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成吉思汗-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 成吉思汗,蒙古军队,西夏,历史,中国古代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6 14:4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成吉思汗-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成吉思汗-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数据库】1995年
【文献号】3014
【原文出处】宁夏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银川
【原刊期号】199406
【原刊页号】63~70
【分类号】K23
【分类名】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作者】鲍桐
【复印期号】199502
【标题】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正文】
蒙古族于13世纪初从漠北兴起后,曾先后5次征伐西夏,《元史》、《史集》、《蒙古秘史》、《亲征录》、《西夏书事》等书均有记载,但都较简略,且互有龃龉之处,屠寄《蒙兀儿史记》参考诸书,融汇贯通,考之较详,但可商榷之处仍甚多,不少学者提出过意见。80年代以来所出的《中国通史》(第六册)、《蒙古族简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等,对上述有关地理,都有所考校,但矛盾仍很多。王北辰教授《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是近年来较为详尽的一篇专文,但他考证的大多数地望,仍遵旧说,许多矛盾并未解决。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和吴天墀《西夏史稿》中,对黑水城、兀剌海城地望提出新说,颇有启迪。《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附图中,将兀剌海城绘在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一带,大约就是根据陈、吴的新说绘制的①。著者近年来考察内蒙古西部地区长城和古城中,有所发现,愿提出一管之见,以补充陈、吴二位之说,并就教于方家。
成吉思汗五次征讨西夏的有关史料中,三次涉及兀剌海城。因此,兀剌海城在哪里?是个关键问题。本文拟先从此入手。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中,涉及兀剌海城的仅两次,一次是二年丁卯秋(公元1207年),“再征西夏,克斡罗孩城”(即兀剌海城);一次是四年己已春(公元1209年),“帝入河西,夏主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剌海城……。”②这是成吉思汗第二、第三次攻西夏战役。
但是,《蒙古秘史》在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的记载中,却记有“成吉斯合汗自察速秃(即雪山)起行,克兀剌孩城,自兀剌孩城起行,破朵儿篾该城(即灵州)”。拉施特《史集》也记为“首先占领了甘州、肃州、河州和斡罗孩城”。戴锡章《西夏纪》记为1227年“春,进攻兀纳剌城”。屠寄《蒙兀儿史记》记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正文中无兀剌海城,但注中曾加以说明③。这与《元史·太祖本纪》中所记第五次征西夏最重要的不同处。
关于兀剌海城的地望,《元史·地理志》亦集乃路下注“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西夏纪》等书均同此说,并认为黑山威福驻汉居延城,黑水镇燕驻兀剌海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西夏地图,将黑山威福军标在居延泽畔,黑水镇燕军标在肃州(今酒泉)东北合罗川,而将兀剌海城绘在甘肃军司宣化府(今张掖)东偏北,删丹(今山丹县)正北。《中国通史》第六册附《西夏简图》、白滨《元昊传》附《西夏略图》,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同,唯未标兀剌海城方位④。《蒙兀儿史记》注中说,“兀剌海城名,见秘史,旧史李恒传同东纪、亲征录。……故城在今蒙古阿拉善额鲁特旗西南之龙骨山北。山与甘州之山丹县接界,蒙古名阿拉克鄂拉”。《多桑蒙古史》在兀剌海城下注云:兀剌海Ouiraca是唐古特话,意为“在长城中的通道”。多桑自注此解引自夏真特书第379页。夏真特乃俄国学者比秋林,别名伊雅舍夫,多桑的同代人。王北辰教授文章中,引上述屠寄、多桑之记、注后,肯定兀剌海城址在龙首山,汉长城遗址的某个通道上。这实际是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的县体论证⑤。
其实西夏黑水镇燕军的地望应在今额济纳旗达赉呼布镇南20多公里的黑水城,而不在肃州之北。
黑水城的地望,早在本世纪初,以科兹洛夫和斯坦因为首的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探险队”就在这里挖掘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而知名中外。1972—197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组建的居延考古工作队,经过连续几年的发掘和踏勘工作后认为黑水城不是居延城,西夏的黑水镇燕军就在黑水城。从而否定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通史》等书附图中所标黑山威福军的居延泽畔居延故城之误。而与《元史》所记成吉思汗第五次征西夏,先取黑水城相吻合。
既然黑水镇燕军在黑水城,那末,黑山威福军驻地又在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西夏军事建置和驻军分布情况。
《宋史·夏国传》载:“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yòu@①,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②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其军力分布是:“自河北至午腊ruò@③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怀庆、镇戎、原州;左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山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⑥。但《宋史》未标明十二临军司方位。
《西夏书事》曰:“临军司以黄河为界,分左右两厢”。并标明了各厢军驻地。左厢神勇驻天都山、祥佑驻石州、嘉宁驻宥州,静塞驻韦州,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今甘肃靖远县北),卓@②和南驻黄河北岸(兰州西北卓@②城,今新屯川西北),右厢朝顺驻夏州弥陀洞,甘肃驻唐删县故地(一说甘州),镇燕驻兀剌海城,白马强镇驻盐州,黑山威福驻汉居延故城,东北限北泽,西北接沙碛”⑦。
《西夏书事》记载,矛盾之处甚多。如夏州、盐州在黄河内,当是左厢军事要地,(但却记为右厢。卓@②和南在黄河外,应属右厢,但却记为左厢。自河北至午腊ruò@③山(今乌拉山)七万人,与贺兰山五万人,在十二厢内却无归属。
因此,今人著作,如《中国通史》、《元昊传》等,皆参考各种史籍,对《西夏书事》记载进行修订⑧,改为左厢神勇军驻夏州弥陀洞,右厢朝顺军驻克夷门(今宁夏三关口),白马强镇军驻娄博贝等。但仍有不少问题,如认为“黑水镇燕军驻肃州北境,黑山威福军驻汉居延故城”等,与甘肃考古队考查不符,而驻河北午腊ruò@③山防契丹的七万大军,仍无归属。
针对上述问题,吴天墀先生在《西夏史稿》中说:斡罗孩城的地望,学者有二说:一是施世杰的张掖县北龙首山(蒙古名阿拉克鄂拉),或高宝栓的龙首山山口夏口城;二是岑仲勉的在后套北狼山山隘北口附近。岑是依括海牙辛特氏,斡罗孩是党项语‘长城中通道’之意的说法认定的。犹称斡罗路。另据克拉普罗斯氏说,元世祖时亚细亚地图斡罗孩则是在宁夏北方黄河大曲之滨,认定斡罗孩城应在狼山山隘北口附近。吴先生基本采用岑说⑨。
陈炳应先生认为:黑水城遗址既然是黑水镇燕军的驻地,黑山威福军则应在河套西北隅的黑山地区。其根据是:
第一,两幅古地图。一幅为《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西夏地形图》;另一幅是原苏联列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地形图》,曾载《东方国家与民族》1959年第1期。陈先生撰写了《西夏地形图》初探一文,认为《地形图》绘制了北宋末年宣和年间宋与西夏地形,可能是清代学者绘制的,但必有宋、元时期的详细资料或地图做依据。列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地形图》应是出自同一来源,是同一幅西夏地图的不同抄本。两幅图都标出了西夏十二监军司,将黑水镇燕军标于黑水城地区,将黑山威福军标在河套西北。这是正确的。
第二,《宋史》比《元史》成书更早,而且有耶律楚材所收集的西夏中央政府的大量档案材料做依据,应较可靠。《宋史》未说十二监军司的位置,但是它的排列顺序显然是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顺序排列的。最后三个监军司是西夏的北部防线的指挥机构,而且按其次序正好是黑水镇燕在西北,白马强镇在正北,黑山威福在东北。与上述古地图所标的位置相符合。
第三,从军事观点看,西夏的西部地区,有瓜州西平、甘州甘肃、黑水镇燕三个监军司,后来又增设了沙州和你合饿州两个监军司。相反,东北部面临强邻契丹和鞑靼,却没有一个监军司,这是说不下去的。《宋史·夏国传》说,“自河北午腊ruò@③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明确无误地说十二监军司中有专门备御契丹的。
第四,十二监军司的名称都是以驻地之地名、方位、山

中国历史故事推荐作文

水来命名的。黑水城地区并没有一座“黑山”,相反,河套西北部却正好有一座黑山。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曾以黑山北庄浪族龙移为安远大将军,昧克为怀化大将军”。这个庄浪族,“在黄河北”。所以,黑山威福军应在河套西北的黑山地区”⑩。
吴天墀和陈炳应二位先生的论证是很充分的,结论也是合理的,不过黑山威福军,也即兀剌海城的确切地望,仍未圆满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西夏东部疆界的方位。
《辽史·地理志》“西京道”中有两段记叙:“丰州天德军节度使……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泺、九十九泉、设越泺、古碛口、青zhǒng@④即王昭君墓”。“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德,尽掠吏民以东,后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德军节度使,有黄河……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11]。
这两段记叙,错讹之处甚多。从原文看,似乎辽丰州和天德军的位置,仍在唐丰州和天德军旧址,但其辖境,却又东包九十九泉和青zhǒng@④(今呼和浩特市东和南部);不过牟那山、钳耳觜仍在辖境内。牟那山即乌拉山,钳耳觜是乌拉山西端,因山形似钳耳而得名。唐天德军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侧(现巳淹没),正在钳耳觜之北。唐丰州也一度移此。
其实辽丰州治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古城,辽天德军也在此。这已为内蒙古文物考古所证实[12]。那末,辽与西夏边界在哪里呢?包头市东郊阿都赖村和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乡马留村,近年来均出土过成罐或散落的西夏铁钱;在包头市区境内,迄今尚未发现过辽、金遗物。据此推断,辽夏边界,大端在包头市区之东[13]。《中国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人物及故事四字成语

集》(第六册)所绘辽西京道、金西京路都有错,把两国边界划得偏西了。
明确了边界方位,就易于找到黑山方位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黑山记述较详。他称:“黑山,在中受降城正北,稍东八十里,亦谓之杀狐山,亦谓之呼延谷”[14]
上述呼延谷,即今包头市昆都仑沟,黑山系指昆都仓沟以东的大青山和以北的色尔腾尔(唐牛头朝那山)。昆都仓沟以西是乌拉山,唐时称牟那山、纥那山,西夏时称午腊ruò@③山。今狼山西北地区,即巴彦淖尔高原(包括今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大部),并无大山,是丘陵、戈壁、荒漠草原地带,仅乌中旗与蒙接壤处有索伦山,系浅山,乌后旗之北蒙古境内有呼赫乌拉山。
根据上述情况,狼山西北无黑山,黑山是在黄河之北,大青山和乌拉山北部,也正如《宋史》所说,“自河北至午腊ruò@③山七万人”。这一带有无一座西夏古城呢?我们在考查汉长城时,发现在今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所在地北2公里处有一古城,与之相当。古城呈长方形,东西约850米,南北约800米,北墙西墙已成土拢。四墙中各开一门,宽8米,外有瓮城,其侧有马面4处,高与城齐。城四角有角楼。基宽8.5米,顶宽1.5~2米,残高8.5米,东南角最高处8.5米,夯层15~20厘米。出土有瓮罐盆等。整个建筑形制与陈炳应先生所说的黑水城大体相似,但规模却大得多。是我们在阴山北部所见的多座古城中较大的一座。城内文物极少,巴彦淖尔盟文物部门普查中认定为金元时代古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为汉受降城。我已在《受降城与满夷谷》一文中辩其误。[15]
新忽热古城正位于包头市正北略偏西160公里处,有大道可直达,座落在古牛头朝那山(今色尔腾山,为阴山北支)之北。古城东面契丹,北邻鞑靼(鞑靼在辽时隶属辽上京道),是成吉思汗从萨里川或黑林行宫径直南下,进攻西夏必经之地,也正符合比秋林说的“在长城中的通道”之义。因汉长城在古城之北20公里,秦长城在古城之南30多公里。我们在考查汉长城时还发现,西夏时曾加以利用,因沿线有西夏新修筑的障城,如乌拉特后旗乌力吉乡的苏亥古城,就是其中之一[16]。
因此,我们判断新忽热乡古城,应是西夏兀剌海城,是西夏黑山威福军驻地。据此,我们返回头来研究成吉思汗第二、第三次进攻西夏的军事路线就较清晰了。
第二次,公元1207年“秋,征西夏,克斡罗孩(即兀剌海)城,次年三月返回”《亲征录》、《西夏书事》记事较详,说“蒙古驻斡罗孩城,四出侵掠,安全集右厢诸路兵以拒。蒙古主见夏国兵势尚盛,不敢骤进,逾五月,粮匮引还”[17]。
数万夏兵防守偌大一个城寨,夏主李安全又调集右厢诸路军伸援,战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时间长达五月之久,西夏兵肯定损失惨重,蒙古兵死伤恐怕也不少,故尔,“不敢骤进,粮匮引还”,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次,公元1209年战役,《太祖本纪》记载是“春三月,蒙古主入河西。……夏四月,攻兀剌海城,丰州谢睦劝守将出降,太傅讹答率兵巷战被俘,蒙古军攻下兀剌海城,并乘胜进军中兴府,攻贺兰山西的克夷门”[18]。从兀剌海至克夷门,有两条道可行,一是沿狼山北的草原道路西行,再折而西南行;二是沿狼山南麓西南行。两条道均在今叮口县哈腾套海苏木西端会合,西行至贺兰山西麓南下,这两条道都是清代从武威至包头驼路的东段[19]。蒙古军破克夷门,进而围中兴府,遏水灌城,夏主李安全纳女求和。
第五次战役,《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是非常合理的。“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春,帝以西夏纳仇人……自将伐之。二月取黑水城,夏避暑浑垂山,取甘、肃等州。秋,取西凉府搠罗、河罗等县,遂yú@⑤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理等县。冬十一月庚申,帝攻灵州。(次年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六月,夏主李@⑥降”[20]。
说《元史》记载合理,是因为它符合实际。从漠北南下,先取今额济纳旗的黑水城,消灭了西夏黑水镇燕军,然后沿额济纳河南下,到浑垂山避暑(浑垂山为祁连山中某山,系雪山)。从下文成吉思汗率兵攻甘、肃二州来看,浑垂山似应在甘、肃二州之南。屠寄《蒙兀儿史记》注说,浑垂山在凉州西南,王北辰教授认为即冷龙岭,似乎偏东了。《西夏书事》说在肃州北。肃州北的sǎo@⑦林山、黑山,海拔均在2500米以下,无积雪,更不确。成吉思汗避暑之后,即率师攻取甘、肃二州。王北辰教授认为是分军取甘、肃二州,与《元史》记载不符[21]。蒙古军又东取西凉府(即武威)及其属县搠罗、河罗。再东行遂yú@⑤沙陀(今宁夏中卫县西腾格里沙漠南缘),至黄河九渡,取应理县(今中卫县)等。冬十一月攻灵州,夏嵬名令公十万众来援,丙寅,帝渡河击夏师。《元史》中无取兀剌海城的记载。
《蒙古秘史》只记述了城吉思汗第三、第四、第五次征西夏,三四次还未记出师路线。第五次的行军路线是:成吉思合汗营于搠斡儿合场(日本村上正二以为即搠罗河罗,在武威之东),趋阿剌筛(今贺兰山),然后“成吉思合罕自察速秃(即雪山)起行,克兀剌孩城,自兀剌孩城起行,破朵儿篾该城(即灵州)[22]《蒙古秘史》所记第五次进军路线,前后颠倒,十分混乱。从搠罗河罗起程,先东北行攻贺半山,后西去雪山避署,再西北攻兀剌孩城,又东行攻灵州,不合逻辑。它很有可能是将第二、第三两次攻兀剌海城战役,包括攻贺兰山之战,都并入于第五次战役中记叙了。拉施特《史集》记为,“首先占领了甘州、肃州、河州和斡罗孩城,又围攻答儿沙孩城(即灵州)。《西夏纪》先按《元史》顺序排列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可是攻兀剌海城时间无法安排,便移至次年(公元1227年)春,围攻中兴府之后[23]。这更与史实相舛了。王北辰教授将成吉思汗行军路线安排为:先取黑水城,然后从石羊河南下直入凉州,登浑垂山避暑,分兵取甘、肃二州。也与《元史》不合,且从黑水城至石羊河必须越丹巴吉林沙漠,迄今仍无路可通。
弄清了二、三、五次战役的军事地理和路线后,研究第一、第四次军事路线,就比较容易了。
第一次战役,《元史·太祖本纪》云:“岁乙丑(公元1205年),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西夏书事》记其事颇详,曰:三月,“蒙古初来侵,破力吉思寨,纵兵躏瓜、沙诸州,纯佑不敢拒。夏四月,蒙古主以天暑将盛,引兵还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骆驼而去。六月,纯yòu@①以蒙古兵退,修复被兵诸城堡,大赦境内。更兴庆府为中兴府。”
拉施特《史集》记为:“成吉思汗整集军队去征讨被称做唐兀惕的合申地区〔他们进入该地区后〕,先到了力卜勒乞寨(即力吉里寨)……,在短时间内攻了下来,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他们从那里进到克邻——罗失城(即落黑城),这是座很大的城,他们攻下了它,进行了洗劫。〔接着〕他们又占领了唐兀惕若干其他地区,进行洗劫,并将那些地区我们找到的牲畜全部驱走”。
《蒙兀儿史记》记为甲子年(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乃蛮,杀太阳罕。冬过阿来岭(今新疆北部友谊峰),继续追太阳罕之子古出鲁克和篾儿乞酋长脱黑脱阿父子。脱黑脱阿死,汗亦还金山(今蒙古阿尔泰山)。因此,屠寄认为,乙丑年春(公元1205年),蒙古大军是还于兀鲁(黑)塔(黑)之地,在金山前(今蒙古科布多西北),因利乘便,yú@⑤漠南下入河西,进攻西夏。即第一次攻西夏。
这次攻西夏所经过的吉力里寨、落思城和乞邻古彻城,皆不可考。所经过的路线中,也不见西夏北疆防御体系中的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三个军司之名。幸好《西夏书事》中透露了一点信息,说:“纵兵躏瓜沙诸州”。它与屠寄所说“因利乘便”衔接起来了[24]。这样我们便可作如是推测,成吉思汗yú@⑤金山后,系到河西走廊西端,先攻吉力里寨。这是蒙古军第一次进攻城镇,在此之前,

中国历史故事主人公

都是与游牧民族在平川战斗。吉力里寨极坚固,虽然攻下来了,但却极费力,所以对西夏的沙、瓜、肃等军事重镇,便未组织进攻,只是“纵兵躏瓜、沙二州”。大约是从沙、瓜等州北部经过,攻击的是诸州外围的一些军事城堡。吉力里寨大约在沙州(今敦煌)西北,乞邻古彻城约在沙、瓜二州之北,落思城的肃州之北。成吉思汗可能是循黑水西岸东北行,未经黑水城,退至漠北。
第四战役,《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极简单。“十三年戊寅(公元1218年)伐西夏,围其王城。夏主李遵xū@⑧出走西凉”。《蒙兀儿史记》记为“十有二年(丁丑1217年),汗征西夏兵从征彻儿塔兀(勒),不应,遂伐西夏。十有三年(戊寅,1218年)春正月,围中兴府。夏主李遵xū@⑧命其子德旺居守,出走西凉。”《亲征录》、《史集》不载是年伐西夏事。《西夏纪》引《西夏书事》云,1217年,“蒙古兵围兴州,国主遵xū@⑧出走西凉。夏与蒙古自纳女请降,合兵攻金,遂为役属。继征发日多,不堪奔命,礼意渐疏。蒙古主怒,渡河来攻,列城不能御,直抵中兴府,围之,遵xū@⑧命太子德旺居守,已出走西凉。已而,遣使请降,蒙古兵退,始还”[25]。
诸书所记基本相同,皆无出师地点和途经城镇名。只《西夏书事》道出一句十分可贵的话,“渡河来攻,列城不能御”。渡河,渡黄河。只有从东面进攻中兴府,才需渡黄河。这联系西夏主李遵xū@⑧出走西凉,正好相互印证。
成吉思汗南下侵金和攻西夏,在公元1215年前后,在策略上有较大变化。在此之前,进军主要是掳掠,不占领土地,蒙古军退走之后,所占地区城镇又被对方收复。1215年,成吉思汗采纳了石抹明安、王揖的建议,变屠杀为招降,金军望风迎降。同年,又将侵金之事委托给木华黎。木华黎采纳了金朝制度,在云、燕建行省,发兵南侵。这一策略上的变化十分重要,为彻底灭金、灭夏、灭南宋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过第二、第三两次征西夏战役,西夏北疆防御体系基本破坏,兵力大大削弱。第三次战役后,西夏转而附蒙侵金,多次派兵进击金东胜、泾州、bīn@⑨州、平凉府、庆阳、延安、临洮等地,又派大军随蒙古军南下潼关等地作战。金军反击,也重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20字左右

创夏军。所以夏国黄河南的左厢诸军司的实力这时已大大削弱了。
因此,1217年冬,成吉思汗从黑林行宫南下,渡黄河(当是踏冰过河),列城不能御,如入无人之境,直攻中兴府。这正反映了西夏军力衰弱的实际。蒙古军渡黄河攻中兴府,是渡的哪一段黄河呢?一般是渡灵州至石嘴山段黄河。从漠北南下,到这一段黄河,大约有两条道路。一是从今乌梁素海、西山嘴南下,入伊克昭盟,西南行;二是从包头昆都仑沟南下,入伊克昭盟,西南行。当然,其他还有多条道路可行,但都绕道过远。沿上述道路到黄河东岸,过河攻中兴府是最捷近的路线,而且阻力也最小。因为黑山威福军司的力量已被彻底消灭了。王北辰教授认为这次可能是从@①①鹿塞(今乌拉特后旗哈隆格乃山曰)南下,“自北而南进攻中兴府”。但这条路线不渡黄河,与史文不符。
这次出兵,成吉思汗本拟一举消灭西夏的,但由于中兴府城坚固,一时难以攻下,夏主李遵xū@⑧又逃至西凉州,西夏河西走廊诸军司还有一定实力可凭,若战斗处于胶触状况,便会影响筹备已就的大军西征。故尔当西夏再次请降后,便迅速撤军了。
此后,西夏军又多次被征调配合木华黎军进攻金国,实力更加削弱。因此,等到成吉思汗西征返回后,第五次征西夏时,采取从黑水城南下的策略,先消灭西部诸军司的军队,最后灭亡西夏,自然就水到渠到了。
注释:
①蔡美彪、周清澍等著《中国通史》(第六册)158、191、192、193、197、19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蒙古族简史组编写《蒙古族简史》47、5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36—37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王北辰《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6期。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81~10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吴天墀《西夏史稿》12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附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②《元史·太祖本纪》卷1,13、1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
③道润梯步译著《蒙古秘史》,续集卷一,3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二编317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戴锡章《西夏纪》卷28,67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蒙兀儿史记》卷3,40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影印本。
④《元史·地理志》卷60,1452页。《西夏纪》卷6,156页。《中国通史》附在154页后。白滨《元昊传》附“西夏略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29页。《多桑蒙古史》,冯承钧,1934年译本,上册,57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王北辰《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6期。
⑥《宋史·夏国传》卷486,14029页;卷485,1399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⑦《西夏纪》卷6,156页,引《西夏书事》卷12。
⑧《中国通史》第六册158页。白滨《元昊传》47、48页。
⑨吴天墀:《西夏史稿》124页。
⑩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第十一章《〈西夏地形图〉初探》,433~453页。
[11]《辽史·地理志》卷41,4、5页,商务印书馆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55年版。
[1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111~11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元明各代题记》,《文物》1977年5期。洪用斌《元代德宁路考》,载《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1979年9月。
[13]《包头文物资料》第一辑,张郁《从包头市东郊出土西罗铁币谈起》,金申《从阿都赖出土西夏铁币兼谈沙尔沁村的边墙》。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1,2669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15]新忽热古城,我们在考察中仅用步测,不准,此外是巴彦淖尔盟文物部门同志实测数据。鲍桐《受降城与藩夷谷》,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1期。
[16]盖山林、陆思贤:《潮格旗朝鲁库伦汉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7]戴锡章:《西夏纪》卷26,631页。
[18]参《元史·太祖本纪》卷1,14页。《西夏纪》632~634页。《蒙兀儿史记》卷3,28、29页。
[19]参李万禄《瀚海长途—包武路》,载《阿拉善盟公路交通史资料选编》(第二辑)(内刊)。
[20]《元史·太祖本纪》卷1,23~24页。
[21]《元史·昔里铃部传·察罕传》卷122,3011页;卷100,2956页。
[22]《蒙古秘史》续集卷一,295、296页;卷二,351~357页。
[23]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317页。《西夏纪》卷28,670~673页。《蒙兀儿史记》卷3,40、41页。
[24]《元史·太祖本纪》卷1,13页。《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207页。《蒙兀儿史记》卷2,24、25页。《西夏纪》卷26,628页。
[25]《元史·太祖本纪》卷1,20页。《蒙兀儿史记》卷3,34、35页。《西夏纪》卷27,648页。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史志办〕
(责任编辑 天明)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右
@②原字口加罗
@③原字艹下加弱
@④原字土加冢
@⑤原字足旁右加俞
@⑥原字目加见
@⑦原字扌加帚
@⑧原字王加页繁体
@⑨原字分加阝
@①①原字奚加隹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2435.html

以上是关于成吉思汗-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成吉思汗-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61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