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升平-清前期四帝改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四海升平-清前期四帝改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前期四帝改戏考
清皇朝定都北京后,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清前期的诸帝曾对戏剧文化政策进行过一些调整和改变,致使其发展过程几度风雨,几经波折,但是,他们对当时能够代表祖国的主要剧种是积极扶植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戏剧也并不一概排斥。因此,在清前期才出现了如昆曲再度繁盛、《京腔十三绝》、徽班进京等彪炳中国戏剧文化史册的重要篇章。
与此同时,清代内廷在修改戏剧文本方面也表现出了持续的“热情”, 有淸一代,一以贯之。在改戏的过程中,康乾诸帝逐渐意识到:改戏要和巩固皇权结合在一起,并具体到内政、外交等诸方面。
一、内廷改戏 自顺治始
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即停止教坊司女优入宫。悉改由太监承应,且有定数。是为四十八人,而扮演戏剧之人,也在其间。顺治十四年归籍的程正揆在其著述中曾生动描述了顺治观看《鸣风记》传奇的情景,其诗写道:“传奇《鸣风》动宸颜,发指分宜父子奸。重译二十四大罪,特呼内院说椒山。”[1]
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鸣凤记》写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和丙辰科进士邹应龙、林润同奸相严嵩及其党徒殊死搏斗、前仆后继的事迹。该剧取材于当时的现实斗争,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以史为据。作者在剧中竭力颂扬忠烈、抨击奸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根据程正揆的记述,顺治帝在宫中观看此剧的时间至迟应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或在此之前。因为,官至工部侍郎的程正揆于是年就已归籍了。
那时,顺治帝正值大好年华,同时,他还是个性格外向之人。程正揆在其诗的头二句说明了他对此剧的鲜明主题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他切齿痛恨严嵩(江西分宜人)父子,对于杨继盛(号椒山)忧国忧民、不惧权奸和以死相拼的品格,他大加赞叹,颇为动情。但是,剧本于“白内多用骈俪之体,颇碍优伶搬演。”[2]此外,典故太多也是该剧的又一不足之处。所以,顺治才有类似于“重译二十四大罪,特呼内院说椒山”的旨意。这道旨意非常淸楚的表达了顺治要求修改剧本的心情。根据目前见到的文献和档案,有清一代的内廷改戏从此开始了。
不久,吴绮便奉旨写出了以此剧为蓝本、以杨继盛事迹为主的《忠愍记》,并在宫内上演,从而反映出顺治对这段史实和《鸣凤记》确属爱之心切!
早在满族入关以前,有关屈原的戏剧就已搬上舞台。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顺治看到了尤侗新作《读离骚》剧本后,颇为赏识。《读离骚》隐括了《楚辞》的<天问>、<卜居>、<九歌>、<渔父>、<招魂>等篇,自填新词,文字通畅明晰,最后则点出了“千载逐臣同一恨,相逢痛饮读《离骚》。”该剧实为清代杂剧的上乘之作。未久,顺治帝即传旨,命教坊司排练、演出此剧,并要亲自以此剧比较他的另一剧作《清平调》。尤侗在其《自着年谱》中也记载了《读离骚》杂剧由“教坊内播管弦,”并深以自慰。这说明顺治对当时的戏剧文化慧眼识珠,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尤侗改编的《读离骚》,间接起到了为内廷服务的作用。这是顺治朝在改戏为宫廷演出的又一例。
简言之,无论是《鸣凤记》、《忠愍记》,还是《读离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褒忠贬奸,惩恶扬善,这历来是我国戏剧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不同的是,看戏的观众不再是过去的汉族的帝王和广大人民,而是君临天下的顺治帝及其后宫眷属。上述几部深得顺治帝赞赏的剧作正好从戏剧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反映了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代帝王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雄心大志。清代初年,改戏为内廷说明满汉等族在戏剧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融合已开始了 。
二、改戏为巩固皇权 始于康熙朝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爆发,这场战乱历时八年之久,战火遍及半个中国,不仅严重威胁了清初的统治,同时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痛!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 被彻底平定。群臣弹冠相庆,请上尊号,准备隆重庆祝,上演大戏《目连救毌》,其中,在该剧的第十本第二十三出的宾白,经修改加工后有“幸逢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天下荡平,广颁赦诏,十恶之外,咸赦除之。”[3]显然,这是在通过修改后的演出,歌颂皇权巩固,颂扬康熙皇帝。改戏为巩固皇权服务,在康熙朝前期正式开始了。
然而,康熙帝对此却非常清醒,他深知此次胜利来之不易,并强调“吴三桂反叛以来,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4]他指出现实是:“兵民交困”、“ 水旱频仍”、“ 被创者未起,”“困苦者未苏”,“ 吏鲜洁清之效,民无康阜之休。”当此之际,“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纪,”此时此刻,上尊号,受虚名,“实可耻也!”由此看来,这出为颂扬皇帝而修改的《目连救毌》是否在此时公演,未见史载,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康熙二十二年,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康熙帝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自顺治元年(1664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清皇朝的统一大业。康熙帝对此倍觉欣喜。是时,正值中秋佳节,天街碧蓝,皓月当空,他即席赋七律一首,其中有“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5]与此同时,他还传旨举行盛大演出,以示庆贺之意。时人记载道:“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6]这里提到的《目连》传奇,应是前二年准备公演的昆腔本,即明代郑之珍作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传奇剧本的简称。又称《劝善记》。全剧共分上、中、下,多达百出,重点场子有刘氏死后历经的种种灾难和目连救母、遍游地狱等等。这样,活虎、活象、真马就派上了用场。距今三百多年前,宫廷内外昆腔诸戏班奉旨演出此剧,其场面之大、演技之精、阵容之强都堪称是高水平的!此剧公演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了当时北京的满、汉等族官民的热门话题,“彩灯花爆,昼夜不绝。”康熙帝对于演出成功深感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张以仁孝治天下的康熙帝,对经过修改后的《目连救毌》能为巩固皇权而发挥作用是非常满意的。
限于史料稀缺,我们还无从知道康熙帝的继承人雍正帝改戏的情况,既或是与戏剧相关者,也知之甚少。《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述其“杖杀伶人”, 也有论者谓其严命取消“教坊司乐户籍,南府只留其名。”雍正七年,复命改教坊司为和声署,裁撤与之相关者数百人俸,用宫内太监司乐。[7]1 为此,本章的“清前期四帝改戏考辨” 不含其人。
在内廷改戏方面,雍正帝远不及其父。康熙帝不但爱戏,而且懂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要求对以前演的《西游记》要进行多方面修改,他在谕旨中强调指出:“《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近日海清,觅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旧本内套的曲子,也不甚好。尔都改去,共成十本,赶九月内全进呈。”[8]2可见,后来由乾隆帝首倡编篡、并包括修改《西游记》的那些“历史大戏” 是深受其影响的。
三、从考证庆典承应戏《四海升平》看清前期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
在乾隆一朝六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乾隆皇帝的用心研究和大力倡导,戏剧在宫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即张照——引者注)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自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庭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9]3这为数众多的剧目分别概括在《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不同类别中。从目前已知的剧本、剧目中,我们已能充分说明它们的内容之广与数量之多了。乾隆时的这种局面在清代开国以来是空前的!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数目虽多的承应喜庆、例行公事﹑如《月令承应》等戏曲却远不能满足熟知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乾隆帝及其皇室成员需求。于是,由乾隆帝传谕、并由一些朝臣分别改编的“历史大戏”便相继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了。这些“历史大戏”大多数都是统一在十本二百四十出之内,确属大戏。朝鲜学者柳得恭在《滦阳录》中写道:“一旬[指10天]演完《西游记》,完了《升平宝筏》筵
与爱国有关的中国历史故事
。”即是证明.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今天的大型连台本戏之类。
事实证明,无论是《月令承应》戏,还是《九九大庆》戏,这类戏修改起来较之《历史大戏》要容易得多。例如,在《九九大庆》之类的承应宴戏中,有些戏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多次修改,并适时上演。“昆弋开场承应戏”《四海升平》就是其中的一部。
《四海升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的藏本中,又称“大戏”﹑“ 昆弋承应宴戏” 。《节令宴戏大戏轴子目录》等均有存目。笔者以为,称之为“庆典承应戏” 更接近实际。该戏编于乾隆帝笫三次巡幸五台山之时, 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0]4 由此可见,《四海升平》不仅是这类承应宴戏的“小字辈”, 并
且,只是一出普通的内廷承应戏。可是,就是这么一出并不显眼的剧目, 在它几
经修改后, 因其演出中事涉清皇朝的内政﹑外交而成为后人颇多关注而不同寻常的充满武打情节的“大戏” 了。
新世纪初,当笔者在考证出一册“无朝年旨意档” 系嘉庆七年《旨意档》之时, 曾产生过一种想法, 即: 既然嘉庆帝能在承应戏《天献太平》中将川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的领袖刘之协﹑苟文明的名号改入戏中. 以示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那么, 有没有一出戏点到了因乾隆六十年【1793年】英国使节马戞尔尼率团访华的内容?从而,为我早在1993年参加“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萌生的这一类似的想法找到答案。
1792年9月29日,英国使团带着英王给乾隆的信和大批礼物,从朴次茅斯港出发,直航天津。他们通知中国政府,此行是为了给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马嘎尔尼奉命访华。广东巡抚郭世勋向乾隆帝奏闻,乾隆帝下令沿海各省督抚委派大员,作好接待准备 。同时还要不动声色,密加查防。乾隆帝为了维护清皇朝的统治,但又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因此,只停留在“天朝上国"的偏见寡闻之上,对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在颇为重视的同时,又深恐与外国交往会带来其它麻烦。
在现已出版的档案文献中,如《乾隆上谕档》、《乾隆帝起居注》、《清宫热河档案》等,针对英使马戞尔尼来华,他们自称是“天朝”、 乾隆帝是“大皇帝”、 马戞尔尼是“贡使”、 英国人来华是“纳贡”、 自然,英国使团送的礼物一律称之为“贡品”, 在上述档案中,这样的词语史不绝书!以上内容无疑为此次中英接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公元1793年9月17日),英使到热河的第十天,是乾隆帝的83岁生日。为了参加万寿节庆典,马戛尔尼等3时即前往避暑山庄,先到正宫前面朝房小憩、进茶点,后步行至万树园蒙古包祝寿。万寿节庆典在澹泊敬诚殿举行,另在万树园御幄蒙古包设分会场。乾隆皇帝则在澹泊敬诚殿。祝寿礼是在鼓乐声中开始的,随着乐声,众大臣向宝座行“三跪九叩”大礼,英使依仍行曲一膝“单腿之礼”。八月十四日,是万寿节庆典的延续,马戛尔尼等应邀到清音阁大戏楼看戏。
清音阁大戏搂位于避暑山庄松鹤斋东边的卷阿胜境之南,是此地最大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大层。清音阁大戏楼的造型设置非常独特,致使其通过天井与地井的配合,演出效果堪称一绝,朝鲜李朝著名学者朴趾源在其名著《热河日记·戏本名目记》称赞说:“歌声皆羽调,倍清,而乐律皆高亮,如出天上,无清浊相济之音……。”乾隆皇帝看戏的地方名为福寿园,在其两侧,即有前廊的群楼,名曰“烟月清真”, 这是包括外国使节饮宴看戏的地方,马戞尔尼等英国使节看戏正在此处。
马戞尔尼关于看戏前和演戏的情况,做了如下的记录:
开戏前,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应招走到福寿阁[乾隆帝看戏处]御座之前,乾隆帝和他们谈话。“马戛尔尼恭维说:‘贵国治安日久,方有此种歌舞升平之盛况,敝使东来,适逢其盛,殊以为快。’”乾隆帝非常高兴,“喜吾对答得当,”将一内装玛瑙宝石等物的髹漆木匣送马戛尔尼说:“此一匣宝物,乃自我祖宗传下来的,到如今已有八百年了。你可要好好地带回去,给我代赠与你们英吉利国王。’’还赠英王御笔书画等。随后又赠马戛尔尼书画、荷包,赠斯当东荷包。双方你捧我赠,气氛之和谐,出乎预料。
关于演戏的情况,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戏场中所演各戏,时时变更,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其中所演事实,有属于历史的,有属于理想的。技术则有歌有舞,配以音乐之故事。 ,
开场时,干宅、坤宅(结婚时,礼称男家为干宅,女家为坤宅)各夸其富。先由大地氏出所藏宝物示众,其中有龙、有象、有虎、有鹰、有驼鸟,均属动物;有橡树、有松树,以及一切奇花异草,均属植物。大地氏夸富未已,海洋氏已尽出其宝藏,除船只、岩石、蚧蛤、珊瑚等常见之物外,有鲸鱼、有海狗﹑有鳄鱼,以及无数奇形之海怪。均系优伶所扮,举动神情,颇能酷肖。两氏所藏宝物既尽暴于戏场之中,乃就左右两面各自绕场三匝,俄而金鼓大作,两方宝物混而为一,同致戏场之前方,盘旋有时,后分为左右二部,而以鲸鱼为其统带官员,立于中央,向皇帝行礼。行礼时,口中喷水,有数吨之多,以戏场地板建造合法,水一至地,即由板隙流去,不至涌积。此时观者大加赞赏,中有大老数人,座与吾近,恐吾不知其妙,故高其声曰: 好呀!好呀!余以不可负其盛意亦强学华语,连呼‘好﹑好!’以答之。” [11]直到下午一时许,这场演出方才结束。
此后,他同副使斯当东等英国使节不仅领略了避暑山庄的雄伟壮丽,同时,还观看了杂技、火戏和灯戏,马戞尔尼慨叹“吾真不知中国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在看火戏时,他又写道:“燃放时,灯笼从盒子里面掉出来,并发出耀眼的光焰,同时伴有各种爆竹之声,十分壮观。因此灯笼是装在盒子里,所以又俗称“盒子灯"。最为动人的是最后一场,其声如雷霆,火光照半空,光彩夺目。 ……似乎中国人有随意把火包裹起来的本领。大盒子的每边有几个小盒子,里面也各自放出不同的景象和不同的火焰。这些火彩像发光的铜色,像电光一样随风动荡。焰火的最末一场是伟大壮观的火山爆发。”这些灯火不仅令英国使节赞美,更使他们感到着迷。此次灯火晚会一直延续深夜。
副使斯当对所看的戏概括说道:“剧台上不是表演人,而是其他生物化身以及陆地和海里的无生物。各种角色占满了三个剧台,估计剧情系表演大地同海样结婚,来表达世界概略。……表演了大半个下午。”[12]同时,斯当东还称赞“歌舞表演之后,继之焰火。即使焰火在白天,效果也非常好。”
然而,与这种“和谐”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乾隆回到北京后,双方又在圆明园会谈,这时,马嘎尔尼再次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贸易的要求,并说明他本人奉英王之命准备作为英国大使“久驻北京”, 需知,这就触动了乾隆帝和清政府最敏感的神经!他还说,如果中国同意选派使臣, “尤为英王政府所欢迎。" [13]会后第三天,和珅当面乾隆在热河写好的给英王的复信,交给马戞尔尼。乾隆的复信对英王信中及英使提出的各项要求一一驳回。英国提出的要求与清政府的答复如下:
1英方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中方答复:“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不行。”
2英方要求将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开口贸易。中方答复:“所有尔使臣恳请向宁波、珠山,及直隶天津地方泊货贸易之处,皆不可行”;3 英方要求在北京设立洋行。中方答复: “京城为万方拱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4英方要求珠山(舟山群岛)附近一小岛,以便存放货物。中方答复:“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5英方要求在广州附近拨给一小地方居住英商。中方答复: “自应 仍照定例,在澳门居住。”6英方要求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中方答复:“应照例公平抽税,与别国一体办理。[14]
乾隆帝全部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各项要求,是有其由来已久的考虑。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原因。1清皇朝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这就使清政府没有感到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乾隆帝明确说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5]他把对外贸易看作是对外国的“加恩体恤"。[16]第2,以满族统治者为首的清政府惟恐外
七彩书坊中国历史故事
国人与中国各阶层频繁接触后,产生后患,危及其统治。其间,满族统治者对于汉族人民防范更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族人民的反清活动,马克思曾指出:清政府“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要来往只有通过离北京和产茶区很远的一个城市广州。外国人要做生意,也只限和行商进行交易;政府特许这些行商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用这种方法阻止其余的臣民同他所仇视的外国人发生任何接触。"[17]清政府认为必须“严华夷之大防"。因此,在对外贸易中,由政府指定少数商人设立“牙行”,从事进出口贸易,称为“洋行”,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外商不得与官府直接交往。对出口物资,清政府也严加控制。与此同时,外商在广州的入住时间和活动范围也有明确规定。
马嘎尔尼使团希望通过与清政府最高当局的谈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的任务是失败了。但是,使团的另一使命,即搜集中国的情况,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行动提供根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乾隆末年,表面强大的清王朝日益走向衰落,阶级矛盾相当尖锐,英国使团颇为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预感到清王朝的政局不稳。马戞尔尼比喻“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英国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当是一语中的。
此后,英国第二次派以阿美士特为首的使团到北京,又提出与马戛尔尼使清时的同样要求,其结果当然又被清政府拒绝了。由于英国两次派遣使团都失败了,这就使之恼羞成怒,而殖民主义的本质则促使他们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如众所知,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味闭关自守, 与世隔绝,自封“天朝” ,妄自尊大,置国内各种矛盾于不顾,还幻想着八方来朝,当此之时,它不去了解世界在变化﹑在前进,那它就必然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清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在距马戞尔尼使华的第47年后,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殖民主义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当代学者将当时的清皇朝评之为“停滞的帝国” ,自马戞尔尼来华始,就必然产生了“两个世界的撞击!”[18]
既然乾隆帝非常重视英使马戞尔尼之行,同时,这也是淸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乾隆帝又视之为“贡使” 前来“朝贡”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即被马戛尔尼等人描述的使人有云山雾照之感﹑不知所云之论的剧目中,经过对剧本的修改,加进了英使马戛尔尼朝贡的内容而在他们面前上演?从而,显示其八方向化﹑四海来朝的“天朝大皇帝” 的地位?!关于这一想法,笔者在研读了事涉蔡牵的《四海升平》剧本后,更加坚定了这种认识和信心。
根据笔者的统计, 目前存世的《四海升平》计有27册,含已出版的6册和未出版的21册。按照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分类,含《庆安澜四海升平》2册,无标题者1册。其中,有总本﹑曲谱﹑串头﹑题纲﹑串头题纲﹑安殿本、杂箱等。
笔者几经比对,找到了《四海升平》的通用本。通用本除了颂扬皇帝﹑巩固皇权,别无其它内容。但“蔡牵本” 和《天献太平》本的事例,又说明随时可以因人因事因时而修改。只有有了通用本,才能与修改本进行对照,从中知其在舞台演出中修改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为此,笔者现将该剧“看过没改的” 通用本校勘如下:
“扮众云使各持祥云从寿台上场门上,跳舞科。扮天恩星,玉堂星,天英星,天威星,月德星,天乙星,金匮星,太乙星,大猛星,武曲星,宝光星,天雄星,从上场门上, 跳舞科。文曲星,长庚星,朱衣神,天寿星,金童玉女引文昌帝君上场门上。唱:
醉花阴 文运天开蔚国宝,射光芒斗牛萦绕,咱待持玉尺鉴冰条,悬象昭昭。应六府魁罡耀,生花的斑管任挥毫,组织那才华新样巧。
白:华盖中悬辅弼依,戴匡躔舍次璇玑,仰承帝德开昌运,万丈文光护紫薇,小圣乃上清显应,梓潼元皇,文昌星主是也。辉耀水天壮丽。斗魁应四辅三垣。标题玉籍清华。彩笔艳五花六押。运一十七世之元功。鸿钧鼓铸。辅百千万年之景祚。文治光昭,道德裕才猷根祗。功名开忠孝源流,桂馥瑶宫,鸾飞化宇,濡涵教泽,牖启聪明。恭惟圣天子,至仁至孝,尽物尽伦,丕着文德武功之骏业,万邦共仰勋华,诞敷经天纬地之鸿猷。四海咸孚声教,懋修圣学,崇阐儒风,小圣迭沐恩施,晋锡隆名徽号,感悚难言,惟期衮明盛,以广皇仁化育而已。众星辰各宜凛遵圣天子崇寔黜华,敦本励行之训谕。承流宣化不得有违。众星白:领法旨。同唱:
画眉序 富贵朂英豪。士品真醇孝仪表。看桂香玉局。籍注名标。炳辞章黼黻升平。树勋业劻勷廊庙。这是熙朝培养菁莪化,环海宇遍沾文教。
文昌白:今当万寿圣诞,台垣星象,齐赴京畿晋祝。小圣感沐恩荣,亟欲趋觐天颜,瞻依庆贺。来此已是神洲海屿,则见波平浪静,日丽风和,正好稳度云槎也。
【天井下大云板,金童玉女文昌帝君上大云板。长庚星、天寿星、文曲星、朱衣神下至寿台。四神将上四隅云兜。文昌帝君唱:
喜乔莺 指点那方壶园峤,廓委输鼓浪犇涛,睥眤着蓬州瀛岛。浟湙的析木沧屿歭沃焦。荡之罘,吞怒潮。科众同唱:
幻蜃搂海市,云华缥缈,恰好的稳驾金鳌。文昌众星同登高台,云使围护科。众扮虾精,蟹精,鱼精,蚌精,鼋精,鼍精,蛇精,鳖精,众水卒、海龟从两场门上,绕场四望科,从两场门下。
文昌帝君白:呀,一霎时波浪迭兴,潮势渀湃,是何缘故?护从们,请四海龙王进见。云使应,两场门下。
扮四海龙王从两场门上,白:贝阙澄澄海月生,水晶帘影接空明,冰绢剪出霓裳彩,围绕红云映玉清。我等四海龙王是也,帝君相召,不免进见。进诣科,白:帝君在上,龙神参〔参用异体字〕见。
文昌白:尊神少礼。
龙王白:宣召小神,有何法旨?
文昌白:我等欲赴神州庆祝,路过海滨,有水族现形,阻扰驺从何也?
龙王白:启上帝君,当今圣天子文德丕昭,武功广着,四海久已承平,万灵靡不効顺。向者,南诲之际,有蠢顽巨龟,不时吞吐风涛,帝君适见水族现形、阻扰汥驾者,谅是此龟戏弄风涛尔。海宇承平,年来久矣。此乃一顽蠢巨龟,吞吐风涛,因此把云头阻住。唱:
南画眉序 鳞甲恣咆哮。盘挟蛟螭将波浪扰。倚鼍梁鳀壑,鲛馆虹,桥撄铁,网似潮鳄,驱除镇龙门,用温犀燃照。谅这管窥蠡测么么技,终有日穴倾巢倒。文昌帝君唱:
出队子 锦乾坤恩波绵邈,怎容得蠢虾蟆匿陬澨骄,他卷尺浪,犀鍪兕甲,荡银潮。俺呵奋雄威, 豹雾笼云,吐碧霄。那怕恁曳尾蹒跚,在涸辙逃。白:众星神,各显神威,擒此丑类者!
众星、龙王两场门下。八水怪、从两场门上龟精上,众星追上,作战科,从两场门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跳舞科,从下场门下。龟精从上场门上,八星从寿台上场门上,作战科。龟精作出水,从下场门逃下。
众星神禀白:启帝君,此龟仗精珠一颗,出没水中,奔逃无迹。唱:
滴溜子 匿影,肆含沙,浮游技狡。逞珠,光激射,嗽波迭照,璚室玭宫分耀,排空雪浪飞,掀腾奋牙爪。望帝君呵法网高张,宣威进讨。文昌帝君唱:
迎惠风 喜的是化日光天景运昭,不须挟戈戟弓刀,则用着余且珊网乘流罩,恁待要嘘沫喷涛, 难禁咱控鲤擎鳌。纵有产 涂云的珠华朗耀,那知道吸沧溟抵雨窟云巢。堪笑那堕井蛙、沃釜鱼相持蜗角,涌涔纷纷解甲逃,纔见得震声灵赫濯皇朝。众星神唱:
滴滴金 沧茫巨壑浮天表。【场上撤海屋水幔】众星神唱:云映长空浸海岛,却早是奔腾瞬息随波杳,料这丑赑屃枉弄,巧一回价长驱直捣。统着众星辰,齐会剿,震叠天威,骈集绛霄。
众星神白:启帝君,长庚星秉西方金肃之气,稍显神威,即可一鼓擒献。文昌白:长庚星会同文曲、武曲星擒献者。长庚星,文曲星武曲星白:领法旨,从下场门下。众星随下。
四海龙王,河伯使四海龙王,河伯使四海龙王、河伯使者、潮神风神,七星纛、雨师、雷公电母从寿台两场门上,摆式科。海龟从上场门上。武曲星,长庚星追上,作战科。长庚星夺海龟精珠,击海龟,隐从下场门下。众星神追下。龙王水卒从两场门下。文昌下云板上高台,众星神作锁龟形,从下场门上,文曲星作立龟背科。
众星神白:仰仗天威,一鼓擒获,请帝君发落。文昌帝君唱:
四门子 呀,蓦忽地迷漫天网风雷兆,天网风闪得他郭索难逃。密匝匝鱼师布阵装圈套,早被俺裹重围擒的牢(韵)。霞翻旌旗摇,云飞铙鼓敲,低压着,艳晶晶蓬壶玉蝀腰,霎时鲸浪消,鸾驭高,跨东瀛祥光凝罩。
众星神作云兜下至寿台。文昌帝君等下云板云兜。众星神上仙楼科唱:
鲍老催 阵云顿消, 欢腾奏凯金镫敲,花簇锦围护碧霄。喜孜孜驾仙槎、盘九屿、巡三岛,穴深巢险扫除了,整备着澄清海甸安澜表,看红旗闪,飞驰到。
扮九刘海,从寿台上场门上,跳舞科,作捧福庆大宝瓶一座,献四海升平字样。
文昌白:妙呀,天子至德怀柔,百灵效顺,果然四海升平也。
众星神白:果然是万万年四海升平也。同唱:
水仙子 喜喜喜,喜同赴凤阙朝;祝祝祝,祝庆那东海南山福寿招;巧巧巧,巧遇咱司文星独占鳌头;应应应,应三台紫薇朗照;奏奏奏,奏武功兼把那文德昭;庆庆庆,庆升平四海欢乐;会会会,会共球万国梯航途路遥;见见见,见波臣拜舞
辉麟阁;纷纷纷,纷纭的抒瑞霭耀丹霄。文昌帝君白:尔等将此宝瓶,先往神州庆贺,我随后来也。
刘海捧瓶牵龟形同从下场门下。文昌帝君,众星神等同从仙楼下至寿台科。众同唱:
余文 依旧是碧津华屋风光好,指日扶桑,跨海来潮。好去就日瞻云颂天保。下。”[19]
正在笔者进一步潜心考究之时,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堪称“高仿” 的线装函套精装《乾隆安殿本》,真精美!是书共六册,内有《四海升平》。编者在〈出版前言〉内介绍《四海升平》时写道:“《四海升平》描写的是文昌帝君引天神天将,金童玉女去向乾隆皇帝庆贺朝拜。借文昌帝君之口叙说英咭唎仰慕中华帝国,从海路经历数月,从万里之外赴大淸朝贺,因得到圣天子的洪福庇佑,胜利到达,是古今未有的盛事。众星神前来越海降优海妖水怪,于是,风平浪静,四诲升平。”[20]读到此处,笔者大喜过望!这多好,问题解决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认真拜读过后,我的第一认识是:安殿本的框架结构与通用本大同小异,但主角己不是文昌帝君,而是海若,其他角色也多变化。此外,在唱念做打方面则有了很大修改,据笔者考证,该剧本应是乾隆六十年或嘉庆初年的重编本,其时,乾隆帝已年过八旬,因此,在歌颂皇帝的唱念上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以极尽歌颂为能事!第二个认识则是大失所望,因为,安殿本内无一字无一句涉及到英使马戛尔尼访华之事,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安殿本既不是“为马戛尔尼而编的朝贡戏” ,也不是因英国使团到来而写的修改本。
尽管如此,笔者却很高兴。有一名句曰:“众里寻她千百度” 。多次潜心考证的直觉告诉我,“慕然回首” 的时刻已离我越来越近了。
真正为马戛尔尼使清而修改的《四海升平》剧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真可谓藏在深闺人难识啊!……更何况它们又由图书一跃而升为文物了呢!
含有修改补充英使马戞尔尼使清文字的《四海升平》变化如下:
在通用本第三段“四海咸孚声教” 之后,补入“仁风远被于八荒,惠泽覃敷于四极,天无疾风淫雨,海不扬波。故有暎咭唎国,仰慕皇仁,专心朝贡。其国较之越裳,远隔数倍。或行数载,难抵中华。此番朝贡,自新正月,启舶登程,六月已抵京畿矣。此皆圣天子,仁德格天,所以万灵効顺,非有神灵护送而行,安能如此迅速。载之史策,诚为亘古未有之盛事也。今当进表赐宴之期,隆典特开,天人交庆。小圣感沐恩荣,亟当趋觐。众星神同往神州庆贺去者。”将“众星白:领法旨” 改为“众应科,同唱”。 此为第一点。
第二,删去第十四段念白中的“当今圣天子文德丕昭,武功广着,四海久已承平,万灵靡不効顺。向者,南诲之际,有蠢顽巨龟,不时吞吐风涛,帝君适见水族现形、阻扰汥驾者,谅是此龟戏弄风涛尔。”直接改为“海宇承平,年来久矣。此乃一顽蠢巨龟,吞吐风涛,因此把云头阻住。”
第三,接上段,原为“文昌帝君唱”, 改为 “文昌白:暎咭唎国贡使等,进表赐宴毕,不日赏赍遣还,海道亦当肃清,尔诸神亦当保护,使他们稳渡海洋,平安回国,方为仰体圣主仁德之心也!岂可容此辈鱼虫,兴波作浪。唱:”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以下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1含有英国使团使清内容的修改本 《四海升平》,上述三段修改之处, 皆用小楷墨书于黄纸条上, 并贴在应改的位置。三条墨书小楷与本剧本内字迹相同。三条之中的第一个黄纸条则误夹在下一个书号的剧本内, 但这一剧本的标题也是《 四海升平》。
2 夲剧本的封面有如下需注意之处,【1】封面左上方、靠齐左边单独用纸墨书剧目《四海升平》。【2】封面左下角,约占全部封页的十二分之一已破损。【3】封面右边穿绳处的左边,有墨书“不准“,其下约让出两格,有一字玻涂黑,疑似“写” 字,其下同行有墨书“内准” 二字。【4】借此补充的是本剧本正文第一页有墨书“第七出 四海升平”。
综上可知,修改后的《四海升平》经过“内准”, 并放在有英使马戞尔尼等英国使节观看演出的第七出戏,这应是今我们常说的“压轴戏”, 这一天是乾隆帝八十二岁生日的次日,它是生日庆典进入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而说明了乾隆帝对这出戏的修改内容是非常重视的。那一天应是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即马戞尔尼所记的“1793年9月18日、星期三”。
通过考证后的《四海升平》,笔者得出以下认识:
一、 乾隆五十七年,先有新编的承应戏《四海升平》,后有为英国使团使清而修改的“内准” 的《四海升平》。
乾隆帝自认为英国是“仰慕皇仁,专心朝贡”, 这是因为身为“圣天子” 的他“仁德格天、万灵効顺” 所至。须知:乾隆帝和淸政府的这个定位,本身就是一个严重错误!乾隆帝不断命令因时因事的修改剧本,就是为了颂扬自己、歌颂皇权、巩固满清的统治!这正是他不断改戏的真实目的。那时的清皇朝因社会矛盾日加尖锐,导致各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最终汇集成了川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而此时处于晚年的乾隆帝依然自满自得,歌舞升平,被所谓八方来朝、众心向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因此,他更加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并用各种修改过的戏剧粉饰太平,从而,达到其以“天朝”“ 大皇帝” 自居的目的。孰不知,正是由于他和清皇朝诸帝坚持闭关自守的对外改策,从而导致了清皇朝由衰落而走向了灭亡!从马戞尔尼使清到鸦片战争不到半个世纪,而从1840年到清皇朝灭亡仅仅七十一年,两者相加,不到一百二十年,占去了清皇朝统治的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夲文通对庆典承应戏《四海升平》的较为全面的考证,进而为乾隆帝和清
中国历史故事09年版
皇朝的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増添了一个有力证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具有自我维护的强大能力,在历史必须转轨时,盲目的显示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惰性。于是,它在和外部世界接触时就产生了自我隔离的意识,由此形成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进而阻挡着世界文明的潮流进入中国。众所周知,历史进展的进程是非常复杂的,它充满着可变性与多种选择性,清皇朝闭关政策的实施,使人们毫不了解外部世界,错过了许多选择和转变的机会,推迟了社会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华民族抵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走向世界的信心和能力。“18世纪末,亦即乾隆晚期,法国发生震惊世界的大革命,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堡垒,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发展道路。在文化思想领域,有亚当·斯密、盂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等杰出人物,如群星灿烂,辉映天空。如果用资本主义青春期的崛起作比较,那末,同时代中国 …… 变得黯然失色,中国落后了一个历史时代,看上去犹如衰颓的老翁,体态龙钟,步履蹒跚,失去了活力和生机。”[21]当我们重新认识十八世纪的历史时,“我们今天感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清王朝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的世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乾隆一朝,由于乾隆帝的授意,乾隆朝在内廷编戏改戏方面达到空前的高潮,其主要目的就是奉天承运、歌颂皇权,特别是乾隆帝的晚年,乾隆皇帝最希望的就是来自世界各地、并代表各自国家的使节们向他顶礼膜拜、山呼万岁,并通过修改过的承应戏《四海升平》等多部宫廷戏来表达他的这一想法,正是由于他在封建体制下的这种想法及其相关做法,才廹使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四海升平》及其修改、演出的时代就是有力的证明!而那时,“四海” 早已不在“升平”了,这是我们切切不可忘记的。[22]
四 嘉庆改戏 大有“作为”
嘉庆帝在内廷改戏上的“作为” 与他必须面对的政治 形势有着直接关系。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不愿违背当初表示的只在位六十年的承诺,同时,他也不敢超越其皇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之数,决定传位。次年,即嘉庆元年,嘉庆帝即位,但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义训政。他对朝鲜使节曾明确表示:“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23]这种局面直至嘉庆四年【1709年】,乾隆帝在干淸宫病逝才告结束。
嘉庆帝亲政之时,他亲眼目睹乾隆帝劳师糜饷、多达数千万两白银,反而使起义军有增无减的严峻形势,那时,他“已过而立之年,丰富的阅历,使他对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盛世表象下所潜伏的种种危机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并为此感到忧虑。”[24]因此,他继位伊始的命令中就有“教养优人,及宴会及酒食之费,并不自出己资,多系首县承办,首县复敛于各州县,率皆脧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娱乐。”[25]下令各省督抚司道暑内俱不准再自养戏班; 京师城外戏园仍准照旧开设外, 城内戏园一概永远停止!这样, 可免京城八旗子弟因“征逐歌场” 而“习俗日流于浮荡”。
但是,嘉庆帝在内廷却俨然似一个内廷戏班的大班主。他乐此不疲,且大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不断修改内廷戏剧中的唱念做打舞,来显示他的某些胜利,进而为巩固皇权而演唱。这里,笔者先不按时间考叙【详见下章】,仍以《四海升平》为实证。
在乾隆五十七年《四海升平》“通用本” 的基础上,嘉庆本在第十六段和第十七段出现了二处明显改动,其一:“启上帝君,当今圣天子,文德丕昭,武功广着。四海久已承平,万灵靡不効顺。向者南海之际,有蠢顽巨龟,不时吞吐风涛,稍为微沴。致有蔡牵等染惹其氛,遂而为乱,于闽越扰害生民。已经圣天子,用彰天讨,获而正法。继有水贼,无知结党,恣扰于粤闽之滨。劫掠商贾,抗御行人。又赖天威,复震殄灭无遗。藓芥不存。诚为四海升平,万年清晏也。帝君适见水族现形,阻扰法驾者,谅是此龟戏弄风涛耳。唱:南画眉序 鳞甲恣咆哮{韵},盘挟蛟螭将波浪扰{韵}。倚鼍梁鳀壑{句},鲛馆虹桥{韵}。撄铁网似潮.驱除{句}镇龙门用温犀燃照{韵}。谅这管窥蠡测么么技{句}。终有日穴倾巢倒{韵}。
其二,“文昌帝君白:“懋哉懋哉。圣天子德合天心,无顷刻不以生民为念。海贼扰民,民受其害。海贼歼除,民受其福。以此足征圣天子安民之仁也。龙王,听我吩咐。”
这出经过修改的《四海升平》中提到的“致有蔡牵等染惹其氛,遂而为乱,于闽越扰害生民。已经圣天子,用彰天讨,获而正法。”说明嘉庆帝对蔡牵非常重视,且恨之入骨!那么,蔡牵是谁?蔡牵果真被清政府“正法” 了吗?
蔡牵【1761年-1809年】,又作蔡骞、蔡谦,福建同安人。自幼父母早亡,故家境非常贫寒。初为佣工,或以弹棉花谋生。因遭当地土豪欺压甚重,遂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聚众下海起事,称“大老板” 或“大出海”。船帮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后因遭到淸军多次追捕,愤起反清,在我国东南及南方广阔海域中,屡败清军。嘉庆七年【1802】,率船队攻厦门海口的大担岛和二担岛,500余众登岸,夺炮13门,并与广东海上义军首领朱渍联合抗清。清廷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30艘,铸炮400余门攻之。次年初,蔡牵在浙江普陀海面遭遇李长庚袭击,败退福建海面,仅余船24艘,处境不利,遂向闽浙总督玉德诈降,又用重金贿赂闽商更造巨艇,恢复作战能力。九年夏,移屯台湾鹿耳门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击毙温州总兵胡振声,焚其战船数十艘。嘉庆十年【1805年】至淡水登陆,击败守军,打开官仓,用上千石粮食周济义军。清朝曾派兵舰围剿他,反被蔡牵击败。自此,他率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奉明为正朔,建元光明,祭告天地,散札设官,称镇海威武王,复联合台湾义军首领洪老四、吴淮泗等人,克凤山,围府城【今台南】,全台震动,清军告急,嘉庆帝甚忧之。遂命德楞泰为钦差大臣,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浙江提督邱良功,集两省兵舰,入台征剿。蔡牵且战且走,退出台湾。嘉庆十二年,蔡牵率部与淸军水师在黑水洋激战,击毙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声名大振。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蔡牵等部众被福建水师提督包围在定海外洋,王得禄督师,穷追不舍,双方骈舟血战,蔡牵座船,船尾起火,是时,蔡牵自知无法摆脱危局,但他拒不降清,于是引炮炸船,船裂自沉,合家殒命,蔡牵以死殉明。[26]
蔡牵率领上千渔民和贫民,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之下,转战十四年,纵横闽浙粤等数省海域,抗清复明,设官建制,攻入台湾,取得了多此胜利,成为嘉庆帝和清改府的心头之患!蔡牵壮烈“自沉”, 并非被日益腐朽的清政府所“正法”。 面对如此结局,嘉庆帝君臣自然弹冠相庆。至于这出戏下面所改写的“继有水贼,无知结党,恣扰于粤闽之滨。劫掠商贾,抗御行人。又赖天威,复震殄灭无遗。藓芥不存” 等事也多属蔡牵聚众起义之事。《四海升平》的改编者,秉承“上意”, 为颂嘉庆帝,不惜纂改史实,无非是吹捧清皇朝的“强大” 和嘉庆帝【即“圣天子”】“德合天心,无顷刻不以生民为念,” “以此足征圣天子安民之仁也”。 据此,“诚为四海升平,万年清晏也。”嘉庆帝改戏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他心中的企盼。至于他在这方面的其他作为,且容下章分解。
简言之,《四海升平》不过是一出普通的内廷承应戏,但是,由于此戏的改编既关内政、又涉外交,从而使其名列内廷承应戏的前茅,直到淸皇朝灭亡之前,《四海升平》仍然在内廷演出,其间的更改,更不知凡几!由此可知,考证《四海升平》的意义已是不言而喻了。
[1] 程正揆:《青溪遗稿》卷十五<孟冬词二十首〉。
[2] 梁廷枬《曲话》卷三。
[3] 参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第115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 《清圣祖实录》卷99,下同。
[5] 《康熙御制文一集》卷38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光绪二年集字本。
[6] 董含:《蓴乡赘笔》,下同。1911年《说铃》本。
[7] 《山庄研究》第8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8] 《掌故丛编》第二辑《圣祖谕旨》二。
[9] 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大戏节戏》。
[10] 参见王森然遗稿﹑中国剧目扩编委员会扩编︰《中国剧目辞典》,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
[11] 以上引文均引自【英】马戞尔尼原著 刘半农原译:《乾隆英使觐见记》第二章〈觐见乾隆·入宫看戏〉。下同。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12] 【英】斯当东著 叶笃义
中国历史上有关白银的故事
译:《英使渴见乾隆纪实》第十四章〈在鞅靼区避暑山庄谒见中国皇帝〉,下同。上海书房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13]同5,〈授乾隆复信〉。
[14]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五,〈勅谕暎咭唎国王〉。
[15]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五,〈勅谕暎咭唎国王〉。
[16] 同上。
[17]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的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3月出版。
[18] 【法】阿兰·佩雷菲持著 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三联书店1993年5月出版。
[19] 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馆编:《故宫珍本丛刋》第661册〈清代南府与昇平署档案〉。海南出版社2001年1月
出版。
[20] 《乾隆安殿本·大佛升殿》〈出版说明〉,第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21] 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下同。见张芝联主编:《中英通史二百周年学朮讨论会论文集》第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22] 当本章行将结束之际,有朋友跟我说,再看看网上有无相关研究。这对我是个提醒,但是,我于电脑,颇为外行,几经周折后,我在不经意间读到了澳洲麦克理大学、署名叶晓青老师的相关大作,这使我对作者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肃然起敬!本想请教,但已来不及了。我对叶晓青老师的不幸辞世深感痛心,并致以由衷敬意!我对考证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 想来您也有相似体会。为了解开清史中的这一迷团,我们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不同的是:我认为先有《四海昇平》剧本【乾隆五十七年】,后有包括为马戈尔尼等人补充改写的改编本。这和您将此戏视为“乾隆为马戈尔尼来访专门编写的朝贡戏剧本” 不同,诚如是,那该剧剧本内的“贴黄” 就难以解释了。
[23]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2册,策4912页。中华书局1980年3月出版。
[24] 李尚英:《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第247页《嘉庆亲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5]<清仁宗实录>卷四十五,下同。
[26] 参见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同安县志》卷三十、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二册第十四章第三节之一《蔡牵领导的海上渔民起义》、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笫四章第三节之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列传四》、《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5261.html
以上是关于四海升平-清前期四帝改戏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海升平-清前期四帝改戏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