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地理学-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

  • 地理学,地理,历史地理学,农业发展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6 04:3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地理学-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地理学-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


【数据库】1995年
【文献号】4051
【原文出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读影响中国历史的故事有感

原刊地名】重庆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095-099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作者】陈国生
【复印期号】199507
【标题】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
【正文】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发展模式,由此而构成了中国人“以食为天”这一最普遍的信仰,甚至可以说中国农业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即使在今天,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江泽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亿人的吃饭问题,只有依靠我们自己采取正确方针进行持久努力,不能依靠任何人代替我们解决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基本国情。”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农业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探讨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指导今天的农业生产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弄清当前我国历史农业地理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恢复发展迅速,但其理论建树不够
三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传入和广泛应用,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向着综合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并着重从生产力角度和区域角度来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目前陕西、北京、上海地区历史地理学会业已成立。《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大刊物相以当篇幅反映当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各地结合方志编纂和农史的研究都有很多人热衷于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每年发表的论文达百余篇。特别是西安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史念海先生领导和监促下,按朝代和省区各个突破,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进行系统而整体的研究,并已初步形成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将近代农业地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古代历史文献及考古、实地调查相结合。而《中国历史农业地理》问世将开创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崭新时代。但总的说来,目前学术界主要致力于历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考及答案

史时期农业生产区域性考察,特别是对区域农业地理研究和农业区划研究,主要包括农业区农业构成的历史发展过程、各区粮食生产的规模、主要经济作物的历史变迁和地区分布等方面的探讨,而忽视了自身理论的建设,从而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历史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都有各种理论形成,多种学派存在。而我国和欧美等国相比,农业历史十分悠久,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和时代不同性,社会和经济制度各朝代各地区亦有很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派。而实际上我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建设非常落后,基本上是引进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更不存在学派竞争。
2、研究的对象还不十分明确
历史农业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开辟了历史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上的农业。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因此也是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各学科又各有自已的侧重面,历史农业地理也是可以和其他学科分开来的,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地理实体的农业。这就规定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农业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基础,明确各类农业兴衰的地理特征。也只有这样历史农业地理学才能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独立于其他农业科学之外。在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成果,但许多文章实际上超出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这就无法使它与农史、农志及历史地理其他分支上的农业相区别,降低了它的科学价值,也冲击了它的主要任务,这里有必要加以分析说明。
历史农业地理与历史地理研究,表现为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体,共性与差异的关系。历史农业地理突出农业地理的特点,属于基础的更深入的研究。划分部门单元,建立地域类型,开展历史时期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之高的国家,加强对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尤有功用,极显必要。就其史著类型而言,可以形成通代农业地理、断代农业地理、专题历史农业地理(少

中国历史古代故事班超

数民族历史农业地理、历史牧业地理、历史渔业地理);就其范围而言,有全国性的历史农业地理,有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等等。历史农业地理基本上承袭了历史地理学科的固有属性,不仅具有交叉性,而且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历史农业地理与农业史之间,既有所处时间及资料来源之同,又有史地体例之异,表现为一种互相渗透,又彼此相别的复杂关系,农业史是研究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的农业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而历史农业地理却侧重从自然和经济诸地理条件阐明农业生产布局和地域类型诸问题。
历史农业地理与农业志之间同样既有资料来源之同,又有体例结构之异。志,记也,以资料性、记述性、综合性为基本特点,方志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甚少,仅物产、贡赋、风俗等,这些记载等于资料的贮存,至于寻找当时农业生产布局及地域构成规律,则要靠历史农业地理去完成,而且农业志所记述的范围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的,或包括不同的农业类型,或割裂有机整体,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历史农业地理则立足于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实乃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农业区域研究,以质定区,以时系事,以探讨当时区域农业分布和演进规律为基本任务。
总之,历史农业地理与历史地理、农业史、农业志因宗旨不同、方法有异,虽在研究范围、资料来源上发生某种重合,但毕竟属于不同学科,不能互相替代。“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所固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另外还有农业地理学、农业区划理论等,虽然也是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地域类型的,但其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及所据资料是现代的,并不具有历史的特征,所以与历史农业地理亦不相同。
历史农业地理赖以地域性、阶段性、部门性特点自立于历史地理之林,它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随着农业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科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历史农业地理亦呈方兴未艾,由附庸将蔚为大国之势。
3、研究方法的陈旧与不当
近十多年来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有迅速发展,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数量是质量的基础,随着量的增加,就会有质的提高和突破,以致涌现了许多优秀论文,另一方面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量的增长过快,质的保证就难免不打折扣。这是质量矛盾统一规律所决定的,也与本科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欠缺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问题,除了积极创新理论外,更新研究方法亦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笔者所见所读而想到的若干问题提出来,当然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同样存在笔者本人的文章里,这里只是作为一种反思提出来讨论,并非是针对某人某文而发。 
3.1
忽视对文献的检索、核实,对已否定的材料或错误的材料,乃作肯定的正确的材料加以引用。如近年一些论述古代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森林的文章,就以《管子·地政篇》所载“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见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从此说明古代对森林保护极为重视,但只要查证原文即知,这段文字并非保护森林,而是保护矿产资源,严禁私人滥开,所谓禁罚特别重。又如一些文章论证唐代关中气候比现在温暖,就以《金唐诗》卷539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一诗和《金唐诗》卷101宋务光《上元》一诗中所载梅花来作为唐代气候温暖的证据。这是荒谬的,李商隐和宋务光所见梅花是在冬季开花的腊梅,学名Chimonanthus Prdecox属蜡梅科,落叶灌木,冬末先叶开花、其变种有素心蜡梅(Var·concolor Mak)、磬口蜡梅(Var·grandif Hora Mak)和擅香蜡梅(Var·praecox(L)Link)三种,均为著名的观赏品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今天在西安市仍分布有蜡梅、素心蜡梅和磬口蜡梅三种,它对气候的冷暖变化适应性强。因此蜡梅分布地区的变迁与气候变化并无联系。所以借助李商隐和宋务光诗中的腊梅来论证唐代关中气候温暖,在逻辑上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即将蜡梅当作杨梅(Prunus Mume蔷薇科),后者才喜温暖湿润,只分布于亚热带温润地区,其分布变迁可以证明气候温暖寒冷的变化。
3.2
追求表面文字推理,而忽视实地考察。如曹操所开白沟的得名,就有人认为系其上源有一储水湖陂,经此湖沾沙而出的河水清湛净洁,故冠以“白”字。其实以“白”字命名的河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上游有一湖陂一端来解释,并非以“白”命名的水流就一定清澈,如《水经·巨马河注》的白涧溪之所称为“白”,乃缘于白如积雪的川石;而《水经·漾水注》的白水,又因“沿途流经石灰岩地区水色白浊”之故;特别是发源于今山西壶关县东南太行山上的淇水,自上源起就清澈见底,少有泥沙,并不是由于有储水湖陂泥沙淤泥后才使河水清湛净洁的,不仅文献上从未记载过淇水上源有何湖陂,就是实地考察也没发现储水湖陂,倘若把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的后堰看成储水湖陂,可是白沟得名又是在此石堰修筑之前,其实只要到实地去走一走就不难发现曹操所开白沟得名与河底下有许多白蚌壳是相关的。
3.3  
缺乏时空观念,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材料作简单考证。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淮南子.原道训》却说“故橘之江北,则化为枳”。一些文章便将这两条材料仅作简单对照而得出古代“江”“淮”可以至用,“江”可指代淮水的结论。这是由于缺乏时空观念,根本没有想到气候带移动的结果。橘是亚热带作物,亚热带界线位置移动,则橘变枳的位置也随之移动。晏子是春秋初期人士,而《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写,其间有几百年的时间跨度,难道能说气候带没有一点移动吗?据研究,春秋战国时是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较之今天北移2个纬度,而汉初南北朝是寒冷时期,亚热带偏南一个纬度,因此从春秋到西汉,橘变枳的北界也就由淮南移到江南,显然晏子所说与刘安所记橘变枳的界线差异,不是“江”“淮”互用,而是气候变动的结果。
3.4
追求愈古愈好的思想严重。一些文章为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就以《诗经》中已有多处“荼”的记载为例。今查《诗经》有记载“荼”的诗共三首。《诗·bīn@①风·鸱xiāo@②》“予所捋茶”(筑巢我还xián@③茅草)。《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苦菜)。《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yīn@④dū@⑤,有女如荼”(走出东城门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周人早年居,并非只有一地,《诗·大雅·公刘》就记载了@①bīn迁徙的史实,但是其故处却大致在今旬色、彬县两县境。邶,古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安阳、汲县一带。郑,也是古国名,在今陕西华县东。可见《诗经》有关“荼”的记载都是位于秦岭以北地区,将“荼”说成茶叶,这不仅与茶叶生长的生态条件不相适宜。而且与史料记载的内容也相出入。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以茶叶为“贡品”,清朝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可征秦未入蜀之前,北方中原一带,只有帝王饮南方贡茶之事,而一般平民并不了解茶叶,也无种茶的生态条件。实际上“荼”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苦菜(包括茶叶),一是指白色茅草。《诗经》所载多指后义,即使《郑风》所说苦菜,也并非茶叶。
3.5
对相邻学科和跨学科的有关内容注意不够。历史农业地理具有很强的横向联系性,其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往往同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遗传学、甚至文字学、语言学都有横向渗透。同一问题,不同学科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而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互相借用,更有利于纵向深入,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超越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需要多请教,听取有关学科的意见,获得弥补,这样才有利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4、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的几点看法
4.1
全方位发展历史农业地理学,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历史农业地理学的每个分支、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都应参与和自身有关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并为今天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任务带动学科是学科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象历史农业地理这样的学科,理论必须用于实践。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发展的历史,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也经过千变万化才演化而成现代规模,而且今后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也必须借鉴和吸收历史上好而成功的实际经验,对此加以评价并引进有益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则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任务和这门学科存在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具体地说大致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中承担的有关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课题可以通过总结,上升到理论,从而明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包括实际问题、工作方法等。即使是以历史农业地理学科为主的专题研究如历史农业地图集、土地开发、农作物分布变迁等,也可以就问题分析、理论探讨和成果作用来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以利深入。二是与当前现代农业化建设上带有关键性和方向性问题相结合,开展新的研究课题,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过去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自然资源的破坏,用地养地的矛盾、生态系统的失调、部门结构的畸变、作物布局的不合理等等,前人是怎样解决处理的,都应该作系统的考察,从

一分钟中国历史故事演讲稿

中提炼出可供现代农业发展借鉴的新路子、好办法。
4.2
在理论上,大胆创新,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思想理论体系我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十分缓慢,建树甚少,没有系统的理论或学派观点称著于当世。所以在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上应提倡大胆创新。提出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近数十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但多是具体的、单个的,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的工作仍是历史农业地理的薄弱环节,因而也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所以目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各人有自己的一套,就是土地开发,作物组合、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农业区域等基本概念也未能深入研讨而取得公认结论,明中叶以前是单一粮食生产结构,如果理解明中叶以后的多元型粮食生产结构,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今天“以粮为钢,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是有极大参考价值的。亟待深入探索,求得解决,努力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极其重要而艰巨的研究任务。
4.3 
在实践上、积极合理地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拓研究新领域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历史农业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决定了它除有自己本身的研究方法外,还必须积极合理地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将是交叉学科发展的时代,而历史农业地理更应该注意这样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拓研究的视野和研究的新领域。
其一是,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粮食,蔬菜、果树、纤维等作物的种植为什么因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其地位就起了显著变化,有些作物甚至消失了。这种趋向是否合理?与生态环境变迁是否直接相联?如长江流域史不绝书的农副产品如染料、药材、姜、毛皮、木材、蚕丝、马等今天已基本消失于贸易出口行列。尤其是黄河流域历史时期是农业中心,当时的稗、粟、黍、荞麦、燕麦诸作物的地位是居于首位,后来却不断下降,甚至退出栽培,这些作物被淘汰忽视的作用是否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下,仍有新的使用价值。
其二是,历史农村地理。农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且也是一种生活形态。在农业经营中,居住地与劳动场所经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生活的单元,这就是各类型的农村。因此研究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为中心内容的农村地理,是有特殊意义的。特别是贵州等山区省份,地少田少山多岭多,农业用地与居民居住用地就争地严重,历史上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对于今天贵州治水改山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田路的规划有没有值得今天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今天这里的居民点建设和改造有何帮助是今后研究中应该重视的。
其三是,历史农业地图。史念海先生一直重视地图的研究和利用,他认为研究成果的评定只要落实到地图上就一目了然,这种见解是十分精审的,没有一个社会物质生产部门,象农业这样需要占用如此大量的土地,分布这样广泛。因此必须致力于各种比例各种类型的农业地图。因为地图最富于直观来表示各种作物的分布和变迁。
其四是,利用新技术、节省文献检索时间,提高研究效率。我国现存的八千余种地方志已按地区编成全国联合方志目录出版。虽然我们不能象台湾那样把所藏的方志全部翻译出版,但有选择地,分门别类地把它整理出来,不仅有利于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历史农业地理资料不仅多如牛毛,而且极其分散,仅凭个人阅读谈何容易。何况一部二十四史就令人脑麻头胀,现在已有条件用电脑处理历史文献。台湾中研院史研所历时六年,只需几秒钟就可以从语料库中检出所需的字、词、句,几分钟就可以拿到打印材料,比手工方式提高效率几百倍。此外还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已建立“文献电脑化资料库”,就是大陆起步亦不晚,八七年秋河南大学历史系刘坤太教授就开始建立“电脑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四川大学利用电脑处理“全宋文”。上海师范大学利用电脑辅助点校宋代史籍的等等。但是历史地理学界则落后很远,研究者都是长年累月爬格子。在此形势下历史地理研究者应急直追,把农书内容、方志中农业资料分门别类地输入电脑以供检索查询之用。这项工作别人不会代庖,必须靠历史农业地理学界主动与有关的电子研究部门合作,促其实现,才使我们的研究不会落后于其他科学。总之今后历史农业地理应在传统方法(搜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利用和编制地图、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积极地把计量、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历史农业地理学中,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责任编辑 张六莲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幽去幺改为豕
@②原字号右加鸟
@③原字口加卸
@④原字门内加西下加土
@⑤原字门内加者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2640.html

以上是关于地理学-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地理学-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41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