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太平军-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

  • 太平军,中国近代史,清代,清朝历史,第二次鸦片战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1 22:0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太平军-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太平军-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


本卷时间跨度为22年(1842-1864),跨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清王朝在这20余年中先是陷入全面危机,最终又摆脱了覆灭的命运——这是贯穿本卷内容的一条主线。所有内容都将紧扣这条主线(包括其前因后果)来写。全卷初步设计为6章。
第一章写1842-1851年间的中国社会面貌,着重交代咸丰朝爆发内外危机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写。一方面,列强逼迫战败的清政府接受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条款,标志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粗暴侵犯,中国社会开始被迫以屈辱的方式融入世界,是中方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直接和显著,由此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冲突,孕育着新的危机。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实际上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门户被强行打开,中国也面临着认识外部世界、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发展机遇,原可以知耻而后勇。但清政府并没有从中警醒,积极求变,而是无视新的挑战和危机,白白丧失了时间、错过了机遇。尽管有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了一些革新思想,但没有引起关注。传统的夷夏观念并没有改变;祖宗成法没有变(兵制等);吏治腐败、文恬武嬉的现象没有变,土地与人口问题没有减缓,等等。这些不变的一面导致中国积弱积弊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而上述变的一面既引发了新矛盾、新问题,同时又使旧矛盾、旧问题进一步激化,两者交汇,最终导致咸丰年间内外危机的总爆发。
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写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内容上讲本卷有两条主线,分别是外国武装侵略和国内农民战争。咸丰年间,以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战争的爆发和随之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着清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这两大事件互相交叉,互为因果,彼此紧密关联,所以将它们分别放在“咸丰朝的内外危机(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咸丰朝的内外危机(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题下予以叙述。我们编写清史,要从有清一代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入手,将太平天国的历史放在清史框架内写,避免写成太平天国专史,给人以游离感。
第二章、第三章,均以叙述、分析战争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为主。从定都金陵到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期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以南又纷纷兴起反清风暴,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使清政府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鉴于这些起事大多是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爆发的,所以拟在第二章设立“同期此起彼伏的反清风暴”一节作专门叙述,即附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个标题下来写,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当时的历史大背景,避免因分开叙述而给人以史事割裂、零碎之感。
第四章主要写“清政府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对策”。面对接踵爆发的“内乱”、外患,清政府在重压之下,被迫求变,而且主要致力于安内,所采取的对策以对内为主。这一章主要围绕清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和对策,对其进行横向考察,以说明清政府何以能够在内战中转危为安。第一节从组建湘军、创设厘金、调整满汉关系(以清廷与湘军集团关系的调整为主线)和整饬吏治四个方面来写。第二节写“湘军集团对两湖基地的经营”。正因为两湖基地的经营较有成效,湘军才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大本营和军需供给地,顺流而下,成为太平军的劲敌。而曾、左、胡齐心协力,又使湘军集团避免了大的内耗或内讧,得以调动一切力量,全力对付太平天国。
第五章主要写“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太平天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长江流域上游版图大片陷落后,太平军在1860-1861年间先后开辟出苏南、浙江两块新版图,统治数年之久,成为后期的主要依托之地。如果说两湖是湘军集团的大本营,那么,江南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双方对基地经营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各自力量的消长和统治基

中国历史上的败家故事

础的强弱。因此,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说明后来时局演变的根由。此外,拟以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为视角,来考察太平天国的相关政策和典章制度。这一章除着重写太平天国的统治思路与政治格局、对城乡的治理以及移风易俗政策外,还列有“人口与社会经济”一节。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江南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的现象?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将这些责任全部算在太平军身上?这个问题,通史不能回避。

中国历史开端故事

六章题为“同治初年的新格局”。“新”含有清王朝走出危局的意思,同时也是下卷清廷推行“新政”的引子。这种新格局肇始于咸同之交,在同治初年正式形成,主要体现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第一节写辛酉政变后清政府权力中枢出现了新格局,但对内政策并无重大调整,重用曾国藩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的方针仍被延续下来。第二节写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列强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外交上出现了新格局。西方列强的武力干涉使战争胜负

中国历史故事在线听mp3林汉达

的天平更加向清政府一方倾斜。第三、四节题为“政治、军事新格局”,分别写太平天国与捻军是如何最终被镇压下去的。末节为“综述”,要点是说明:湘淮军将帅积军功纷纷出任督抚,改变了满汉权力格局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为政治上的新格局。同治初年新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清王朝躲过了灭顶之灾。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小众的中国历史故事

和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一些主张变革的权臣,尝试推行“新政”,国内政局也相对趋于平稳,由此孕育着新的希望。但旧问题、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清廷军权、财权下移等)又随之出现,新的危机又在潜伏中了。上述情形决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和态势。
我的写作指导思想或主观愿望是:在借鉴、吸收、消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挖掘、利用新资料的基础上,在总的叙述框架上努力体现新意,力求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内容丰满,便于读者掌握历史演变的脉络和因果关系;在章节、篇幅设计上,既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做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不遗漏,同时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史实准确,包括澄清一些以往语焉不详、以讹传讹的史实;立论持平,以史实说话,避免空泛的议论,但不排斥个别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评议;文字简洁,同时注重可读性。当然,限于学识,兼以太平天国史实头绪繁多,有争议的事件和人物多,资料汗牛充栋,一时难以穷尽,历史空白点多,不少史实至今还不清楚,所以,做到这些很难,但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太平天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的确存在着一味美化太平天国的偏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现象得到很大改变,多数学者都能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探讨这段历史,包括对太平天国的消极面、阴暗面进行剖析,并围绕一些热点问题展开积极的学术争鸣,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1]但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即全盘否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比如,有人指斥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甚至直接说太平天国本身就是“邪教”。原本清晰的重大是非问题被搅浑了。说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这本身不是个学术命题,当然更谈不上是什么学术创新。在新近出版的《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一书中,我对这个问题有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这里不复赘言。
在我看来,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不能一概否定,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能否定,即应当肯定太平天国揭帜造反的正义性,肯定洪秀全起初所抱有的救世救民热忱,肯定太平天国为改造中国社会、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所做的积极尝试和努力。例如,导致金田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洪秀全急剧膨胀的阴暗的个人野心,还是当时日益激化的社会冲突、社会矛盾?这个问题显然是比较清楚的。
即便是对后期的太平天国,也不能一概否定,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现象不像切蛋糕,正反、正邪两方面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比如,在“借师助剿”问题上,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态度就有明显区别。清政府几乎是孤注一掷,与列强联手镇压太平天国,包括豢养数支洋枪队,听任洋人在中国土地上胡作非为;而洪秀全却断然拒绝了某“鬼头”联手灭清、事后平分疆土的提议,表示“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定,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体现了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包括太平军后来在苏南等地与洋人浴血奋战。双方在此问题上的是非曲直是一目了然的。
再以江南人口损失问题为例。有人将该责任全部扣在太平军头上,似有失公允。在太平军迫近之际,民众十分惊恐,纷纷自杀。这在当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饥馑(战乱导致田地抛荒,加上水、旱、蝗虫等灾害影响)、瘟疫(死尸不能及时清理,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疫病流行)等也导致居民大量死亡,这与太平天国忙于战事、对民生关注不够有一定关系,但更与战争这一特定背景相关。以上因素在人口折损中占较大比重。其他原因还有:民人避乱迁徙;被太平军强拉壮丁;直接在战乱中死于非命。后期太平军有滥杀无辜的现象,但清军更甚;太平军的军纪总体上要好于清军(不少西人记载均谈到这一点)。我们总不能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有意无意地替清军开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太平军吧?!
戴逸先生强调:对太平天国,该肯定就肯定,该批判就批判。方之光先生也认为:既不能神化太平天国,也不能“鬼化”(妖魔化)太平天国。对此我深表赞同。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这绝不是学术研究。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本意也不在学术、不在历史,而是在现实。在这个问题上,学者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1] 详参拙文《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刊《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本文由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6820.html

以上是关于太平军-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太平军-关于《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主要写作思路及内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994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