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
唐宋以来,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南粮北运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清承明制,每年额征漕粮400万石,在国家财政中占重要位置。清前中期漕运体制较为完备严密,尤其是康雍之世,大力整顿,漕政较明代为之一新,廉谨之风持续数十年。但嘉道时期,随着吏治的腐败,漕粮起运交仓粮额日减,质量下降。这种漕政的败坏,与当时的社会统治弊政直接相关,恰如有的学者所言:“漕运危机是这个世纪最初几十年公共职能普遍崩溃的一个方面”[1]。大致而言,清代中后期的漕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丁的双重性清沿明制,漕粮军运,长运者为旗丁,旗丁另立户籍,因其责任是运送漕粮,故又称“运丁”。清初规定,漕船每艘额设运丁10-12人,分给屯田,免收徭赋。运丁终年往来于河道,耕种往往荒废,屯地多半转归民户。运丁负债累累,生计维艰,引发各种冲突,清廷不得不进行调济,于屯田收入之外,另给行月粮,大约12-15石之间,一半给米,一半折银。折价为清初所定,嘉道期间米价已昂,原定的折银每担只能买3至4斗米,故收入锐减。
失之于此,必取之于彼,漕船帮费遂逐年增加。运丁向州县增索帮费,每以米质不合为借口,勒索名目则有收兑漕粮之前的“铺舱费”,兑粮上船之时的“米色银”,开船离境之时的“通关费”和过淮安的“盘验费”。道光初年,两江总督孙玉庭指出:运丁勒索州县,必借米色刁难,开仓旬日,各仓已满,运丁深知米多仓少,每籍看米色为由,不肯受兑,致使粮户无仓输纳,往往滋事;“或所索未遂,即籍称米色未纯,停兑喧扰”,州县不敢不应。及至委员催兑开行,各丁不俟米之兑足,即便开船,“冀累州县以随帮交兑之苦”[2]。
除索要帮费,盗窃漕粮也是常有之事。一旦盗卖,即用“搀和”方法弥补,一是掺和杂物,如沙土、石灰、糠秕、米屑。二是将发胀药品拌入米中,使体积胀大,如五虎、下西川、九龙散等。三是渗水浸泡,以石灰洒入米上,暗将温水灌入船底,复籍饭火熏蒸,米粒发涨,这样可以每石余出数升,“以致贮仓之后,易于霉变”[3]。运抵通州后,仓场监督以既经验收,又曾得过好处,明知米色不符也不验驳,八旗兵丁和普通官吏则成为霉米的主要受害者。
私货运输亦为补救办法。清初允许漕船北上,载米500石准予携带60石免税私货,雍正年间增为100石。以后数额一再扩大,至嘉庆四年(1799年),准其多带至150石[4]。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清廷在不愿意直接增加运丁报酬的情况下,采取的曲折补救措施,即放弃部分商税收入,允许运输者利用漕船贩运贸易,改善生活。但是,水手与各地有势力的商人相互勾结,在南则装载木植纸张磁器杂货,在天津则装载食盐,均属违例物品,直接影响了朝廷的关税收入。尤其是运船夹带私盐,致使全国私盐充斥,淮纲滞销至数百万引。此外,纠众抗延停斛不兑、鼓噪殴伤州县官员、抢夺官银、捆缚粮长、擅闯关闸、漕帮持械群众,甚至劫掠居民,都是运丁报复的手段。
清代漕运按运粮区域分为百余帮,每帮有船五、六十只,每运约需船六、七千只。每船以旗丁1人领运,其余雇募水手,此外还需临时召募拉纤者,谓之“短纤”。这样,漕运行业中就形成了十万余人的漕运水手,他们多是直隶、山东等地的无业游民。清前期,水手由千总保结,然后呈报卫守备,故素质甚佳[5]。后来漕制日见败坏,水手多为无赖,有些盗匪作乱失败后,四处逃散,也变为水手。随着水手素质的下滑,各种违法乱纪案件逐渐增多。
漕运是季节性职业,每年回空时间在半年以上。水手每年仅有身工银10两,在回空时期,他们生活无着,自然而然地与修筑在河边的罗教庵堂发生联系。罗教为佛教支派,主张扶危济困,患难相助,与水手心态契合,因水手回空时无处住歇,疾病身死亦无处掩埋,“故创设各庵,俾生者可以托足,死者有地掩埋”[6]。乾隆年间,地方官发现罗教庵堂系“不僧不俗之庙宇”,徒众有吃素念经者,有不吃素不念经者,下令禁止,结果反而促使其最终转化为行帮会社,并最终发展演变为青帮,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乃至官府的心腹之患。
二.浮收与勒折漕政首禁浮收,最初犹不过就斛面浮收,未几有折扣之法,“始而每石不过折扣数升,继乃五折、六折不等”[7],规模不断扩大。为达到浮收目的,收兑官员照例是在收粮时对粮户进行刁难,虽洁净干圆,记书总嫌米丑,及再换米,刁难如故,退换数次,“或愿六扣和七扣,而淋尖撒地踢斛抄盘,一石之米又去其半”[8]。
在征收过程中,浮收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手法有:加大量斛容积;量米时使用手脚,如使用踢斛法;使用淋尖法,使量尖高出斛面。与浮收并行的,是粮户必须应付各种使费,吏胥和斗级索要茶饭钱,粮仓胥役索要各种项花费,此外又有口袋花红等名目。有的州县甫经开征,即虚报满廒封仓,利用农民急于完纳的心情,故意拖延留难,逼迫农民行贿。总之,诸种弊端皆由官吏有意刁难,以致民户守候需日,“不得不听从出费”[9]。
嘉道时期还有所谓的“衿米”、“科米”、“讼米”等名目。缙绅之米谓“衿米”,举贡监生米谓之“科米”,好争讼者之米谓“讼米”。他们所交之米,非但不能多收,即升合不足、米色潮杂,亦不敢驳斥。州县官吏的贪索给地方豪绅以可乘之机。缙绅地主对漕赋的侵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自己应完漕粮拖欠短交;包揽农民应完漕粮;向州县勒索“漕规”。州县官员征漕贪污,虑地方讼棍控告,“则分饱之”[10],于是包漕之风大起。劣绅刁生乃至于教官、典史以及武弁,甚有家居绅宦,利用百姓惧怕纳漕心理,勾通吏胥,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因包户代交较自往交漕所省实多,是以包户日多,“不特刁民群相效尤,即良民亦渐趋于莠”[11]。这种情况在嘉庆时已盛,道光初年情况更炽。有的豪绅还进一发展到向地方官索要漕规。嘉道年间,州县浮收勒折,开仓之时绅衿纷纷告漕,尤其狡者名曰“白头”,官吏惮其滋扰,啖吻厚贿。刁生劣监也要挟官吏,瓜分漕利。嘉庆十年(1800年),江苏吴江县有生监吴景修等314人之多,挟制官府,吵闹漕仓,强索规费,该县因支出漕规帮费为数过大,致挪借公款2万两[12]。
浮收逐岁递加,有增无减,“民力惫矣,激而出于京控,州县之财竭矣,迫而至于侵亏”[13]。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联名向上控告,但地方官“恨其上控”,对他们进行凶穷极恶的报复,甚至蓄养打手,“专殴控漕之人”[14],使得东南办漕之民,控告无门,这又进一步激起民变,以致道光时,每年闹仓者十而三、四。他们众志成城,不谋而集,“抢斛拆仓,殴官之案相望而起”。地方官也明白,从前闹漕皆棍徒,近年以来则皆良民,之所以铤而走险,“实出不得已”[15]。清廷亦曾屡次下达查禁漕弊谕旨,制定相关整顿措施。如道光帝即位之初就发布上谕,著令有漕省各督抚,破除情面,有弊即惩,“使群知警惕,以塞漏厄”[16]。但因制度本身存在的致命弱点,使得各项工作或仅能收一时之效,或形同空文。
三.漕官的贪贿为顺利运漕,清廷建立了一套较为庞杂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漕政渐趋败坏。各级漕臣为己之利,多向各机构安插私人。例如,漕运总督所派漕务委员初为数人,嘉庆年间,因亲友谋充,已骤增至80余人。这些人一经委用,即设立公馆,“添雇走役,逞暴作威”,需索帮费,邀求货物,无所不至[17]。每当漕务终了,各官又借机保举有功人员,给予奖叙。
清初挽运事宜皆由卫所承担,各卫帮千总负责领运,设有两官,两年轮换出运,但仍觉不足,另委候补1员押运空船,令本帮千总押重,一官3人。每省粮道负责督押,又别委同通为总运。漕船行经沿途地方的督催大员,自瓜洲至天津有数百员之多,明知无济公事,“然不得不借帮丁之脂膏,以酬属员之奔竞,且为保举私人之地”[18]。
漕运官员接受“陋规”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直接负责征收的州县官吏,为免遭弹劾,对上级派来的漕粮监兑官、催漕官,甚至其书役家人,都须行贿打点。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御史王家相奏称,各州县官员所送漕规银,自数百两至一、二
怎样的中国历史故事
千两不等[19]。粮道总管一省粮政,兼负押运责任,运丁的行粮、月粮等项,都由其发放,他们多从中剋扣而不如数发给,并购买各种礼物,如绸缎茶叶,以便向沿途漕政官员赠送,人们目之为“货客人”。
漕船按运粮区分为帮,帮船中有代表运丁和运官进行联络的丁头。丁头权力最大,全帮受兑开行到结束,整个过程都得听其指挥。丁头利用职权,借机舞弊,对运丁的剥削,如剋扣运丁的行粮、月粮,贪索各帮船应领漕项银两等,花样也很多,“运军疾之如仇”[20]。漕船停泊水次,在未开之前,领运官以演戏设席名义宴请运丁,借机敛钱,谓之“分金”;遇到生日及婚丧嫁娶,则会勒索“陋规”。他们还购置皮槁散给各船,索取高价。有的则纵容家丁买烟,高价散给水手,乃至对运丁呵斥责打,“任意凌践”。其它如行船时期征收的饭米银、篷税银、装带土宜银、沿途贴印花银等,名目繁多。
由南而北,运河沿途设有漕船官员,都以催漕名义索取陋规。漕船拨浅过闸,有漕运总督衙门派遣的官吏监督,剥船之多少,吃水之深浅,全由他们决定。运丁为顺利挽渡,须预先花钱疏通。稍不如意,即于关闸危险处,风雨深黑夜,称粮船休息为逗留,“恣行责打,逼至深处,船碎人溺,米须重赔”[21]。漕粮北运,先聚通州,再由此转拨各仓。仓场衙门和坐粮厅通同舞弊,所索“陋规”有“科房”、“漕房”等名目。坐粮厅负责漕粮验收、转运及交仓,漕船未至通州以前,坐粮厅先派吏胥前往通州东南杨村一带催趱,向漕船勒索“船价钱”;漕船到通州起卸,又索要“验米费”[22]。斛量盈缺,米质好坏,全为经纪左右,“顷刻间即成奏案”,如果胆敢不交帮费,则必设法破坏[23]。另外,漕船挽抵通坝有“落地钱”,交卸漕粮时有“兑收费”,经纪中的头目又额外索取“折帮钱”[24],均须运丁额外承担。
对运军的勒索,除上所述外,还有淋尖、踢斛、抛剩、漫筹、脚米等,以至于出现了“惟是帮丁长途苦累,费实不资,若竟丝毫不给津贴,则势必不能开行;若责令州县颗粒无浮,亦势必不能交兑”[25]的两难局面。蚀漕者众多,积弊甚深,导致运船向州县索取的帮费日增。雍正初年每船索要不过20两,发展到道光时期,已增至700—800两,“前后数十年,多寡悬殊如此,闾阎之征敛可知矣,而运军固未尝受其利也”[26]。
“坐粮厅吃帮,仓帅吃仓”,也是历来的陈规。漕粮送入通州、北京二仓,仓庾管理及俸米发放,要花费一套麻烦的手续。对整个漕运制度来说,京通仓场是漕运制度的最后阶段,它的功能不可忽视,清廷对仓庾的管理相当重视。但仓场官员往往视为利薮,比如与商人勾结,侵盗仓粮。尤其应指出,八旗兵丁多不喜食大米,常将所得漕粮以相当低的价格卖给米商铺户,官俸亦然。分配给八旗兵丁的漕粮,往往由牛录章京领米易钱折给,兵丁买杂粮充食,每石合银一两有奇,领米转发米铺,或掺杂泥沙,或霉烂不堪食用,只得发付糖坊,赴仓亲领米者,百不得一。难怪有人感叹:“盖涉途远近则侵蠹必多,经时久则折耗自易,以漕运无穷之劳费,而每石仅获一金之用,亦可慨矣。”[27]
河运漕粮给朝廷、运丁和百姓都套上了沉重枷锁,成为清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顽症。魏源曾给漕粮最为集中的苏、松、常、镇、太仓地区算过一笔帐:它们的漕赋额近160万石,几半天下,而其每岁例给旗丁运费,则为银369900两,为米411893石,计米折价直银936759两,共计给丁银米二项,为银1295758两,“上之出于国帑者如此,而下之所以津贴帮船者殆不啻再倍过之,通计公私所费,几数两而致一石”[28]。漕弊的存在,可谓祸国殃民,不仅极大地侵蚀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还激化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如此上下交困,日甚一日,南粮北运的问题陷入停滞的窘境。也正因为有了以上诸多问题,才使得海运在清代的漕粮运输体系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注释:
[1]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4.
[2]孙玉庭. 恤丁除弊疏[A]. 清经世文编: 卷四六[M].中华书局, 1992.
[3]光绪. 钦定户部漕运则例:卷八二[M].
[4]清仁宗实录:卷五六[M]. 嘉庆四年十二月丁亥.
[5]星斌夫. 清代漕運營にっぃて[J]. 史學雜誌65-10, 1956.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朱批奏折[Z].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十日. 浙江巡抚永德折.
[7]姚文田. 论漕弊疏[A]. 清经世文编: 卷四六[M].中华书局, 1992.
[8]光绪. 钦定户部漕运则例:卷八一[M].
[9]光绪. 钦定户部漕运则例:卷八四[M].
[10]王家相. 奏陈漕弊极宜革除疏[A]. 董醇. 议漕折钞: 卷三[M].
[11][25]蒋攸銛. 拟更定漕政章程疏[A]. 清经世文编: 卷四六[M].
[12]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50.
[13][19]王家相. 奏为漕弊亟宜革除请禁浮收而节浮费事[A]. 艺斋奏稿[M]. 道光十九年王氏刻本.
[14]清宣宗实录: 卷一一三[M]. 道光七年正月丁亥.
[15][18]包世臣. 畿辅开屯以救漕弊议[A]. 安吴四种: 卷七[M].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谕档[Z]. 道光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17][21]熊墀. 奏陈漕务积弊疏[A]. 董醇. 议漕折钞:卷三[M].
[20][26]孙鼎臣. 论漕一[A]. 求自强斋主人. 清朝经济文编:卷五二[M].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朱批奏折[Z].嘉庆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监察御史陈大文折.
[23]包世臣. 复桂苏州第四书[A]. 安吴四种: 卷七[M].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朱批奏折[Z]. 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四日. 监察御史陆泌折.
[27]冯桂芬. 折南漕议上篇[A]. 校邠庐抗议[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28]魏源. 海运全案跋[A]. 清经世文编: 卷四八[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戊戌前朝野的官制议论[*] 下一篇:十六世纪中国儒学思想的近代意涵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北欧神话中的死神赫尔简
纸上谈兵是中国历史故事吗
介 赫尔的形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最全)灵异故事之骷髅精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侍病重母亲的故事陆高轩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吗?陆高轩陈七是谁?在笑傲江湖中他扮演怎样的《书剑恩仇录》中的蒋四根是广东人吗
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故事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历史上有关有友谊的故事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5577.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