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东北历史-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

  • 东北历史,乾隆,大运河,长江,光绪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5 19: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东北历史-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东北历史-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


原刊《中国农史》2014年第2期
【内容提要】 南北绵亘三千余里的运河作为漕粮运输的主干水路,其重要性自不可言。然在这引人注目的大动脉之下却有着诸多的微小水路运输网,却常常被忽略,但它们又是构成整体漕河运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支流湖塘,漕粮就无法被运进主干水路,漕运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本文在进一步精确探讨漕河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段历来被忽视的水路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以求充分展现一幅完整的漕运河道图。
【关 键 词】运河/漕路/漕粮/漕仓the Grand Canal/the grain tribute rivers/the tribute grains/the riparian warehouses
大运河是我国人工所凿的第一大河,北起通州,向南先后“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①计长共约3500余里,这条大运河便是清代八省漕粮运抵京通各仓的主干漕路。但由于不是所有纳漕州县都在交通便利的运河旁,因此大多数州县的漕粮在进入大运河(或主干水路②)之前须运行一段距离远近不等的水程,而这些漕粮入运(包括入江)前所行水路与大运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漕运水路。然而在史料典籍中不但对漕粮入运前的这些水路没有记载,甚至关于漕运河道的有些记载是“间有脱误,未能详悉”。③而在今人的研究中——就笔者目力所及,至今还没有出现全面考察和探讨整个漕运河道的成果④。为了弥补研究中的些许空白,纠正档案文献记载中的一些错误,本文在进一步精确考察运河水路及上江漕路的基础上拟对漕粮入运入江前的这一段历来被忽视的水路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以求准确而详备地展现完整的清代漕运水路图。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整个漕运河道大致分为六大漕运河道区,即浙江漕河、江苏漕河、上江漕河、山东漕河、河南漕河和京津漕河(南运河)⑤。将这六部分连接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清代漕粮运输路线图。
一、浙江漕河:漕道南起“杭、嘉、湖”
有漕八省中,浙江省是漕粮“大户”之一,也是漕粮行程最远的省份。清代浙省下辖十府,其中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府有漕粮之责。由南迄北,浙省省会杭州府则是大运河的起点,从杭州府开始至江浙交界之吴江这一段运河系浙江漕粮北上的第一程主干水路,在《钦定户部漕运全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从杭州府起,出北郭务至谢村,“又过北陆桥,入石门,过松老抵高新桥”,“绕石门城南转东北,至小阳桥”,“北至皂林驿”,“过永新入秀水界。自赵桥镇至陆门镇”,“又北由嘉兴府城西转而北出杉青闸,至王江泾镇”,“又北过平王镇入江南境”。⑥浙江省杭、嘉、湖三府漕粮在各自的水次漕仓受兑后就近进入大运河,会合后的漕船即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北上。而在进入大运河会合前,漕粮(或漕船)是通过哪些水道进入大运河的?不仅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而且学术界也没有相关研究。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每个有漕州县的水路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
杭州府下辖九县,即海宁、新城、于潜、昌化、富阳、余杭、临安、钱塘、仁和等九县。海宁县漕仓在长安镇运河西岸东关,在此受兑漕粮后漕船便由庄婆堰北达石门县,以会于运河。⑦新城、于潜、昌化、富阳等四县漕仓在杭州府湖墅地方,⑧即府城南自武林门至北新关一带,而这一带紧邻上塘、下塘和新河三塘河,⑨是商旅运货的必经之地,也非常便于漕粮的运输和漕船的通行,这四县的漕船也最早从这里开始起锚。余杭县漕仓有二:一在县治东3里的东关外;一在县东12里城西桥之东的塘河边。两处皆紧邻水道,易于漕粮运输。⑩余杭县境内除本县漕仓外,还设有临安县漕仓一处,在余杭县治东15里(一说10里,宣统《临安县志》)的仓前(镇)地方,(11)此地离临安县治约50里,因此临安县各花户须先肩挑陆行或用竹筏、小舟等由苕溪东行将漕粮运至漕仓所在的仓前(镇)交兑。(12)余杭、临安二县的漕船受兑后经塘河东行45里至杭州府北之运河。(13)钱塘县漕仓在北新桥南,西塘河西岸,(14)仁和县漕仓则与钱塘漕仓隔岸相对,在西塘河东岸,(15)两县漕粮受兑后就近入西塘河。最后府属各州县漕粮在水次仓受兑上船后,漕船便按规定次序从城北“武林驿开行,历湖州府德清县境,东过北陆桥”,入石门界。然后“绕石门城南,转东北至小高阳桥,东过石门塘北,至皂林,过永新,入秀水界”,(16)然后从赵墙铺至陡门镇,“经嘉兴府城西,绕北出杉青关,会嘉兴府粮船至王家泾”,“东过莺脰湖,湖州府粮船入焉,又东北会于吴江县之北塘河。”(17)
嘉兴府在省城东北,下辖七县。其中石门、桐乡、秀水和嘉兴四县紧邻运河,其仓均在运河旁。(18)石门县漕船自运河东皂林驿漕仓受兑后开行,沿运河北行40里至桐乡县皂林镇,此处是桐乡县漕粮受兑地,并与装载桐乡县漕粮的漕船于此会合北上,再行40里至嘉兴府西水驿,与嘉兴、秀水二县漕船在府城之通越门会合,然后再行5里至杉青闸。其余海盐、平湖、嘉善等三县漕仓离运河较远,海盐县漕仓在西关,平湖县漕仓在县西水次;嘉善县漕仓在县城西200步地方,所以此三县漕船开行后,各自就近从水路进入运河。(19)海盐县漕船在水次受兑后沿招宝塘西行至尚胥桥,转而北行50里达海盐塘(又称横塘),入鸳鸯湖,循府城迤北过北丽桥,至杉青关。(20)平湖县漕船从水次仓出发,沿汉塘西行50里,过双溪桥入鸳鸯湖,循府城城河出北丽桥,至杉青关。(21)嘉善县漕船从县西水次开行后,循东郭湖塘(《重修嘉善县志》中称为冬瓜湖)入相家湖,西行至府治城北之北丽桥,出杉青闸。(22)最后,七县漕粮于杉青闸会合,行15里至金桥铺,再行15里至苏州府吴江县界之王江泾,又行30里至平望驿。(23)
湖州府纳漕州县有六个,漕粮数额共22万石。其中,徳清漕仓在县南三里,武康仓在县西30步,长兴漕仓在县东门外,安吉仓在梅溪乡渎口,而乌程、归安二县漕仓俱在湖州府城南门内。安吉、长兴两县漕粮循苕溪东行,绕郡城东南稍折入碧浪湖,东行与乌程、归安二县漕船会合出迎春门,东行驶入东塘,沿塘东行70里过南浔,至江苏平望驿。(24)武康县漕船经余英溪,东行至沙港,东北折入阜溪,沿阜溪过湖州府之安定门,入霅溪,东行出迎春门,循东塘东行至平望驿。(25)德清漕船自县南漕船开行后,沿余不溪东行入塘(又作唐)棲河,行5里过武林渡,入下塘河,西行入石门县界,入嘉兴府运河。(26)湖州府漕船从府城东开船后,行70里至南浔镇,“镇之东栅外即苏州府吴江县曹村,自曹村十里至震泽巡司,八里至双杨桥,十八里至梅堰,十二里至平望驿,二十里至八尺,二十里至吴江县松陵驿,二十里至长洲县尹山桥,二十里至苏州府盘门,三里至胥门姑苏驿。”(27)“经苏州府城东鲇鱼口”,北至枫桥,“由射渎经浒墅关,过常州、镇江二府浮于江,入运河”。(28)
总的来说,浙省三府漕粮,从最南端杭州府开始出发,然后“出临安、余杭,经德清、海宁、石门、桐乡、嘉兴以达于江南吴江县。”然后进入江苏漕河丹徒运河段。(29)
二、江苏漕河:江南六省的漕运枢纽
官书或其他相关文献将江苏省境内的漕河分为五个部分,即瓜仪运河、丹阳运河、苏州运河、高宝运河和淮安运河,这种区分主要以大运河为其记载主体,缺乏对大运河这一主体运道之外水路的旁及和记录,使我们对漕粮运道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粗线条上,无法把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漕运路线图展现出来,更无法洞悉为漕粮运输带来便利条件的江南错综复杂的水路这一历史信息。为了还原这些缺失的历史信息,下文试作补缺。
本部分将江苏漕河以黄淮交汇之地的清口为分界点,大致分为清口之南的里运河、江南运河以及清口以北的一段运河三部分。其中江苏漕河北段,即清口以北的中河以及清口以南的高宝运河是江南漕粮的必经之道,高宝以南的瓜仪运河是“江安等诸府州县及湖广江西二省通江入运总会之要路。”(30)最南端的丹徒运河,则主要是苏松粮道辖下州县和浙江全省漕船的航行要道。浙江漕船至两省交界处的吴江县进入丹徒运河,并与苏松常三府漕船会合,直趋扬州。
(一)清口以南漕河
清口以南的漕河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江淮之间的里运河及长江以南的丹阳运河,系苏南各府以及浙江全省漕船必经之要道。对苏南各府州县来说,当漕粮装船后即“由各州县水次开行”,“自吴江县西北塘河西行,至苏州府城阊门,松江府太仓州粮船由娄江来会。新浒墅关北行,会常州、镇江二府粮船,至京口闸渡江,北入瓜洲运口。”(31)这是苏南各府州县漕粮所经由的大致路线。苏南各府属州县漕船从各自的漕仓到入丹阳运河这一段水路的具体情况如下。
松江府属之上海、南汇和川沙厅漕船由黄浦西行入泖湖至青浦县之北大盈浦。(32)青浦县则就近入大盈浦。(33)华亭县为府治所在,其漕仓在西郊跨塘桥之内,秀州塘之南,(34)其漕船则由黄浦入金山之横潦泾,与娄、奉贤和金山三县(三县漕仓皆在金山县朱泾镇水次)漕粮会合西北行入青浦县之北大盈浦。(35)于青

中国历史农民起名故事书

浦县北大盈浦会合的松江府漕船沿吴淞江西行入娄江,过昆山县南门,与太仓州漕船于此处会合。然后西行至沙湖堤与和塘,过永康、永庆和永宁三桥至苏州府娄门,行10里达于阊门,西北行30里到浒墅关,行15里到望亭,(36)北行50里过无锡县城南转西北行10里至高桥,于此入无锡运河。(37)
苏州府之昆山、新阳二县漕船从县城水次出发,西行20里至巴城巡司,(38)“十里至唯亭,又三十里至府城娄门,又十里至阊门。”常熟、昭文二县漕船则从县城出发后需行50里至吴塔,再行20里至长洲县之治长泾,又10里为漕湖,又10里至望亭。望亭北为常州府无锡县。北行20里达新安,向北30里经县城南,引而西北行10里至高桥。
常州府之江阴县漕粮自县南10里经蔡泾闸(又称南闸、下闸),沿芙蓉湖南行27里至青阳镇,入五泻河(芙蓉湖下流)南行30里,出高桥入江南运河。无锡、金匮两县漕粮原多从绕城之西城河通行,后因城西水急,粮船改从城东的东城河行走。(39)粮艘从北水门东行出北门桥,又抱城南经东门桥,又南转西至南水门外,过墖桥,下南门塘,入运河。(40)引而北10余里至高桥,又北20里为洛社,又北20里达武进之横林镇,又引而东北十里迳戚墅堰,10里迳丁堰,20里达常州府城。(41)宜兴县漕粮自县北门三里桥行50里至钟溪,过五洞桥入常州府南运河。(42)
镇江府溧阳县漕仓在县城南门外,收兑漕粮后漕船从漕仓后开船东行10里至渡济桥,(43)由氿湖绕宜兴、荆溪,出西蠡河,至东关口会宜兴、荆溪漕船入运河北行。金坛县运河自荆城港出珥渎河至七里桥,又北10里至县城南,40里直达新丰,又27里至丹徒镇,又引而西北达镇江府,又稍迤东北5里出京口闸,涉大江,入瓜洲口,北行25里至三汊河口,为瓜仪运河。
江宁府上元、江宁二县漕仓在南京观音门外靠近大江,便于收兑,因此漕船可以循直渎入长江,(44)北行过江而至六合县瓜步镇,与江浦、六合两县运船在此会合,然后向北开行10里至礬山,35里至青山。句容县运漕船自龙潭渡江,会于扬州府仪征县治,又东行72里出三汊河口入运河。
泰州漕仓有两座,即西仓和凤米仓,西仓在州治北门外社稷坛东,凤米仓在州治北门外西浦。其中凤米仓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东台设县后才开始作为东台县收兑漕粮的仓廒。泰州漕船自受兑后皆由茱萸湾(湾头)出入,即漕船受兑后行60里至宜林地方,行50里至(扬州)府城东门,又北15里迳茱萸湾后由仙女庙镇东出口至外河,入高宝运河。(45)
泗州之天长县本属皖省管辖,但其地理位置与苏北州县交错,且与运河相近,因此其漕船一般不需等待皖省漕船同行,而是受兑漕粮后即就近入高宝运河。这些漕船顺天长县运粮河北行,过护城桥及了口镇至大王庙口停泊,然后至高邮湖抵高邮境,再进入高宝运河,水道约长200余里。(46)而兴化县漕船自西出通湖闸口过高邮州北20里,再转向东北行25里直达清水潭,又北行15里至六漫闸,又东北行20里直抵界首驿,又东北行20里至汜光湖口,又稍转

中国历史上降半旗的故事

东北再折而西北共行45里至宝应县,又折而西北行20里为黄浦双闸,在此处入淮安府山阳县境。又西北行10里过泾河闸,再行10里过平河桥,又折而东北行50里直达杨家庙,再行10里达淮安府,在淮安府进行漕粮盘查。
淮安府下辖六县,濒海之安东县漕仓原先设在清河县境内,后来其漕粮改折。(47)盐城县漕仓在离府城东门外一里的涧河南岸,(48)阜宁县漕仓则在府城南角楼的涧河东岸,(49)两县漕船受兑后直接由涧河出发,经淮安府城北,又折而西北稍迤东北,行15里过板闸,又迤东而北15里为清江浦,又西北30里为天妃闸,折而东出清,过黄入运口。(50)山阳县是淮安府治所在地,其漕仓在府学志道书院东,漕粮就近入运。(51)清河、桃源二县漕粮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成民折官办,由官府先从司库中领银购买米粮就近从府城兑运,就近入运河,然后再由花户补齐银两。(52)总的来说,淮安府境内的运道自宝应县西北20里为黄浦双闸入山阳境,又西北10里为泾河闸,又10里为平桥河,折而东北40里,经杨家庙达府城,又折而西北迤东北15里为板闸,又迤东而北15里为清江浦,又西北20里为天妃闸折而出为运口。
而从清口到瓜洲之间的里运河是苏南、浙江、安徽、湖广、江西等省漕粮通行的必经之路。由北向南看,这段水路“自清口对岸入天妃闸,南下六十里达于山阳,折而西南经黄浦八十里达于宝应,逾汜水越清水潭百二十里达于高邮,沿邵泊湖堤折而西流,历金湾、茱萸湾百有十里达于江都,又折而西南十里,由三汊河分二派于瓜洲、仪征,入江”,(53)“为粮运正道”。(54)
(二)清口以北漕河
漕船过天妃闸后曲折北行出运口,此处即是江苏省境内运河的分界点。漕船通过此处,即进入中运河,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清口以北漕河。黄河自西横绝而东,淮自西南挟七十二溪之水奋涌出清口,与黄河汇合后直注大海,势若建瓴。粮舟过甘罗城,过惠济河祠折而西北,入杨家庄运口从清河县旧治北通过,又西北到三坌,17里入桃源县境,五里至来安集,又西北入宿迁县境,(55)这一段水路即中运河。
安徽段淮河一带南北两岸的寿州、凤台、怀远、定远、六安、英山、霍山、阜阳、颍上、霍邱、亳州、蒙城、太和十三州县的漕粮分别在怀远、临淮、寿州、正阳关四处受兑上漕船。(56)其中亳州、蒙城两地的漕粮需先将漕粮通过涡河运至怀远县城南淮河岸边的漕仓,与怀远县漕米一起受兑上船。(57)阜阳、颍上两县漕粮直接从颍河南行之正阳关漕仓受兑,而太和县的漕粮则需先从沙河东南行入颖河,然后南行至正阳关兑漕处。凤台、寿州紧邻淮河,两地兑漕地在寿州城北近淮水次。六安州及所属之霍山漕粮则先由淠河运至正阳关受兑,霍邱靠近淮河,漕粮由淮河运至正阳关,而英山距离较远,或用车陆路运送,或走水路;若用船,则需从东西两河出两河口入淠河,(58)北行至正阳关;定远漕粮则需先陆路运送至临淮受兑。(59)这些州县漕粮在受兑之后,从水次仓沿淮河东行入洪泽湖,然后出清口入中运河。灵璧、泗州及所属五河水次漕仓在浍河边,其中灵璧漕粮需要在城南90里的浍河之滨的九湾集,泗州及五河则在五河县浍河北;(60)盱眙紧挨淮河,县境内河汊纷歧,水道便利,其漕粮水次仓根据方志中的记载可以肯定应该就在县城内,然后沿淮河入洪泽湖,再由清口过黄河入中运河。(61)
徐州府所属丰县、沛县三县漕粮需集中于运河旁的沛县所属之夏镇水次交兑上船;(62)萧县和徐州府附郭铜山县漕粮都在府城附近交兑,其中铜山县漕粮在府城南2里左右东临河干的广运仓交兑,萧县则在府城南广运仓东交兑漕粮,(63)此处水路便利,漕粮可由奎河、黄河进入荆山口河至微山湖入运河。(64)而徐州府属宿迁之水次仓在旧治项王城南灵杰山前,此处“前阻运河,连冈马陵”,处于黄河与大运河之间,水路便利,漕粮由漕仓受兑后直接进入运河北行。(65)睢宁县漕粮需到城北50里的羊山水次兑运,然后从旧黄河东行至宿迁境入中运河北行。(66)海州及其所属沭阳县漕粮须在淮安府买米交兑,其中海州的兑运仓在淮安府南门外南所坝,有瓦房7间,草屋6间,而沭阳县却没有固定仓廒,每年兑漕时都是租赁民房存放漕粮,漕粮上船后就近入运河。赣榆县兑运水次仓在沛县夏镇,需要先至徐州府购买漕米,然后运至夏镇租民房存放,交兑上漕船后沿运河北上。(67)
三、上江漕河:四省漕道
上江漕河包括安徽、江西和湖广四省的漕道。因这四个省的漕粮运道都要经过长江,且都在瓜仪长江之上游,因此统称为上江漕河。相关文献(或官书)中对上江漕道的记载其实就是记述了漕船在长江上的行驶路程,特别是漕道的记录是以省会为记载起点,缺乏对漕粮(或漕船)如何抵达省会的详细记载。下面分别对每个省进行详细地考察,以求完整地勾勒出当时完整的漕粮运输路线图。
安徽各州县的漕粮主要是在江安粮道辖下征收,漕粮受兑后则从附近的水道进入长江。总的漕路大致是:“江南江安粮道属漕船由各州县水次开行,出江历安庆、池州、太平各府境,经西梁山之麓,由采石矶顺流入江宁府之龙江关,北行二十里渡江”,(68)行30里至龙潭驿,又东北行50里则至北新河仪征坝,入仪征运口。(69)
具体来看,太平府距离长江最近,其漕粮的运输相对较易,其辖下的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水路交通比较发达,因此漕粮受兑后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进入长江,直趋淮安。其中“当涂县为太平府府治所在地,其漕仓在南津门内大街之东,北出采石河25里入江;(70)芜湖县仓在县东南迎秀门外,西行7里入江;(71)繁昌县仓略有改建,一开始在县东30里的峨桥镇,后改至澛港镇,最后改建在三山镇,而这些地方都是靠近长江,漕船开兑后直接入江,(72)50里至东梁山,又40里至采石镇,又50里至江宁府之江宁镇。
宁国府之宣城、宁国、南陵、泾、旌德、太平六县漕粮受兑装船后,在宁国府治北湾址河汇合,然后向北出扬清口,从黄池出水阳河入江。江口即太平府之东梁山。
池州府属之贵池县漕粮自广济河入江;建德县漕船自尧城渡经东流县入江;青阳县漕粮自大通镇入江;长江在铜陵县西里许,(73)铜陵县之漕粮就近入江,县境西与东流县交界处之铜陵及东流漕船入江后,需沿江东行135里至池口驿,然后又行85里才到铜陵县治,再行60里至太平府繁昌县之荻港驿。
庐州府属之合肥、舒城、巢三县漕粮都是从巢湖经运漕镇,由漕河出和州之裕溪口入江。(74)庐江县及无为州之漕粮则沿黄洛河运行,经过运漕镇后出裕溪口进入长江,然后行东行10里至太平府之西梁山,入太平府境。
安庆府属之怀宁县靠近长江,因而漕粮就近进入长江。潜山、太湖二县漕仓在怀宁境内,其漕粮受兑后从漳葭港河(土名老河)入江。桐城县之漕船则从枞阳河入长江;望江县地处在安庆府西南,距长江15里左右,其漕程与潜山、太湖二县相同,亦从漳葭港河(土名老河)都是就近入江。(75)宿松县漕粮则由大官湖出北口入泊湖,(76)过望江县之吉水镇入江,自望江江口东北行90里至安庆府的同安驿,然后行10里至桑园,再行20里趋池州府贵池县之黄湓,又行70里至池口驿。
以上诸府州县之江运漕船根据距离的远近逐渐相互会合,最后都要从龙江关北20里渡江至瓜步,再东北方向行60里至北新河,入仪征境,过四闸达三汊河,从扬子桥迤西折而东北行15里达扬州府城。(77)
江西省承担漕粮的州县厅共有50个,其中约有7个县靠近河道水路,交通比较便利,因此这7个县的漕粮就近交兑上漕船。其余的40多个州县厅则多是多山僻远之地,漕船难以抵达,因此各地都要将漕粮运至府城或省城交兑。(78)当然,也有州县除了在省城设立漕仓外,还在府城设立漕仓,花户先在府城将漕粮交给官府,然后再运至省城交兑上漕船。而清朝中后期以后,将漕粮运至省城交兑的情况完全改变了,各县“并不将所收米石解省,只令积惯包漕之家人携银赴省,向米铺贱价购买”。(79)当然这是后话,此处不作探讨,本文只做一般性的讨论。
赣州府在江西省最南部,其治下只有赣县一县有约近500石的漕粮之赋,(80)因其离省城及长江路途遥远,顺治年间就将这一县漕粮抵兑南米,因此赣州府没有北运漕粮的麻烦。(81)此外,宁都直隶州原是赣州府辖下的宁都县,乾隆十九年(1754)升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此二县没有漕粮负担,虽只有直隶州直接治理下的乡镇才有漕粮负担,但由于宁都漕粮也与赣县一样改折成兵米,所以也没有运输的麻烦。(82)
抚州府濒临鄱阳湖,汝水和赣江支流贯通其境,其中汝水是抚州各县的水路主干道,因此所属各县漕粮或从各县征收拨运,或从府城交兑,都要从汝水西北行至省城南昌。所辖七县中有临川县、金溪县、崇仁县、东乡县在省城设有水次受兑漕仓,(83)其中金溪、东乡二县也设便民漕仓于金溪县的许湾镇,(84)此两处漕粮需先用拨船运至省城漕仓,船沿金溪驶过疏山后至府城,(85)从许湾镇至府城水路约40里,(86)然后进入汝水行约240余里至南昌。(87)宜黄县没有漕粮负担,(88)乐安县也没有漕粮负担,只有协济漕运银341两,(89)这两县没有运输漕粮之事。
建昌府辖五县,其中泸溪县漕粮已于乾隆二年(1737)改征折色,其余四县自南而北首先广昌县漕粮从县治前入盱江(即抚河上游),沿江行50里至南丰县境,南丰县漕粮于县西城入江,然后南行、东行、再折而北行约120里至府城,南城、新城两县漕粮于此入江,又东北行60余里入抚州境,再沿汝水行至省城。(90)
吉安府下辖九县一厅,漕粮从地方漕仓用小船起运后从各自的水路向赣江前行。总体说来,吉安府漕运河道从偏远的莲花厅开始,漕粮要过70里险路入永新县禾水,(91)历禾水十八滩至万安县,向东行60里过泰和县,沿江向东北行过墨潭后下吉水,至吉水陈家山装载漕米之小船换载大船入赣江。行40里至临江府新淦县之金川驿,行105里到达樟树镇,过镇后行20里至扬子洲,又行60里水程过瑞州境,然后与瑞州漕船会合,再行120里到达省城南昌府。(92)
饶州府辖七县,其中鄱阳、安仁、余干和万年四县在省城设立了水次受兑漕仓,其中万年(93)、余干、乐平、浮梁和德兴五县还在府城另外设立的漕仓,花户缴纳先将漕粮运至府城漕仓受兑,然后再用船只将已经收上来的漕粮运至省会水次仓交兑上漕船。其水路大致为,装运漕粮的船只从府城鄱江门外饶河出发,向西行5里至祝君?{地方,然后再沿支河向南行25里至表恩,入鄱阳湖后沿湖入省城水次漕仓。(94)
广信府各州县漕粮都需要先用剥船运至省城交兑。各县漕粮各自就近进入信江,南行至河口镇,然后转西南经舒家滩、周公滩等40里至黄沙港,然后下西风滩、晚港滩后至弋阳县境,南行至叶家滩折而西90里至贵溪县南门码头,西南行至潭湾渡折而东北行至后河滩,转而西南行过九鸟滩、鹰潭镇70里至饶州之安仁县,再行360里水路至鄱阳县界,然后进入鄱阳湖入省城。(95)
瑞州府领高安、上高、新昌三县,此三县除了在省城设立了水次受兑漕仓外,在各自境内也设立了便民仓。此三县漕米也需要先后剥船运送至省城,路途最远的新昌县便民仓一在棠浦的浦桥之西,在棠浦江水次,漕粮剥船由此入棠浦江,东南行出安塘河口后入蜀江;(96)一在县城,漕粮剥船若从县城出发沿藤江东南行出上高县的凌江口,在此上高县剥船入,过凌江口后转东入蜀江,经府城东(高安县剥船就近入蜀江)入清江,再入鄱阳湖,沿湖至省城。(97)
南康府在省会南昌东北,其辖下三县有漕粮之供,水次受兑漕仓设在省城,每年漕粮征收完毕后即用小船分载,“逆水行舟”南行由“山河以达大江”,(98)经鄱阳湖运至省城漕仓受兑。(99)临江府之峡江、新干两县漕粮沿赣江行至清江县北20里处与沿袁江西来之新余县漕粮及清江县漕粮会合,然后北行入清江,沿江北行入鄱阳湖至省城。(100)南昌是江西的省会,南昌府所属州县在府城(即省城),其下辖各县漕仓在府城章江门外,(101)漕粮交兑上船后开行入鄱阳湖。
在省城会合后的“江西粮船自省城南浦驿大江开行,经扬子洲,历新昌、都昌二县境,入鄱阳湖,至湖口县出大江,经梅家洲入彭泽县境,顺流与安徽省粮船会。”(102)即“盖自章门以入于湖,由湖口出得江,顺流东下,以达于淮,逶迤二千余里。”(103)《运漕摘要》对这一段路程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南浦盼樵舍,昌邑望吴城,南康湖口远,彭泽是山城,东流安庆府,宗阳第九程,大通赶荻港,芜湖阻行人,采石当江下,扬帆送南京,仪征傍江走,扬州关一盘,邵伯高邮近,宝应适两程。”
湖北有六府需要向朝廷缴纳漕粮,从六府中地理位置最西的荆州府开始,荆州府漕艘进入大江后,历宜都、枝江、松滋、石首、监利等县出荆河口,至洞庭湖,然后转而向东至武昌府北,然后至黄州府蕲州,于此与黄州府漕艘汇合,行20里过乌林港,再行10里过马口入长江。(104)
安陆府漕船从府城北入汉水,过潜山县,东至汉阳府,与汉阳府漕艘会于汉口,然后出汉口入长江。武昌府漕船水次受兑后就近入江。德安府在其府城西入涢河,遶而东流至黄港,与漳水会合,入云梦泽,然后至安河,会襄沔,再东进到汉口,然后进入长江。(105)
最后,全省之漕船由武汉入江,东折出汉口,30里经青山矶,之后过马家洲、赵家矶、道士洑入大冶县境,经漳源塘、菖蒲港,历蕲水县乌江庙、迴风矶入黄梅县、广济县境,经鲁肃港、余家涯入江西德化县界,与江西粮船会。(106)
湖南省交纳漕粮的只有三个府,从南到北分别是衡州、长沙和岳州。三府之中衡州府的地理位置最南,漕艘是沿着湘水由南向北前进。湘江流经衡州府时,衡州漕艘于衡州府城南入湘江,然后湘江会合了蒸水后,经过湘潭县城西,行程650里左右到达长沙府临湘驿。(107)然后湘水从长沙府城西面环城流过,长沙府属之有漕州县除益阳县外,分别从各自附近河道进入湘江,其中益阳县漕艘进入流经县城的滨江,然后“过沅江,入洞庭。”(108)漕艘通过长沙府境,经青草湖到达洞庭湖,这一段水路共行程200里左右。总的来说,漕艘“自衡州府衡山县流入湘潭县境共二百八十里,至湘潭县城,又北流四十里入善化县境,七十里入长沙县境,一百里入湘阴县境,又四十里至湘阴县南门,绕西门,又一百三十里会青草湖”,(109)然后“注于洞庭湖”。岳州在洞庭湖的东北,虽然相距很近,大概一里左右,但岳州府属各州县漕船则不全入洞庭湖,有的州县之漕船则直接通过附近的河道抵达三江口,会其他漕艘于城陵矶。由于水次仓在城陵矶,所以湖南省之漕船最终都会在岳州府城北的城陵矶会合,然后按照各自的帮次,向东驶向武昌,进入长江。“湖南粮船出岳州府巴陵县洞庭湖口开行,经刘公矶莲花塘至临湘境,经白螺杨林等矶,入湖北嘉鱼县沔阳州境,平江顺流,经江安塘王家港入江夏县境,至湖北省城与湖北粮船会。”(110)
四、河南漕河:漕道小分流
河南的漕粮运输在河南境内主要依靠卫河。由于卫河河道状况的变化,有清一代兑粮水次仓也几经变迁,因此漕运河道也需有相应的变化。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都是一种静态的描述,没有记录其变迁后的状况,因此这种记载不是完整的历史原貌。本小节将根据档案文献弥补这一缺失。
河南省漕粮每岁额征25万石,除了在卫河附近的州县需征收本色米10万余石外,其余各属漕米总额十五万石系折收银两。(111)而那些需要缴纳漕米的州县自明末以来一直在直隶大名府小滩地方交兑,后“因舟车盘运,所费浩繁,官民交累”,(112)屡次反复改定。雍正二年(1724)确定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阳武、原武、封邱三县起运本色漕米104000余石在卫辉五陵水次兑运,这些州县须先将漕米通过各自水路运至卫辉府(其治在汲县)城北受兑上船。而开封、归德等五府一州由于运输艰难,后将漕米折征,然后自卫辉府至大名府小滩镇一带沿途采买漕米15万余石,并就近于采买漕米处分地受兑。(113)由于“河南原无额设粮船,当兑漕时用他省之船集于卫辉水次”,(114)漕船受兑后沿卫辉府城北卫河向东行驶。卫河在浚县境内长约175里,中间有一段水路非常危险,漕艘经常在此触石沉没,“屯子马头至老鹳嘴为十八里,曰老龙湾,曰石柱,皆善化山麓,舟子视为畏途也。中经三官庙,河弯曲石粼粼隐显出没。”(115)所以漕船至此,虽百倍小心仍不免有所损失,之后往往雇用纤夫挽拉,或者用小船剥运。到乾隆年间,由于“卫河以东河身狭浅,且必须沿途起剥,近年浅涩更甚,羁滞逾期。”因此,乾隆五十二年(1787),河南巡抚毕沅因汤阴县所属之五陵地方原系兑运漕粮水次且河水较为宽深,奏请将河南漕粮改归此处受兑,试行一年,如果顺利,可成为定制。(116)这样虽然可以“避去老鹳嘴等处咸溜地方”,但“自五陵以至楚旺一百三十余里之内,仍有古浅,不免转拨之烦。”于是次年,清政府又将兑漕地点东移至内黄县的楚旺镇,这样“较从前近至四百余里,兑运便捷。”(117)但楚旺以西地方的漕粮必须事先运至楚旺镇方可交兑上漕船,而这些漕粮若用小船运输须沿卫河先后“由浚县城西北经滑县、汤阴县、内黄县”境至楚旺,(118)然后漕船在楚旺镇受兑漕粮,之后沿卫河东行入直隶大名府的小滩,“自小滩而北,以至馆陶,又自馆陶北行九十里至临清,与南漕运道会。”(119)总之,无论河南漕粮交兑的地点如何改变,其通漕的水路——卫河却是始终改变不了。这条发源于辉县之苏门山的卫河,向东先后经过经汲县、浚县、滑县、汤阴、内黄、大名、元城,“流经八百余里至山东馆陶县,合漳河之水出临清板闸外入运”,(120)始终承担着河南全省每年约38万石漕粮的运输任务。(121)
五、山东漕河:漕粮的最后一程
承担漕粮最后一程运输的山东漕河并没有复杂的水系,因此以往对这一段河程的记载比较清楚,不足的是在以往的记载中缺少对水程的具体细化,漕粮北上途中有些重要的码头、闸座、集镇等并没有留下记录,此外还有一些水程里数的记载也有错误,本小节将考诸方志等文献,将这些空白和错误予以弥补和订正。山东省辖下济南、曹州、东昌、泰安、武定、兖州等六府有漕粮之责。大运河穿省而过,因此东省的河道不仅承担着本省漕粮运输的任务,其他七省漕粮更是全部通过山东运河直抵通州。然而各府离水次远近不等,漕粮缴纳情况也不相同。濒临运河离水次较近的州县,则可以一例到水次受兑上船。而离运河较远者,需要多费周折,“有征收在官,复派定脚费运赴水次交兑者;有官至水次受兑,令纳户自行运赴交纳者;更有离水次泻远,脚费浩繁,征收折色至水次籴买交兑者,俱系因地方之远近听从民便,历久相安。”无论远近,各州县必须选择一个最为便利的地点作为漕船受兑漕粮之所,最后将漕粮集中到这些便利的运河水次仓交兑上船,(122)如曹州府离运河较远,其漕粮每年都要到张秋镇交兑。(123)东昌府莘县则在大名小滩受兑,(124)兖州府峄县开始在台庄交兑,后改至韩庄。(125)
山东运河“北自桑园与直隶接壤,南至台庄与江南毗连。自北而计之。初受漳卫之水,次受汶泗之水,又次接沂河之水,下流注于黄淮”。(126)按照漕粮运输的方向,大运河从江南下邳梁王城至黄林庄入山东峄县境,是为漕运入山东境的首程,也是山东运河的开始,即大运河“自李家港东至黄林庄160里为东省境”。(127)北上98里到达滕县境,过朱姬庄八闸,50里至沛县境,行48里到鱼台县,过三闸(夏镇闸、杨庄闸和珠梅闸)进入泇河。从鱼台县王家口北行85里至济宁的四里湾交界处,行75里过三闸至济宁卫境,行17里至巨野县曹井桥,行91里至袁家口,即南旺南湖,北行80里至东阿县,行95里至运道咽喉张秋镇,“西北流经聊城县南,又北经东昌府城东,又北经堂邑县东北,又经博平县西北、清平县西,又北经临清州城,有卫河来会,河势始盛,自此以下不复置闸。北流经夏津县西,”(128)进入京津运河段。其中东昌府辖下之莘县、冠县、观城和朝城四县在直隶大名府的小滩交兑,受兑后漕船北上至馆陶,然后北行90里到达临清,与南漕运道会合北上。
其中,作为运河咽喉的张秋镇,黄河一旦东泻,此处便是一片汪洋,严重阻碍漕运。“张秋为漕渠襟喉,而大河东溢往往而患”。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正河不能通行,漕船便由城南绕西坡至江家庄、赵王河口归正河,用船引牵设法挽渡;或者“初走正河……旋改走东坡即于曹家单薄进口,由晋城东折而西至南坝头出坡,连樯遄行既稳且速。”(129)
总的来说,山东运河南北绵亘1200百余里,(130)包括闸河和卫河的一段两部分。漕船出山东运河临清板闸后便进入山东运河卫河段,北行四百多里过德州后便完全驶出了山东运河进入直隶境。由于畿辅之地无漕额,大运河直隶段只承担外省漕粮的运输,也就没有像其他省份那样千方百计把漕粮从各个州县运进大运河的繁芜水路。各省漕船出山东临清板闸后便进入卫河,北行至山东德州后出山东运河,然后入吴桥县安陵镇,由东光县、南皮县北行200余里至沧州,再由青县、静海县北行百余里至天津府,西北行由三岔河杨村200余里至通州,(131)至土坝地方即有一大部分漕粮交缷起车入通州漕仓,另外还有部分漕米由石坝搬运入通惠河,再行30余里至大通桥,再由车户运至京仓。(132)因此,从卫河段运河开始的漕路水程比较简单明了,许多文献都有清楚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南北绵亘3000余里的运河作为漕粮运输的主干水路,其重要性自不可言。然在这引人注目的大动脉之下却有着诸多的微小运输水路网,而他们却常常被忽略,但它们又是构成整体漕河运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有漕州县支流湖塘水路网的畅通,漕粮就无法被运进主干水路,漕运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探讨漕运问题时,对漕运河道的考察不能仅局限于大的方面,对漕河水路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才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漕运当时的实况,也使我们更好地将研究深入。本文仅作一尝试。
注释:
①赵尔巽:《清史河渠志》卷2《运河》。
②长江是两湖、江西以及安徽部分州县的漕粮必由之路,是这几省的第一大水系,这些地区的漕粮首先通过长江,然后才进入运河。长江也是本文所指的主干水路之一。
③蔡绍江:《漕运河道图考》之《叙》。
④如李文治、江太新在《清代漕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漕运河河道的问题,日本学者松浦章在其《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书中虽对江南、江北内河水路网作了一些探讨,但其着眼点在于运河一线。
⑤此处漕河运道的划分并非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因为本文将会涉及更具体的河道水路,所以传统的分法不太符合也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漕河水路,因此笔者根据实际的水道网和行文需要作了上述划分。
⑥《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41《浙江运河考》,页12,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⑦金鳌:《海宁县志》卷2《建置志》、卷5《食货志》。
⑧潘秉哲等:(民国)《昌化县志》卷3《建置志》;王文炳:(光绪)《富阳县志》卷11《建置志》。
⑨高鹏年:(光绪)《湖墅小志》卷1;王文炳:(光绪)《富阳县志》卷11《建置志》。
⑩张吉安等:(民国)《余杭县志》卷3《乡里》、卷1

篆刻中国历史故事作品介绍

1《水利》。
(11)褚成博:(光绪)《余杭县志稿》之《乡里补遗留》。
(12)赵民洽、许琳:(乾隆)《临安县志》卷2《积贮》;董运昌:(宣统)《临安县志》卷1《舆地志》,页120。
(13)张吉安等:(民国)《余杭县志》卷11《水利》。
(14)聂心汤:(光绪)《钱塘县志》之《纪制》。
(15)沈朝宣:(光绪)《仁和县志》卷2《封畛》。
(16)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1《漕运河道》。
(17)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18)黄之纪:《河工摘录》卷18《漕程》。
(19)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
(20)樊維城、胡震亨:《海盐县图经》卷3《方域篇》;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之《杭嘉湖三府水道总图》。
(21)彭润章、叶廉锷:(光

中国历史复述故事

绪)《平湖县志》卷2《地理·山水》。
(22)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之《杭嘉湖三府水道总图》;江峰青:(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1《区域志》。
(23)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
(24)凌介禧:《东南水利略》卷4《东南水利总说》。
(25)疏筤、陈殿阶:(道光)《武康县志》卷4《地域志》;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之《杭嘉湖三府水道总图》。
(26)宗源瀚:《浙江全省輿图并水路道里记》之《钱塘道区》;侯元棐、王振孙:(康熙)《德清县志》卷1《舆地考》。
(27)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
(28)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1《漕运河道》。
(29)允禄等:(雍正)《大清会典》卷202。
(30)黄之雋:(乾隆)《江南通志》卷58《运河》。
(31)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32)《国朝名臣奏议》卷1,第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孙星衍等:(嘉庆)《松江府志》卷8《山川志》。
(34)叶梦珠:《阅世编》卷3《建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5)王显曾等:(乾隆)《华亭县志》卷2《建置》。
(36)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37)钱熙泰:(咸丰)《金山县志》卷7《仓谷》。
(38)雍正二年(1724),在昆山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从武进县中分出阳湖县,两县治同城,为常州府治所在地;雍正四年(1726),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雍正四年(1726),析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两县治同城,1912年仍并入无锡。
(39)裴大中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3《水》。
(40)秦瀛:(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3《水》。
(4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5《南直七》。
(42)阮升基、宁栎山:(嘉庆)《重刊宜兴县志》卷1《营建志》。
(43)李景峄等:(光绪)《溧阳县志》卷6《食货志》。
(44)汪士铎等:(同治)《上江两县志》卷11《建置》。
(45)王有庆、陈世镕:(道光)《泰州志》卷7《公署》、卷4《河渠》。
(46)江景桂:(同治)《天长县志纂辑志稿》之《河渠志》。
(47)金元烺等:(光绪)《安东县志》卷2《建置》。
(48)刘崇照等:(光绪)《盐城县志》卷4《食货》。
(49)阮本焱等:(光绪)《阜宁县志》卷2《建置》。
(50)黄之雋:(乾隆)《江南通志》卷58《运河》。
(51)卫哲治等:(乾隆)《淮安府志》卷11《公署》;张兆栋等:(同治)《山阳县志》卷2《建置》。
(52)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
(53)蔡复干等:(嘉庆)《东台县志》卷36《艺文上》。
(54)姚文田等:(嘉庆)《扬州府志》卷14《河渠六》。
(55)吴昆田等:(光绪)《淮安府志》卷5《河防·运河》。
(56)钟泰,宗能徴:(光绪)《亳州志》卷6《漕运》。
(57)于振江等:(民国)《重修蒙城县志》卷3《河渠志》。
(58)徐锦:(民国)《英山县志》卷1《地理志》,国家图书馆藏。
(59)参见武同举:《淮系年表》之《淮系全图》。
(60)叶兰等:(乾隆)《泗州志》卷2《建置》。
(61)郭起元:(乾隆)《盱眙县志》卷6《廨宇》。
(62)姚鸿杰:(光绪)《丰县志》卷2《营建类》;于书云:(民国)《沛县志》卷5《建置》。
(63)石杰:(乾隆)《徐州府志》卷6《公署》,乾隆七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64)吴世熊,朱忻:(同治)《徐州府志》卷10《山川考》。
(65)李德溥:(同治)《宿迁县志》卷8《山川志》、卷10《河防志》、卷13《营建志》。
(66)刘如旻:(康熙)《睢宁县志》卷2《山川》、卷3《公署》,康熙五十七年刻本;侯绍瀛:(光绪)《睢宁县志稿》卷4《山川志》。
(67)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17《食货考》。
(68)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69)蔡绍江:《漕运河道图考》之《上江运道考》。
(70)朱肇基:(乾隆)《太平府志》卷7《建置志》。
(71)余谊密等:(民国)《芜湖县志》卷15《建置志》。
(72)曹德赞等:(道光)《繁昌县志书》卷3《营建志》。
(73)朱成阿、史应贵:(民国)《铜陵县志》卷1《山川》。
(74)赵灿:(康熙)《含山县志》卷5《山川》。
(75)裴宗锡:《抚皖奏稿》册1,页201。
(76)邬正阶等:(道光)《宿松县志》卷2《舆地志》。
(77)黄之雋:《江南通志》卷58《运河》。
(7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胶片(下略),江西巡抚先福:奏为遵旨按条陈漕务事宜各款筹议事,嘉庆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档号:04-01-35-0210-015。
(7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胶片(下略),山东道监察御史李鸿宾:奏为敬陈蠹漕各弊并请剔除事,嘉庆十四年五月初四日,档号:03-1751-026。
(80)钟音鸿:(同治)《赣州府志》卷27《田赋》。
(81)褚景听:(民国)《赣县志》卷17《食货志》。
(82)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漕粮原额》。
(83)谢煌:(光绪)《抚州府志》卷30《漕运》。
(84)《清高宗实录》卷787,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丙子。
(85)杨文灏等:(乾隆)《金溪县志》卷1《建置》。
(86)李云:(道光)《金溪县志》卷1《疆域志》。
(87)谢煌:(光绪)《抚州府志》卷2《疆域》。
(88)札隆阿:(道光)《宜黄县志》卷10《田赋志》;故宫博物院:《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10《水次派运》。
(89)胡芳杏:(同治)《乐安县志》卷3;故宫博物院:《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10《水次派运》。
(90)邵子彝、鲁琪光:(光绪)《建昌府志》卷1《山川》。
(91)李其昌、张树萱:(同治)《莲花厅志》卷4《建置志》。
(92)定祥、刘绎:(光绪)《吉安府志》卷3《地理志》,刘坤一、赵之谦:(光绪)《江西通志》卷1《地理沿革表》。
(93)项珂等:(同治)《万年县志》卷3《食货志》。
(94)石景芳等:(同治)《饶州府志》卷2《地舆志》、卷首《序》。
(95)李树藩等:(同治)《广信府志》卷1《地理》、卷3《食货》。
(96)黄大承等:(同治)《新昌县志》卷29《艺文志》,页3220;卷3《山川》12a。
(97)《清高宗实录》卷787,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丙子。
(98)白潢等:(康熙)《西江志》卷203《艺文》页3791。
(99)盛元等:(同治)《南康府志》卷8《赋役》。
(100)顾长龄:(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
(101)鲁王孙等:(康熙)《都昌县志》卷2《规建》页211;卷12页1292。
(102)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103)刘坤一、赵之谦:(光绪)《江西通志》卷1《地理沿革表》。
(104)邓琛:(光绪)《黄州府志》卷2《疆域志》;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105)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页39。
(106)蔡绍江:《漕运河道图考》之《湖北运道考》;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107)这一段水路在《行水金鉴》卷154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自衡州府九十里至七里驿,七十里至流霞驿,六十里至衡山县皇华驿,六十里至都石驿,七十里至泗水驿,七十里至渌口,六十里至象石驿,八十里至湘潭驿,九十里至长沙府临湘驿。此段水路在《大清一统志》中记为660里左右,两者相差无几。
(108)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
(109)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卷354《长沙府一》。
(110)李大镛:《河务所闻集》卷1《黄运两河图考》。
(111)《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册,页253,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略)。
(112)《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4册,页274。
(113)《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庚寅;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
(114)汪为熹:《鄢署杂钞》卷首。
(115)黄璟等:(光绪)《续浚县志》卷2《方域》。
(116)《清高宗实录》卷1289,乾隆五十二年九月甲午。
(117)《清高宗实录》卷1310,乾隆五十三年八月戊戌。
(118)孙灏等:(光绪)《河南通志续通志》卷25《漕运》。
(119)允禄等:(雍正)《大清会典》卷202《工部》。
(120)东河总督张师载、河南巡抚胡宝瑔:奏为卫辉府通判等缺粮捕事简熟谙河务请改归河工事,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档号04-01-02-0002-007。
(121)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第103页。
(122)注:山东省州县若是在本地征收本色者,则是用漕车运送至水次而不是拨船,嘉庆十四年订有《运漕车辆章程》。
(123)《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页940。
(124)嵩山等:(嘉庆)《东昌府志》卷10《仓储》。
(125)《清高宗实录》卷644,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丙午。
(126)托津等:(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03《工部》。
(127)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1《沿革表》。
(128)嵇璜、刘墉等:《清朝通志》卷25《地理略》。
(129)吴怡等:(道光)《东阿县志》卷19《艺文》。
【参考文献】
[1]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日]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3029.html

以上是关于东北历史-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东北历史-袁飞、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22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