無“爵也”之訓。《禮記·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孔穎達疏:“杖為爵者而設,故云爵也。”《禮記》“爵也”乃言喪杖之用,而非釋“杖”字之義,《名義》蓋本此而致誤訓。
25
枘,而銳反。量度也,策也,馬杖也。(123頁)
呂校:《玉篇》作:“柄枘。《楚辭》曰:‘不量鑿而正枘兮’。”《名義》未詳。(Y400頁,J201頁)
按:《楚辭·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王逸注:“量,度也。正,方也。枘所以充鑿。”《名義》蓋誤以“量度也”為“枘”字之訓。此外,本條中“策也,馬杖也”亦非“枘”字之義,應係從“檛”字條竄入,說詳下“檛”字條。
26
檛,竹華反。棰也,划字,鎌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折其腳也。(124頁)
呂校:《說文》段注謂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檛古今字,皆訓箠。《玉篇》作:“策也。《魏志》:‘檛折其腳。’”《名義》“折其腳也”為引證。(Y401頁,J203頁)
按:《玉篇·木部》:“檛,策也。”《左傳·文公十三年》“贈之以策”杜預注“策,馬檛也”陸德明釋文:“檛,馬杖也。”《名義》“枘”字條中“策也,馬杖也”五字當屬本條(參看上“枘”字條)。
此外,本條釋義中的“划字,鎌也”亦有問題。《名義·刀部》云:
划,公臥反。錁丶(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79]。(171頁)
《龍龕·金部》:“錁,音果。江、淮云鐮也。”《玉篇·刀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斷取也。”可見“鎌也”乃“划字”之義,而“划”與“檛”則音義均不相同。《廣韻·過韻》古臥切過小韻:
鐹,鐮也。亦作划。
據此,“划”本是“鐹”字的異體。蓋因“鐹”、“檛”二字形近,編者誤混,故將“划字,鎌也”置於“檛”字條中。《名義·金部》云:
鐹,公臥反。划,鐮也。(176頁)
據《廣韻》所釋及《名義》“檛”字條衍文,此條“划”字後應該是脫落了“字”字或表示“字”字的“丶”號。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各條重新寫出:
枘,而銳反。量度也,策也,馬杖也。
檛,竹華反。【策也,馬杖也,】棰也。划字,鎌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折其腳也。
鐹,公臥反。划〖字〗。鐮也。
27
槿,渠巾反。八千歲為春。秋也,似李,為柃字。(125頁)
呂校:《玉篇》作“柄也。木槿,朝生夕隕,可食”。《名義》似有脫文。(Y403頁,J204頁)
按:本條問題較多,下面分別來談。
一、關於釋字。呂氏釋文中所謂“柃”字,《名義》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實乃“矝(矜)[80]”字(“矛”頭兒稍殘)。《名義·矛部》:“矝,渠巾反。矛〖柄〗[81]。”(167頁)其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可資比較。
二、說《名義》釋義文字有“錯亂”。呂校引及《玉篇》,但有所省略。其原文作:
槿,渠巾切,柄也。又居隱切,木槿,朝生夕隕,可食。
這樣,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柄也”一義,音“渠巾切”;而“木槿”一義,音“居隱切”。“槿”訓“柄也”,當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之借字。《玉篇·矛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渠巾切,矛柄也。矜,同上。”在原本《玉篇》中,有時用“或為×字,在《×部》”的格式來說明異體字。此類表述,《名義》中多省作“×字”,本條則尚存“為”字。“為矝字”者,是說音“渠巾反”之“槿”又為矝字,故此三字當次於“渠巾反”之後。又據《玉篇》,“似李”之前則應有“又居隱反”四字(其餘部分說詳下文)。
三、關於“《名義》似有脫文”。《爾雅·釋草》:“椴,木堇;櫬,木堇。[82]”郭璞注:“別二名也。似李樹,華朝生夕隕,可食。或呼日及,亦曰王蒸。”陸德明釋文:“堇,本或作槿。音謹。”由此可見,《名義》之“似李”、《玉篇》之“朝生夕隕,可食”均本於郭注而各有取捨(但《玉篇》脫“華”字)。因此,如果像呂氏那樣不考慮注音的話,《名義》就說不上“有脫文”了。
四、說《名義》釋義中的“衍文”。木槿的特點在於其花“朝生夕隕”。李白《詠槿二首》王琦注:“槿,櫬也。其花朝生暮落,一名日及,一名蕣華,蓋取一瞬之義。”[83]這與《名義》釋義中的“八千歲為春秋也”,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名義》本部又有:“椿,恥倫反。八百歲為一春,八百歲為一秋也;八千歲為大椿也。”(124頁)上文說“八百歲”為一春,為一秋,下文不當只說“八千歲”;且“大椿”之典出自《莊子》,其《逍遙遊》篇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兩相對照,可知《名義》必有脫文。我們認為,《名義》“槿”字下“八千歲為春秋也”七字當由“椿”字條竄入。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此二條重新寫出:
椿,恥倫反。八百歲為一春,八百歲為一秋也。【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也,】大椿也。
槿,渠巾反。【為矝字。】八千歲為春秋也,〖又居隱反。〗似李。為矝字。
上一條是說:椿以八百歲為一春,以八百歲為一秋[84]。而以八千歲為一春,以八千歲為一秋的是大椿。
五、說《名義》釋義“訛衍錯亂”的原因。前引王琦注中提到木槿花“一名蕣華”,這個“蕣”字有異文作“橓”。《集韻·稕韻》朱閏切稕小韻:“蕣,《說文》:‘木堇朝華暮落者。’引《詩》‘顏如蕣華’。或作橓。”非常巧合的是,“椿”也有異名作“橓”。《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陸德明釋文引司馬云:“椿,木,一名橓。”我們懷疑,在原本《玉篇》中,“槿”字條下可能只有“渠巾反”一音,釋為“柄也。或為矝字,在《矛部》”;而“木槿”一義則見於“椿”字條中[85]。因為“椿”一名“橓”,而同名為“橓”者又有木槿一物,故野王按語及之。《名義》與宋本《玉篇》均將有關內容移至“槿”字條中[86],但限於水平,致使《名義》的釋義中出現了諸多問題[87]。
28
梵,妋流反,扶劔反。清潔。(126頁)
呂校:《說文新附》:“出自西域釋書,未詳意義。”(Y405頁,J207頁)
按:“梵”字二音,《廣韻》作“房戎切”(平聲東韻)、“防泛切”(去聲梵韻),《玉篇》作“扶風、扶泛二切”,《說文新附》所載者亦音“扶泛切”。《名義》之“扶劔反”,與去聲“防泛”、“扶泛”二切相當。但“妋流反”一音,則與平聲“房戎”、“扶風”二切不合。疑“妋流反”當作“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音昌終切,亦東韻字。
“梵”之本音為平聲東韻,乃“芃”字俗體。《廣韻·東韻》房戎切馮小韻:“芃,草盛也。又音蓬。”《詩·大雅·棫樸》:“芃芃棫樸。”毛傳:“芃芃,木盛貌。”又《曹風·下泉》:“芃芃黍苗。”孔穎達正義:“芃芃然盛者,黍之苗也。”“芃”字從艸、凡聲,俗書“艸”、“林”二旁有時混用,如《集韻·東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說文》:‘草叢生皃。’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所以“芃”又可寫成“梵”。漢《都鄉正衛彈碑》:“梵梵黍稷。”[88]“梵梵”即“芃芃”。“梵”後借用為譯音字,始有去聲梵韻之音。
29
叒,思即反。桑,若木也。(126頁)
呂校:“思即反”當作“思郎反”。《說文》作“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名義》有省略。(Y405頁,J207頁)
按:“若木”是古代神話中的木名。“若木”亦作“叒木”[89];又稱“扶桑”,亦作“榑桑”。《說文·叒部》:“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段玉裁注:“《離騷》:‘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二語相聯,蓋若木即謂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廣韻·藥韻》而灼切若小韻:“叒,榑桑,叒木。”

中国历史谋略故事有哪些

《名義》的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有省略”,而在於把“叒木”之“叒”誤認作“榑桑”之“桑”[90]。呂校謂“思即反”當作“思郎反”,是與《名義》同誤。本條當作:
叒,思即<如灼>反。〖榑〗桑,若木也[91]。
30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蒲結反。馝香也,苾也。(148頁)
呂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苾。(Y430頁,J242頁)
按:“馝香”不詞,呂氏標點當有誤。《殘卷·食部》:“飶,蒲結反。……《說文》:‘食之香也。’或為苾字,在《艸部》;……或為馝字,在《香部》;或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在《黍部》。”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馝”、“苾”本為一字之異體

冬奥会背后的中国历史故事

。因此,“馝”字後應該是脫落了“字”字或表示“字”字的“丶”號,而“苾”字後的“丶”號所表示的也應該是“字”字(參看01“丕”字條)。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蒲結反。馝〖字〗。香也。苾丶(字)。
31
鐕,子南反。瑑著裏。(173頁)
呂校:《玉篇》作“無蓋釘”。《說文》作“可以綴著物者”。《名義》未詳。(Y458頁)《校釋》將“瑑著裏”標點為“瑑,著,裏”,云:《名義》“瑑”疑為注音字,“著”有脫誤,“裏”似為誤訓。(J280頁)
按:《校釋》所說非是。《說文·金部》:“鐕,可以綴著物者。”段玉裁注:“按:今謂釘者皆是。”《禮記·喪服大記》:“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鐕;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鐕。”鄭玄注:“鐕,所以琢著裏。”陸德明釋文:“鐕,子南反,釘也。”《名義》釋義蓋本諸鄭注而誤省,又誤“琢”為“瑑”字。本條當作:
鐕,子南反。〖所以〗瑑<琢>著裏。
32
瀡,思累反。滑也,骨。(193頁)
呂校:《殘卷》作:“《字書》:瀡,滑也。”《名義》“骨”未詳。(Y484頁)《校釋》於末句後補:疑為“髓”字義“骨中脂”之省誤。(J312頁)
按:呂氏後一說似乎求之過深。其實,“骨”字很可能就是漏書“氵”旁的“滑”字,本條中“滑也”釋義重出。這種因偏旁缺失遂被誤作另一義的情況,在《名義》中並不少見。如本部上文有“淅,先激反。先也,洗也”(192頁),“先”即為漏書“氵”旁的“洗”字,“洗也”釋義重出。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瀡,思累反。滑也,骨。
33
潟,齒亦反。鹵也,海濱廣汙。(194頁)
呂校:《史記·夏本紀》:“其土曰墳,海濱廣潟。[92]”《名義》“海濱廣汙”未詳。(Y488頁)《校釋》無後一句。(J315頁)
按:“汙”當為“斥”字之訛。《玉篇·广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斥),齒亦切。指也。亦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名義》“斥”旁亦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91頁“泝”字所從)。本條中被呂氏釋為“汙”的那個字,《名義》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實際上就是這種寫法的“斥”字的訛形。《手部》:“指,諸視反。語也,斥也,示也。”(50頁)“斥”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筆畫因蟲蝕而略殘,補足後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左側非常接近草寫的“氵”旁,因而容易誤為“汙”字。
《說文·鹵部》:“鹵,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尚書·禹貢》:“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孫星衍疏:
史公“斥”作“潟”,徐廣曰:“一作澤,又作斥。”《地理志》亦作“潟”,“潟”當為“舄”。《史記·河渠書》云:“溉澤鹵之地。”《索隱》曰:“澤,一作舄,本或作斥。”《文選·海賦》云:“襄陵廣舄。”注云:“斥為舄,古今字也。”《周禮·草人》:“鹹潟用貆”注云:“潟,鹵也。”是澤、斥、舄三字通,俗加水作“潟”。[93]
本條“海濱廣斥”為引證。
34
淄,側治反。水出大也,山。(194頁)
呂校:《玉篇》作“水名”。《名義》未詳。(Y488頁)末句《校釋》作:《字彙》作“水名,出泰山”。《名義》當作“水出大山也”。(J316頁)
按:其後一說非是。呂氏釋文中的“大也”二字,《名義》原文作“大丶”,實為“太”字之誤分。“太山”即泰山。《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趙岐注:“太山、北海皆近齊,故以為喻也。”本條當作:
淄,側治反。水出太山。
此外,“淄”為平聲字,《名義》“側治反”亦有可說。“治”為澄母字,古音有平去兩讀。《廣韻》作“直之切”(之韻)、“直吏切”(志韻),《玉篇》作“除之、除冀二切”。《名義》:“治,除飢反。[94]”(187頁)即平聲之音,故“治”可用為“淄”之反切下字。
35
凌,力水反。水室也,氷坏。魚膺反。堅也。(198頁)
呂校:“力水反”當作“力承反”。《名義》“水室也”為“氷室也”之誤。“氷坏”未詳。“魚膺反。堅也”為“凝”字音義羼入此處。(Y492頁)《校釋》將“魚膺反。堅也”另作一條,以“凝”為字頭,注云:“此字頭原脫。”(J321頁)
按:《名義》下文有重出條作:“凌,力承反。水<氷>室。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199頁)呂氏謂“力水反”當作“力承反”,蓋本於此。我們認為,“力水反”當為“力氷反”之誤。理由有三:其一,“水(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承(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形相差較大,與“氷(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則相差甚微;其二,本條及重出條之的“水室”均為“氷室”之誤[95];其三,《龍龕·仌部》給“凌”字注出的反切也是“力冰反”。
呂氏以“魚膺反。堅也”別作一條,又增補“凝”字為字頭,亦不確。我們認為,“魚膺反。堅也”應與上文“氷坏”連讀為一條。大徐本《說文·仌部》:“冰,水堅也。从仌、从水。(魚陵切)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為冰凍之冰。’凝,俗冰从疑。”是“氷(冰)”本讀“魚陵切níng”,為“凝”之本字,“魚膺反。堅也”即“氷(冰)”字之音義。《玉篇·冫部》作:“冰,卑<魚>膺切[96]。水堅也。今筆陵切。”
至於《名義》“氷”下之“坏”字,我們認為是“冰”字之誤(此處是以並列的異體字作為字頭。參看40“帬”字條)。《玉篇·冫部》:“冫,鄙陵切。冬寒水結也。仌,同上。”《名義·仌部》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仌>,鄙矝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冫),筆陵反。凍結。”(198頁)其“仌”字已訛為“土”,而“冫”的寫法,亦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旁形近。故“坏”字左側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當為“冫”旁之誤,其右側之“不”則來自“水”旁的下半部分。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淩,力水<氷>反。水<氷>室也。氷、坏<冰>,魚膺反。堅也。
【氷、坏<冰>,魚膺反。堅也。】
36
蝤,才在反。齊,蠍,在水中。(253頁)
呂校:“才在反”未詳。“齊”當與字頭連讀作“蝤蠐”。《玉篇》作“蝤蠐,蠍,木中蟲也。”(Y542頁,J404頁)
按:《玉篇》“蝤”字音“疾尤切”,本條“才在反”之“在”疑為“尤”字之訛。《名義》中處於文字右下方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筆往往與“工”旁相亂,如“羌”、“差”二字或有互訛。《手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吾可反。差也,羌<差>也[97]。”(56頁)《竹部》:“管,古緩反。差<羌>笛三孔也。”(142頁)又如“尤”字亦或訛為“左”:
《歹部》:“殏,渠左反。終。求字。”(112頁)
《雔部》:“雔,上左除二反。雙鳥。”(247頁)
前一例,呂校改作“渠右反”(J183頁),非是。“殏”讀平聲(《廣韻》巨鳩切、《玉篇》渠尤切),不得以去聲“右”為反切下字,“渠左反”當從《玉篇》作“渠尤反”。後一例,“上左除”三字為兩組切語,內有脫文。《校釋》謂似當作“上右除右二反”(J396頁),亦非是。考《玉篇》所載“雔”字二音,作“市流切,又除尤切”,可知《名義》“除”下所脫乃是“尤”字;而“上左”之“左”字則本當作“尤”,亦因“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筆與“工”旁相亂而訛為“左”[98]。“上尤反”與“市流切”相當。“左”、“在”二字形近,“尤”字可訛為“左”,當亦有可能訛為“在”。故本條之“才在反”當從《玉篇》作“才尤反”(“才”、“疾”均為從母字)。
此外,《爾雅·釋蟲》:“蟦,蠐螬。”郭璞注:“在糞土中。”又“蝤蠐,蠍。”郭璞注:“在木中。今雖通名為蠍,所在異。”《名義》“蠍,在水中”之“水”為“木”字之誤。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本條重新寫出:
蝤,才在<尤>反。〖蝤〗齊(蠐),蠍,在水<木>中。
37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餘安反。衒,粥字。(261頁)
呂校:“餘安反”似當作“餘女反”。“粥字”當作“鬻字”。《玉篇》作“或作粥鬻字”。(Y548頁,J417頁)
按:“安”字俗書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女”字形近,《名義》中二字或相混[99],故呂氏疑“安”字當作“女”。然而“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是入聲屋韻字,不得以上聲語韻之“女”作為反切下字,疑“餘安反”當作“餘六反”[100]。其訛變過程蓋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呂校謂“粥字”當作“鬻字”,亦不確。《禮記·曲禮下》“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陸德明釋文:“粥,音育,賣(mài)也。”《廣韻·屋韻》余六切育小韻:“鬻,賣(mài)也。亦作粥。”“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yù),賣(mài)也。《說文》:‘衒也。’或作儥。”《玉篇·貝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yù),余六切,衒也。或作粥、鬻。[101]”《說文·貝部》王筠句讀:“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yù),經典用儥、鬻、粥三字。”此外,《名義》“衒”字後應脫落了“也”字或表示“也”字的“丶”號。現根據我們的理解,將本條重新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餘安<六>反。衒〖丶(也)〗。粥字。[102]
38
翅,斥豉反。翼也,啻字。(262頁)
呂校:“啻字”未詳,蓋指“翅”假借為“啻”。(Y549頁,J418頁)
按:本條反切上字原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呂氏釋為“斥”,於形無據。周祖謨釋為“升”[103],至確。《名義·食部》:“饑,羈治反。麥禾不就<孰>曰饑,五穀不升曰飢。”(92頁)“升”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此為一字而筆勢稍變。鑒於此字與《名義》中“升”字習見之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者寫法不同,我們在這裡略作說明。《說文·敘》在談到漢代俗字時,有“人持十為斗”之說,段玉裁注:“今所見漢隸字‘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升’字、‘什’字相混,正所謂‘人持十’也。”在楷書字形尚未定型之前,“斗”、“升”二字的寫法一直非常接近,人們為區別它們曾使用過多種方法,其中之一是把在“斗”上加點兒的字作為“升”。如俗書“斗”字或作“升”,而“升”字則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104]。《名義》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就是在“人持十”的“斗”字上加點兒而成的“升”字。“升”和“翅”都是書母字。
此外,本條中“翅”字從“走”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豉”字從“皮”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均為俗字。《龍龕·走部》:“趐,音翅[105]。”《豆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通;豉,正。是義反,鹽豉也。”呂氏在《校釋》卷首“說明”中曾說:“為保留《名義》原貌,《〈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儘量採用原字形(簡化字、俗體字等)。”(J1頁)但這一原則在《校釋》中未能很好地貫徹,很多俗字都是在没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被改成了通行字。
39
鞃,革弘反。式中也。(267頁)
呂校:《玉篇》作“軾中靶也”。《詩·大雅·韓奕》毛傳:“鞃,軾中也。”《名義》“式”當作“軾”。(Y553頁,J426頁)
按:“式”為古通用字。《說文·車部》:“軾,車前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軾,經傳多以式為之。”《詩·秦風·小戎》“遊環脅驅”鄭玄箋“揜軓在軾”陸德明釋文:“軾,本亦作式。”《漢書·周勃傳》:“天子為動,改容式車。”顏師古注:“古者立乘,凡言式車者,謂俛身撫式,以禮敬人。式,車前橫木也。”
40
帬,忂字軍反。帔也,堂也。(278頁)
呂校:《玉篇》作“音義與裙字同”。《名義》“堂也”當作“裳也”。“忂字軍反。帔也”未詳。(Y562頁)末句《校釋》作:“忂字軍反”疑當作“忂軍、字軍二反”。(J443頁)
按:《廣韻》“帬”字音“渠云切”,“忂軍反”與之相合。但“帬”字未聞有“字軍”之音,呂說不可信。《玉篇·巾部》:“帬,音羣。與裙同。”我們認為,本條中的“字”字並非反切用字,而是對異體的說明。“帬,忂字軍反”蓋本作“帬,裙字,忂軍反”,後為抄胥所誤。按照《名義》一書的體例,字頭下先出反切,然後是釋義,表示異體字關係的“×字”通常位於釋義的最後。但也有不少例外,“×字”或置於釋義之中,或置於釋義之首,或置於字頭與反切之間。本條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同樣的例子又如:
《頁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字,牙<互>吳反。”(31頁)
《車部》:“輊,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竹利反。至也。”(182頁)
值得注意的是,《名義》中有時以並列的異體字作為字頭(呂氏稱之為“字頭雙出”)。例如:
《京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就,徐溜反。終也,善也(下略)。”(11頁)
《人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保,補道反。安也,居也(下略)。”(15頁)
《匚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躭反。船沒也。”(164頁)
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因為就其功能而言,“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就”、“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保”、“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正相當於“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就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中国历史故事有趣解说

,保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現根據呂氏及筆者的意見,將本條重新寫出:
帬,〖裙〗【字】,忂字軍反。帔也,堂<裳>也。
41
圁,魚斤、一斤反。(288頁)
呂校:《玉篇》作“魚斤切”。(Y571頁,J459頁)
按:“一斤反”可疑。“圁”為水名,又為地名用字,均讀疑母;“一”則為影母。呂氏釋文中的“斤、一”二字,《名義》原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丘”字,在此應為“斤”字之誤。蓋抄手誤書“斤”字為“丘”,發覺後又重寫“斤”字,但錯字未刪。本條當作:
圁,魚丘斤反。
42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其,竒几反。長跪。(293頁)
呂校:“其”為直音。(Y574頁,J466頁)
按:呂說非是。《名義》原文作“己,其竒几反。長跪”,“己其”二字乃“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之誤分,上半“己”作大字充當字頭,下半“其”作小字混入了注語。呂氏將字頭恢復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卻依然保留了注語中的“其”字。“其”字當刪。
2007年2月初稿
2008年2月二稿
2008年8月三稿
2009年2月四稿
2017年1月五稿



* 本文原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編《語言論集》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第32-80頁。此次重發,增補了少量例子,並對個別地方的文字作了一些調整。
[1] 參看《篆隸萬象名義》“出版說明”,中華書局1995年版。
[2] 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
[3] 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勘記》,《〈篆隸萬象名義〉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576頁。
[4] 本文主要談二書中共同存在的問題,如無必要,一般不涉及《校勘記》未出校的條目。
[5]《校勘記》與《校釋》偶有小異。本文以《校勘記》為主,隨文注出《校釋》補充或改動的文字。
[6] 周祖謨《論〈篆隸萬象名義〉》在引用《名義》時,直接把“丶”號改作了“也”字,但未見相關的文字說明(此文作於1936年,收入周祖謨《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下冊第894-918頁)。劉念慈《〈篆隸萬象名義〉校字記》:“自本頁(引者按:指第四頁)起,注文‘××也’中之‘也’字多省作‘丶’,不再出校。”(中華版《名義》第353頁)呂氏《研究》:“《殘卷》義項末尾的‘也’字,《名義》絕大多數都用符號‘丶’來表示。……在《名義》最初的一些條目裡還用‘也’字本身,或是‘也’字與表示‘也’字的‘丶’號混合使用,再後面的條目中則祇以‘丶’號表示了。”(Y131頁)
[7]《干祿字書》:“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惡:上俗,下正。”《玉篇·心部》:“惡,於各切。不善也。又烏路切。憎惡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上,俗。”
[8] 石瑛:《〈篆隸萬象名義〉中與異體字有關的“丶”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52頁。
[9]《名義》中的“丶”號絕大多數都是表示“也”字的。我們在下文中,對沒有疑義的“丶”號,均從舊說直接寫出“也”字。對我們認為應是表示“字”字的,則保留“丶”號,在括弧中注出“字”字,以別於《名義》中那些本來就寫作“字”字的情況。
[10] 呂氏所謂“秋石壻”三字,實際上是讓部分筆畫“身兼多職”而成的。如拼合“秋”字時已用到了“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的橫筆及其下方的豎筆;這兩筆再與右側的“口”結合成為“石”字;而“石”字橫畫以下的部分又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的一部分。這種析字方法幾近於文字遊戲,實不足取。
[11]“釐”是之韻字,“咨”是脂韻字。《廣韻》脂、之二韻合用。
[12]《名義》“先”字多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光”形近易混。如《木部》“樇,光攸反”(124頁)、《糸部》“纕,光羊反”(273頁),“光”字均為“先”之誤。
[13]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嶽麓書社1995年版,第209-211頁;《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下編第185-186頁;《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805-806頁。
[14] 張湧泉:《漢語俗字叢考》,第805頁。
[15] 其例如下:瓛,胡官反(4頁)、垸,後官反(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他官反(11頁)、酄,虎官反(14頁)、捖,胡官反(57頁)、髖,孔官反(63頁)、臠,力官反(67頁)、懽,呼官反(73頁)、憧<慱>,徒官反(7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陸官反(83頁)、歡,呼官反(89頁)、寏,胡官反(103頁)、欒,魯官反(117頁)、櫕,秨官反(122頁)、芄,胡官反(127頁)、莞,胡官反(12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官反(127頁)、萱,扈官反(134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力官反(157頁)、巒,力官反(217頁)、院,禹官反(226頁)、羦,胡官反(233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官反(238頁)、鸞,閭官反(240頁)、鶉,徒官反(242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官反(245頁)、雈,後官反(24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呼官反(24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胡官反(291頁)、酸,蘇官反(295頁)——以上為用作反切下字者。郡,官也(12頁)、僚,官也(15頁)、倌,官也(17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婦官也(19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婦官也(24頁)、縣,官也(32頁)、友,同官也(59頁)、冗,散官也(104頁)、寮,官也(105頁)、寀,官也(105頁)、枍,[枍]詣,官<宮>名也(124頁)、署,官也(156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去官也(157頁)、工,官也(180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四輪載官(棺)車也(183頁)、磃,官<宮>名也(224頁)、貣,從官借本賈(261頁)、贀,女官(262頁)、公,官也(291頁)——以上為見於釋義者。
[16]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頁。按:阮刻《十三經注疏》本《禮記·雜記下》:“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官於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校勘記》云:“惠棟校宋本‘官’作‘宦’,宋監本、石經、嶽本、嘉靖本、衛氏《集說》同。此本誤作‘官’,閩監、毛本同。注疏並放此。《石經考文提要》云:‘宋大字本、宋本、九經南宋巾箱本、余仁仲本、劉叔剛本並作宦。’按:惠棟校、正義皆作‘宦’。”(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版,下冊第1570頁)是經文之“官”當作“宦”。《禮記音》之“胡串”,亦即此“宦”字之音。
[17] 如徐建平《禮記音》校記云:“‘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官’之俗字。阮元謂作‘宦’是,孔疏即作‘宦’。殘卷音‘胡串’亦‘宦’之切語。是‘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當為‘宦’之訛。‘宦’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形近。”(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第259頁)按:許氏謂“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宦”字之訛,並無堅實的證據,其說不足信。實際上,他只是心中先有了顧說的成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即“官”字,在看到這個音“胡串”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時,自然會懷疑其為“‘宦’字之訛”。
[18] 俗書“臣”字及“臣”旁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不分,故“宦”字俗書易與“官”字相亂。唐趙璘《因話錄》卷五:“下輩不通義理者,使之寫文字甚誤。悉同一本,若宦字(原注:仕宦,合著臣妾之臣),多作官(原注:職官,合著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參看張湧泉:《漢語俗字叢考》,第805-806頁)我們利用陝師大製作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從秦漢至隋唐五代的174種文獻中,檢索到屬於這一時段的“仕宦”131例、“仕官”25例。二者出現的次數之比,以牛僧孺的《玄怪錄》為界,之前為108:9,之後為23:16。在前9例“仕官”中,至少有5例應為“仕宦”之訛。如《漢書》“仕宦”凡十一見(含師古注一例),其中見於《疏廣傳》者,景祐本、殿本作“仕官”;《論衡》一書“仕宦”凡十三見,唯《別通篇》作“仕官”;《文選·左太沖〈詠史〉》八首之三“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注:“《史記》曰:‘魯仲連好奇偉倜儻,畫策而不肯仕官任職’”,按:《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仕宦”;《北史·甄琛傳》“郎君辭父母仕官”,按:《魏書·甄琛傳》作“仕宦”;《敦煌變文集》中“仕宦”凡五見,而《韓朋賦》作“事官”,編者以為“仕宦”之訛,當是。
[19]《原本玉篇殘卷》(以下簡稱《殘卷》)中亦有“仕宦”一詞。《左部》(黎本)“左”字條下云:“《史記》‘吾極知其左遷。’野王案: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左遷謂退黜也。”(315頁)附記:《殘卷》中還有一處“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的用例。《卜部》(黎本):“占,之鹽反。堂堂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占,惟免之占,故從二人之言。(下略)”其“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用法尚不能確定,特志於此。
[20] 古書中“仕”字無單訓“宦”者,故知其本當作“仕宦”。這種情況,用呂浩的話來說,叫做“與字頭連讀”。呂氏指出:《名義》中有時省略了義項中與字頭相同的字,因而造成了義項的殘缺,這些義項在釋讀時要與字頭連讀。如《土部》:“坴,梁也。”《說文》:“坴,土塊坴坴也。……一曰坴梁。”段玉裁注:“《始皇本紀》:‘略取陸梁地。’字作‘陸’。”《名義》“梁也”應與字頭“坴”連讀為“坴梁也”。(Y152頁)按:單就結論而言,呂氏對《名義》文義的理解無疑是正確的,它揭示了此類殘缺義項與某些特定文獻之間的必然聯繫。不過“與字頭連讀”的說法,容易讓人聯想到《說文》學中的一樁公案——錢大昕的“承篆連讀”,從而為其招致非議。實際上,導致這些義項殘缺的是由於“省略”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在多數情況下尚難以直接證明。
[21]“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見《直音篇》,轉引自冷玉龍、韋一心主編:《中華字海》,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616頁。按:此字即今“宜”形所從出。
[22] 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冊第205頁。
[23] 這種寫法的“宜”亦見於《殘卷》,如第4頁“誼”字(大字)所從。
[24]《校釋》誤釋為“直也”(168頁)。按:此字原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名義》中“宜”、“直”二字均有此形(參看09“民”字條),但“儀”並無“直也”之訓。
[25] 此例證在呂氏的相關論著中曾多次被引用。
[26]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頁。
[27]《尚書·甘誓》“予則孥戮汝”(《漢書·王莽傳》、《周禮·秋官·司厲》鄭玄注所引“孥”字並作“奴”)孔安國傳:“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恥累也。”
[28] 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60-561頁、438-441頁。
[29]“倍”一音péi(《集韻·灰韻》蒲枚切)。《玉篇》“又音倍”所記乃《說文》“讀若陪位”之音。
[30] 參看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附錄九《論“音隨形變”》,第368-378頁。
[31] 字亦作“倗”、“傰”。《廣韻·登韻》步崩切朋小韻:“倗,輔也。又姓。《漢書·王尊傳》云:‘南山群盜倗宗等。’”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及前引《玉篇》均作“傰宗”。
[32]《南史》卷五十二《梁宗室列傳下》作“徒我反”,注云:“荊土方言謂父為爹。”
[33] 于恒舟:《〈篆隸萬象名義〉中的同形偏旁》,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49頁。
[34]“真”為“直”字之訛。“直也”釋義重出,當刪其一。
[35] 呂氏釋此字為“宜”,云:“‘宜也’當作‘冥也’。”(Y394頁,J195頁)按:此字可徑釋為“冥”。
[36]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41頁。
[37]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3頁。
[38] 引自[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CBETA電子佛典集成》。
[39]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38頁。又,《藝文類聚》卷七十九“靈異部”、《文選·張衡〈思玄賦〉》“速燭龍令執炬兮,過鍾山而中休”李善注引《山海經》並作“其眠乃晦,其視乃明”。
[40]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宋雲彬點校:《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990頁。
[41]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七《莊子音義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79頁。
[42] 在今人編纂的大型字典、詞典中,“瞑”字有“閉眼”義(音míng),又有“睡眠”義(音mián);而“眠”字只有“睡眠”義,卻沒有“閉眼”義,這顯然是不妥當的。就筆者所見,給“眠”字注出“閉眼”義的只有張永言、向熹等編寫的《簡明古漢語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種,“眠”字下云:“①閉上眼睛。《山海經·東山經》:‘[餘峨之山]有獸焉,……見人則眠。’”(107頁)按:《字典》給“眠”字的釋義是對的,不過所舉的例子卻有些問題。《東山經》“見人則眠”郭璞注:“言佯死也。”(袁珂:《山海經校注》,第438頁)既然是“佯死”,“眠”字的意思就不會只是單純的“閉眼”,還應該包括相應的肢體動作——“死”了的姿勢。所以,這個例子還是歸入“②(合眼)睡覺”的義項下比較好。
[43] 郭錫良、白化文、李鼎霞編:《敦煌變文集補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頁,圖片第13頁。
[44]《龍龕·雜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或作;氓,正。音萌。田民也,又野人也。”其或體“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亦是因“艮”、“民”形近而產生的俗字。
[45] 呂氏所引衍一“謂”字。
[46]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3年版,上冊第77、444頁。
[47] 呂氏即誤釋為“婦”(J35頁)。按:“侎”同“敉”。《攵部》:“敉,武婢反。”(177頁)婢,紙韻字;姉,旨韻字,《廣韻》紙、旨同用。
[48] 俗書“句”、“勺”二旁或相亂。如《殘卷·言部》“譥”字下引《漢書》晉灼注,“灼”字誤從“句”(10頁)。《名義·牛部》“牟,亡釣反”(231頁),“釣”為“鉤”字之誤;《肉部》“臞,渠馰反”(67頁),“馰”為“駒”字之誤。
[49]“五”、“仡”均為疑母字。“夾”為洽韻,“甲”為狎韻,《廣韻》洽狎同用。
[50]《宋本廣韻》誤作“若侯切”。
[51] 如《口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呼多反。怒責也,詰也”(46頁)、“叱,齒免<逸>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43頁)、“喊,呼減反。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44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火下反。咲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46頁)。
[52] 如《殘卷》“笑”字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附錄四401號,齊魯書社2004年版,第237頁)。
[53]《名義·欠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相共笑也。”(89頁)按:《說文·欠部》段玉裁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今之嗤笑字也。”《名義》但言“相笑也”,語義已足,實不當有“共”字。蓋因“笑”訛為“共”,遂衍“共”字。
[54]《名義》從“口”之字或漏書“口”旁,如41頁“噭,鳥<鳴>也,孔<吼>也”、44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莫<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也”(“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同“寂寞”),皆為其例。
[55]“呼”、“許”均為曉母。“倚”是紙韻字,“几”是旨韻字,《廣韻》紙、旨二韻同用。
[56]《名義》中“羲”字數見,字均寫錯。《兮部》“羲,羲和,日御也”(87頁),字頭誤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羲和”之“羲”則誤分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且分置兩行(《隸辨》卷六兮部:“‘羲’字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變‘丂’為‘了’”),呂氏錄作“羲了和”,以為《名義》衍一“了”字(Y345、J141頁)。此外,《兮部》“肹,羲秩反”(87頁)、《欠部》“歆,羲金反”(90頁)、《阜部》“險,羲儉反”(225頁),“羲”字均誤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義)”。
[57] 按:“義”字亦有“羲”字之音。《莊子·馬蹄》:“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陸德明釋文:“義,許宜反,又如字。徐音儀,崔本同。一本作羲。”《集韻·支韻》虛宜切犧小韻:“義,臺名,《莊子》‘義臺’。”但“義”字的這一讀音極為罕見,況且本身還有“如字”和“音儀”的異讀,所以不大可能用它作為注音字。
[58]《康熙字典·勹部》:“勾,《篇海》古侯切,音溝。又古候切,音遘。勾本作句。”
[59] 在多音多義字的處理上,《名義》對反切和義項的取捨往往帶有隨意性,這在《名義》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究竟是在編纂過程中出現的,還是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的,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60] 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在侯韻、候韻之“句”下都有異體“勾”字,唯遇韻僅作“句”(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上冊第467、507、493頁)。又,蔣斧本《唐韻·遇韻》:“句,章句。《字樣》無著厶者。”(同前,下冊第644頁)
[61]《名義》中又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寐語也”(72頁)、“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寐言也”(75頁)。按:“瞑言”、“眠言”、“寐言”、“寐語”,義均同於今之“夢囈”,即說夢話。
[62]“辨”同“辦”。《廣韻·襉韻》蒲莧切瓣小韻:“辨,具也。辦,俗。”《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賈公彥疏:“辨者,豫先之名。”
[63]“備先也”似當作“備也,先也”(《希麟音義》卷八“悅豫”注引《韻集》:“豫,備也,先也。”);或據前引《玄應音義》,與下“辨也”連讀作“備也,先辨也”。
[64] 此字從“心”,頗疑乃“悁”之古文,借用為“狷”字。郭店楚簡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或釋為“悁”(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頁),似可信。如省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中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形,可隸定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與此比較,以上三形似皆有訛誤。
[65] 呂校謂此條“釋義中有多個義項與上文‘忬’字相同,疑為這些義項誤入此處”。(J126頁)
[66]《名義》作“達鳥反”,此為呂氏筆誤。
[67] 今本《廣雅》無此訓。參看李增傑輯注:《廣雅逸文補輯並注》,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頁。
[68]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上冊第481頁。
[69]“式微”,當作“旄丘”。按:古書之篇名有置於篇末者,即所謂“題上事”(參看張舜徽:《廣校讎略》,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6-27頁),如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式微》篇後之“式微二章章四句”(上冊第305頁)。呂氏誤以“式微”為下篇(《旄丘》)之篇名。
[70]“達”、“徒”均為定母字。“但”、“坦”均為旱韻字。
[71] 參看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編第304-305頁。
[72]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上冊第343、512頁。
[73] 陸錫興編著:《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頁2欄。
[74]《殘卷》(中華版)中亦屢見“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朱葆華將其收入“原本《玉篇》寫本殘卷俗字表”(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附錄四380號,236頁)。不過,這種寫法的“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集中出現于“車”、“舟”、“方”、“水”四部(均只有黎本),以未見原本,終不能釋疑。特志於此。
[75] 俗書“雞”或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殘卷·糸部》“經,雞庭反”),與“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雉)形近易混,如《名義·鼓部》“鼙,菩雉反”(158頁),“雉”亦為“雞”字之誤。
[76]“椑隋圜也”,是說椑形橢圓,《名義》蓋誤以為釋椑之義,遂取“圜也”為訓。類似的誤訓,在《名義》中並不少見。如:《白zì部》:“魯,叅也。”(33頁)呂浩指出,《說文》:“魯,鈍詞也。《論語》曰:‘參也魯。’”《名義》誤以“參也”為訓(Y289頁,J56頁);《木部》:“朵,嚼也。”(119頁)呂浩指出,《易·頤》:“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孔疏:“朵是動義……今動其頤,故知嚼也。”《名義》誤取“嚼也”為訓(Y392頁,J194頁)。
[77]《廣韻·錫韻》扶歷切甓小韻:“椑,大棺。”又,《昔韻》房益切擗小韻:“椑,棺也。”
[78]“柾”為“柩”之俗字,見《龍龕·木部》。
[79]“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原誤,今從呂校(Y455頁,J276頁)改。
[80]“矝”為古“矜”字,看《說文·矛部》“矝”字條段注。
[81]“柄”字據呂校(Y451、J271頁)補。
[82]《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毛傳:“舜,木槿也。”孔穎達正義引樊光曰:“其樹如李,其華朝生暮落,與草同氣,故在草中。”
[83] 唐·李白撰,清·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中冊第1139頁。
[84] 此說未詳出於何典。
[85]《名義·矛部》有“矝”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而《木部》“槿”字只有“渠巾反”一音,且“為矝字”之釋義亦相對完整;宋本《玉篇·矛部》雖有“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但《木部》“槿”字下仍將“渠巾切,柄也”列於首位,作為本義的“木槿”及其讀音反而退居其次。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在原本《玉篇》中,《矛部》並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木部》的“槿”字實際上是作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收錄的;而《名義》與宋本《玉篇》中“槿”字下跟“木槿”有關的內容都是後來添加進去的。
[86]《名義》中“木槿”之“槿”除本條外均寫作“堇”。如《艸部》:“菺,居賢反。蜀蔡<葵>也,華如堇華也。”(128頁)按:《爾雅·釋草》:“菺,戎葵。”郭璞注:“今蜀葵也。似葵,華如木槿華。”又如:“蕣,如潤反。木堇也,朝華暮落也,木堇也。”(133頁)按:“木堇也,朝華暮落也”,為《說文》“木堇朝華暮落者”之誤分;下“木堇也”三字重出,當刪。由此看來,原本《玉篇·木部》中的“槿”字恐怕與“木槿”確實沒有關係。
[87]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聯想到《名義》的作者問題。以往學者間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此書為空海自撰,還是有他人續撰的問題上。筆者則懷疑,此書也許出於眾弟子之手;制定體例,分派任務,空海所扮演的可能只是總纂官的角色;而且由於種種原因,這位總纂官還有掛名的嫌疑(呂氏在討論中曾有空海“日理萬機,無暇喘息”之語,Y34頁)。否則,很難解釋全書中何以會有那麼多的“低級”錯誤。即以本條而論,其“訛衍錯亂”的問題恐怕在成書之時便已存在,未可一概歸咎於“抄胥之誤”也。
[88] 宋·洪适撰《隸釋》卷十五,中華書局影印(與《隸續》合刊)1985年版,第163-164頁。
[89] 從古文字資料來看,“若”、“叒”實為一字之分化。
[90]《名義》卷首目錄亦作“叒,思郎反”(3頁)。此亦非關“抄胥之誤”也。
[91]《名義·艸部》:“若,如灼反。從也,辞也(下略)。”(133頁)《木部》:“榑,附俱(按:《廣韻》俱,舉朱切)反。〖榑〗桑,神木,日所出也。”(119頁)
[92]《史記·夏本紀》:“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呂氏引文中“曰”為“白”字之誤。
[93]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版,上冊第152頁。
[94]《名義》“饑”、“飢”並音“羈治反”(92頁),《殘卷》同。《玉篇》:“饑,紀衣切”、“飢,几夷切”。
[95]《名義·几部》“仉<凭>,皮水反也。馮字”(164頁),“水”亦為“氷”字之誤。
[96]“卑膺切”與下“筆陵切”同音,二者應有一誤。以此與《說文》大徐注及《名義》相較,可知“卑膺切”當為“魚膺切”之誤。“魚”俗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卑”字蓋由“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字訛誤。
[97]“差也”釋義重出。《廣韻·哿韻》:“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差也。”
[98]《名義》卷首目錄中“雔”字反切亦誤作“上左反”(5頁)。
[99]《甘部》“猒,於艶反。女也,飽也,安也”(93頁),“女也”為“安也”之誤;《土部》“埍,胡犬反。安牢,女徒所居也”(9頁),呂校:“《說文》作‘埍,徒隸所居也。一曰女牢’。《名義》‘安牢’疑為‘女牢’之誤。”(Y257,J15頁)
[100]“六”、“女”二字手書或形近,如《殘卷》“《次<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部》第一百十六 凡五字”(103頁),“六”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糸部》“紉,女巾、女鎮二反”(159頁),“女”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
[101] 呂氏所引《玉篇》衍一“字”字。
[102] 又按:古有“衒鬻”一詞。《後漢書·崔駰傳》:“叫呼衒鬻,縣旌自表,非隨和之寶也。”《戰國策·宋衛策》“宋因賣楚重以求講於齊”鮑彪注:“賣,謂衒鬻之。”所以《名義》中的“衒”、“粥”二字也有可能應該連讀。不過這樣一來,“粥”後的“字”字就應該看作是“也”的誤字(這是在“丶”號的回改過程中,把表示“也”字的“丶”號誤認作表示“字”字的“丶”號。參看01“丕”字條。又,石瑛:《〈篆隸萬象名義〉中與異體字有關的“丶”號》中“誤用‘字’字例”一節,第56頁)。現根據這種理解,再將本條寫出: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餘安<六>反。衒粥字<也>。
[103] 周祖謨:《〈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上冊第337頁。
[104] 參看秦公:《碑別字新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第7頁;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編第9-10頁“升”字條、第370-371頁“斗”字條。又,《名義》中亦有寫作“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的“升”字。《木部》:“桶,徒董反。方木器,受十六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升)也。”(122頁)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桶,他孔。木方器也,受十六升也。”(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影印1988年版,第七冊2588頁)當為《名義》所本。或釋《名義》“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為“斗”字(周祖謨:《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問學集》,下冊第735頁;呂浩:《校釋》200頁),恐非是。
[105]《龍龕》中有“以正字注音例”(看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上編第348-350頁)。《名義·羽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翅也”(262頁)、“翪,竦翅上下”(263頁)、“翼,翅也”(264頁)、《飛部》“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
,翅也”(264頁),諸“翅”字並作“趐”。

点击下载附件: 1734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doc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211.html

以上是关于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木槿花-冀小軍: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劄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542.html。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226. 226
  227. 227
  228. 228
  229. 229
  230. 230
  231. 231
  232. 232
  233. 233
  234. 234
  235. 235
  236. 236
  237. 237
  238. 238
  239. 239
  240. 240
  241. 241
  242. 242
  243. 243
  244. 244
  245. 245
  246. 246
  247. 247
  248. 248
  249. 249
  250. 250
  251. 251
  252. 252
  253. 253
  254. 254
  255. 255
  256. 256
  257. 257
  258. 258
  259. 259
  260. 260
  261. 261
  262. 262
  263. 263
  264. 264
  265. 265
  266. 266
  267. 267
  268. 268
  269. 269
  270. 270
  271. 271
  272. 272
  273. 273
  274. 274
  275. 275
  276. 276
  277. 277
  278. 278
  279. 279
  280. 280
  281. 281
  282. 282
  283. 283
  284. 284
  285. 285
  286. 286
  287. 287
  288. 288
  289. 289
  290. 290
  291. 291
  292. 292
  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6. 296
  297. 297
  298. 298
  299. 299
  300. 300
  301. 301
  302. 302
  303. 303
  304. 304
  305. 305
  306. 306
  307. 307
  308. 308
  309. 309
  310. 310
  311. 311
  312. 312
  313. 313
  314. 314
  315. 315
  316. 316
  317. 317
  318. 318
  319. 319
  320. 320
  321. 321
  322. 322
  323. 323
  324. 324
  325. 325
  326. 326
  327. 327
  328. 328
  329. 329
  330. 330
  331. 331
  332. 332
  333. 333
  334. 334
  335. 335
  336. 336
  337. 337
  338. 338
  339. 339
  340. 340
  341. 341
  342. 342
  343. 343
  344. 344
  345. 345
  346. 346
  347. 347
  348. 348
  349. 349
  350. 350
  351. 351
  352. 352
  353. 353
  354. 354
  355. 355
  356. 356
  357. 357
  358. 358
  359. 359
  360. 360
  361. 361
  362. 362
  363. 363
  364. 364
  365. 365
  366. 366
  367. 367
  368. 368
  369. 369
  370. 370
  371. 371
  372. 372
  373. 373
  374. 374
  375. 375
  376. 376
  377. 377
  378. 378
  379. 379
  380. 380
  381. 381
  382. 382
  383. 383
  384. 384
  385. 385
  386. 386
  387. 387
  388. 388
  389. 389
  390. 390
  391. 391
  392. 392
/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