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

  • 孔子,儒家,文献,论语,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1 19:3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

有学者认为:“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是由史官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提出来的,而史官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只能在他们最为熟悉的文献整理和编史修志领域有所建树,而对档案工作的其他领域则甚少涉及。因此,这一时期的档案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①诚哉斯言!我认为,作者所论述的“孕育时期”应该指的就是夏商周时期,即所谓“三代”,而其中的杰出代表应该就是孔子。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有关。包括他的教材

老中国历史故事

、他的理论都得益于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纂。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实践他整理和编纂档案文献的体会。何以见得?
一、档案文献编纂在孔子一生中占了重要位置
作为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毕生遵循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见《孟子·尽心上》)的人生信条。他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也做国“乘田”(管畜牧),后来由鲁国中都宰升为司空,再为大司寇,后行摄相事。在他七十三年(公元前551—前479年)的生涯中,“求仕”成功,就在仕途上发展,仕途上失意或“求仕”不成,就退而修书,整理档案文献,而且在整理档案文献中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如同他在赞同蘧伯玉时所说的那样:“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十五》)。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序说》中说: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哀公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在他的晚年,他还表示: “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语见《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上也有类似这样的表述。也就是说,在他的晚年,孔子仍然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档案文献的整理、编纂和研究之中,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在档案文献的编纂和整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成语“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的

中国历史故事典型事件

故事。《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现在是一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晚年爱读《易》,翻来覆去的读,竟使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现在泛指勤奋读书。
二、孔子档案文献编纂的动因和效果
《史记?孔子世家》介绍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也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这类礼仪方面的事。成年以后,他与鲁国南宫敬叔一起去拜访老子(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去学习礼仪、典章、制度的,可是,他看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一方面他们在守藏室看到一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秘籍、珍本;另一方面,他们也感觉到守藏室保存的典册文物,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富,甚至在鲁国公室书库里有的卷帙,周守藏室里竟然没有。 “《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要充分的发挥“六经”的教化作用,必须“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语见《礼记·经解篇》)。所以,才有了孔子“修《诗》、《书》、《礼》、《乐》”,“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作《春秋》”这样一些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
孔子进行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女皇

个方面:
1、整理了我国古代档案文献,并以此为教材。《档案学概述》中说:“春秋时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孔子曾利用夏商周和春秋时的档案文献,编成六经,即尚书、春秋、易经、礼经、诗经和乐经,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传授给三千弟子,培养出七十二贤人”②。
2、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说的就是孔子惜未与“三代之英”共世,但很是向往。具体来讲,就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这六个人就是孔子心目中的楷模,“礼”是维护贵族统治秩序不可逾越的规范、界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成语有“告(读‘顾’)朔饩(读‘细’)羊”,现在喻为“糊差事”。《论语·八佾》中有“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连这样“糊差事”的“告朔饩羊”,他也将它上升到“礼”的高度,不容取消。孔子在档案文献编纂和整理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档案文献,掌握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论语?为政第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还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是孔子在档案文献的编纂和整理中得到的启示,正是在他对“三代”历史的研究中得出了他的结论,就是要追随“三代之英”,“克己复礼”。
3、孔子在档案文献编纂和整理的过程中,还首创了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形式。《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这是孔子对历史研究的一个贡献。而在我国流传至今的众多古籍中,“文献”一词也是最早出现于《论语》之中③,从辞源学的角度,对文献编纂、整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上》说:“三代以上,记注(即档案—作者注)有成法而撰述无成法,三代以下,撰述有成法而记注无成法”④。此时,由档案演变而来的书籍已从宫中走入民间,因而得以流传。
三、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突出特点
1、孔子十分重视档案文献的研究,吸收前人经验教训。他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第九》)。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又自谦为“无知”。那么,他是如何博古通今的呢?一是好古,喜欢研究前人的事迹。他还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第七》),《集注》云:“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二是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研究。“敏”,《集注》云:速也,谓汲汲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这就是孔子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就在于他对历史的潜心研究。
2、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孔子的政治立场就是所谓“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包括《论语?尧曰第二十》中所讲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矣”。孔子持有这样的思想,我觉得是有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周朝统治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旧有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谓“礼崩乐坏”。孔子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与前朝统治阶层有着天然的联系。他的主要成就也就是竭力维护旧有的秩序,在“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中体现其对礼义、仁政、王道的毕生追求。为了达到“克己复礼”,他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礼”来衡量一切言行;二是孔子从档案文献的编纂和整理得出的结论。他看到了周朝丰富的藏书,更感觉的周朝礼义的境界,因此他由衷的发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欢呼。《四书章句集注》有云:“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因钦羡前朝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产生政治上的向往,应该也是决定孔子一生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
3、孔子十分重视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尊重历史真实。《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即赵盾—作者注)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境’,下同),反(通‘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其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所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赞许的这一观点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也有展示。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孔子还夸赞过卫大夫鰌(鱼)

中国历史故事10则

,也是一名史官,“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十五》)。就是说他什么时候都说直话、真话。孔子尊重历史真实还表现在“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多闻阙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剔除异端邪说)(《论语?为政第二》)等等。
4、孔子在强调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追求文字表达的效果。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见《论语·雍也第六》)。孔子说了事情的两个方面,“质”应该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文”则是史官的文采。《四书章句集注》有云:“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适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这就有点极端了。孔子讲究的是辨证统一,既要有“质”,又要有“文”,两相结合,才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就为这句话,《论语·颜渊第十二》说了一个小故事,“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结果两人都曲解了孔子的本意。棘子成强调有“质”就行了,有点矫枉过正。而子贡又忽略了本木轻重之分,“文”等于“质”,“质”等于“文”。
以上,是我对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注释
①李财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载《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一期。
② 档案专业干部培训系列教材《档案学概述》P19。
③ 曹喜琛、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P1。
④ 档案专业干部培训系列教材《档案学概述》P9。
(转载自中国儒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6996.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孔子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我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982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