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建筑-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郭黛姬
一、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
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三山五园虽然形成于17~18世纪,但并非孤立的事物,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个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的地区,更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 一。三山五园在海淀区的位置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位置,可以说见证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建筑可以上溯到1186年,就是香山静宜园中的香山寺,即后来的永安寺。这个地区除了历史园林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整个三山五园连起来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历史长廊。其中的每座园林不但历史积淀丰厚,而且造园手法各具特色。
二、三山五园个性独具
香山静宜园利用西山的东坡而建,占地149公顷。香山在北京算是较高的山,所以园中建筑 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成散点布局,镶嵌在山体之中。造园用水采取零星水池作为点缀。水 池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静宜园自1677年开始作为康熙的行宫,乾隆十年( 1745) 扩建后形成28景。此后虽有添建,香山仍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和香山不同,它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不大,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然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多,山体位于园的中部偏北,南北走向。在这个地形上如何 建设园林?静明园最大的特点是湖山尺度和建筑配合特别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式布局,山顶 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和体量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凸显了玉峰塔的高耸。建筑 群的使用功能多样,文化内涵丰富。
畅春园位于海淀,以水景为主,风格与其他几座园林完全不一样。明代皇亲武清侯李伟曾经 在此修建了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此基础上建造的畅春园,保留其水景特色,是第一座清代帝王为自己居住而建的皇家园林。可惜现在畅春园留下来的东西太少,目前只是 在北大的西门对面有两个小佛寺的小门。
特色景观最多的是圆明园,圆明园所处地段水源丰沛但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中景观步移景易、层出不穷,特色景观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由三园构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盛时有圆明五园之称,包括熙春园(现在清华大学所在区域) 和春熙院(在北京大学区域内)。
后来,这两个园子变成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屈原
其他皇亲的私园。圆明三园中大小景区1 0 0余处,占地 3 5 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园中不仅有理政、居住建筑,还有宗教、文教、观稼验农等类型建筑,以及多种园林景观建筑,如仙境、欧式园林、写仿名山胜景等。恰如乾隆诗中所言:“何分西土东土,倩他装点名园”。这也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努力进行改造的结果,也最能够体现其治国理念。圆明园成为清代统治的第二政治中心。清漪园,在五园当中建造的最晚,但其中所体现出的皇家气派最为出色
红领巾讲中国历史的故事
。圆明园有1 0 0多个景区,但属于平地造园,没有立体形象。而清漪园有立体形象,湖山相映。万寿山山体轮廓平淡,没什么起伏,高度仅6 0米,长度达到1000米,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整治,将水面向东、向西扩展 (今西堤以西),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超大水面,水体大大超过山体。 同时,西堤的设置,将西山景色借入园内,对三山五园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山水环境,面对造型较简单的山体,采用建筑加以装点。在山体中部筑起了一组壮丽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着万寿山南坡,最后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的处理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三、三山五园的文化特色
三山五园景观远远超出园林景观的含义,它实际上蕴含着帝王的审美理想,并借助景观命名来表达帝王心中的政治理念。 比如康熙,最初在构建这些皇家园林时就有“避喧听政”之意,当时还把景观与理政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圆明园朝仪大殿名“正大光明”,日常办事场所名“勤政殿”,静宜园的大殿也名“勤政殿”,静明园的大殿名“廓然大公 ”。这些建筑的命名说明帝王在行宫并非悠游自得,而是不忘处理朝政,且要循经守礼。这是当时帝王的一个共同心理,都是表明自己是勤政的好皇帝。但在五园之中只有圆明园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英烈的故事
与处理政务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曾在此决策了不少政治、经济大事。圆明园的核心区以九岛象征天下九州,作为国家的象征。而九岛环湖,其外有支汉纵横的河道,则是仿邹衍九洲环瀛海之说,从而赋予景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另外,圆明园在雍正皇帝进行扩建时,通过对地形的改造,使得整个园子西北高、东南低,山丘与河流相间。东侧设有较大的水面,以象征东海,而以西部高山象征昆仑山。由此,圆明园的山水格局就成为中国版图地理环境的缩影。
三山五园所做的景观还折射出了当时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
的社会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每个帝王不得不关心农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三山五园的建设当然也要考虑到如何跟农业相关。
比如静明园周边有大片的稻田,园内也特别安排了观稼验农景观——溪田课耕,可以了解农田的情况,成为清代皇帝体察农情的重要场所。
从三山五园建筑景观中也可以看到帝王的文化需求,比如内圣外王的思想。在三山五园中有专门的书院、书屋、书楼建筑,体现了皇帝在青山绿水之间不忘修身养性的追求,并告诫子孙们不要做逍遥游,要做一代明君圣王。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作为皇家内部上上下下的精神寄托,以此来获得心理安慰。因此宗教建筑在三山五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不仅有佛寺、道教宫观,还有广育宫、花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三山五园中的各类神佛殿宇不但给予皇族本身以精神慰藉,而且具有象征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因 此不分教派,不分神佛,用来装点皇家园林,安抚内外,以求万方之安和。
另外,三山五园中还有一些满足皇室特殊需求的景观,比如买卖街、独立戏台和西洋楼景区。买卖街之设便是身居宫苑的皇族成员向往世俗生活的写照。 因此,在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皆设有买卖街。独立的戏台作为园林的重要景观出现,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戏剧欣赏,实际成为帝王与外藩、皇亲国戚及官员的社交场所。圆明园中最特殊的就是西洋楼建筑,西洋楼是当时中国首次主动通过建筑的形式来了解西方文化。当时正值欧洲流行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建筑时期,西洋楼的建造便反映出这种流行的风格,同时尽可能地吸收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但中西结合的还比较生硬。需要指出的是,乾隆虽然引进了西洋建筑文化,但并非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主要还是一种大国天子的审美诉求的反映。
总之,三山五园 以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价值绝不是仅仅供皇帝玩赏的“景观”,而是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帝王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部以园林形态表现历史文化的活的史书。
四 、世界最早认知中国造园艺术的窗口
三山五园是中国造园艺术被世界最早认知的重要窗口,当年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通过传教士和建筑师们的介绍走向了世界,并引起了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园林。这种风格的园 林曾经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等皆有建造。同时在欧洲人的著作中明确地说明了它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例如英国建筑 师钱伯斯 ( Wi l l i a m C h a m b e r s ) 1757年在《绅士杂志》 ( T h e G e n tl e m a n ’S M a g a z i n e )上发表了《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 T h e A r t o f L a y i n g o u t G a r d e n A m o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钱伯斯称“ 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物的壮丽和数量曾经与中国相当。” 1775年另一位园林学者度切斯那( A.N.D u c h e s n e )在《论花园构成》 ( S u r l a F o r m a t i o n d e s J a r d i n s ) 中说“1757年钱伯斯先生所介绍的…一中国人关于花园布局的观念,在英国和法国造成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对当时的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18世纪的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见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8978.html
以上是关于建筑-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建筑-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