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刘多生为清末著名太监。在清光绪时曾为宫 廷内务府副总管,为内务府总管李莲英之副手。他依靠本人的财力和权势,修缮寺观多处,对北京地区寺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对其生平、所修寺观情况及归葬地等问题加以研究。
一、皈依道教,屡充白云观护坛化主
刘多生,法名刘诚印,又名刘明印,道号素云道人①,又号符合子,祖居山东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明代迁至直隶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
中国历史有趣的小故事
居京师。后因其才识为怡亲王所赏识,被诏入内侍,赐名增禄,又字德印。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总管六宫事务之职,曾受园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之宠。光绪二十年(1894年)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戴,惠及三代。②清同治年间,刘多生皈依道教,从此与北京道教寺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太监刘多生之所以能与道教发生关系,据《素云刘先师碑记》载:“戊辰因奉差至白云观,适南阳张律师阐教观中,一见相洽,殷勤展拜,执弟子礼甚恭,此师皈依道教之始也。”③《素云真人道行碑铭》载:“南阳张真人传戒白云观中,公适因公至观,遂执弟子礼焉。”④同治年间慈禧太后之母去世,其棺寄存在白云观,太监刘多生因料理“皇姥姥殡”事⑤,与白云观第十九代方丈张耕云(张云樵,名圆璿,号耕云)⑥结识,一见相洽,拜张耕云为师。据刘诚印碑铭⑦,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皈依道教。后来成为白云观第二十代律师⑧。
刘多生对白云观的主要贡献有捐巨资传戒、重勒碑志、拓修云集山房、创建和捐助长春永久供会及刊版印经等。
张耕云律师在白云观传戒时,刘多生被举为本观护坛。同治十年(1871年)张耕云律师传戒,刘多生募捐五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367人;高云溪(高明峒,字云溪,又名仁峒,号寿山子)为白云观主持时,屡开戒坛,刘多生均为保举大师监戒。光绪八年(1882年)募捐七千余金,为衣钵口粮传戒费,受戒者400人。光绪十年(1884年),募捐九千余金,为传戒费,受戒者525人。这样,在同治十年、光绪八年、光绪十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四次传戒中,刘多生慷慨募捐了以万计的薪粮履之资,受戒者共计1642人。⑨
白云观是长春祖师阐教处所,数百年来,殿宇频增,碑志林立。由于担心旧碑磨灭,孟豁一方丈时就有重勒诸碑的想法,但心愿未遂而仙去。张耕云律师主持本观时,托付刘多生实现孟公重勒碑志的夙愿。⑩据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多生捐资重勒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西)、长春邱真人道行碑(老律殿前东)、白云观重修碑(罗祖塔前西)、白云观重修碑(后士殿前东)、重修白云观碑记(南极殿前东),立罗真人道行碑(罗祖塔前)、重勒诸碑记(祠堂前西)、七真道行碑(老律殿前西)等。上述诸碑,据笔者2008年8月调查,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碑》在白云观西路元辰殿前西、张瓒撰《长春邱真人道行碑》在老律堂前东、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在西路元辰殿前东、王常月撰《重修白云观碑记》在东路雷祖殿前东、孟珙撰《七真道行碑》在老律堂前西。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多生及诸大护法,慷慨捐资,庀材鸠工,利用白云观后余地,修筑了云集山房及戒台、游廊、假山、亭台等,作为接待宾客、道侣集讲处所。其中,刘多生捐助修园墙楼房银一万五千两。图1)
由于燕九、九皇祖师两圣诞香供澹泊,刘多生敬约善信张诚明、张诚五及内官信官助善者百余人,于光绪八年(1882年)建立了长春永久供会,每年香供费用约需三百余金。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中积蓄已经不多,刘多生担心其失传,又自捐三千二百六十金,在昌平州购置土地四十五顷有奇,每年收租三百三十金交白云观作为二会香供灯果费。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光绪十年(1884年)秋,
中国历史故事24个
张耕云方丈再次来白云观授戒传法时,刘多生倡议开创了“龙门岔支霍山派”。以公众名义,叩请愿遵“宗”字为第一代号。实际即尊“邱祖”为祖师,张耕云方丈为该派第一代宗师,刘素云本人则为第二代宗师。从此,太监有了自己的道派,归为全真龙门道徒。
二、重修福慧寺、双泉寺、宏恩观等寺观三十余所
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修福慧寺开始,刘多生“凡见有荒庙废祠,无不力任筑削,务使气象重新,计共修寺观三十余所”,在他所修的三十余所寺观中,宏恩观最为著名。
福慧寺(福惠寺)位于今石景山区青龙山狮子窝,明代时称太平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僧源方住持狮子窝,当时虽有庙基但并无房舍,自本年开始,源方同穆克登额开山修道,建立庙宇。(图2)清嘉庆年间,魏双庆、王福喜捐资重修。清同治年间,由刘多生等三内监购置此寺。同治十一年,刘多生重修此寺。他任福慧寺主持,该寺成为其别墅。“地当山口,长廊架空,画壁精绝,下瞰玉泉、昆明,如在足底。有‘碧云天’三字题额”。此次重修后易名青龙山福惠寺,并在寺南山冈上建狮子窝塔院。福慧寺今被一军事单位占用。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双泉寺位于今石景山区黑石头乡双泉寺村。始建年代不详。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章宗曾到此寺避暑;因寺有双泉,故名双泉寺;在寺北建祈福宝塔。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奉宣宗旨意,寺院成为大能仁寺的下院,宏善妙智国师兼该寺主持。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月,宪宗赐名香盘禅林。嘉靖元年(1522年),双泉寺被修缮一新。双泉在寺右,左侧有一塔,高约七丈余。嘉靖元年冯姓太监重修后,虽屡有增修,但到光绪年间,双泉寺已屋椽倾斜,门径萧索。刘多生等立愿重建,鸠工庀材,工程从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初三日开始,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十九日竣工。重修后,旧有大殿三间焕然一新,顺大殿左右复增修客堂各三间,又增修东西客堂各三间、耳室各一间,二门罩壁颇为壮观。在外院东西修客堂各三间、抱厦一间、山门一间、角门、旗杆各二,寺院围以墙垣、饰以彩绘。并将香盘寺二碑抬到寺内。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时,双泉寺“面积南北约十五丈,东西约十一丈,山门前有地一亩半,瓦房二十四间,平台两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正殿三间供佛像外,其他房屋住人或置物,各房屋均尚完整。”1958年7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双泉寺尚存山门、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耳房一间。二门北有砖石砌罩壁。院中有铁香炉一个,带亭高2.7米,口径0.6米,上铸字:“大清光绪乙酉年清和月,翠微山双泉寺,东光素云道人刘诚印敬献”。二门前东、西有碑各一,东碑为“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碑,西碑字迹不清。东旁门边的围墙上嵌有“弘善妙智国师塔铭” 。双泉寺生产队住此寺内。(图3)双泉寺今仅存二门前东西两碑、西厢房、东西配殿及东耳房等。(图4)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在双泉寺东有一单拱石桥,名万善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在明代时称双泉桥。因明弘治五年(1492年)昌国公在桥南新建茔兆,弘治六年(1493年)自春至秋,此石桥被重修。此桥因年久而损坏,由于地处登妙峰山交通要道,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多生重修双泉桥,改名为万善桥。万善桥为南北向,桥身如虹状,弧度很大。高约10余米,桥身长18.4米,宽3.1米。青石砌桥基和桥栏板。桥栏板外有石额刻:“万善桥”。桥北有石碑三通,明代石造像一尊。万善桥今为砖石结构,石佛尚存。
宏恩观坐落在东城区鼓楼东北、豆腐池胡同以北、张旺胡同以南。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创建,在都城坎地金台坊。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庆十年(1805年)等一再重修。宏恩观在元代称千佛寺,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敕赐为吉祥寺,但仍俗称千佛寺。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在德胜门北八步口另建千佛寺,为了加以区别,该寺改称小千佛寺。明代还曾改名为清净寺。清代光绪年间,刘多生对其重修后改寺名为宏恩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主持本庙僧人振龄因焚修无力,把寺庙转给了本门僧人闻庆。有洋人打算购买此寺作为寄庐,此事将要促成时,被内务府郎中厚安得知,厚安感慨“斯地当龙尾之要”,担心其毁在外国人之手,就与闻庆订立契约,由厚安接修,本寺事务仍由闻庆负责管理。光绪十三年(1887年)闻庆又将此庙转给了刘成富、梅顺安,但因他本人没有手本契纸,只能给二人白字一纸。这年秋天,刘多生到该寺瞻仰圣像,看到庙貌倾颓、美材独存,于是不惜重资,鸠工庀材,重修此庙。在寺庙前山门供奉四天王作为护法,正殿供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西殿供奉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东殿供奉碧霞元君等位,后殿供奉三世佛,左右供奉十八罗汉、妙道真君、财神诸像。此次重修于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开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九日落成。由于刘多生与厚安交往密切,厚安对刘多生重修此寺的善举非常高兴,就在本寺的手本契纸上加“送”字赠给了他,这样,刘多生就成了宏恩观第一代开山主持。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宏恩观为“太监道士庙,属私建。不动产土地六亩六分,房屋八十三间;附属土地六亩四分,房屋一百零四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自住、出租。”民国时期,宏恩观“有碑四:一为《三皇翠云仙院碑》,陆宝忠书;一为《宏恩观碑》,高明峒撰,张百熙书;一为素云道人所撰之《宏恩观碑记》;一为潘祖荫撰之《宏恩观碑》。”1958年8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宏恩观尚存影壁、山门(天王殿)、垂花大门、东西配殿、帝君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大雄宝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殿;东一跨院存山门、北屋、前殿、垂花大门、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房;东二跨院存山门及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房18间;西跨院存山门和正殿。帝君殿前左存潘祖荫撰《宏恩观碑》,帝君殿前右存刘诚印撰《宏恩观碑记》;大雄宝殿前右存高明峒撰《宏恩观碑》。(图5)此时宏恩观归宗教局道教组保管,北京地毯合作社占用。宏恩观今被鼓楼菜市场、超市、外商、居民等占用。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光绪年间,刘多生还和李芝云一起重修了位于宏恩观南、西草厂的三皇翠云仙院,他们共捐巨款,“鸠工庀材,购买地址,添建神祠,炉鼎法器俱备,内外焕然一新”。
立马关帝庙也是刘多生在清光绪年间重修的较重要寺观。立马关帝庙位于今海淀区蓝靛厂东南角。庙内祀奉关羽,因山门内左侧有泥塑枣红色立马一匹,故名。立马关帝庙建于明嘉靖年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道士李明道募化重修立马关帝庙五圣殿宇,清雍正四年(1726年)道士王本阳购置此庙,传与门徒黄义通接办焚修,后来又依次传与道士李
三岁小孩子中国历史故事
礼清等5人、王嘉鹤等、刘祥德等7人、王宗岳。王宗岳未收门徒,因已年老恐无人接办焚修,经京都西安门内养蜂夹道清凉兴国寺主持贾德祥、同顺堂刘宝德说合,王宗岳于光绪六年(1880年)情愿将本庙首本字具、帐目、家具等送与众善人等,由众善人等接办焚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刘多生等28人发愿重修此庙。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立马关帝庙为太监道士庙,属私建;有不动产房基地三亩七分多,房屋39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办理学校,自住外出租。1958年3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立马关帝庙尚存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及前殿配殿、后殿及后殿东西耳房各一间。前殿内有石碑三通(光绪碑一,民国碑二)。据说,后殿北面长房两行及蓝靛厂大街南面大殿一层、西面文化站也是立马关帝庙庙址。当时,立马关帝庙是北京市第十九中保管,后长房归北京市精神病院二所保管,大街南面八十一号为北京蓝靛厂中心小学保管。(图6)今立马关帝庙已成为杂乱居民院。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旧时人们去妙峰山的进香之路,最著名的有4条:中道,大觉寺;中北道,北安窠;南道,三家店;北道,聂各庄。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多生修建了妙峰山中北道,将其砌成石阶。金勋编纂《妙峰山志·序》载:“至光绪十八年,太监刘诚印者,号素云道人,俗称‘印刘’,捐资修中北道。由北安河往上至涧沟
手绘中国历史故事绘本模板
,道宽七尺,砌成层磴。”《妙峰山琐记》载:“北坞村金山寺普兴万缘净道会,略云:‘中道系甲子年起,中北道系壬辰年素云道人修。’按:同治三年甲子,太监安得海修大觉寺中道;光绪十八年壬辰,太监刘诚印修北安窠中北道。刘即素云道人。安以不令终,故启帖止具刘名。”
三、归葬金山
刘多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十一日无疾而终。七月初二日归葬于金山宝藏寺。1958年4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刘多生墓在海淀区青龙桥镇老府村九号东,东北为金山,西为宝藏寺,南为董四墓村。东临汪诚庆真人墓,西临高诚义真人墓。墓地建筑坐北朝南,布局玲珑。墓地为长方形,墓门为石栅栏门,两边为砖砌十字花墙,东西北三面为虎皮石围墙,东西宽约15米,南北长约80米,墓葬3座,刘多生墓(主墓)顶为砖砌八角攒尖重檐亭,仿木结构,一斗二升。高约7米,直径2.4米。另外两墓顶为砖砌八角攒尖亭,仿木结构,高4.5米,直径2米。刘多生墓前有石供桌一个,高0.95米,长2米,宽0.95米;石五供一套,长1.7米,高0.9米,宽0.38米。石碑两通,碑高2.55米,宽0.65米,厚0.2米,一为素云刘先师碑记,光绪二十一年孟秋立;一为刘真人道行碑。(图7)墓地当时由王刘氏保管(住老府村九号)。宝藏寺今为军事单位占用。
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
①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34页。
②《素云刘先师碑记》载:“师讳诚印,道号符合子,其先世山东即墨人,明季迁直隶东光县。……庚戌年以故游京师,遂家焉。嗣以才识见知于怡亲王,因得名达天庭,诏入内侍,赐名增禄,又字德印。……己丑年始授总管六宫事务之职嗣,即屡邀旷典,如园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皆异数也。甲午恭遇万寿庆典,恩赏三品顶戴,三代以师贵,师益矢寅畏敬慎,将事终始不渝。”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7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29页。
③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7册,第129页。
④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7册,第128页。
⑤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504页。
⑥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233页。
⑦该碑今在白云观东路真武殿东“怡淡守一真人塔”北。
⑧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白云观记事》,株式会社开明堂东京支店昭和九年(1934年)三月二十五日印刷,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发行,第37页。
⑨《素云刘先师碑记》,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7册,第129页;《刘素云道行碑》,见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第158页;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236页。
⑩《重勒诸碑记》,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第166、167页。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第130?~142、161、162、166~170页。《白云观拓修云集山房小引》,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第174、175页。《刘素云道行碑》,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第158、159页。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506页。余棨昌著《故都变迁记略》卷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第132页。
见今石景山区青龙山狮子窝佛字岭摩崖石刻。
张文大撰《青龙山狮子窝》,载刘燕主编《石景山文物》,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第94页。
《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该碑在今石景山区双泉寺二进门前东。
余棨昌著《故都变迁记略·附录》,第159页。张文大撰《青龙山狮子窝》,载刘燕主编《石景山文物》,第97页。
(清)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郊》。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70页。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庙563。
《双泉桥重修记》,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石1141。
“万善桥”拓片,李新乐撰《通往慈善寺的南香道》,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编《石景山文史第十集·天泰山专辑》,第105页;
《重修万善桥碑记》,见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石1142。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古建44。
《宏恩观碑》、《宏恩观碑记》、《宏恩观碑》,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7册,第73~76页;《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第583页。
吴廷燮等纂《北京市志稿·宗教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282页。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庙743。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86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84页。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9月北京第1版,第275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索书号:北京6113、6115。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第590页。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庙68。奉宽著《妙峰山琐记》,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北京书局印刷,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二月初版,第21页。
金勋编纂、李新乐点校整理《妙峰山志·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97、98页。
奉宽著《妙峰山琐记》,第133、134页。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墓247。
(资料来源:北京文博网站)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8800.html
以上是关于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北京白云观-刘多生与北京寺观;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