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略论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曾国藩-略论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略论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湘系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将领争权夺利,必然分化出不同的派别。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清政府害怕曾国藩兵权太大,官势太重,易成尾大不掉之局,遂利用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制造分裂,又加剧了湘系内部的矛盾。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开始于江西巡抚沈葆桢(1820—1879)与湘系班头曾国藩(1811—1872)之间。
一、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的矛盾斗争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曾受学于其岳父林则徐,颇重经世之学。道光年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咸丰五年底任九江知府。次年调任广信知府,太平军来攻,沈葆桢指挥守军,纠集团练,负嵎顽抗。太平军攻城不胜,由是沈葆桢在地主官僚中声誉鹊起。次年擢广饶九道。在江西为官期间,沈葆桢曾为曾国藩管理过营务,办理过粮台,为曾国藩所赏识。1860年6月,曾国藩总督两江,因曾的推荐,1862年1月,沈葆桢擢升江西巡抚。
两江总督的辖境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其苏北地区归江宁布政司统辖,直属于两江总督。(赵尔巽《清史稿·地理志江苏》。)曾国藩初任总督时,江苏、安徽两省均在太平天国掌握之中。上海、苏北地区鞭长莫及,两江的所谓完善地区,仅有江西一省。为了筹集湘军水陆师的巨额粮饷,1860年6月,曾国藩奏称:皖南、皖北残破已极,苏、常新失,“自应以两湖为筹兵之源,而以江西为筹饷之源”。现已与江西巡抚毓科议定,牙税、厘税不作为江西藩司收入,在江西另设牙厘局,选委道府大员专管该局,入款移作湘军军饷。巡抚专管钱漕,“此后,江西通省钱漕应归抚臣经收,以发本省绿营及各防兵勇之饷”。(曾国藩:《拟设江西粮台及牙厘总局片五月初三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三,第49页。伟忠书局版。)同年10月,曾国藩竟违背“江西通省钱漕应归江西抚臣经收”的诺言,奏准“江西每月将漕折银协解五万两”,其中三万两协济皖南徽州防军,二万两拨解皖南宁国防军。(曾国藩:《请拨江陕两省协饷片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第358—359页。世界书局版。)
1862年春,根据《中英北京条约》的规定,清政府被迫开辟九江为通商口岸,月入关税四、五万两。九江关归九江道蔡锦清管辖。1863年夏,曾国藩又奏准九江关每月拨洋税三万两归湘军粮台。
以上几笔江西款项,归两江总督使用,都是曾国藩奏请批准了的。1862年1月,沈葆桢以道员超擢江西巡抚,全仗曾国藩的保荐,论理,曾、沈之间不会闹矛盾,搞磨擦了。然而,他们两人为了争权夺利,竟也吵闹起来了。曾国藩长于揽权争利,沈葆桢精于打算。沈葆桢不满曾国藩的原因有下列数端:
第一,1860年曾国藩开始出任两江总督,那时,安徽、江苏在太平天国掌握之中,皖南战争不休,苏北、上海交通梗阻,曾国藩鞭长莫及,湘军水陆师筹集巨饷,只有着眼于江西一省了。曾国藩在1860年奏拨江西漕折,奏办江西牙厘,犹在情理之中。到了1862年秋,时异势迁,湘军已攻占安徽;李鸿章已率军去沪,代替薛焕署理江苏巡抚,上海江海关月入五、六十万两的关税,已经落入湘系手中,曾国藩的饷源来路宏阔,迥非1860年初任两江总督的情况可比。可是,江西仍须拨解漕折给湘军粮台,岂非“刻舟求剑”,苛待江西?1862年10月,沈葆桢上《请留漕折接济军需折》说:江西一省进款,以厘金、漕折等为大宗,厘金收数较多,曾国藩完全移作皖、浙军饷。漕折提京饷四十万,每月又须递解湘军粮台,作为皖南湘军军饷。江西通省漕折,除去京饷、皖饷外,所余无儿,而江西军饷尽出其中,安得不穷?现在江西军事倥偬,军饷左绌右支,“请伤部将江西应提京饷,暂由他省匀拨”,同时停解漕折。在这里,沈葆桢笔下留情,没有指出曾国藩饷源来路已广。清政府批准了沈葆桢的请求。曾国藩从来专横,关于停拨漕折事,沈葆桢事先并未向他请示,因之,曾国藩对沈葆桢切切于心。他写信给左宗棠说:“幼丹中丞与敝处大相龃龉,将漕折全行截留,初不省其开罪之由。以中才而当末流之世,处权势之地,固宜丛尤悔而不自知乎”?(曾国藩:《复左中丞》,《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十,第35—39页。)曾国藩对江西停拨的江西漕折犹恋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民间故事
恋不舍。1862年冬,他致书沈葆桢说:现在各种问题丛集一时,“鄙人实已智尽能索,莫知所届,幸饷项来数较旺,为今年所未有,差强人意,若能如此月之入款,即全停江西漕折,犹可支持,特恐不可为常,且待万过不去之时,再行缄商尊处通融办理”。(曾国藩:《复沈中丞》,《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十,第41页。)
第二,1862年4月,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后,曾国藩致书李鸿章说:“上海所出之饷,先尽沪军,其次则解济镇江,又次乃及敝处”。(曾国藩:《复李少荃》,《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九,第42页。)“上海所出之饷”,仅就江海关洋税而论,每月收入已由1860年的四十万两左右,至1862年已增至六十万两左右。外加上海商市繁盛,捐税甚旺,上海地区的收入总数,每月总在六、七十万之间。李鸿章因粮饷充足,他的军队全都使上了洋枪、洋炮,同时,不断扩充部队,至1863年夏,所部已扩充至五万名左右。九江关每月收入才五万两上下,不能与上海江海关伦比。江西、江苏同属两江总督管辖。曾国藩却硬要九江关月拨关税三万两给湘军粮台。曾国藩为什么对李鸿章如此宽厚?而对沈葆桢又那么苛刻?这是沈葆桢愤恨曾国藩的又一重要原因。
1863年6月20日,杨岳斌等部水师攻陷江蒲、九袱洲,控制了长江水道,从扬州到汉口长江畅通无阻。从前因大江梗阻,淮盐不能行销湖广地区,现在则可以行销湘、鄂了。两江总督盐税收入极巨,筹集湘军粮饷已入佳境。江西省有席宝田、韩进春等部湘军、江忠义等部楚军。彭玉麟等部湘军水师,江西省境共有水陆各军三万名以外,军需孔亟,沈葆桢穷于应付。1863年5月4日,沈葆桢上奏将九江关税拨解浙江巡抚左宗棠四万两,其余的关税,概归本省应用,但仍拨部分关税给湘军粮台。其后,因经济窘迫,7月13日,沈葆桢干脆上奏请求准许九江关税先尽江西驻军充作军饷。这是说九江关税,以后分文不拨解湘军粮台了。他在奏折中说:过境之兵,每需济饷。在江西作战的湘军等,理应由江西为之筹饷,江西现已财弹力痛,所幸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兵前来我省作战,“极谅江省苦情,派来刘典援师,血战于江,转饷于浙”。目前军饷万难应付,不得不将九江关税尽数提解本省军营之用。(沈葆桢:《洋税尽数解营片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沈文肃公政书》,卷二,第26页。)清政府再次批准了沈葆桢的请求。曾国藩可能意识到自己厚李薄沈,自己的军饷又日渐充裕,所以,对沈葆桢停解九江关税,并未上疏力争,但内心极为不满。1863年6月13日,他在《近日军情并陈饷细情形片》中陈奏:1860年,我与江西巡抚毓科商定,奏拨江西漕折每月五万两,奉旨允准。“旋经抚臣沈葆桢留供本省防兵之用。江西通省厘金,臣指定河口、景德镇等卡协济左宗棠月饷三万两。指定吴城等卡协济彭玉麟月约二万数千,又拨给本省水师刘于浔、孙昌国两军月约二万数千,四处共支去八万,而实解臣台者遂无几矣”。实际上,他在揭发沈葆桢虚报军饷,违反协议,拒拨漕折,停解九江关税。
沈葆桢宦情淡薄,厌恶曾国藩对他的控制太严。1863年10月2日;他上《吁恳开缺折》。这样曾、沈矛盾便表面化、公开化了。1864年1月7日,清政府发出上谕:“沈葆桢与曾国藩意见不合,朝廷中早有所闻,此奏不为无因。曾国藩办理东南军务,需饷孔亟,而沈葆桢值地方凋蔽之余,心存抚字,或致蠲缓多而益协未能如数”,曾国藩、沈葆桢皆贤能卓著之臣,仰“共济时艰”。这道上谕,明显地袒护了沈葆桢。沈葆桢大为得意,“政治病”霍然而愈,立即销假视事。
1864年3月,左宗棠指挥湘军、“常捷军”攻陷杭州。太平军因根据地不断丧失,缺乏回旋余地,粮食不继,凛王刘肇钧、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得、忠二殿下李容发、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等部先后进入江西,沈葆桢被打得手忙脚乱,曾国藩调鲍超部霆军等前往江西作战,江西的军事开支激增。1864年4月,沈葆桢奏请清政府准许江西税厘仍归江西经收。他奏陈说:1860年夏,曾国藩初任两江总督,奏准江西省牙、厘归他派员经收作为军饷,发展到包揽江西通省的茶叶落地税。经过数年,时异势迁,安徽已经收复,江苏已经收复太仓、松江、苏州二府一州之地,上海更是税收重地。江西却兵灾连年,今春以来,入境太平军“殆将十万”,不得不添募新军七千,各府亦添募守勇五百、一千不等,外加移调前来作战的湘军,兵数陡增,待饷孔殷。“如为将不得其人,兵勇亦同虚设;理财不得其道,厘税适以病民。是则抚臣失职,督臣当劾之而去,不当遥为之谋,令其安坐伴食也。方今各营枕戈杀贼,悬釜待炊,……深虞哗溃”。请将茶叶落地税、牙税厘金等项,悉归江西收用,“其总督征饷,酌量江西省力能所及者,钦派每月协济数万金,俾征防两无贻误”。(沈葆桢:《江西厘税仍归本省经收折》,《沈文肃公政书》,卷三,1—3页。)这个奏折,沈葆桢以理胜,而且表示愿意协济军饷若干。清政府又批准了沈葆桢的要求。
江西省的牙税,厘金与茶叶落地税等的收入,每月约十余万两,沈葆桢不许曾国藩在江西收取这些捐税,曾国藩怎能容忍得了?他上奏力争,奏陈说:大致一省吏事,应由巡抚主政,兵事应由总督掌管。以江西的饷项而论,钱漕应归沈葆桢主政,因与吏事相附丽也。厘金因兵事而起,故应归总督主政,因与兵事相附丽也。过去,由江西拨解总督的漕折、九江关税与厘金等等,无一不是奏请朝廷批准的。沈葆桢停拔漕折、九江关税,我都不与计较,容忍了。惟有牙厘与茶叶落地税不能不起而力争。我统兵太多,月饷需五十余万,“饷需奇绌,朝夕不保,安得不以江西之厘,以慰士心”?接着。他横凶霸道,摆出军阀的架势说:我是总督,又管兵符,江西是我的辖区,凡江西土地所出之财,我皆得“奏明提用,即丁漕、洋税三者,一一分提济用,亦不为过,何况厘金”?(曾国藩:《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同治三年三月十二日》,《曾文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第19—23页。)曾国藩这个奏折写得非常拙劣,骄悍跋扈之状,溢于言表。不仅如此,这个奏折还反映他不识大局:
首先,他没有认清形势。当时,李鸿章、左宗棠已先后攻陷苏州、杭州,太平天国失败已成定局,曾国藩犹拥重兵,愈来愈成为清政府的猜忌对象。可是,他在奏折中说:我是总督,“凡江西土地所出之税,皆得奏明提用”。出笔太霸,这样专横,难保不成为骄悍难制的藩镇之祸。第二,他说总督主军,巡抚主政,是不符清朝律令的。总督主军,巡抚也主军,故称抚军。再说当时他不管江西军事,江西军事全由沈葆桢主持,朝廷里是很清楚的。所以,清政府对曾、沈在厘金问题上的争论,依然右沈非曾。曾国藩致书曾国荃说:“今日接到寄谕,江西厘金之讼,仍是督、抚各半。然官司虽输”,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拨五十万两专解金陵大营,其中二十一万可以立即提取,加以淮北盐厘每月可得八万,故我转恼为喜。“向使官司全赢,则目下江西糜烂,厘金大减,反受虚名而无实际”。②事实上是曾国藩此时饷源来路较多,军费日益宽裕,他与沈葆桢斗,是为了争总督的面子,结果是“官司输”了。
曾国藩筹集军饷,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他的私心太重,造成他军饷的困难。关于这个问题,左宗棠、沈葆桢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第一,1864年春,李鸿章部淮军已扩充至七、八万人。李鸿章作战的地区,基本上在常州以东的苏南地区,何须这许多军队?如果他少扩充二、三万人,以这笔军费解递湘军粮台,曾国藩何至发生军饷困难?
第二,曾国荃部湘军在1862年春至雨花台时,全军不过一万余名,以后不断扩充,至1864年初已扩充至五万余名,他的门生、兄弟的部队不断扩大,军饷大量增加,这是曾国藩湘军军饷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沈葆桢考虑到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没有在奏折中形诸笔墨。
在镇压太平军的兵力使用问题上,左宗棠与沈葆桢对曾国藩也非常不满。1864年春天京合围以前,曾国藩唯恐太平军再次发动象1862年那样的天京会战,将鲍超、张运兰、朱品隆等部配置在皖南东部,掩护曾国荃的侧翼。这样的军事部署,反而把太平军驱入江西东部与皖南的西南部,使江西与浙江暴露在太平军之前,将成为浙江左系湘军、与江西沈葆桢的隐忧。这是左宗棠在进犯浙西时,不得不抽调所部大将浙江按察使刘典辗战皖南、赣东的原因。战略上的利害关系,使左宗棠与沈葆桢走到一起来了。所以,曾、沈失和,把左宗棠也卷了进去。湘系内部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形势变得复杂起来了,规模也将扩大化了。
当曾、沈之间的矛盾激化,沈葆桢吁请开缺后,左宗棠去信曾国藩指责他所指挥在皖南作战的将领唐义训、朱品隆等,所部兵数不足,仅止半数,畏葸怯战,而你反以“浪战申做之”,何也?不切实控制皖南,江西不能安枕,浙江湘军的粮道在在可虞。左宗棠又指责曾国藩说:淮盐之利甲天下,湖南、湖北本来是淮盐的引地,你却提出销盐“论辖境不论引地之说,先资鄂、湘话柄何也”?皖南的徽州,江西的广信,本来是浙盐引地,我因军饷奇绌,亟欲在徽州、广信销售浙盐,“又尼于论辖境不论引地之说,使我是否在该两地销盐,犹豫不决。因公与弟皆尚气好辩,彼此争论,更涉形迹,于大体多所窒碍”。对以上问题,我只好默而息了。
沈葆桢吁请开缺时,左宗棠又去信责难曾国藩说:办理厘金,贵在得人,而你只知道更换督办人员,“责其不能有所裨益而詈之、斥之”。如此做法,不但无益,亦且有害。景德镇、河口厘务较旺,是因我派出的办事人员得力,现在由尊处接办,“虚实自明,无烦置辩”。总之,用人不宜独断。现在郭嵩焘(湘系人物)升任广东巡抚,沈葆桢吁请开缺,“一益一损,且幸且惧”。(左宗棠:《答曾节相》,《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六,第44~46页。)左宗棠支持沈葆桢的反控制斗争,批评曾国藩不会用人,反对他的独断专行。之后,左、沈遂成莫逆,自成宗派,而曾国藩则把沈葆桢看成是左宗棠的死党。
1862年1月,左宗棠擢升浙江巡抚。1863年8月,超擢为闽浙总督。左宗棠从担任巡抚到擢升总督,为时不过一年有余,这一年多中间,并无特殊建树。那末,左宗棠为什么升迁如此之快呢?1861年11月,李秀成在浙江发动凌厉攻势,杭州失守是时间问题,东南大局震摇,紧张危险的军事形势,迫使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悉受节制。清政府一方面命令曾国藩节制四省军事,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兵权太重,易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清政府劳神苦思,在暗底下对曾国藩的兵权搞釜底抽薪之计。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明眼人一看即知,曾国藩能节制巡抚、提镇,不能节制总督,这不明明是要左宗棠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吗?这也是左宗棠敢于公开支持沈葆桢对曾国藩进行反控制斗争的原因。而左、沈联合反曾,又适应了清政府猜忌曾国藩兵权太重的需要。
二、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矛盾斗争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1854年春,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主军事,骆秉章对他倚任甚深。他对曾国藩筹建湘军以及湘军出省顽抗太平军后,对曾国藩征兵筹饷,多所赞助,厥功甚伟。1860年1月,左宗棠因故脱离幕僚生涯,由于潘祖荫、胡林翼、曾国藩等的奏荐,6月,清政府命兵部郎中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接着在湖南招兵买马,筹组左系湘军,开往皖、赣交界地段增援受困皖南祁门的曾国藩。1862、63年连升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当左宗棠支持沈葆桢与曾国藩闹矛盾时,李鸿章的作为,又加剧了左、曾之间的矛盾。1863年12月前后,李鸿章认为攻占浙江的平湖、嘉善等县,足以巩固上海的防御。驻军苏、浙边境的刘秉章、潘鼎新、李鸿章的幼弟李昭庆等出兵收降浙江的乍浦、澉浦、海盐,进犯嘉善、平湖。收降与攻占的县城,一律委派淮系人物为地方官,掠夺地方捐税。左宗棠是浙江巡抚,对此大为不满,他致书曾国藩说:“李鸿章其人,我与他本无交谊,后来,郭嵩焘曾对我称道过少荃。又因为少荃是你的门生,我以为他大致有过人之处。近来看他的作为,令人慨叹厌恶。进攻嘉善西塘一役,纵火大掠,据闻是他的六弟李昭庆未能禁戢士卒,少荃反而迁怒于嘉善县令汤成烈,将汤成烈撤职,作替罪羊。湖丝盐利,皆浙江应得之收人,他竟囊括而去。嘉善富户、地棍曾充乡官者,则诱至而收其罚捐。湖北协济浙江万两,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严如森“奏拨江海关洋税为抵”,少荃置之不顾。“沪饷不欠一月,浙饷已欠一年,尚复专谋挹注如此,岂浙亡而沪可独存耶?亦可哂矣”(左宗棠:《答曾节相》,《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六,第54~55页。)。这明明在讽示曾国藩出面干预,李鸿章占领的浙江地区,应由浙江巡抚委派地方官,经收湖丝盐利。曾国藩置若罔闻,结怨于左宗棠更深。李鸿章从来志骄气盈,是个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物。他写信给曾国藩诉说其委曲情绪说:嘉善等地是松江、上海的门户,不得不出兵收取。乍浦、海盐等地的太平军求降,岂有固拒不纳之理?至于暂时委派平湖、嘉善等地的地方官,是奏请批准
中国历史上包容的故事
的,左季高竟因此衔怨于我。如果浙江有官、有兵前来嘉善、平湖一带,“我岂敢动太岁头上一撮土耶”。(李鸿章:《上曾相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二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五,第11页。)听来他说得铮铮有词,言之成理,惟有囊括湖丝盐利、敲诈乡官、其六弟李昭庆在嘉善西塘纵火大掠等事讳莫如深。
这些鹰犬互相争功邀宠,也是湘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1864年5月11日,李鸿章攻陷常州,奏称:此次克复常州,“捍贼全股扑灭,实无漏网,重贻他省之患,江南大局全定”。(李鸿章:《克复常州折同治三年四月初七日》,《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六,第45~47册。)同月18日,左宗棠上奏揭发李鸿章攻克常州一役奏报有不实之处。他说:“此次大股逆贼分窜江西,东南垂成之局为之一变。而湖城踞逆黄文金、李远继、杨辅清等尚坚持未下,常州、丹阳诸如矮葸陈之由东坝、溧阳交界外源源而来,顷据杨昌浚禀报,长兴、泗安境上,近两日内,续来常州、丹阳巨股,“如蚁如蝇”,人数众多。(左宗棠:《逆贼纷窜
海外孩子中国历史故事视频
江西请敕杨岳斌督办江皖军务片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九,第8~9册。)他批评李鸿章虚报战绩,以邻为壑,增加了浙江的军事压力。当时,太平军从苏、浙分批进入江西,湖州、皖南太平军纵横自如。为了加强进攻江西、皖南的太平军,防止他们于初秋裹粮回救天京,为此,左宗棠向清政府建议简派杨岳斌督办江西、皖南军务。曾国藩从来好权,现从他的辖区范围内分割出江西、皖南归杨岳斌督办军务,显然是对他指挥无能的无声谴责。清政府为了收缩曾国藩的兵权,随即采用了左宗棠的建议。曾国藩城府很深,对此事的不满,虽未形诸笔墨,但他的幕客们都不以左宗棠为然,有的甚至破口大骂左宗棠,这很足以反映曾国藩的情绪。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赵烈文在他的日记中说:见左宗棠请饬水师提督杨岳斌督办江西、皖南军务片。内称湖州“踞逆”尚坚持未下,长兴、泗安续来常州、丹阳巨股。我部黄少春一军已入歙南“迎剿”,王德榜等军已追人江西,康国器一军又将按队入闽。太平军现全力“专注江西”,江西如有重兵“进剿”,太平军不复能犯皖南以赴金陵,“金陵久因孤城,亦必不攻自破”。“福建水师提督杨岳斌胆智超群,仅令专带水师,实未足展其素蕴”,请令其督办江西、皖南军务,而以刘典为其帮办,“则江西之势重,而皖南可以图存矣”。赵烈文批点左宗棠的奏折说:“按此折一以见浙兵援江之速,一以见本部人数之单。言常州、丹阳窜贼甚多,则见皖西之受害不由于浙。言湖郡踞逆坚持不下,则以见浙境之过贼无可分邀,而劳敲侧击,复见金陵之兵力甚充,不必视为过重,及曾中堂之用人,未能尽人之长。寸楮之中,凶锋四射,似乎天下舍已之外,更无公忠体国之君子。吁!险矣。”(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丛编简辑》,第三册,第352~353页。)幕客等都卷人曾、左矛盾,可见双方已各成帮派,同时也加剧加深了曾左、曾沈之间的矛盾。
金陵城破后,曾国藩奏称:有假冒官军号衣、号袿的太平军千余溃逃出城,曾国荃当派伍维寿、黄万鹏等率马队追击,在湖熟镇被围,“全行斩刈,未留一人”。“城中捍贼全数歼灭”。伪幼主洪福瑱“纵未毙于烈火,亦必死于乱军之中”。(曾国藩:《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五,号29页。又幼主亦称幼天主,名洪天贵福,因太平玉玺上在名字下刻真主二字,故被清方误为洪福瑱。)这时,清政府正在申饬曾国荃,胁迫曾国荃交出天京城中抢到的金银,曾氏兄弟为此心烦意乱,惶恐不已。这时,左宗棠上奏:昨日接到孝丰守军报告,据金陵难民供,“伪幼主洪福瑱于六月二十一日(7月24日)由东坝逃至广德,六月二十六日(8月6日),堵逆黄文金迎其入湖州城”。查湖州由黄文金据守,尚有杨辅清、李远继等部群集该城,约计十余万名,将来一旦与李世贤部会合,隐忧甚大。(左宗棠:《攻剿湖郡安吉踞逆迭次苦战情形疏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第1~5页。)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奏报幼天王已逃出金陵,是有意捏造,是对他投石下井,恶意中伤,对左恨之入骨,俟机报复。1864年8月下旬,外界虽纷传幼天王逃至广德、湖州,毕竟查无实迹,曾国藩大喜,断定幼天王冲出天京,纯属子虚乌有之谈,他决定反击左宗棠。他在《裁撤乡勇查洪福瑱下落片》中说:左宗棠、杨昌浚等寄来禀函称:“伪幼主已经逸出。所有金陵至广德县县有兵,层层密布,“其中如驻句容之刘铭传、驻溧水之王可升,……皆晓事不欺之人,又奉严防逸贼之札”,皆未禀报有“逸贼窜境”之说,洪福瑱是否尚存,迄难定论。“至防范不力之员弁,是日贼从缺口冲出,我军巷战终日,并未派有专员防守,缺口无可指之汛地,碍难查参”。行文至此,笔锋一转,带杀带骂指向左宗棠说:“且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曾国藩:《裁撤湘军查洪福瑱下落片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五,第43~45页。)这是说应该先参办左宗棠,再议参办曾国荃。左宗棠闻讯,怒气冲天,不买帐,上奏驳斥曾国藩说:克复金陵与收复杭州的情况迥异。攻占金陵前,湘军已经合围金陵,攻占杭州前,杭州尚未合围。我部兵力单簿,攻占杭州前又分军刘典助剿皖南。过去奏报我军与杭州、余杭太平军交锋,从来未有太平军有众十万之说。杭州陈炳文、余杭汪海洋均于3月30日五鼓弃城出走,陈炳文从杭州武林门逃走,汪海洋从余杭东门逃出,我军于黎明入城。两个城门于二、三小时内岂能逃逸十万之众?这是不辩自明的问题。“金陵报杀贼尽净,杭州报首逆实已窜出,臣乌得而参之乎”?他进一步指责曾国藩说:“广德有贼不攻,宁国无贼不守,致各股逆贼往来自如,毫无阻遏。臣屡以为言,而曾国藩漠然不复介意。然因数而疏,可也。因意见之蔽,遂发为欺诬之词,似有未可。臣因军事最尚质实,故不得不辩。至此后公事,均仍和衷商办”。(左宗棠:《杭州余匪窜出情形片同治三年九月初六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第43~45页。)在这里,他用“商办”二字,很有分量。无异向清政府表示我是闽浙总督,不受曾国藩的节制。清政府对左宗棠奏折的批示是:该督入告“洪幼逆”入浙,复派兵追击,“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深堪嘉许”。这里用“和衷商办”二字,在暗示左宗棠不必受曾国藩的节制与约束。在这次矛盾斗争中,曾国藩又打输了官司。自从曾、左发生幼天王突出重围的争论后,曾国藩愤而与左宗棠断绝书信往来,以至老死不通交往。
曾、左、沈、李之间,或是为了争权夺利,或是为了争功固位,或是为了反对曾国藩的专横控制,相互之间发生了重重矛盾,演出了一幕幕内部斗争的丑剧。西太后与议政王奕,对这些具有非凡才能的鹰犬,既害怕他们,又不得不利用他们。现在他们之间发生矛盾斗争,西太后与奕一百个称愿,抓住他们发生矛盾的每一个机会,在曾的头上抚摩一下,在沈的头上抚摩二下,原则上不打击任何一方,以扶持反控制斗争一方为原则。清政府企图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各树门墙,自成派系,互相制约,以便控制、驾驭、使用,隐消尾大不掉之患。在曾国藩得势时,凡是反对曾国藩的,都能保位升官,得到清政府的青睐。左宗棠、沈葆桢受到清政府的重用,不是偶然的。
当曾国藩与左宗棠交□不已时,彭玉麟与曾国藩的矛盾又激化起来了。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或写作雪芹,湖南衡阳人,生员出身。咸丰三年曾国藩驻军衡州,筹建湘军水师,派彭玉麟为水师营官。以后,长期追随曾国藩转战湖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与曾国藩私交甚厚。曾国藩说:我与彭玉麟的友谊非比寻常,对他有“三不忘焉。雪芹当岳州初败时,正棹孤舟搜剿西湖,后由龙阳沅江偷渡,沉船埋炮,潜身来归。一不忘也。五年春(指1855年—引者),大风
怎么找达中国历史故事
坏舟,率破船数十号,絜涓滴之饷项,涣散之人心,上援武汉。二不忘也。冬间直穿贼中,芒□徒步,千里赴援(指1855年冬,彭玉麟从武汉徒步到江西统率内湖水师事—引者)。三不忘也”。(曾国藩:《与李次青》,《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四,第21~24页。)“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对彭雪琴“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从这封信中,可见曾、彭友谊之深厚了。但是,后来彭玉麟与曾国藩也发生了矛盾斗争。
柳寿田,曾经当过曾国藩的戈什哈,转入亲兵营,又转入曾国荃的吉字中营。以后,转到了彭玉麟统率的水师为官,他是曾国藩的耳目心腹。柳寿田深知曾国荃与彭玉麟积不相能,平日在水师中散布一些右曾非彭的言论。为了惩治柳寿田,向曾国藩、曾国荃示威,特别是为了发泄对曾国荃纵兵杀掠天京城的不满,彭玉麟借故将柳寿田撤职,及割掉他的耳朵,还不许他回转金陵;并劝曾国藩大义灭亲,杀掉曾国荃。曾国藩为了封住彭玉麟的嘴,严辞诘责彭玉麟说:我现在尚有兼辖水师之职,你不请示我,割去柳寿田的耳朵,又撤他的职,“谓非有意挑衅,其谁信之”?“此等举动,若他人施之阁下,阁下能受之乎?阁下于十一年冬间及此次皆劝鄙人大义灭亲。舍弟并无管、蔡之叛迹,不知何以应诛?不知舍弟何处开罪阁下,憾之若是”?你还到处攻讦我“将兵紊乱。鄙人在军十年,自问聋聩不至于此。处间痛诋吉孛中营者,以阁下为最”?(曾国藩:《复彭宫保》,《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九,第6页。)从左、沈、彭与曾国藩的矛盾斗争,不难看出,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湘系已日趋分崩离析了。
【资料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6669.html
以上是关于曾国藩-略论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曾国藩-略论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湘系内部的矛盾斗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