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抗日战争-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

  • 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张学良,中国近代史,历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2 06:5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抗日战争-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抗日战争-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本文仅就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中出现的创新观点作一综述。

一、关于西安事变的主角与解决方针

对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多年来学术界并无疑义,都认为在发动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二人中,主角是张学良。张学良本人也曾多次在有关事变的回忆中承认这一点。杨天石根据张学良所写《西安事变反省录》认为,事变的主角不是张学良而是杨虎城。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创意不是杨虎城,而是杨身边工作的共产党员。在推动西安事变发生的合力中,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出色的统战工作,无疑是推动张学良、杨虎城走上联共抗日道路,最终能发动兵谏,实行“逼蒋抗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西京兵变与前共产党人》一书披露了共产党人黎天才、吴雨铭、李希逸、罗章龙等在张学良部工作、策动兵变的情况。陈铁健认为共产党人对张学良的影响是积极的,是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为,有功于中华民族,有功于抗日战争,这都是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

关于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李义彬对此问题进一步作出考证,认为这个方针的

中国历史故事有声版书

制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1936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讨论西安事变问题的扩大会议,基调是“审蒋”、“除蒋”。时为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坚持党的“逼蒋抗日”方针,没有赞同“审蒋”、 “除蒋”主张,为中共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策略的反复和动摇是短暂的,中共中央经过对西安事变后形势的观察,认识到只有和平解决这次事变,才能有利于结束全国内战,实现全民抗战。12月19日,在认识趋于一致的基础上举行了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放弃“审蒋”、“除蒋”主张,正式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在此期间,12月16日共产国际关于“和平解决冲突”的电报指示,无疑对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释放蒋介石问题,学术界依据有关周恩来的重要著作所形成的流行观点认为:1936年12月25日, 周恩来不同意当天释放蒋介石,而张学良拉着杨虎城,在没有告知周恩来的情况下,匆忙释放并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占善钦依

如何了解中国历史故事

据台湾公布的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 并通过对其他材料的佐证和推导后认为,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虽然早有释放蒋介石的筹划,但是在国共谈判成功之后才释放了蒋介石;周恩来对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是知情并同意的,还提供了关键性帮助,但对张学良亲送蒋介石是不知情的。占善钦还认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张学良的安全等,中共长期以来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有所保留。出于这样的考虑,没有论述周恩来在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一事中的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回避周恩来的作用,就可以突出张学良,有利于张学良的安全;同时还可以维持蒋介石“体面”地回到南京,突出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的内部问题。
 
二、关于中日秘密交涉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之间的秘密交涉几乎没有停止过。对于国民政府同日本秘密接触的性质定位上,过去一般将其定位于妥协投降、委曲求全等贬低性词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

杨天石通过对日军在广州对蒋介石政权进行秘密谈判“诱和”的所谓“桐工作”的研究,认为此事对中方来说,不过是军统特务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其派出代表的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意见都是假的;对日方来说,是为了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实现“巨头会谈”。

王建朗从 1940年夏胎死腹中的中日交涉计划“张季鸾活动”有关档案入手,剖析蒋介石对于中日议和的基本立场。指出对关内,蒋坚持日本应干净、彻底撤军,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有时更进一步要求日军退到长城线以北。对东北,蒋表现出较大的妥协性,准备以特殊方法处理,但也不能简单以“出卖”东北名之。其指导思想是尽量拖延时日,以待国际局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

杨天石认为,孔祥熙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的重要主和分子。对于谈判情况,孔祥熙有保留地向蒋介石作过汇报,但是,在一些关系国家主权的关键问题上却对蒋有所隐瞒。对孔指导的这些谈判,蒋介石大都持批评、阻遏态度,甚至用“以汉奸论罪”、“杀无赦”等言词相警告。孔虽表面接受批评,暗中却继续活动。蒋介石虽也指导过几次秘密谈判,反映出他对以和平方式解决中日战争存有幻想,但相对说来,他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苦撑待变”、“抗战到底”是他思想的主导部分。

三、豫湘桂战役是不是一次“大溃败”

长期以来,人们几乎达成一种“共识”,即认为豫湘桂战役是一次“大溃败”,甚至称该战为“豫湘桂大溃败”。姜良芹认为,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战场在牵制、打击日军,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挫败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以豫湘桂战役为例,不仅没有在实质上达到其战略目的,且大大增加了侵华日军自身的困难。(2)有力支援、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1944年4月,日本南方军向印度的盟军重要兵站英帕尔发动攻势。英军告急,要求增援。蒋介石在日军进攻河南的紧急情况下,决定反攻缅北。结果,中国远征军在豫湘桂战役期间,始终未回调一兵一卒。这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疑是个了不起的贡献。(3)支援、配合了敌后战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所以迅速,其中原因,有一点就是由于1943年至1944年日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指向国民党战场,特别是日军1944年春夏实施的“一号作战”,集中了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80万的2/3于国民党战场,大大减轻了华北、华中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压力。 徐江虹则认为,对中日两国来说,1944年战局的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是抗日战争伟大转折的一年,这个转折以日本侵略军发动的豫湘桂会战及其影响为标志。

四、关于中国抗日战场的划分

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只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范德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第三个战场,即中缅印战场,这个战场是由中、美、英三国共同领导的,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将中缅印战场作为一个独立的战场,有利于增进对抗日战争的了解。(1)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一个不断升级和扩大的过程。(2)中缅印战场反攻的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反攻的契机。(3)中缅印战场是国民党战场的派生,它应从属国民党战场;从指挥系统和英美军的直接配合作战来说,它又不属国民党战场,而是一个独立战场。

曾景忠则将滇缅战场定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西线战场”,理由是:中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方向大致从东向西,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为基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战线均在东面,中国西部是安全可靠的后方。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缅甸和滇西,使中国抗战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态势。中国被迫从东线抽调大量兵力用于西线滇缅战场,迎击和抵御入侵之日军,以绝对保障西南后方的安全。这成了中国存亡攸关的问题。将滇缅战场称为西线战场,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抗日战争后期战局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中国坚持抗战艰苦性的认识。

五、关于国共军事合作和共同纲领问题

刘贵福以百团大战、中条山战役为中心,探讨了抗战中期的国共军事合作。中共发动百团大战有打破日本进攻西北计划、影响全国战局和击敌和友、加强国共合作的战略意图。在百团大战中,国民党晋南部队给予八路军以一定的配合。在中条山战役中,中共军队也应国民党请求,在敌后出击,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这种配合反映出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历史事实。

国共合作有无共同纲领问题。过去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次合作没有共同纲领,并把它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之一论及。沈海波认为,1938年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即是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其理由是:第一, “共同纲领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前提”,这在毛泽东、张闻天、王明抗战爆发初期的讲话中都有所表述,也可见中共中央文件。第二,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 两党都对共同纲领做过酝酿,中共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实际就是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的具体纲领;蒋介石提出成立同盟会时,也表示要讨论共同纲领。第三,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与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且为中共所拥护。第四,在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坚决地执行了《抗战建国纲领》,并且以这个纲领作为孤立和反对顽固派的武器。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信息技术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新机遇 下一篇:关于项羽研究的一些思考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民间关于狐仙的故事:狐仙分别住进两金庸笔下的金轮法王与鸠摩智两大国师《小李飞刀》李寻欢的结局 李寻欢为回顾辛亥时期安徽政局风云:倪嗣冲与独眼将军夏侯惇简介 夏侯惇的眼睛是黑旗军抗法英雄刘永福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中国历史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历史故事集.epdu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6218.html

以上是关于抗日战争-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抗日战争-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新进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032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