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朝-纂修清史,此其时也

  • 清朝,中国近代史,历史,清史稿,吴晗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18 20: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朝-纂修清史,此其时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纂修清史,此其时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纂修清史,此其时也


戴 逸
一、修史计划数次落空
新中国成立不久,董必武同志向中央建议修两本书,一本是中共党史,一本是清史,作为两个大的文化工程。但由于建国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事情太多了,顾不上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900字


到1957、1958年,周恩来总理委托吴晗考虑怎么来修清史,吴晗同志曾找我谈,征求我的意见。当时全国也没有几个研究清史的人,吴晗同志计划很大,他说要设立清史馆,翻译人才要很多,除英、法、德语翻译还要满语翻译,需要100人,还选一些大学生专门培养。我当时也不是搞清史的,是搞近代史的,近代史中包含晚清史。后来由于遭遇三年经济困难,这个计划没有实施。
因难时期过去,毛主席一次在跟范文澜谈话时说,自己今后退居二线,管的事情少了,想多读一点清史的书。这是刘大年同志告诉我的。而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一直对清史研究情有独钟,收集了很多清人的书法,对清朝的人文风俗非常熟悉。我曾经听过他的讲演,对清朝的文籍如数家珍,对清代的文人学者非常熟悉,有好多东西我还不知道,让我非常惊讶。田家英同志熟悉清史,可能与毛主席喜欢读有关清史的书有关系。
1965年秋天,“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宣部周扬同志召开部长会议,专门讨论修清史的问题。就在姚文元关于《海瑞罢官》的文章抛出前两三个月,中央已经正式要求中宣部编修清史。会议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会有七个人:郭影秋、尹达、关山复(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主任)、刘大年、佟冬(东北搞清史的)、刘导生、戴逸,我当时在这些人中是最年轻的。部长会议决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清史研究所。国庆节刚过,人民大学副校长孙泱同志在我家中给我传达了这个决定。孙泱同志和我一同在人民大学内选定了一个地方,准备筹建清史研究所。两个月后,也就是1965年12月,姚文元发表批判吴晗的文章,形势就大变了。“文化大革命”中,这件事成为一个罪状,说搞清史是要转移大方向,中宣部大搞清史是转移目标,什么“居心”、“用意”等等。
当时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郭影秋同志在乡下搞“四清”没有参加会议,中宣部部长会议的决定是孙泱传达的。“文化大革命”中郭影秋千方百计要保留研究清史的这个队伍。我们从干校回来以

中国历史故事新编作文

后被分到北师大,1973年就在北师大暂时成立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目的就是要保全编写情史的力量。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立即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
70年代末,对小平同志批复了一封建议国家修清史的人民来信,并转给社会科学院。这是刘导生给我传达的,他当时是学部常委兼副主任,社会科学院非常重视编修清史的问题。
制定

爱中国历史故事简短

“六五”社科规划时,清史是历史学科最大的重点。当时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力量比较小,社会上也有一些研究力量,社会科学院和南开大学也有人搞清史研究,再编一本人物传。这两个工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全部完成,清史人物传搞了三十几卷,差不多完成了80%,清代通史则没有开展起来。“七五”社科规划还列入了清史,继续资助清史研究。
但总的来说,社科规划对清史逐渐地淡漠下去了。原因有三个:一是经费不足,资助的力度太小;二是学术原因,解放以来清史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搞古代史的,力量集中在先秦、秦汉或者隋唐,到清代已是强弩之末,而近代史研究是从鸦片战争算起,鸦片战争以前也不搞,因此清代前期中期的历史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多少学术成果;三是各方面的力量不好协调,社科院的五年规划也是寄希望于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而清史研究所只是人民大学的一个机构,缺乏权威性,不可能号召和组织全国力量从事这么宏大的文化工程。
二、《清史稿》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要提出修清史呢?因为中国历代有一个传统,就是易代修史,隔一代以后修史。中国是历史记载连续不断的惟一国家,其他国家有的是历史短,许多文明古国灭亡了,有的是断断续续地有历史记载,比如印度。中国的史籍最丰富,而且历代连绵不断,换一个朝代就要修前代的历史。因为修当代史是最不容易的,涉及人的利害关系,当代人都活着呢,即使他没活着,他的儿子、孙子还活着呢,这就不好褒贬、不好评价。历史不能曲笔,不能避讳现实问题,但许多历史事件不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矛盾就无法充分展示,看不清楚。另外,资料要隔一段以后才能公开,清代档案在清朝是不可能看到的,现在我们能看到了。董老提出易代修史,也是根据这一传统,新中国成立时清朝已经灭亡40年了,可以修清史了。台湾也有不少清史专家,将来祖国大陆修清史也应该邀请他们来参加。
迄今为止,清代还没有正史,只有一个《清史稿》。而这个《清史稿》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当年写时没有看到档案,大量档案当时是保密的,资料、史实不全;《清史稿》的观点也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是清代遗老修的,他们反对孙中山,对秋瑾、徐锡麟进行诽谤。清朝灭亡后,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选出临时大总统,他们连孙文的名字都不写,坚持站在清朝遗老的立场上反对革命党人。总之这部书的问题比较多,不能作为一部正史流传下去,所以有必要修清史。
三、经济、学术条件皆已成熟
现在修清史,跟20年前、跟解放初期情况大不一样了。学术条件和经济条件逐步成熟了。国家强盛,盛世修史嘛!
修清史在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说清朝的成绩,要举《四库全书》、《明史》,说宋朝要举出《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修五代史、唐史。后人看中国20世纪、21世纪最大的文化贡献是什么呢?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算一件,但它的分量比清史要小得多。修清史,可以说是一代盛典,把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行总结,传之后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另外,学术条件也比较成熟了,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清史研究在历史科学中是发展最快的,出了很多史料,简直是浩如烟海,可以充分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有一百多人整理清朝的档案,出版了好些套清史方面的著作,涉及各方面的问题。现在修清史,是时机适宜,不要错过。
大型清史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当然全书体例可以讨论):第一部分是清史的编年,这是郭影秋提出来的。清史编年就相当于纪传体史书“本纪”这一部分,当然编年对本纪改造了很多了。第二部分是清代人物传,纪传体史书主体是人物传,占了最大的篇幅。我们现在完成了三十几本人物传稿。有的水平高一些,有的水平低一些,还有遗漏,还有很多没有写。有这三十几本作为基础,就好办得多。第三部分是清史的专史,比如清代政治史、清代经济史、清代军事史、清代文化史,可以考虑编成30本专史,相当于纪传体史书的“志”。第四部分是各种表,官制表、年表,还有皇族世系表,这个工作比较单纯,好多表已经问世了。第五部分,要写出10卷至15卷通史,这是难度比较大的。但也有条件,因为各个段落都有专家研究,每一朝都很清楚。第六部分是书目,清代有什么书,沿用以前的经籍志,单独组成一个部分。这六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基础,有的是人民大学清史所做的,像编年人物传。专

评书中国历史故事下载

史和通史工程比较大,表和书目工程较小。实际上过去的20年我们清史所的研究人员就像蚂蚁啃骨头,从一个个“零件”开始,也啃了不少,以清史所来组织全国的清史研究力量也比较可行。这样看来,从学术条件、经济条件到组织条件,准备工作都比较齐备。
历史修史都是由宰相、大学士来牵头,修《明史》是大学士张廷玉,修《四库全书》是由乾隆皇帝的两个儿子领衔,下面是好几位大学士、军机大臣参加,没有权威机构就不可能调动全国的学术力量。目前国内的清史研究力量除人民大学清史所外,全国各地都有,东北学者擅长稿清代关外部分,南开大学也有一部分力量,南方学者主要研究清代经济,中央民族大学搞清代民族。还有搞各种专史的,水利在清朝有很多的重要工程,水利史比如治河等可以由水利学院来搞。军志、兵志、八旗、湘军、淮军等,军事学院可以承担。我们修清史要调动各种力量,必须有权威的领导,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宋健主管,清史编委会最好由一位副总理来挂帅,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可以作为一个基本力量。
纂修清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要有连续的工作班子,或是成立清史馆,或是成立专门委员会,要有一定的编制、规划及动作经费。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2001(8)李梦超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0251.html

以上是关于清朝-纂修清史,此其时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朝-纂修清史,此其时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732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