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6 23:1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作者:吕绍生 李兆江
一、前言
七里海湿地地处天津市宁河县西南部。这里地域辽阔,地势低洼,历史上曾为常年性的蓄水洼淀,属于滨海地区的沼泽湿地,有过沧波浩渺、极目无涯、汪洋如海的壮观历史,故名为"海"。本区由天然的垄岗分隔,自西北向东南分为后七里海、前七里海和曲里海三个组成部分,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七里海湿地的中间及东西两侧有潮白河、蓟运河和永定河三条大河流过,另有四条二级河道纵横"海"内。本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公里。
三千多年以来,七里海一直保持着滨海湖泊、沼泽的湿地自然景观,它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七里海湿地及其附近的近地表和地表以上至今还保留着近岸地带形成的牡蛎滩,因此,七里海湿地以作为研究渤海湾西岸古海岸带变迁的遗迹而闻名于世。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历史游戏成就故事简介

",这对于提示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追索天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陆变迁,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及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
七里海湿地和天津滨海平原上的许多湿地一样,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气候和维持区域水分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七里海湿地正在严重萎缩,昔日"沧波浩渺"的景观已不复存在,目前只有在前七里海还部分残留有沼泽湿地,面积不足45平方公里。湿地的疏干已经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此,研究七里海湿地的环境变迁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修复水域生态系统,重建天津生态资源的重要课题。
二、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
1,本区地貌演化及区域地质背景
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平原的北部,属于全新世海积冲积平原上的众多洼地之一,天津平原形成于第四纪的冰后期,是渤海海退过程中由河流泛滥沉积和海水回侵沉积共同形成的低平原,海拔高度2-4米。地表组成主要是晚全新世的河流相和滨海泻湖相、海湾相沉积。古河道、贝壳堤及洼地是本地区主要微地貌类型。七里海湿地等所属的洼地是泛指平原上与周围高差1-2米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碟形区,按成因可分为冲积扇间洼地、河间洼地、滨海洼地和古泻湖(以七里海湿地为代表)等多种类型。这些能够蓄水的天然洼地在广袤的滨海平原上星罗棋布,构成了天津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
根据七里海湿地及周边地区72个钻孔资料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来看,七里海湿地所处的天津北部平原是全新世以来滦河冲积扇和永定河冲积扇之间的大型洼地,地质构造属于由海河断裂、蓟运河断裂及香河--玉田断裂所围成的马蹄形凹陷区,强烈的构造运动下沉造成这里地势低洼,海侵时海水可以顺势伸入陆地内部,海退时则留下串珠般的一系列洼地。这些洼地的沉积物颗粒细小,以河漫滩相、泻湖相、沼泽相沉积为主,地下有海相层,近地表有牡蛎礁沉积。这代表了天津滨海平原广大地区自全新世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冷暖的变化引起海平面的波动,从而经历了由陆到海,又由海到陆的变迁。这些演变过程无不在七里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留下难得的遗迹,由于地质构造和区位的原因,七里海作为滨海泻湖成因的洼地,除了在全新世中期海侵时与天津平原广大地区一样成为汪洋泽国以外,在全新世的早、晚期海退成陆时均位于渤海湾西岸的"前哨"。
2,历史时期七里海湿地的环境演变
据史书记载,七里海湿地随着海退在北魏时期已经有了关于沼泽环境的描述。"七里海,《水经注》所谓雍奴薮也","北部各山之水在此交汇",形成了一片水草丰美的沼泽。这种环境一直延续到明朝,《明世宗录》记"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里",泽宽水深的景观可谓空前。
清乾隆《宁河县志》载:"七里海(前七里海),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入运河(蓟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海之西北为后海(后七里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民国时期,据《内务部河务季报》记载"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则诸淀皆涸;惟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从以上文献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七里海湿地作为湖泊沼泽历史悠久,从明朝以来泽宽水深的湖泊,到清朝乾隆年间逐渐分割成若干个湖泊沼泽,湖底不断淤积,水面不断萎缩,七里海沼泽湿地不断退化。时至民国时期乃至建国以后的50、60年代,七里海因地势的原因大部分仍为常年性的积水洼甸,依然保持水肥草美、鱼蟹丰盛、鸟类群集,无堤的潮白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七里海,"海"水随着渤海潮水而涨落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在天津平原的众多洼地中也是不多见的,它对调节当地的气候和水分的循环、繁衍各种水生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七里海湿地所在的宁河县曾是天津市最为湿润的地区。
三、七里海湿地生态破坏及原因
自然生态环境组成是复杂多样的,但其组成部分又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既互为依存又互为制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近期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现在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环节甚至是毁灭性的。七里海已成为死海,七里海的湿地生态万分危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七里海湿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据有关资料统计,乾隆时期七里海的面积约为170平方公里,近26万亩。
民国时期,"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
新中国成立以后,据《宁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前七里海78平方公里,12万亩;后七里海30平方公里,4万亩。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1958年大跃进时后七里海和曲里海的沼泽,很快就被全部开垦成农田,前七里海的沼泽总面积也减少为68.5平方公里,合10万余亩。到上世纪60年代末,因进一步毁海垦田,前七里海能保持沼泽植物群落的面积仅剩53.2平方公里,不足8万亩。1971年开挖潮白新河,将前七里海拦腰穿过,分为东海和西海。潮白新河一河两堤宽千米,占地约8平方公里,1万余亩。现在,东西两海沼泽总面积约剩45平方公里,不足7万亩,(东海不足3万亩,西海4万余亩)。可见引起七里海沼泽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农耕和水利工程所致。
2,七里海湿地的水源逐渐枯竭
七里海,"水本无源",一是靠本地天然降水,再是靠外来客水。而本地天然降水不足,主要靠外来客水补充。
建国后50、60年代,七里海的水常年不干,7、8、9月汛期季节上游"雨多水汇",水深达2米多是常事,整个七里海蓄洪总量可达近亿方。
现在,七里海"极目无涯,汪洋如海"已成历史。自70年代初,潮白新河在七里海内筑堤挖成以来,上游客水,由潮白新河一泄入海,已与七里海湿地无缘。
本区年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年蒸发量1500多毫米。经考察和监测资料统计表明,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越来越少,1990-2001年比1964-1975年平均年降水量减少约20%;而且年蒸发量大大高于年降水量,通常年均蒸发量相当于降水量的2.5-3.2倍。近20年来,气候持续干旱,从1997年至今旱情日益严重,今年5月滴水皆无,现在七里海湿地已经完全干枯。虽然全球干旱、沙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但对于七里海湿地来说更显得尤为严重。湿地内不但干涸见底,就连东海水库也无水可蓄,照此下去,七里海湿地将不复存在。
3,七里海湿地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七里海本为一体,村与村之间一般以"风水堆子"(一溜儿土堆)或河渠为界。旱则同旱,涝则同涝,打苇子治鱼各守其边。七里海周边沿岸23个村,约10万人口,分别属于5个乡镇。上世纪60年代后期,23个村各自为战,每村一块,将七里海用堤埝分割为大小十数块。大者几千亩,小者几百亩,分割的七零八落,使七里海的整体性遭到人为的破坏。更有甚者,还在堤埝上栽上乔木大树,这是芦苇沼泽植物群落特征所不能允许的。
七里海最大的分割是潮白新河的开挖。潮白河本来是自然冲刷的天然河流,两侧无堤。上游源自密云水库,下游在北塘东与蓟运河交汇后入海。60年代中期建防潮闸之前,潮白河既是七里海蓄洪客水的来源,又是降海性、溯河性鱼虾蟹类由七里海到渤海湾生殖洄游的必由之路。1971年开挖潮白新河,对当时的排涝泄洪无疑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但是,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负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它将一个好端端的七里海一挖两半,两侧大堤占压了上万亩的沼泽。如果说当年开挖时,还有弊有利的话,那么现在看来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了。1978至1980年建东海水库,是人类的又一大失误,20多年来从没发挥过效益,白白占压了大片的湿地,毁掉了珍贵的生物群落。
4,七里海湿地植物群落严重衰颓
据笔者多年考察资料统计,七里海地区历史上曾有植物100余种,其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约40种。这些湿地植物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20字概括

。七里海属芦苇沼泽,全海的植物以芦苇群落为主。在海中低洼区还生长大片的香蒲群落、水葱群落、荆三棱群落和水蓼群落等挺水植物。超过40厘米水深的地带,生长着藻类和荇菜等沉水植物群落。但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芦苇逐渐替代着其他植物。芦苇、香蒲、荆三棱等挺水植物,都属于密丛型根茎草本植物,它们都具有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和很强的分蘖能力。尤其是芦苇,为广生种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七里海的芦苇在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条件组合下,长势良好,植株高大,茎杆粗壮,生长茂密,形成绿色的芦林苇海。它曾覆盖了70-80%的沼泽面积。1971年以前,七里海每年产优质芦苇(大苇占30%以上)大约4000万斤。据《宁河县国民经济统

英文朗读中国历史故事

计资料》统计,最高年产近5000万斤。由于沼泽面积缩小、土质退化和干旱无水,香蒲、水葱、荆三棱和水蓼等一些主要代表种,都已基本形不成群落,芦苇的长势也严重衰退。
5,七里海湿地已无野生鱼蟹资源
七里海湿地有鱼虾蟹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水肥草密,饵料丰富,适于鱼蟹生长期180天左右。重要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之前,由于海河水系淡水径流量丰富,渤海湾是渤海三湾海洋生物最大的产卵场。其河口地带的咸淡水交汇处也是渤海三湾降海性鱼蟹最大的产卵场,而七里海则是溯河性鱼虾良好的产卵场。
据笔者多年考察统计,七里海原有鱼虾蟹类30余种。其中,终生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翘嘴红鲌、乌鳢、鲇鱼、黄颡、黄鳝、泥鳅以及沼虾、米虾等;溯河性鱼类主要有鲚鱼、银鱼、鳡鱼等;降海性鱼类主要有鲈鱼、鳗鲡以及中华绒螯蟹等。
据《宁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上世纪50、60年代七里海水产品自然捕捞量每年达500万斤。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防潮闸开挖潮白新河切断了鱼虾蟹的生殖洄游通道后,溯河性和降海性鱼蟹类逐年减少,直至70年代中期完全灭绝。因七里海湿地的干枯,终生淡水的鱼虾类已经不存在野生环境,资源枯竭在所难免。直至80年代中期,经人工蓄水养殖才有了淡水鱼生产。到90年代初,又人工引进蟹苗开始了河蟹的人工养殖,才有了河蟹生产。
6,七里海的鸟类已经形不成群落
原来的七里海湿地是鸟的乐园。因为水草丛生的湿地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据笔者多年考察资料统计,七里海地区原来常见的鸟类有16目34科约200种。其中,终年在当地生活的留鸟有10余种;在当地繁殖,迁到南方越冬的夏候鸟有近50种;在当地越冬的冬候鸟约15种;在东北及西伯利亚一带繁殖,到长江以南及东南亚越冬春来秋往的旅鸟有120余种。这些鸟中有典型的沼泽湿地鸟类,如鸊鷉、鸬鹚、雁、鸭、天鹅、骨顶等水禽约60种;鸻、鹬、鹭、鹳、鹤等涉禽约70种。这里面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鹳、黑鹳、丹顶鹤、白鹤、大鸨等9种,属于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小天鹅、游隼、燕隼、灰鹤、白枕鹤等13种。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不论是大雁、野鸭等水禽,还是鸻、鹬、鹭、鹤等涉禽,均能形成上千只的群落。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的狂捕滥杀,这些鸟类绝大部分已经很难见到,甚至有的已经绝迹,偶尔见到也是零零星星根本形不成群落了。
7,七里海湿地哺乳动物已基本消失
七里海多水和过湿的自然环境,既为水生植物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也为鱼虾蟹类和鸟类生存营造了优美的环境,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哺乳动物种群却比较贫乏。据笔者多年考察,原来七里海地区有常见的野兔、狐狸、貉子、黄鼬、狗獾、豹猫等10余种哺乳动物,虽然种群较少,但是它们在维持七里海的生态平衡上功不可没。然而,现在这些哺乳动物已经基本绝迹了。
四、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修复
站在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人类活动破坏了七里海的湿地生态,那么,人类就应该无条件的予以修复。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人类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是亡羊补牢,最终还是为了人类自己,这既是对大自然负责,又是对人类自己负责。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完全恢复和永久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对七里海湿地来说,就是融开发于生态修复之中,还七里海湿地的本来面目,在实现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生态平衡。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1,恢复七里海湿地的规模
具有一定规模的沼泽是湿地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载体,首先应该恢复七里海湿地的面积,达到适当的规模,否则,湿地生态"系统"很难形成。摆在人们面前的选择,就是退耕还"海。"曲里海和后七里海的湿地暂且不论,当务之急是要将前七里海湿地的面积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规模,即由现在的45平方公里恢复为70多平方公里。具体措施就是要把60年代以来为了粮食生产而蚕食开垦的30多平方公里土地退粮还苇,退田还水,还七里海一个水域辽阔、芦林苇海、鱼鲜蟹肥、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以西海为例,按照近年来七里海分洪区的围堤为界,改分洪区为蓄洪区,基本上可以接近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面积。这样,虽然减少了4.5万亩粮田,却换回了七里海湿地较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也将会更好。
2,取消七里海湿地的分割围埝
七里海湿地的沟渠是必要的,但是分割围埝却破坏了七里海的湿地生态,也破坏了七里海湿地的整体效应,应该一律推平。村与村的界线仍恢复原来的"风水堆子",或者立碑为界。七里海整体规划应强调只出沟渠,不出堤埝。建议连根拔掉七里海湿地内的所有乔木大树,恢复七里海芦苇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的本来面目。
潮白新河是七里海的致命伤口。它既破坏了七里海的整体性,又破坏了七里海的蓄洪功能和水的来源,更重要的是东西两堤阻断了鱼蟹的生殖洄游路线。因此,有必要加固七里海周围的海挡堤,消灭潮白新河七里海段的左右两堤,既恢复现在东西海为原来的整体,又恢复潮白河原来天然河流的生态功能。设想,在七里海段潮白河的南北两端,东西两侧,各建一个砖瓦厂。按国家新的规定,生产空心25%以上的黏土砖,定能占领未来的建材市场。预计用10-20年的时间,把河堤土吃掉,既修复了七里海的湿地生态又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远比国外人工造湿地划算的多。
2,积极寻找客水,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是湿地生态赖以存在的关键。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在考虑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时,必须考虑湿地的保护和已经遭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即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通过水的优化配置,特别是有效节约和合理调配,补充湿地以新的水资源,恢复湿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来说,恢复它就是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即是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统筹兼顾,特别是更加注重曾经被长期忽视的生态用水。
七里海海拔高程1.7-2.4米(大沽),安全蓄洪深度为3.5-4米,可蓄洪7-8千万方。七里海用水的季节性很强,每年7、8、9三个月为最高用水期,维持理想的生态

中国历史性人物故事有哪些

环境需要5000-6000万方水。而七里海的天然降水每年约500-600毫米,汛期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正常年份依靠本地降水可以蓄水2000余万方,尚需客水再补充3000-4000万方。
据宁车沽水文站(潮白河入渤海处)1980-1998年19年间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每年汛期7、8、9三个月潮白河径流总量,当保证率在25%时,为5.66亿方;当保证率在50%时,为2.04亿方;当保证率在75%时,为0.74亿方。按七里海的自我亏水总量为4000余万方计算,如果潮白河堤的问题能得以解决,就等于自然恢复了七里海的天然蓄洪功能,依靠正常年份的潮白河径流量蓄洪几千万方水是完全可能的,基本保证了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的用水。
鉴于近些年来,由于北方地区持续的干旱,许多河流长期断流,在整个北方都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从潮白河上游分水下来保证七里海湿地用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七里海生态修复用水这个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长久之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到天津,预计到2005年建成并分阶段逐步加大调水量,以解决天津市和沿线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的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恶化的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必要时再从长江干流三峡库区或坝下引水,逐步兴建梯级枢纽,并建设引江济汉工程。中线工程近期年调水量约145亿立方米,枯水年可调70亿立方米,远景年调水量可提高到220亿立方米米,供水的主要目标是京津、华北地区,供水范围分属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湖北五省市,总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
具体来看,东线可能水污染比较严重,运行管理费用比较高,但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好。中线调出水质良好,运行管理费用较低,但首先得满足北京的供水需求,才会分水给天津。所以从长远来看,应该把东线和中线结合起来利用,在预算调水量作水资源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用水,把这一部分水放进预算内。届时,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
在南水北调开通之前,需做好七里海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作,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方面要协调各部门优化水资源配置。同时要积极开辟非传统水源,利用雨洪资源、处理后的污水、微咸水、海水等。
4,加强保护区的建设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公认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和措施。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天津古海岸和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地区,其间还分布着牡蛎滩。但是多年来,有关部门却一直是被动的保护,公众的保护意识差,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跟不上,因而造成虽已建立保护区,湿地破坏和退化仍十分严重的局面,所以必须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效益及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第二、启动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据了解,政府已投入200万元,用于生态林建设。第三、加强科研力度,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站、监测站,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试验场。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成立专业执法保护队伍,依法管理保护区。第五、积极筹措资金,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争取国际自然保护基金会的援助,用于保护区建设。第六、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5,发展旅游观光业和新型农业
七里海湿地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七里海的沧海桑田历史演变本身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资源,还有历史上的西塘坨、小梁山、八卦沟、普济桥、七郎墓等历史遗迹也极具开发潜力。
七里海湿地的旅游开发,应依托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结合本地区古典民族文化深厚的特点,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七里海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著名的"小站稻"和"七里海河蟹"的产地,并且成为继汉沽茶淀葡萄基地后天津滨海葡萄带的又一主产区。目前,宁河县环七里海玫瑰香葡萄种植面积达2.27万亩,据绿化规划,到2005年全县葡萄种植将达到5万亩。当地政府应抓住这些优势,把七里海建设成以水稻、葡萄、芦苇、河蟹和水产养殖为主的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赏型农业。七里海湿地的苇塘中还盛产苇蘑,味道极香,含26中氨基酸,是一种高档的滋补品。如果经过培育菌种,大量繁殖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七里海是天津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日益重要。对七里海地区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界自我净化、自然转化的能力,进行无污染开发,并科学采集,适度捕捞,开发培育天然饵料,产出质优价高的纯绿色食品。七里海湿地的经济发展应立足资源优势,直接面向市场,开辟一条生态农业新路,尽量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过适当规模试验再逐步开发,以带动七里海周边五个乡镇的发展。
出自《历史地理》第十九辑
五、结束语
七里海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物种。七里海湿地对生物研究和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甚至对大气物理环境影响的研究,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笔者出于一种责任和对七里海湿地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从生态伦理角度认为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是造福子孙,功德无量之举。基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笔者在这里呼吁,多归还七里海一点野性,少一点人为的毁灭;多归还一点各种生物群落本来应有的领地,少一点人类的骚扰和掠夺。
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首先总结七里海湿地退化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既应该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精神,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坚决摈弃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不顾科学的举措。比较乐观的设想,各项治理措施在5年内全面启动,七里海湿地的良性生态系统可以在15年内基本修复,30年内可望彻底修复,那时的七里海湿地必将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等《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胡晓槐《走向绿色的明天--天津环境保护及城市排水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言实出版
社,1999年。
[3] 孔繁得《生态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徐利淼《天津地区地貌特征及分类》,天津地质学会志,1988年。
[5] 《宁河县志》1990年。
[6] 《宁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64-2001年。
转载自禹贡网,原刊于《历史地理》第十九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2259.html

以上是关于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78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