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军事历史-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

  • 军事历史,中国边界,中国近代史,新疆历史,中国边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6 05: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军事历史-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军事历史-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


赵云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世界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发生了变化。这影响了中国边疆地区,使往日是反帝反修前线的中国北部边疆形势得以缓和。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区”不再仅局限于东南沿海,这给中国辽阔陆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然,世界局部地区的紧张形势还时有发生,和中国相邻的有些国家也不时对中国提出领土(海)要求,侵犯中国的领土(海)主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国人希望进一步了解边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适应形势需要,得到了比较深入的发展。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中国(近代)边疆史地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对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深入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90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会成立边疆史地临时评议小组,鼓励和资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项目,这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协调和发展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方面也加大了力度。1988年,该中心创办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1年,又创办了理论性、综合性和信息性学术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此外,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园地,从1988年开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先后组织出版了5套丛书、丛刊,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边疆史地丛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史地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资料丛书”、“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一些边疆出版机构也出版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丛书,如“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东北文史资料丛编”(辽沈书社出版)、“黑水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影印)、“云南史料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指南丛书”(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上述出版物中,有许多是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内容。1999年9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浙江宁波象山县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50余位边疆史地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认真讨论了1988年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情况,规划了未来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工作。同年秋,马大正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边疆通史》杀青,即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深入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日益繁荣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1999年,共出版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资料书40多种。从主要内容上看,有的是前一阶段所探讨问题的继续和深化,有的是新开辟的领域。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近代)边疆的理论探讨
这包括中国边疆的理论界定和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社会功能、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和方法等。
首先是中国(近代)边疆的界定。早在20世纪40年代,顾颉刚就提出边疆是一国领土的外缘地带。吴文藻也认为边疆有政治上的边疆和文化上的边疆之分。1988年以后,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马大正、华立认为:边疆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具有自然、历史、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邢玉林指出,近代以来的边疆,是指在国家陆路边界线内侧的或在国家海岸线外侧的、且属于该国主权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其次是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社会功能。丁伟志认为,研究边疆既有体现在政治纠纷与军事冲突中的现实价值,也有体现在和平建设中的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效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序》)。邢玉林提出,研究边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强化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提供稳定边疆的历史经验,为边疆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边界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见前引文)。
再次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40年代林耀华、吴文藻、顾颉刚曾从环境、人类、文化三要素,政治学、人类学观点,旅行调查和专题研究诸方面进行探讨。90年代初,马大正提出,应当加强边疆政策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既要考虑到民族、宗教、边防、外交等政策,又要考虑到近代边疆危机与封建时期边疆政策由成功到失败的演变。特别应当加强现代边疆政权建设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研究,边防工作、边界交涉、边疆地区民族关系与跨境民族、接境邻国政治、军事、社会、民族概况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当代边疆问题研究刍议》,《思想战线》1991年第3期)。邢玉林认为,中国边疆史研究应当包含中国边疆通史、中国边疆断代史、中国疆域史、中国边界史、中国边防史、中国边疆社会思想史、中国边疆内外关系史、中国边疆历史学史(见前引文)。
以上关于中国边疆的理论探讨,有的是直接述及近代的,有的虽然不是专讲近代,但对研究中国近代边疆问题也多适用。
(二)中国近代边疆管理及边防观
关于中国近代的边疆管理,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可分总体性论著和区域性论著两部分。谈到总体性论著,首先应当提及赵云田著《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988年,赵云田提出“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概念,呼吁学术界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认为这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和边疆统治政策,深入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加强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研究》,《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正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该书在理论上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结合起来,在内容上则把边疆民族管理机构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摆脱了断代史和地方史角度的局限。该书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晚清理藩部,中华民国时期的蒙藏事务局、蒙藏院、蒙藏委员会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此外,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设有专节论述了近代边疆危机和晚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的措施,内容丰富,议论精当。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概述了近代边疆地方行政设置和管理。
关于中国近代边疆管理机构的区域性论著,涉及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的较多。赵云田《晚清东北军政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分析了光绪年间东北三将军体制的变化,以及废除军府、建立行省的原因和作用。康沛竹《日俄战争后的清廷东北防务》(《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改建行省、整顿军事是清政府面临边疆危机加剧在东北地区采取的相应措施。刘金明《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的政策与“安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指出,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北洋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赵云田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都设有专章论述了近代管理蒙古地区的机构和措施。格日勒《北洋军阀政府与西盟王公会议》(《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乌云格日勒《清末内蒙古的地方建置与筹划建省“实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也考察了近代内蒙古地方管理的情况。
吕一燃《清政府对阿勒坦诺尔乌梁海的管辖》、《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历任总管考略》(《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樊明方《中国历代政府对唐努乌梁海的管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1-2期)论述了近代对乌梁海的管理情况。樊明方编《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叙述了19世纪60年代唐努乌梁海西部中俄边界的划定,此后俄国对唐努乌梁海盆地的渗透,辛亥革命以后俄国以“保护”名义侵占唐努乌梁海,1919年中国收复唐努乌梁海,以及苏联兼并唐努乌梁海的经过。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管守新《刘锦棠在新疆建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陈延琪《伊塔阿三区政府管理机构设置述略》(《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从不同层面论述了近代新疆管理机构变化的情况。
吴丰培、曾国庆著《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清代驻藏大臣传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贺文宜《清朝驻藏大臣大事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探讨了清代驻藏大臣的职权和管理西藏的情况。朱先华《清末西藏新设机构及其活动概述》(《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赵富良《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治藏方针》(《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余子明《论晚清政府在西藏的若干政策》(《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具体评述了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情况。祝启源、喜饶尼玛《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论述了民国时期对西藏的管理。
在探讨中国近代边疆管理的同时,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近代边防观问题。毛振发《我国强边思想的演替和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刘庆《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及其在近代的演变》(《军事史研究》1991年第2期)、牛俊法《浅析中国近代“争胜型”与“守土型”的国防观》(《军事历史》1989年第3期)、黄顺力《鸦片战争时期传统海防观的影响与扬弃》(《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军事历史》1989年第6期)、李国华《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等,从宏观上论述了近代边防观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李少莉《论清末洋务派的海防建设》(《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施渡桥《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军事历史》1992年第4期)、史滇《李鸿章与北洋海防》(《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何丰伦《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建设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徐舸《清末广西边防问题》(《印度支那》1988年第4期)等,则论述了具体人物、具体地区的边防思想和建设。
(三)近代边疆开发研究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汇集了15篇专题论文,其中9篇涉及近代东北、蒙古、新疆、云南、海南、台湾的农业、牧业、工矿业的开发。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1991年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内有多篇文章涉及了新疆等地的开发。成崇德、张世明著《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分析了清末张荫棠在西藏的开发思想,联豫在西藏的开发措施,以及清末西藏开发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对晚清北疆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变化、“移民实边”与土地滥垦的影响、手工业生产兴衰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华立著《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相当篇幅论述了晚清时期新疆农业开发状况,并总结了开发的历史特点和功效得失。
此外,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提出,大批汉民的迁入,使黑龙江土地的开垦方法、耕作技术和农业习惯都受到了影响。钟萍《近代新疆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认为,近代农地的开发,促进了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疆以农为主、各业并举的混合经济形式。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以及广西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政府和民众开始大力对其进行开发,其中,矿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何瑜《近代海南开发》(《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认为,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的大量侵入,海南传统农业逐渐解体,经济作物日益发展。
(四)边疆人物
这一阶段近代边疆人物研究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几部著作:阿拉腾奥其尔著《清代伊犁将军论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伊犁将军是清代统一新疆后在该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并管理归附的中亚地区及哈萨克各部,在巩固西北边防、抵抗外来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从清代历任伊犁将军中选出10位较有影响的人物,对他们在新疆的活动和政绩进行了述评。其中,奕山、布彦泰、金顺、志锐四人均属近代人物。本书拓宽了近代边疆人物研究的视野,有助于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近代对边疆地区的经略。周轩著《清代流放人物》(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周轩、高力著《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两部书可称为姊妹篇,论述的都是被清政府流放的人物在边疆地区的活动。两书共收100多人,对他们在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发展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述。探讨流人对近代边疆的贡献,两书的开创意义功不可没。谷苞、蔡锦松编《林则徐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1842年12月含冤流放到新疆。他在新疆三年间,不顾政治上所处的逆境,为新疆开发不遗余力。该书选收论文19篇,从主张加强西北边防、兴修水利、勘查荒地、关心少数民族疾苦、重视协调民族关系、禁止鸦片及限制鸦片在新疆的蔓延等方面,论述了林则徐对新疆卓有成效的贡献。书中许多文章利用了档案资料,也有的是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写成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五)领土和边界问题
这是这阶段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取得成果较多的领域。学者们既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近代边界问题的形成,也具体考察了和邻国的边界情况,以及有关领土的争端。
从宏观方面考察的主要著述有:张锡群、吴真明《中国近代割地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郑汕、傅元祥主编《中国近代边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郑汕主编《中国边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这些著作从丧失土地和边防史角度综论了近代边界问题。此外,张振鹍近代中国的边患与边界问题——一个简要的回顾》(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近代中国的边患经历了从海疆告警到边疆普遍危机,进而危机深化的历程。边患造成了中国丧失大量领土,积累了许多边界问题。
考察中朝边界的著述有:孙进已《东北历史地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该书在论述东北历史地理问题过程中,也考察了中朝边界问题。杨昭全《中朝界务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3、4辑,1988-1989年),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这些论著以详细的史料,对中朝界务作了细致的研究。此外,姜龙范《关于清季中朝边务交涉的研究》(《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崇实《历史上的以图们江为中朝东段边界的考察——驳“间岛”学说》(《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等文,也是这一专题研究的力作。
余绳武主编《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探究了沙俄侵略中国边疆、吞并中国大片领土的历史事实,对有关中俄边界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经过、主要内容和边界走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资料翔实,考证精确,是研究中俄边界史的上乘之作。厉声《中俄伊犁交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中俄伊犁交涉的历史过程。李之勤《论〈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1-2期)、朱炳耀《关于新疆乌宗图什河源“争议”地区的调查报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1-2期),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考察。
探讨中印边界问题的著述有:杨公素《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4辑,1989年),对中印之间传统习惯线、英国私自划定的“麦克马洪线”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丁名楠《中印西段边界问题由来的片断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景辉《中印东段边界真相》(《国际问题研究》1988年第1期)、吕昭义《关于中印边界东段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房建昌《近代中印西段边界史略》(《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近代中印中段边界史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等,分别论述了中印边界有关段落的形成与界务纠纷的交涉。
房建昌《中尼边界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3-4期)、《中尼边界洛敏汤考》、《中锡边界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1-2期)、《中国与不丹的边界及不丹在西藏的飞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5辑,1990年)、《近代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史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对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边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填补了这方面专题研究的空白。
关于中缅边界研究。张振鹍《近代史上中英缅边界“南段未定界”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2辑,1988年)认为,1941年中国政府与英国换文,就南段未定界划定界线,但这段边界始终没有竖立界桩,所以直到缅甸独立,南段未定界并没有最终解决。谢本书《片马问题考察与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4辑,1989年)论述了清政府对片马的管辖,以及英国侵占片马的经过。金宗英《麦克马洪线与中缅北段边界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3辑,1988年),分析了中英间关于中缅北段边界早期交涉和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中玩弄的伎俩,认为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的目的之一是想把尖高山以北除独龙江以外的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流域全部土地据为己有。张植荣《论中缅边界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探讨了中缅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交涉过程、中国政府指导中缅交涉的边疆战略与边界政策。余绳武《近代中缅北段未定界的由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3-4期)、《有关猛卯三角地的一些历史情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2辑,1988年),陈瑞金《中缅北段未定界历史的变迁》(《云南史志》1995年第1期),分别进行了细密的分析,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
中越边界研究。李国强《中越陆路边界源流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年第1期),论述了中越边界形成的过程,认为中越边界条约使中越边界走向有了明确的规定,但也使清政府丧失了许多土地。木芹《清代中越边界云南段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1-2期),深入论述了19世纪末云南省临安、开化、广南三府边境大片领土被法帝国主义划入越南的历史。龙永行《中越界务会谈及滇越段勘定》、《中越边界桂越会谈及勘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1992年第1-2期),前文论述了自1885年起至1897年止中法两国关于滇越段界务谈判、勘定始末,指出中国最大的失败在于第六段边界即后来普洱府属猛乌、乌得之割让,后文论述了中越边界桂越段会谈及勘定的情况,以及勘界大臣邓承修的功绩。萧德浩《中越边界广西段历史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3年第1-2期),研究了中越边界广西段形成的历史。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黄国安、萧德浩、杨立水编《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分别从档案、文献中辑录了中越边界交涉的大量资料。
北部湾问题是中越边界研究的重要方面。萧德浩《北部湾问题刍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3辑,1988年)、《中越两国从未划分北部湾海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3-4期),刘文宗《是“海上分界线”还是岛屿分界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4辑,1989年),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证了在历史上中越两国从未划分过北部湾的海界,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第三款划分的是芒街附近海中岛屿的归属,越南政府把它说成为划定中越海上分界线是没有根据的。
南海诸岛研究。南海诸岛包括南沙、东沙、中沙、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吕一燃主编《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反映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张良福《南沙群岛领土主权的争端》(《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3期)、林金枝《民国时期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1-2期)、黄盛璋《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历史证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5辑,1990年)等,也都以大量事实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神圣主权。
钓鱼列岛研究。吴天颖《甲午战前的钓鱼列屿归属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列有专章论述了1885-1895年日本觊觎、侵占我国钓鱼列屿的始末,指出钓鱼岛等岛屿是中日甲午之战签订《马关条约》后被日方侵占的中国领土。杜继东《钓鱼岛等岛的历史和现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5辑,1990年)论述了钓鱼列岛历史上的主权归属和今天的中日争端。王乃昂等《略论中日钓鱼诸岛之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从国际法的原始发现、行政管辖、经济活动、自然延伸等原则,论证了钓鱼诸岛主权属于中国。
香港史研究。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被英国强割强租。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以后,国内学者对香港史研究逐渐重视,论著渐多。余绳武、刘存宽主编《19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公司、

老梁讲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

中华书局1994年版),以丰富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叙述了英国割占香港岛,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强租香港新界的过程,是这一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余绳武、刘蜀永主编《20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论述了20世纪的香港政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中英关于归还香港问题的交涉等,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外,刘蜀永主编《简明香港史》(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版)、《香港的历史》(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刘存宽著《香港史论丛》(香港麒麟书业公司1998年版),也从不同角度以大量史实论证了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
澳门问题。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明朝时期被葡萄牙占据,鸦片战争以后,葡萄牙加紧在澳门扩张,后来沦为葡萄牙领地。费成康《澳门四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黄鸿钊《澳门史纲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2期“澳门专号”、郑炜明《葡萄牙人占有澳门附近凼仔、路环二岛的经过和性质》(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著述,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葡萄牙强占我国澳门的经过。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了大量中、葡、英、法、日文档案资料,是至今关于澳门史最全面的资料汇编。
(六)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边疆地区各种资源的掠夺,以及所实行的奴化政策,是这一阶段这一领域的主要内容。代表性的著作有:丁清《近代以来日本对我国东北邮政的侵夺》(《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肖安鹿《论日本对我国东北、台湾的侵占及其推行的奴化同化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霍辽原《日本在中国东北沦陷区实行的民族统治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饶野《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鸭绿江右岸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连心豪《日本夺取中国海关述略》(《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王晶、牛玉峰《日寇对我国东北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宋德玲《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掠夺》(《北方文物》1997年第3期),宋承荣、张庆山《日本殖民渔业对旅大水产资源的独霸和掠夺》(《辽宁师大学报》1997年第5期),佟静、赵一虹《略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工矿业的掠夺》(《辽宁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孙玉玲《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对劳工的掠夺政策》(《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第4期),李琳《日本占领海南及其对资源的开发和掠夺》(《海南史志》1997年第1期),房建昌《关于日本侵略海南岛的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等。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论著的共同点,即认为日本掠夺我国的各种资源,残暴地压榨中国人民,向世人显露出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七)近代中国边疆研究史的考察
这是前一阶段该专题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内容涉及学术团体、学者、著作和边疆考察等方面。
刘逖《中国地学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马大正《略论禹贡学会的学术组织工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分别论述了中国地学会和禹贡学会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方面的业绩,以及学术组织工作的经验和成绩。袁英光、桂遵义《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评述了西北史地学派及该派的代表人物张穆、何秋涛等人的学术成就。马汝珩、张世明《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认为,嘉道咸时期形成了一个边疆史地学研究者的趣缘集合体,成员包括祁韵士、何秋涛、俞正燮等人。正是这些人的整体效应,才产生了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繁荣昌盛的局面。
宝日吉根、宝音图《〈皇朝藩部要略〉张穆改定稿本评介》(《蒙古史研究》第4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蔡家艺《何秋涛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浅论〈蒙古游牧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张承宗《张穆、何秋涛对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评述了二人的学术贡献和爱国主义精神。吴怀琪《评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1期)、陈经忠《姚莹和他的历史地理著作》(《文史杂志》1989年第1期),分析了姚莹边疆史地学著述的特征。
边疆考察是中国近代边疆学者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些政府官员的治边措施。马大正《有清一代新疆考察述论》(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探讨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及军政要员新疆考察活动的历史功绩。吕一燃《谢彬及其边疆史地研究》(《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杨镰《谢彬和他的〈新疆游记〉》(《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论述了谢彬的边疆考察经历和成就。邢玉林、林世田《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黄烈《艰辛的历程、丰硕的奉献——黄文弼先生与西北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评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过程以及黄文弼学术活动和成就。
深入发展阶段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显著的特点是创新。表现在新概念的提出及系统阐释,如对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研究;新领域的开辟及详细论述,如对边疆大吏及流人对边疆贡献的研究;新课题的论证和薄弱环节的加强,如对唐

朝鲜学生讲中国历史故事

努乌梁海的研究等。
五、回顾与前瞻
50年来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50年来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今后应如何加强薄弱环节呢?
首先,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应当加强探讨。应当承认,老一辈学者顾颉刚、吴文藻、白寿彝、谭其骧等人在关于中国疆域的界定等边疆理论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给晚学开辟了道路。吕一燃、马大正、邢玉林等人近些年来在边疆界定、中国边疆研究的功

讲中国历史故事姓史的老师

能和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为中国边疆史理论框架的构筑做出了贡献。此外,台湾学者胡耐安、林恩显在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也做出了成绩(见胡耐安《边政通论》,1960年台北初版;林恩显《边政通论》,台北华泰书局1987年初版;《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2年版),但是也应当承认,中国边疆史研究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还没有涉及。比如边疆观问题。中国近代边疆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延续和发

中国历史故事mp3在线收听

展,只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边疆才发生了不同于古代边疆的变化。中国古代边疆观已有比较明确的内涵,而中国近代边疆观的内涵却还是很不明确。到底应当怎样揭示中国近代边疆观的内涵?中国近代边疆观和中国古代边疆观相比有哪些异同?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也才便于梳理。又比如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近代边疆既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含义,又和民族、宗教、人物等因素密切相关,它的研究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而不可能是单一的。换言之,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都可以借鉴。而目前这方面的探讨还很不够。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做指导,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构筑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理论,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研究领域还不够宽广,今后需要进一步拓展。中国近代边疆史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包括边疆民族、边疆宗教、边疆社会、边疆教育、边疆人物、边疆制度、边疆管理、边疆开发、边疆自然地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边界和领土问题等。就其中的某一项说,又可以分得更细,比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就有割占领土、掠夺资源、宗教渗透、文化侵略等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以近代边疆作为独立客体进行研究的时间还不很长,所以有些内容还没有涉及,或虽然涉及了但还很不深入。比如边疆社会。不同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由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等的不同,社会面貌也就很不一样,而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又比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在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侧重于沙俄对我国边疆领土的掠夺,到了深入发展阶段,侧重的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资源的掠夺。这显然是扩大了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内容。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领域还需要拓展,应着重加强中国近代边疆内在问题的研究,比如边疆社会、边疆宗教、边疆教育等。
再次,有的研究主题还比较肤浅,今后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肤浅的主要表现是有些著述没有抓准实质性的东西,描述有余,分析欠缺,比如某些人物的研究,某些边界问题的探察等。为了深化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我们应当把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和现实的中国边疆问题结合起来,把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把边疆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最后,具有批评性的讨论不够,今后应当加强争鸣。综观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我们发现,至少在四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意见。一是中国疆域的界定,或者说是中国近代边疆的基础。这个问题尽管史学界进行过讨论,但意见仍没有取得一致。二是晚清政府在西藏的施政,张荫棠查办藏事的效果。有人认为这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进步的改革,对后来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张荫棠在西藏推行新政随心所欲,操之过急,直接给西藏上层分裂分子造成口实,难辞其咎。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双方还需要深入研究,也更需要进一步讨论。三是清末内蒙古的移民屯垦。有学者认为,清末大规模移民实边屯垦,从长远的历史影响看,对蒙古地区进一步土地开发,是有一定成效的,对蒙古族自身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也有学者认为,清末移民实边造成了对内蒙古地区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也没有起到充实地方、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作用。由于两种意见争论不够,因此认识也没有接近。四是有关理论问题的认识。针对台湾学者林恩显阐述的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大陆学者马大正提出,不应当用边疆民族研究取代边疆研究。由于缺乏深入探讨,问题也只是点到这里为止。总之,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中,不是没有不同意见,只是因为缺乏交锋和讨论,各说各的,有些问题的认识才停滞不前。今后应当加强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中的争鸣,加强学术批评,以繁荣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
(稿件来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262-295页。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2626.html

以上是关于军事历史-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军事历史-50 年 来 的 中 国 近 代 边 疆 史 研 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42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