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地理科学-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 地理科学,地理,经济,经济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7 01:5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地理科学-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地理科学-中国人才地理特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数据库】1998年
【文献号】4237
【原文出处】经济地理
【原刊地名】长沙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8~14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复印期号】199809
【标题】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英文标题】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ALENTRED PERSONS IN CHINA
【作者】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
【作者简介】胡兆量、王恩涌、韩巨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explains the geog

中国历史文字背后的故事

raphicdistribution of the talentred persons in China.  There arethree characteristics:1)Eastern China much more than WesternChina.2) Southern China much more than Northern. 3) Jiang suand Zhejia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ntrated provinces.
The concentrated talentred persons area. for example TaiHu Valley. and the talentred persons migration has had greatinfl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studyprovides a significant case to illusstrate the main themes ofhumanistic.cultural.and historical geography.It also helps to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present da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籍贯层次/人才区别/人才密集区/人才迁移
the grade of the place of one's origin/regionalizationof the talentred persons/concentrated talentred persons area/talentred persons migration
【正文】
1 前言
人的研究是21世纪科学的重点领域,人的地理研究亦是21世纪地理科学的重点领域。人才地理是人的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才概念有广域性。《辞海》对人才的注释是“有才能的人”。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知识是人才的主要标志。本文从知识界的代表教授和院士入手,旁及其它。
籍贯是研究人才地理的主要基础。由于人才的地域迁移,对籍贯可以作四个层次的区分:①祖籍;②父辈出生地;③本人出生地;④本人成长地。在本人成长地中,又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差别。要将这些层次都研究清楚,事实上不可能。因此,绝大多数的研究只能尊重本人填写的籍贯地。按照习惯,当前籍贯大都是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父辈的出生地。由于教育机构分布的地理差异,大都在原籍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古代祖籍的比重较大。无论是哪一层涵义,籍贯对人才成长有重大影响。根据80年代计量研究,家庭对人才成长权重高达40%(注:缪进鸿,不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初步比较研究.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19页)。史料记载明朝江西有一张氏.五个儿子分别迁居湖北江陵、四川遂宁、江苏丹徒、 安徽桐城和吉林长白山。五房都有人中进士,共出进士11名,榜眼1名.传胪 2名,“一支五房,甲科蝉联,数世不绝”,反映家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注:姚德昌,历代进士之间的血缘关系举隅.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272—273页)海外华人特别是北美华人在学术科技界的巨大成就是祖籍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佐证。
2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江浙最密集
为了便于区域比较,将全国划分为七个人才区域。划分的原则以人才地域差异为基础,兼顾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改革开放后的两次全国性区域划分,第一次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第二次,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讲话,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4月:150—155页)。
(1)华东区——江苏、浙江和上海;
(2)环渤海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
(3)华南区——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4)华中区——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
(5)中部地区——河南、陕西、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
(6)西南区——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7)西北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在七个区中,中部地区从河南到黑龙江,跨距较大,不甚完整。为了东西和南北对比,暂且用之。(1)、(2)和(3 )区属东部沿海地带,(4)和(5)两区属中部,(6)和(7)两区为西部,(1)、(3)、(4)和(6)区是南部,其余三区是北部。 我国习惯上的南北界线。秦岭淮河线穿越省区。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域在淮河以北,好在这四个省的人才分布有明显的偏集性,陕西和河南两省的人才大部分在北方,安徽和江苏的人才绝大部分偏集南方。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籍贯可查的教授16705名。东部10740名,占全国64. 3%,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35. 7%。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出第一批院士190名,东部有142名,占74.8%,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25.2%。1991年中国科学院增补院士210位,东部占148名,分布的趋势变化不大。同期,南部有教授11551名,占全国69. 1%,北部占30. 9%; 南部有院士160名,占全国84. 2%,北部只占15. 8%。
在我国七个区域中,华东区是人才第一富集区。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面积占全国2. 2%,人口占全国10. 9%, 教授和院士分别占全国31. 1%和46. 3%,遥居首位。华东地区人才富集在全国平均值3 倍以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有经济富庶的含意,更有文化昌盛的内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3 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观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等盛典时,阵阵苏腔普通话传入耳中。讲话的江泽民主席是江苏扬州人,钱齐琛外长是上海嘉定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生于上海,故籍浙江定海。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也是上海人。他们的普通话都带有浓厚的乡音,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表1 中国人才分布
  别别  教授    院士   中国共产党    明清状元
                 中央委员
  年份  1987   1955    1987       1370—1904
  全国  16705   190     284         195
1, 江苏  2366     42     34         61
  浙江  2038     39     22         40
  上海   795     7     12          6
2, 北京   431     1      7          1
  天津   301     1      5
  河北   832     15     27          6
  山东   867     4     35          9
  辽宁  1042     1     14          2
3, 福建   728     17      7          13
  广东  1107     15     12          4
  广西   233           1          2
  海南               1           
4, 湖南   946      9     12          1
  湖北   661     10     11          5
  江西   548      9     5          20
  安徽   597      5     6          15
  河南   628      6     11          3
5, 山西   220           6           
 内蒙古   42           2
  吉林  282           10           
 黑龙江  176           2           
6, 四川  1163      5     11          2
  贵州   115      2     2          2
  云南   253           5          
  西藏   1            3          
7, 陕西  219      2     11          3
  甘肃   90            3           
  青海   6                       
  宁夏   5            1           
  新疆   13            5           

资料来源: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
(2)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1995年6月
(3) 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1921—1987),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4)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中。苏浙沪籍贯占23.9%。总数仅次于环渤海地区居第二位。按照与人口数对比集中系数,远在环渤海区之上,居第一位。长江三角洲区的集中系数是2.2 环渤海区的集中系数是1.70(注:集中系数是该地中央委员占全国的百分比除以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更重要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央委员比重在30年内增加3倍,1956年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只占6. 1%。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还会加强。
50年代初,一大批上海商界人事迁居香港,在香港繁荣过程中发挥巨大的影响。《香港回归丛书》介绍香港经济界的110位精英,有23 位原籍苏浙沪一带。香港两位世界级船王包玉刚与董浩云原籍分别是浙江镇海和定海,在上海步入实业界(注:尹崇敬,韩舞凤,《香港回归丛书:香港的经济(二)》,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
自古以来,人才密集地区也是经济昌盛地区。1995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42. 3%,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58. 2%。原因之一,是人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国有、集体和外资三足鼎立的形势,由于促成机制的差异,分别被概括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三个模式。其中,集体经济和外资企业是维持高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被称为自下而上的集体企业主要依赖人的主动性,依赖人的观念,依赖人才优势。将教授与集体工业的地域分布对照可以发现两者的惊人相似性,它们间的地理联系率高达89.9,这样紧密的相关联系在其它地理现象中是罕见的(注:地理联系率=100-0. 5×20. 2=89. 9;20. 2是两者省区分布百分点的差值总和。详见《经济地理学导论》,309页)。苏浙沪的集体工业占全国1/3,充分显现那里的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生活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表2 人才与经济分布比较(占全国%)
  类别    教授   集体工业   国民生产   人口

总产值   总值
  年份    1987    1994     1995     1995
1,华东区    31.1    33.3     19.3     10.9
2,环渤海区   20.8    28.6     22.4     18.3
3,华南区    12.4    12.5     16.5     13.1
4,华中区    16.5    10.2     13.6     19.0
5,中部北区   8.0     8.5     14.0     15.1
6,西南区    9.2     5.3     9.4     16.3
7.西北区    2.0     1.6     4.8     7.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6年出版
4 深厚的自然和历史背景
我国人才分布根植于华夏大地,有深厚的自然和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气候、地貌和海岸线三个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东亚季风区中,夏季风来自东南大洋,带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北内陆,成为干旱少雨的地区。南方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83%,大部分地区碧水青山,风光秀丽,平原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 北方严重缺水, 华北平原耕地占全国23%,径流只占全国3.8%。著名的黄河,径流量比福建闽江还少, 近年来出现断流。由于气候的影响,北方旱作农业,在生产力较低时容易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得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后,就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西部多山,交通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西部山区道路的艰险。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和经济相对滞后。我国贫困县2/3以上在西部山区,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和西南石灰岩山区是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
附图
东南面向大海,有海运之利。1995 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亿t。这样庞大的吞吐量是陆上口岸和空港望尘莫及的。1842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1978年我国主动改革开放。两次开放背景不同,从东南沿海起步,向内地推进的顺序是相同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传到东南沿海,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东南沿海兴起,都得益于便利的海运。
在便利的海运带动下,东南沿海的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亲属较多,它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管理,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荣和昌盛。
在独特的华夏大地舞台上,我国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有东移趋势。近1000年来,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我国人才地理的现状就是这一转移的硕果。
台湾黄定华将我国历史名人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五个时期:①中原期,公元400年以前,上及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②华北期,公元400 —900年;③转折期,公元900—1400年;④江南期,公元1400—1900年;⑤沿海期,公元1900—196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北方占全国名人1/4。从第三期开始南北逆转,南方占全国名人3/4,苏浙两省名人在第四期占全国一半以上,第五期也占28%。
再以状元为例,明清两代

讲中国历史故事内容的书

开科的566年期间,共有文科状元211名(含太平太国状元7名),其中有籍贯可考的195名。按东中西分,东部有144名,占74%。按南北分,南方有174名,占89%。南北的地理偏集度高于东西的地理偏集度。其中,苏浙沪共有107名, 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我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三个特征,在明清状元上,已充分显现。在明清状元分布趋势中,可以窥现当代教授、院士,以至整个人才分布的踪迹。
表3 中国历史名人分期分布表
时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年代   前551—  400—   900—   1400—  1900—
      400    900   1400   1800    1964
全国    638    968   1731   2675    740
北方    470    741    594    535    185
小计
河南    180    167    186    96     15
$陕西    57    141    39    64     19
山东    131     90    107    126     39
河北     20    139    146    120     57
山西     38    134    84    67     16
甘肃     31     58    16    30     4
辽宁     1          3    21     13
其它     12     12     3    11     22
南方    168    227   1137    2140    555
小计
江苏     68    116    160    792    96
浙江     21     50    286    594    109
福建           3    167    107    27
广东          10    20     71    81
广西     1      2     5     19    20
安徽    24     13    109    176    46
江西     6      3    222    142    32
湖北    23     16    36     58    38
湖南     3      7    24     93    60
西川    22      7    104     26    18
其它                4     62    28

资料来源:黄定华,历史名人的地理分布
5 人才密集区
省是地域范围较大的一级行政区划。人才在省内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往往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人才密集区,大至数十县市,小至一个县市甚至一个村镇。
太湖流域无疑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密集区。太湖流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0.37%和3.4%。载入《大百科全书》的专家1/5 以上来自太湖流域。在1955年190名院士中,太湖流域有52位, 在明清两代状元中,太湖流域有71名,分别占全国27%和36%,其中,苏州与吴县籍贯状元20%,成为太湖流域的核心。
全国各省都有不同规模的人才密集区。浙江省除杭嘉湖外,东阳义乌盆地和绍兴一带是另两个人才密集区。安徽省的安庄桐城和徽州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相对闭塞的西北,同样有人才密集区。甘肃省黄土高原上的会宁县是著名的“秀才县”。南疆维吾尔族集中的柯枰县人口不多,知识结构却相当高。
综览我国历史,有不少兴旺一时的人才密集区,后来逐渐衰退。远的如山西永济、山东临沂,近的如江西吉安府,在南宋和明代盛极一时。明代273年科举史中,吉安府得1020名进士,占全国4.4%,在绍兴府和苏州府之上(注:何炳棣(台湾中央研究院),明清进士与东南文人,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20页)。 吉安一府两次包罗三名一甲进士,成为绝代佳话。到了清代吉安府的地位一落千丈。人才密集区的消长规律。应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要点。长成固然可喜,衰退更值得警戒。
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基础以外,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兴衰。福建省人才有两个兴旺时期:①在南宋与明初,《宋史》与《宋史翼》列传进士人物中,福建籍仅次于浙江居第二位。重要的原因是朱熹在建阳设考亭书院,学风鼎盛;二是在近代,《大百科全书》载1089名杰出学者中,福州籍占53名,按城市排列居全国第一(注: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它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23—229页),重要的原因是1866年在福州建立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次系统地推广近代科学知识,自1877年起,清政府选派四批学生赴欧美深造,其中三批全部来自福建船政学堂,另一批34名,有24名来自福建船政学堂。15年前在安徽考察时,发现巢县黄麓乡人才辈出,在省会和北京都有大批黄麓子弟,重要原因是20年代张治中将军在这里成功创办黄麓师范学校,推动教育事业,培植村民好学风尚(注:胡兆量等,经济地理学导论:225页)。
经济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才离不开经济基础,然而,经济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才,经济与人才间必须有教育、文风、学风等中介。吉安以及整个江西人才衰减的原因很多,教育的滞后恐怕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
6 人才的迁移
人才的迁移率远在其它群体以上。我国古代从仕有违避故里和定期调迁制度,官员有很大的迁移率。到了现代,由于人才需求的调节,迁移率有增无减。根据1987年统计,教授在原省籍从教的只有25.9%, 3/4跨省迁移。即便在原省籍内从教,大抵也迁移到省城。 加上省内迁移,总迁移率在九成以上。这样大的迁移率是其它社会群体所罕见的。
人才迁离原籍主要发生在几个阶段:一是高等教育阶段,现代科学技术人才需要接受严格的有序的教育,优秀的教育机构都在大城市中。1854年到1953年全国留美学生20606人,都由高校林立的大城市输送,清华一校占全国5.4%,高居榜首。北京另有燕京、北大、北师大、 辅仁和协和医学院等名校,在全国领先。上海有圣约翰、交大、复旦、大同、光华等高校,位居第二,南京、广州随后。二在学成择业阶段,由于专业的需要,走向山南海北。三是在就业后的工作更替。改革开放以后,人才与其它生产力要素一样不断优化组合,地域更替频繁,“孔雀东南飞”就是人才地域优化组合的形式之一。
人才大规模迁移的积极意义有三。
第一,加速大城市成长,带动全国社会经济前进。现代化的社会经济需要人才密集的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大城市的人才需要全国各地支援。唯有人才大规模向大城市集中,才能强化大城市的辐射力。以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教授为例,来自外地的占九成以上。
第二,促进人才平衡分布,加速经济平衡布局。除了三大直辖市外,西北、西南、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都是人才净迁入区。西北和西南外地籍贯教授分别占85.3%和59.5%。在我国北方工作的教授占全国50%,与南方平分秋色。在中西部工作的教授占全国44.2%,比籍贯地比重高8.5个百分点。 我国北方和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有今日的成就,外地人才支援功不可没。以北京大学为例, 1990 年有博士生导师190人,占全国博士生导师5%,是博士生导师最多的单位。其

中国历史中医故事简介图

中,北京籍的导师只有5名,来自苏浙沪的导师达84位(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燕园师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没有全国人才的支援,特别是华东的支援,要办好北京大学是不可能的。
表4 京、沪、津教授地域构成
  城市       教授       外地教授     外地%
  北京       2761       2562      92.8
  上海       1665       1434      86.1
  天津       617        547      88.7
  小计       5043       4543      90.1

资料来源: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
第三,调剂专业门类的余缺。在专门人才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一个地区不可能培养出门类齐全的人才,一些稀缺的门类必须集中在少数地点培养。这就使得人才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调剂门类余缺的必要手段。以人才密集的浙江省为例,外地籍贯教授的比重也达到43.7%。
教学和研究单位宏观布局失衡也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浙江省是我国人才最大的迁出省与此有关。中国科学院设置120多个研究所和分院,浙江一个也没有。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中,浙江都居全国第12位,其中硕士点占全国2.6%, 不但与人才的地位不适应,还低于人口占全国3.7%的比重, 结果出现浙江籍院士多若繁星,在浙江工作的院士寥寥无几的不协调状况。
如果说,前三项迁移动因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布局失衡则带有主观性和消极意义。设置教学和科研机构时若能适当考虑人才地理特征,既有利于减少人才不必要的流动,也有利于维护人才高产出区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每一个省市来说,努力创造优良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人才迁入,留住本地人才,应该成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收稿日期:1997—11—20
【参考文献】
1 缪进鸿、郑云山, 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2 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3 胡兆量,韩茂莉、福琴、黄定华,开放后的中国,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4 黄定华, 中国历代名人地理分布, 台湾新竹师范, 学院学报,1985(11)
5 韩茂莉、胡兆量,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1998(1)
6 胡兆量、王恩涌、李向荣,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2)
7 胡兆量, 大城市高层知识分子迁移特征——北京教授籍贯地分析,城市问题,1992(2)
8 胡兆量、郭振淮、李慕贞、况鸿章、杨兆椿、 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10月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美德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2205.html

以上是关于地理科学-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地理科学-中国人才地理特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583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