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
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
黄 筱摄
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
“看看这些千城一面的建筑,你能分别认出它是哪个城市吗?”
在演讲中,单霁
中国历史红色故事
翔无数次痛陈城市文化的危机与问题。
照片由清华大学“城市化”与“城市文化”课题综合报告提供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
趣讲中国历史故事
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谁创造了文化遗产?谁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问题。
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编者按】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这个世界的沧海过去,更使现在的环境焕发着悠久魅力和时代光彩。
单霁翔,早年曾从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曾主持过多项广受好评的文物保护工程。2002年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城市化加速进程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年,他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遗余力推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大遗址保护,孜孜不倦地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通过演讲著书等形式宣传乡土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的新领域。特别是倡导设立国家层面的“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今天,正值中国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他走进人民日报“文化讲坛”,发表了长达 3个小时的演讲。下面是演讲摘编。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
与具有大约 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与具有大约300多万年的人类
儿童中国历史事件故事
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也相当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城市历史至今只有 6000多年。然而,当人类一旦走进城市,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上千万人会涌入城市。北京的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一万美元,用了不足十年,而英国用了180年,美国用了90年,这对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如何利用城市的文化遗产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城市文化危机加剧。我把它们归纳成下面的八个问题。
城市“千城一面”遭遇特色危机
一是城市记忆的消失。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到处是推土机的轰鸣,到处是写了“拆”字画了白圈的建筑。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城市建设的失调。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如果我们将这些新型城市的照片摆在一起,谁能分得清它们是哪一座城市?
四是城市形象的低俗。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现在一些城市习惯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简单地让城市改头换面,很多外国公司拿来的方案并不能与城市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五是城市环境的恶化。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城市精神的衰落。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倾向。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七是城市管理的错位。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ldquo
中国历史故事卡通连环画
;城市病”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八是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文化遗产只有与民众发生感情才最安全
1933年,诞生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主张以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对各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城市的诸多复杂问题。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当前,文化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看到,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地方。
以前我们总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发生争论,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都应统一在“传承”上。作为当代人,我们并不能因为现时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而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未来世代同样有权利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与历史和祖先进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适当地加以利用,还要使“子子孙孙永葆用”。
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民众的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民众不珍惜、不保护、不传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将无法挽回地快速走向消亡。
2003年1月,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的农民发现了一组重要的青铜器,立刻报告了文物部门。当专家从土窖里面取出27件精美的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时大吃一惊,件件都是国宝。农民保护文物的消息传开后,在当地,仅4年间又有11批农民把在生产时发现的珍贵文物上交国家。
在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侗族村寨,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2004年7月20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无情地将风雨桥冲毁。在桥倒塌的那一瞬间,当地在场的年轻男性侗族群众,全部自发地跃入江中舍身打捞风雨桥的构件,从贵州一直打捞到广西,硬是从洪水中抢救回风雨桥的73%的构件,使地坪风雨桥最终得以修复。
谁创造了文化遗产?谁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只有全体民众积极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才能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社会意志。
(人民日报记者 杨雪梅整理)
演讲全文,请见人民网文化频道 http://culture.people.com.cn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628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遗产保护-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文化讲坛);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