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生态环境-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
彭 法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文章来源:《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彭 法(1981— ),男,贵州三穗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摘要:《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环境史研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混出
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以云南为例,对瘴气产生的原因、种类、分布状况、变迁情况及对云南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
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国历史故事
究。通过该书,既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时期云南的生态状况及人们的生态观念,又将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诸多借鉴。
关键词:云南;瘴气;拓荒之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问题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的战略目标。很多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生态环境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生态问题及其研究成为学术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周琼博士一直致力于瘴气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颇有争议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于今年7月推出其新作《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该书的出版是近年来环境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瘴气研究中的拓荒之作,更是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变迁史研究中的开创性成果,必将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以诸多启示。
瘴气是历史上一种在中国南部、西南部及西部边疆地区长期存在,并对这些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瘴气的认识却极为模糊,也不准确,即便是到了现当代,这种状况也依然普遍存在。这种不科学认识的重要表现就是对瘴、瘴区、瘴疠等概念的混用。要深入研究瘴气,必须对以往这种不科学的认识进行澄清。
周琼博士广泛阅读明清实录、方志、诗文集、笔记、奏章、诏令、谕旨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毒理学及医学的有关理论书籍及研究成果后,在扎实的史料基础及前人思考的基础上,对古人及今人对瘴气的模糊认识作了厘清,第一次明确地将瘴、瘴气和瘴疠区分为三个不同前提条件下的概念和层次。作者首次明确将瘴的产生及存在与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考察,认为瘴是“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及生理机能构成危害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地理、气候、生物群落的生存繁殖及各生态要素间发生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等混合产生的自然生态现象中的一种。”(《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第37页。下文所涉该书引文只标注页码。)同时,作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瘴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根据瘴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气体形式的瘴,即瘴气,与液体形式的瘴,即瘴水;根据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可分为热瘴和冷瘴;根据瘴发作的时节及植被生长期的不同,可分为青草、黄梅、新禾、黄茅等瘴;按各地花木开放期及动物活动期可分为香花瘴及鹦鹉瘴、蚂蟥瘴、孔雀瘴、螃蟹瘴、老鸦瘴等。通过对瘴的详细考释,作者对瘴气与瘴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作者认为
中国历史感人精神故事
,瘴气是瘴“以空气、云、雾等气体形式表现和散发出来的,能快速对人体生理机能乃至生命构成直接危害的‘瘴’,是‘瘴’最迅捷、最主要,亦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第69页)但对人体及其生理机能造成危害最大的瘴,则是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含有大量有害病菌和不同毒素的瘴水。瘴疠则是人中瘴气、瘴水后的疾病表现形式,“瘴以气体或液体方式,对人、畜的生理健康机能及生命构成极大危害乃至使其丧失生命为认识特征,以疟疾为主要的病理表现形式,包含闷哑、失聪、背重、浮肿、伤寒等多种病毒性、传染性在内的疾病群。”(第77页)
瘴气在历史上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及西部边疆地区,但云南是瘴气的重灾区。云南历史上瘴气产生及存在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在该书之前,还没有人进行过探究,更未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因此,作者对瘴气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考证后,就以云南为突破口,对瘴气在云南的分布及对云南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
通过该书,作者将清代云南瘴气的真实面貌一一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首先,瘴气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现象,它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作者从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含毒的动植物、普遍存在的毒泉及温泉、丰富的矿藏和云南民族地区的人为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清代云南瘴气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作者以流经云南境内的几条大河即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流域为中心,首次对清代云南瘴气的分布区域作了划分,即清代云南瘴气区可分为滇西和滇西北潞江流域、澜沧江上游的腾越、永昌重瘴区;滇西南澜沧江流域的顺缅、景东重瘴区;滇南澜沧(九龙)江、元江流域的普洱、镇沅、镇南、元江重瘴区;滇东南元江、南盘江流域的临安、开化、广西、广南持久瘴区;滇中、滇东北金沙江的楚雄、元谋、武定、东川、昭通等瘴变区;其他地区如滇西北冷瘴区、滇黔交界处的局部瘴区等七大瘴气区。
作者通过对清代云南瘴气分布区域的划分及与清以前云南瘴气的分布进行比较,从云南民族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代云南瘴气区域变迁图,认为“清代云南瘴区的分布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便是清代的前、后期也有不同”。(第210页)对于这种巨大的变化,作者在深入思考及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从生态变迁的角度,首次全面地对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导致云南瘴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代云南人口的迅猛增长;二是清代云南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包括土地的大量垦殖、高产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山地农业民族的刀耕火种及水利工程的修护;三是清代云南矿业经济的发展,其中主要是金属矿冶经济和盐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论述,作者最后得出了瘴气与复杂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生态环境的变迁不仅使云南生态灾难频发,也使很多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条件消失,瘴气产生及存在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基础丧失,从根本上促使瘴气在云南生态环境变迁剧烈的地区迅速消退。
读到这里,令人毛骨悚然的瘴气分布在清代云南经济开发深入地区的变迁不得不引发我们无尽的深思:瘴气的存在,是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未受到破坏为前提,而瘴气的变迁直至消失,虽然是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却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很多地区的瘴气是消失了,但这些地区也不适宜人居住了,真可谓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作者从中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使读者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清代云南生态变迁中的矛盾现象,作者在研读大量史料及田野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从清代云南生态变迁的整体局势来看,是分区域、分程度发生的过程。瘴域的变迁也就有了区域性,瘴域的消失和变化也是集中在生态变迁严重的地区。但也应当看到,即便是一些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迁的区域中,在偏僻的深山区,生态环境依旧保持在良好状态中;在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地区,出现了蒙昧的生态觉醒和生态保护行为。”(第407页)由此,我们通过瘴气的变迁,看到了清代云南生态变迁的曲折复杂过程。正是由于时人在与瘴气及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蒙昧的生态觉醒和生态保护行为”,加上云南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云南很多地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才逐渐得到了恢复。这也是云南现在能够成为旅游圣地及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的重要原因。
瘴气在云南的长期存在,对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政治上,瘴气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及官僚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官员都不愿意到瘴区任职,中央王朝不得不大量任用当地臣服的民族首领来进行统治,这便是中央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制,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实施土司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那些到瘴区任职的官员,中央王朝规定了对瘴区官员任职升用、奖赏及封恤的专门政策。“瘴缺职”的出现,便是瘴气对云南民族地区官僚制度影响的重要表现。此外,瘴气还对云南民族地区的城池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便是因瘴气很多城池不得不迁移或变更城址和驻地。经济上表现在影响了云南的农业、屯垦、矿业开发的进行、交通运输及驿站的设立等。军事上影响了中央王朝对瘴区的军事征伐及戍守,从清末滇越、滇缅边界争端及边疆危机中瘴气对清军造成的伤亡便可见一斑。作者还注意到,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其民族格局的形成也受到了瘴气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生产力较落后,在与汉族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不得不向汉族人望而生畏的瘴区迁移,这样就形成了汉族多居住于瘴气稀少或无瘴气的坝区盆地,或靠近坝区的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山区,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则聚居于瘴气密布的深山密林区和炎热潮湿的河谷区的民族格局。此外,作者还关注了瘴气对云南的法制建设、社会心理及文化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另外,作者还首次系统地对瘴气的引申含义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瘴气在历史上曾成为边疆蛮夷等具有民族歧视色彩,蛮荒僻远、不毛之地、贫穷落后、发配之地、死亡之乡等具有地域偏见、经济歧视、法律惩罚,以及暴政和苛捐杂税等政治压迫的代称。
通览全书,我们会发现,虽然该书只局限云南,但瘴气的真实面目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前。将该书称为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就是因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学者将瘴气如此全面、晰和系统地介绍给我们。作者首次将瘴气与态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多创新的结论,这是作者的又一贡献。我们待,作者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整个瘴气史究的体系,将历史时期中国瘴气的全貌勾勒来。当然,这对作者来说,太过于苛刻,因为这工程实在太巨大。所以我们也期望,该书能在术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学者在此础上,投身到瘴气及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中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休戚与共。研究态环境史,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生存与永续发提供借鉴。党的十七大指出,为了推动环境友型社会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的和谐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活
中国历史中关于旅游的故事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一定要“建设生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状况一清醒的认识,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对史时期的生态文明观念予以关注,以史为鉴,们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并终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一个侧面了解到历史时期的生态状况、人们的态观念,从这个意义说,该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4567.html
以上是关于生态环境-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生态环境-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