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北京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

  • 北京城,孙道临,地理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3 09: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北京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京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


本栏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本文在组稿过程中得到了“科学人生”电视节目组支持 曾涛
引导他走向历史地理研究的是洪煨莲、顾颉刚
曾涛(以下简称“曾”):侯先生,您一生都在研究北京,您第一次见到北京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侯仁之(以下简称“侯”):那是我在中学的最后一年,1931年的初秋,我从南方来到了北京城,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出北京东站,那时东站在前门外的东边。灯火辉煌之中,我看见正阳门的箭楼,雄伟矗立在那儿,雄伟的建筑,深厚的城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32年,侯仁之进入燕京大学学习,此后的70多年中,他一直生活在这片湖光塔影、风景如画的校园中。也许正是从这片校园开始,侯仁之先生开始了他的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生涯。
今天的北京大学所在的这片地方,是与清朝王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著名的园林区,在洪业(洪煨莲)教授的引导下,侯仁之开始了对北京郊区园林区的实地考察,进而扩大到对整个北京地区的开发过程的研究。本科毕业后,侯仁之毕业留校担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助教,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北京的古代遗址。
曾:洪业先生给您的影响是什么呢?
侯:太深刻了。你问这个问题我很高兴,在洪煨莲老师的课上主要是讲史学方法。研究历史,要拿到第一手资料,然后才能做出成果。有一次,他的课,一个学期讲了一半,有一天早上他进来了,一进门儿就给我们做了一个鬼脸,看着我们笑,他把书包放下,回头在黑板上写字,一个一个题目写下来,分配我一个题目,“历史上最爱藏书的是谁?”下一个题目我还记得,“第一个造墨的是谁?”分配完了以后,他说你们到图书馆去查资料,每人都去查。这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学期的一半时间上图书馆找书,按照他讲的这个方法,学会了怎么找第一手资料。我找了三个,最后选了一个,最爱藏书的是明朝胡应麟,学期论文写好了,我就写胡应麟是最爱藏书的人,从他的诗集考证。我老师看了以后给我批了两个字。“佳甚”,好得很。
最重要的影响是他对校园做了深刻地研究。这个校园从哪儿来的,海淀是怎么起来的,所以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北京的兴趣是从研究燕京大学校园、海淀周围园林的开发过程开始。
曾:您当时在燕京大学刚刚毕业以后就留校任教?
侯:对。这段时间对我教育也非常重要。我毕业之后留校,顾颉刚老师把我留校的,让我来研究北京城。他开一门课,叫古迹古物调查实习,每隔两个星期的星期六,他都要把学生带出去到下面参观,什么天坛了,周口店了,还有时候到郊外去,更远的地方,宣化、大同都去过。他不光让学生看书本,更要实际考察。这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引导我走向地理的是顾颉刚的影响,洪煨莲老师是另一方面。
在取保开释的时间里,他写成了《北京金水河考》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也就在这一天清晨,日本宪兵包围并进占了燕京大学,将美籍教员关押到了集中营,校长司徒雷登也被捕,部分教职员工也同时被捕,侯仁之是被捕的最年轻的中国教员。当时,与侯仁之一同关押在牢房中的还有一位青年学生,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孙道临。
曾:我看到您曾经在回忆录里面讲,上世纪40年代被日本宪兵抓走关在监狱里的时候,曾经和孙道临被关在一起?
侯:我是后被捕的,孙道临先被捕。在地下的牢里头,有老师,也有同学。把我抓进去,打开笼子让我钻进去一看,孙道临在里头,我放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哥哥是我介绍送到解放

影响中国历史的24个故事

区的。不久,

三名中国历史女英雄故事

孙道临就被释放了,我被送到日本军事法庭,要去判决,我的罪名是什么?现在想起来真可笑,是“以心传心,抗日反日”,没有实际行动,以心传心。审问我好几次,我就不说。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填空答案

没办法我又在到监狱里呆了半年,判我一年监禁,三年缓刑,可以取保开释。于是找个保人开释我就出来了,半夜回了天津。
我从日本监狱出来之后,没有迁居旅行自由,我干什么?我用一年写成了《北京金水河考》。这本东西我老师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里头还有问题可以继续研究。他也不告诉我不许发表,日本占领期间不能发表,他不这样说。他说你还没搞完,还得继续研究,过几年再说,等日本投降后燕京大学复学,那年暑假我去英国之前发表了,发表在燕京学报上,这件事情对我的教育意义非常大。所以,绝不能虚度时光,一定要做有意义的工作,做学术研究。
抗战胜利以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受教于达比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北京的历史地理,在以后的岁月里,侯仁之将北京的历史地理研究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他主持完成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一项杰出成就,有专家指出,将古代地理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
曾:侯先生,把地理变成历史地理,您是一个首创者,是不是和您在英国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侯:有关系。抗战胜利后,我到英国去留学,师从达比教授,我受他影响很大。他不研究中国,他研究英国、研究英国的历史地理。一个城市不仅仅用名称的改变来说明城市的信息,还必须用它的地理条件,如当时的地理条件下怎么形成的?等等。可是他对北京城没有研究,但他对英国的研究对我大有启发,于是我转过来研究北京城。
北京850多年的建城史在侯仁之先生那里是一部敞开的“大书”
侯仁之先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与北京的城市建设工作,对北京城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北京建城已有850多年了,这850多年的历史在侯先生那里是一部敞开的大书。
曾:对今天的北大、清华和海淀这个地方的研究,几乎延续了您的一生。这个地方的历史重要性究竟是什么?
侯:这个一言难尽。简单说,最早的北京城,莲花池是它的上源,就是现在的北京西站往南、往东一点的地方,原来北京城在那儿。当时北京城最重要之处主要是它是中原和北方来往的关要。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而发展起来的。那时候从中国内地到北方去,走哪条路呢?就是先到今天北京建城850周年的地方,那时现在北京城还没有,从那儿一直向北走,斜向东北,正好走进了苏州街。海淀那个时候太低,往西边就低下去了。沿苏州街贴着高低的边缘一直往北走,出南口。中国“吃早点”的地方就是海淀。所以海淀是原来的北京城和北方塞外关系来往的必经之路。元朝后因为莲花池很小,水源不够,北京城就往东北迁了一点。一直到清朝北京城的发展全部力量都在西郊,以海淀为中心开始。
曾:中轴线也是您非常钟情的一个地方。
侯:中轴线原来没有。元朝时因为莲花池的水源不够,就把城市往东北迁,迁到现在的什刹海。沿现在的什刹海一条轴线下来了。所以后门桥(现在叫万宁桥),最早的名字叫万宁桥,后来叫后门桥,后门已经没有了,拆掉了,这个中心、这条线的确定的确为今天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础。选择现在钟鼓楼所在的地方作为全城的中心,一直向南发展,于是中轴线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准则一直保留到今天,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中轴线。中轴线选定之后北京一直向南发展,明朝往南迁,又加了外城,形成内城、外城两个城,而紫禁城正好在中轴线上。
曾:为什么?
侯:这件事情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最深的起源追溯到很早的时代,《周礼·考工记》讲到过。那还没有统一中国,但是人的思想中,认为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形式。统一者的王朝的所在,应该是什么?四条,左祖右社,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面朝或者面向南方是朝廷,背后是市场。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紫禁城前面,东边太庙,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边社稷坛,即现在的中山公园。所以面南而王的思想和中国的地理关系非常重要。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周礼·考工记》就是这样说的,北京城的设计是从元朝大都城就定下位置,明朝进一步发展,一直保留到今天。
曾:还有一个大家觉得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现在北京这个城市发展不是往南发展,而是往北发展的,是这样的吗?
侯:过去的北京城一直向南发展,封建王朝统治的时候,明朝始建立现在的北京城,先建内城后建外城,天坛、先农坛,这个轴线一直是向南的。这是封建时代面南而王的思想,面向正南,统

英语稿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治天下,不管背后。这一思想是什么时候打破的?是亚运会,这很了不起。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也是向正北发展吧,那儿开阔空旷,人也很少,所以以往一直都向南,现在决定向北发展,这个决定极其重要。因为历史都是向南,面南而王,统治天下,那是封建的思想,现在国际活动要来了,中国要走向世界了,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北京城向北发展了,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北京城的发展史的象征意义太重要了,任何国家都没有。
侯仁之力主保护莲花池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修建北京西客站时,当侯先生听说有一个方案是要放弃莲花池,他坚决反对,并且在夫人的搀扶下,登上了西客站附近的顶楼,观察莲花池的地势,写报告呼吁政府完整地保留莲花池。
曾:最近十年,您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莲花池的保护,其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侯:对北京是怎么来的,争论很大,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有一个地方,叫燕,在河的西边,在那儿发现了古城的遗址。不是蓟,蓟和燕是两个,蓟就在莲花池旁边,蓟没有遗址留下来,因为河水冲得太厉害了。那时,燕是强盛的,过了河吞并了蓟,迁都到蓟,这才叫燕都蓟城,所以北京真正的起源是在蓟,蓟的起源是靠莲花池的水。
曾:这是北京真正的最早的一个起点?
侯:对,真正的起源是蓟,它的来源,必须有水啊,没水不能发展,这就是莲花池的重要意义。所以我建议一定要恢复莲花池。因为那时正要盖北京西站,他们说这是北京的大门,往南可以直通香港。当时因为莲花池水干了。我一个学生管这个事儿,跑来告诉我,我说不行,绝对不能占用莲花池,要保留下来,把你们车站往旁边移一移。我说车站建起来之后,旁边有大的湖泊,而且这个湖泊是历史性的,是一个标志北京城起源的很重要的湖泊,既有历史底蕴,又有自然风光,大门旁边一个大湖,多好啊!后来终于接受意见了。可是修建过程中,西站还没修完,我爬到楼顶一看,他们好多东西堆在莲花池里头,没人恢复它,我又提意见了,一直到前几年,汪光焘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很早就和我有联系了,我说一定要把莲花池保留下来,他做了最后的决断,保留莲花池,重新修了那个后门桥,改为原来的名字万宁桥。这样,一条水系完成了,莲花池出现了。
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侯先生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人们眼中,他是北京的热情宣传者,是北京城的知音,他让历史地理学这门偏僻的学科走向了社会,更多的人因为他领略了北京这座辉煌城市的魅力。
曾:您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对北京这个城市,与别人相比您一定有非常不同的情怀在其中?
侯: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北京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三个里程碑,代表不同时代,不同方向,都在中轴线上,所以中轴线重要就重要在这儿。它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故宫博物院,世界上哪儿有一个城市封建时代帝王的首都建筑如此宏伟?没有第二个。而且紫禁城的设计,左祖右社、面南后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理想实现了,是紫禁城把它化为现实。都想这样做,但都没有做得像北京这样好,这是第一个里程碑,代表了封建时代的北京走向了世界,它的建筑水平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第二个里程碑是天安门广场。新中国成立了,封建时代结束了,新时代开始了。在哪儿举行开国大典?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开辟之后,东西大道也开通了。所以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是第二个里程碑。西是人民大会堂,东是革命历史博物馆,史无前例,哪个国家也没有,现在还在进一步完善,这说明中国已经到了民主时代了。第三个里程碑是奥林匹克中心,当时考虑来考虑去还是选择北边,因为北边空着,什么遗址开始的时候都要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人比较少一点的,奠定基础、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此举行,这说明什么?说明北京进一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三个里程碑,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新中国的和开始走向世界的北京城。
曾:那么在您的心目当中,北京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
侯: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城市,任何城市都不能和中国北京相比。不过,现在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四合院拆得太厉害了,不应该。我对四合院没有研究,但是整个紫禁城保留下来了。在城里,要保护皇城,整个城市保护不了,皇城要保护下来。高楼大厦,这是建筑学的问题,我从地理上做不了什么评论了。
曾:96年的人生,您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的磨炼和波折,您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总结吗?
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这一辈子两次逆水行舟,一次从日本监狱出来三年,在天津;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没有放弃我的学习,没有放弃我的研究,虽然当时不能工作,但我继续坚持我的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能退。
名家档案
侯仁之
地理学家,1911年生,山东武城人。1940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硕士学位。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工商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地质地理系和地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城市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著有《天津聚落之起源》、《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来源:北京日报/2007 年/11 月/12 日/第 019 版理论周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4897.html

以上是关于北京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北京城-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城——侯仁之访谈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407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