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研究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

  • 研究员,中国近代史,明清,近代史研究所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5 09: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研究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研究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

本文是根据2003年5至7月的网络资料,对我国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的调研报告。此次调研,共搜集了台港澳地区近150个机构、500余人的资料,重点在掌握三地清史研究人员的人数、分布、职称、学历、研究领域等情况。我们在调研中,比较重视的是被调查者现有的研究水平和成果。我们所确定的“清史研究人员”,是指各单位在职、专任并有一定清史研究成果的人员①。有的被调查对象的研究领域虽然涉及清史,但如果没有相关成果,则不被列为清史研究人员。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台港澳地区有着一支实力很强的清史研究队伍,某些方面的成就相当引人瞩目。但是,三地的研究力量并不平衡,台湾地区的清史研究力量最强,港澳地区的力量相对较弱,澳门地区的6所高校② 甚至均未见设历史系,故本文从略。
一、香港地区的清史研究力量
香港地区的史学研究,大致可分成世界史、断代史和专题史3个方向,清史研究在本地区较受重视。研究者往往不囿于历史本身,注重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察当地及华南地区的市民、饮食、商业、信仰等诸多领域,研究注重综合交叉,体现了香港学者强调的“比较史学”和“公众史学”的特点。
香港目前约有各类高校14所③,该地区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这3所设有历史研究机构的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由原新亚、崇基、联合3所书院合并建成。该校历史系现有清史研究人员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4人皆有博士学位。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前身是创立于1960年的香港浸会学院史地系,1978年独立。该系有清史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助教授1人。9人皆有博士学位。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于1988年,主要致力于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该中心目前有清史研究人员5人,其中博士3人,博士在读2人。
总体看来,上述3所院校,以香港浸会大会历史系的清史研究力量最强,该系有81.8%的人员从事清史研究,而且职称、学历都较高,研究侧重近代思想和社会史研究。
二、台湾地区的清史研究力量
和港澳地区相比,台湾地区的清史研究力量表现出了很强的实力,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诸方面,台湾地区都有明显的优势。
(一)清史研究机构
台湾目前约有各类院校150余所,其中20所设有历史系和历史研究所,此外,还有中研院(有11个人文社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④。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26个单位。
公立院校: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南投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嘉义大学史地学系。
私立院校:东吴大学历史学系、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佛光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中研院:史语所、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民族学研究所、文哲研究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以上单位,性质背景不一。其中公立院校13个,公立科研机构6个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名言

,私立院校7个。如果把这些机构按成立先后排列,则20年代3个,40年代1个,50年代2个,60年代5个,70年代1个,80年代3个,90年代6个,2000年以后的4个,大体建立于6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
上列各机构,虽然都有清史研究人员,但并非所有单位都以清史为研究和发展重点。综合实力较强、或在某些研究领域具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单位。
中研院史语所。现有专任研究人员54人(网站发布实际人数为60人),分4个学术组、9个专题研究室和6个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评价

工作室。其中历史学术组和国家与社会、文化思想史、法律史、礼俗宗教、生命医疗史等专题研究室以及明清档案等实验室,都把清史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涵盖清代政治军事史、社会史、文化史、法律史、学术思想史、科技史、经济史以及档案文献整理等。特别在清代社会史研究和明清档案整理方面,成就突出。
中研院近代史所。1955年成立筹备处,1965年正式设所。现有专任研究人员43人,分一般近代史组、政治外交史组、社会经济史组、文化思想史组4个组。主要研究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迁。目前注重近代国家的塑造、物质生活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近代中国与世界、近代知识体系的转型、近代性别史等专题的研究。已出版专书86种、集刊36期、史料丛刊47种、口述历史访问记录79种等。
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1年成立,乃多学科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所。现分历史与思想、社会研究、政治、经济、法律5个组。其中第1组“历史与思想”组现有专任研究人员12人,以中国海洋发展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台湾社会经济史、华侨史为研究重点。
中研院文哲研究所。1988年成立筹备处,2002年正式成立研究所。现有专任研究人员25人,分文学、哲学、经学3个研究群,并设有明清词曲、近现代文学、当代儒学、清代经学4个研究室。分别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近现代文学、中国哲学与比较文学以及经学的研究工作。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1988年成立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成立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现有专任研究人员18人,分社会经济史、殖民地史、族群史、文化史4个研究群。主要研究清代及日治时期台湾的农垦社会、商业传统、殖民文化、族群、民间信仰、医疗、妇女史等。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1945年改为历史系。1957年正式成立历史学研究所。收藏有丰富珍贵的台湾史资料,是较早从事台湾史研究的机构。现有专任师资28人,研究领域较全面,许多人都有清史研究论著发表。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学系,1962年历史学系独立,1970年成立历史研究所。现有专任师资27人,研究及教学重心偏重于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经济史。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67年设系,1976年设所。现有专任师资20人,以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外关系史、台湾史、中国政制史等为研究重心。
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69年设系,1972年设所。现有专任师资24人。该系所自创办以来,即注重台湾史研究,是早期研究台湾史的中心之一。
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69年设系,1981年设所。现有专任师资18人,分成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外关系史暨世界史、思想史及史学史、台湾史4个学群。
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84年成立,现有专任师资10人,研究侧重思想文化史与科学技术史两个领域。办有《中国科学史通讯》、已发行17期,清代科技研究较有特色。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91年成立,现有专任师资15人,以中古史研究为重点,在明清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也有较强的研究力量。
南投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96年成立,现有专任师资8人,研究侧重中国海洋发展史、海外华人史、台湾社会文化史、中国社会文化史、中国经济史(明清-近代)及近代西方文明史等6大领域。目前,与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台湾大学等单位合作,加强中国海洋发展史的教学与研究,办有《暨南史学》年刊。
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0年正式成立。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发起组建,从事清代思想(含经学)、文学、语文学、史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办有《清代学术研究通讯》、《清代学术论丛》等刊物,每两年召开一次清代学术研讨会,迄今已办六届,其中两届为国际性会议。是台湾地区目前为数不多的以清史为研究主向的学术机构,但目前处于草创阶段,无编制经费。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966年成立,现有专任师资15人,研究侧重台湾史、科技史、中外关系史。办有《淡江史学》年刊,并先后举办了“中国近代政治与宗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1986)、“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思想与文物交流”(1989)、“中国政治与宗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1990)、“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衣食、经济与垦拓”(1994)等学术会议。
(二)清史研究人员
1. 机构分布。上列26个单位,共有专职研究人员452人,经过我们的筛选,共统计出清史研究人员186人⑤,占人员总数的41.1%,这一比例是相当高的,如果加上退休人员,则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当在200人以上。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中研院史语所15人,中研院近代史所36人,中研院台湾史所筹备处17人,中研院民族学所3人,中研院文哲所7人,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所6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3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5人,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10人,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7人,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6人,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3人,“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2人,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1人,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4人,东华大学历史学系5人,南投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5人,台北大学历史学系3人,嘉义大学史地学系2人,东吴大学历史学系5人,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2人,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7人,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3人,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5人,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5人,佛光大学历史学研究所4人。
如果进一步统计清史研究人员在各自单位所占的比例,则26个单位的情况如下:
中研院台湾史所筹备处94%,中研院近史所84%,佛光大学67%,东华大学63%,暨南大学63%,逢甲大学60%,台湾师范大学56%,中兴大学56%,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50%,“中央”大学50%,淡江大学47%,台湾大学46%,东吴大学36%,新竹清华大学33%,成功大学29%,辅仁大学29%,文哲研究所28%,政治大学27%,中正大学27%,东海大学25%,史语所25%,中国文化大学25%,台北大学23%,嘉义大学17%,民族学研究所12%。
从上列数字来看,以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的比例最高,达94%,这主要是因为该所以台湾

《中国历史故事》内容介绍

为研究对象,而清代则是台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外,比例超过(包含)50%的还有中研院近代史所、佛光大学、东华大学、南投暨南大学、逢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大学。⑥
2. 学位结构。学位是了解一支研究队伍学术训练、研究视野和风格情况的重要指标。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台湾地区的清史研究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在184名已知具体学历情况的人员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0人,获硕士学位的有26人,获学士学位的有3人。此外,有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人博士班进修。博士比例高达81.5%。
如果按职称群考察,则研究员中有博士学位的占70%,教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74%;副研究员有博士学位的占92%,副教授有博士学位的占84%;助研究员有博士学位的占95%,助理教授有博士学位的占100%。这组数据显示,台湾清史研究的新生人员,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比例越来越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欧美、日本院校获得博、硕士学位。以博士学位为例,毕业于台湾院校的71人,美国43人,英国6人,法国4人,德国1人,加拿大1人,澳大利亚1人,日本18人,香港1人,大陆1人,岛内岛外比例为71∶76,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在台湾之外获得博士学位的,这种学术经历和训练,使得台湾的清史研究更易于借鉴吸收世界史学方法和成果。
3. 职称结构⑦。我们从两个层面考察了台湾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职称结构,一是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内部职称结构,一是各单位清史人员在本单位各级职称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各单位清史研究力量的现状和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考察清史研究人员对各单位学术研究的影响。
(1)中研院。中研院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职称情况如下:
史语所: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2人,助研究员4人。
近代史所: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12人,助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2人。
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究员6人,研究助理3人。
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
文哲研究所: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究员3人。
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
从上列数字来看,中研院6个单位中,近代史所和台湾史所筹备处高级职称人员较多,各级职称比例比较均衡,梯队结构较好。
中研院各单位各级职称中清史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如下:
史语所:研究员占29%,副研究员占22%,助研究员33%。
近代史所:研究员占88%,副研究员占86%,助研究员80%,助理研究员67%。
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占100%,副研究员占100%,助研究员占86%,研究助理占100%。
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占40%,副研究员占9%。
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占13%,副研究员43%,助研究员占33%。
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所历史与思想组:研究员占50%,副研究员占100%。
上列数字显示,台湾史所筹备处和近代史所的清史研究人员在各级职称中都占较高比例。
(2)公立院校。台湾公立院校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职称情况如下:

中国历史故事之一

台湾大学:教授9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
中兴大学: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成功大学:教授3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讲师1人。
政治大学:教授3人,副教授3人。
新竹清华大学:教授3人。
“中央”大学:教授1人,副教授1人。
中山大学:副教授1人。
高雄中正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
东华大学: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2人。
南投暨南大学: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
台北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1人。
嘉义大学:副教授2人。
上列数字显示,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中兴大学的清史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最多,所占比例也较高,教授分别为66.6%,69.2%,70%,副教授分别为26.7%,23%,20%,但低职称人数较少。
台湾公立院校各级职称中清史研究人员所占比例:
台湾大学:教授占64.2%,副教授占37.5%,助理教授占20%。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占83.3%,副教授占50%,讲师占25%。
中兴大学:教授占50%,副教授占100%,讲师占50%。
成功大学:教授占27.3%,副教授占28.6%,助理教授占33.3%,讲师占100%。
政治大学:教授占42.9%,副教授占37.5%。
清华大学:教授占33.3%。
“中央”大学:教授占33.3%,副教授占100%。
高雄中山大学:副教授占100%。
中正大学:教授占50%,副教授占12.5%,助理教授占33.3%。
东华大学:教授占100%,副教授占66.7%,助理教授占50%。
南投暨南大学:教授占100%,副教授占75%,助理教授占33.3%。
台北大学:教授占100%,副教授占50%。
嘉义大学:副教授占33.3%。
上列数字显示,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中兴大学,东华大学,暨南大学,台北大学各校高级职称人员都比较重视清史研究。
(3)私立院校。台湾私立院校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职称情况如下:
东吴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2人。
东海大学:教授1人,副教授1人。
淡江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人。
逢甲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1人,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
辅仁大学: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
佛光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2人。
台湾私立院校各级职称清史研究人员所占比例:
东吴大学:教授占33.3%,副教授占16.7%,助理教授占100%。
东海大学:教授占100%,副教授占25%。
淡江大学:教授占50%,副教授占44.4%,助理教授占100%。
逢甲大学:教授占66.7%,副教授占50%。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占33.3%,副教授占11.1%,讲师占100%。
辅仁大学:教授占16.7%,副教授占42.9%,助理教授占25%。
佛光大学:教授占66.7%,副教授占100%。
上列数字显示,私立院校中,逢甲大学、佛光大学高级职称人员中从事清史研究的比例相对较高。
总体看来,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高,低级职称人数较少。其中研究员、教授84人,占总人数的45.2%。副研究员、副教授62人,占总人数的33.3%。助理教授、助研究员31人,占总人数的16.7%。讲师、助理研究员6人,占总人数的0.32%,助教、研究助理3人,占总人数的0.16%。这一方面反映了台湾目前清史研究较强的研究实力,但也暴露了后备力量有待加强。
4. 研究领域。台湾清史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大致可分成清史、台湾史、政治法律、经济、思想人物、文化艺术、社会、学术教育、科技、军事、中外关系、医疗、华侨、边疆及历史地理这1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清史”是指研究涉及多个专题,“台湾史”是指研究台湾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历史),我们根据研究人员的论著,统计了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凡被计入从事综合性“清史”研究的人员,不再列入各专题统计。台湾从事综合性清史研究人员并不多,只占8%,大多人都以专题研究为主。其中:
台湾史,63人,24%。经济,36人,14%。社会,35人,14%。思想人物,27人,11%。学术教育,22人,9%。政治法律,12人,5%。中外关系,12人,5%。科技,8人,3%。医疗,8人,3%。文化艺术,7人,3%。军事,5人,2%。华侨,5人,2%。边疆及历史地理,5人,2%。
这些数据显示,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台湾史、经济、社会、思想人物、学术教育等研究领域。
如果按所涉领域的多少来考察各单位的研究广度,则涉及10个领域的有台湾师范大学;涉及9个领域的有中研院史语所、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大学;涉及8个领域的有中研院台湾史所筹备处、中兴大学;涉及5个领域的有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成功大学、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涉及4个领域的有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佛光大学;涉及3个领域的有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文哲研究所、清华大学、中正大学、辅仁大学;涉及2个领域的,台北大学、嘉义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涉及1个领域的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
三、台湾清史研究队伍的几个值得关注之处
1. 注重学术研究群的合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台湾学者比较重视多学科、跨单位的合作研究。无论是中研院或是各公私院校,他们都会就某一专题,邀集单位内外有共同兴趣的学者,以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方式,组成各种研究群开展研究。如中研院近史所规定,该所编制内研究人员可以就适当研究主题,邀集所内外(含院外)有相关兴趣的学者5人以上(以该所编制内研究人员占全体半数以上为原则),筹设研究群。学术研究群设召集人1名,由本所研究人员担任。召集人向本所学术发展委员会提出规划书,经过学术发展委员会议决后设立。每一研究群于每一年度内,由所方统筹资助新台币5万元整,作为学术活动的基本费用。如需其它学术活动费用,也可向学术发展委员会提出申请。显然,这种研究方式能充分地调配研究资源,形成人才的最佳组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合理性。
目前,史语所、近代史所、台湾史所筹备处等单位都有各类研究群,此外,还有跨单位的学术研究群如“明清研究会”。该会成立于1995年,是中研院内8个所(史语所、近代史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文哲所、台湾史所、民族所、社会所)对明清研究有共同兴趣的研究人员所自发组成的一个多学科的定期研讨会,主旨在联合院内所有从事明清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宗教、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形成一个定期交换意见、讨论心得、分享成果并邀请海内外访问学者交流联系的一个团体。此外,台湾的公私院校,也积极邀请客座教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这种跨单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式,对台湾的清史研究有着积极影响,这是值得大陆史学界借鉴的。
2. 注重社会史研究。台湾学者和国际史学界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比较注重借鉴吸收当今最新的史学理论、方法和成果,并将其运用到研究中。反映在清史研究中,台湾学者敢于运用近代欧美人类学、社会学等各种理论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展深化清史研究,在传统视野之外,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医疗史、华侨史、生活史等。这些新领域的拓展,以及台湾学者以多角度、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极大深化了人们对清代历史的认识,也促成了目前台湾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无论是中研院还是各类公私院校,都把台湾史当作学科建设的重点。
中研院在1986年,结合史语所、民族学所、近代史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所4所的资源,筹划台湾史田野研究计划,并于1988年4月设立“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中研院成立“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并组成社会经济史、殖民地史、族群史、文化史4个研究群。此外,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等公私立大学的历史系,也都把台湾史的教学研究定为今后发展的重点,除成立台湾史教研室外,并已规划了各类“台湾史学程”,这些活动,得到了台湾当局和各种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目前,正在进行多项台湾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计划。
3. 注重档案史料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台湾学者比较注重档案史料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中研院史语所在明清档案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所收藏原属清朝“内阁大库档案”各类文书约31万件,包括诏令、题奏、移会、贺表、实录稿本、各种黄册、簿册以及试题、试卷等,是研究明清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法律的珍贵史料。至1975年,该所共整理刊印成《明清史料》10编与《明清档案存真选辑》3辑,选录文件8千多件。目前正在进行“内阁大库明清档案整理计划”,已完成档案登录155000多件,撰写提要98000多件,扫描档案38000余件,出版《明清档案》370册,共约5万件。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中研院在1984年7月1日,启动了一个大型档案数字化整理工程——“汉籍全文数据库”,计划挑选经、史、子、集及包含宗教、医疗等内容的重要典籍,建立全文数据库,学者可以按照多种检索手段搜寻所需文献。目前有史语所汉籍小组、语言所文献语料库研究室、信息所词库小组、文献处理实验室、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史籍自动化室、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已经建成开放使用“台湾土著语言数据库”,“台湾日据时代户籍数据库”,“清代竹堑地区土地申告书数据库”、台湾方志、台湾档案、新清史—本纪、近现代中国史事日志等数据库,并在不断扩大。“汉籍全文数据库”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文古籍数据库之一,数据整理严谨,合计字数一亿三千四百万字,并以每年至少1千万字的速率增入。该数据库的建立,极大便利了包括清史在内的历史研究。
注释:
①有1本清史专著或2篇以上清史研究论文。
②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Asia International Open University)、澳门理工学院(Macao Polytechnio Institute)、旅游学院(Institute for Tourism Studies)、Inter-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cao。
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香港分校、伯克莱大学香港分校、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香港树仁学院(Hong Kong Shu Yan College)、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珠海书院(Chu Hai College)、能仁书院(Hong Kong Buddhist College)。
④此外,尚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史馆等单位,但由于这些机构的网站或是信息有限,或是无法登录,故台湾地区调研主要以公私院校和中研院为主。
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研院近代史所张力、许雪姬,台湾大学历史系刘翠溶、黄富三,中国文化大学李纪祥同时也为东华大学、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佛光大学专职研究人员,所以台湾地区实际清史研究人员应为186人。
⑥因无法掌握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确切人数,故未计入统计。
⑦台湾地区技术职称按照科研机构和高校两个系列,大致各分成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或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助教5级。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3329.html

以上是关于研究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研究员-王江/颜军: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02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