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藏书促进中国古代学术繁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藏书促进中国古代学术繁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藏书促进中国古代学术繁荣
中国古代藏书的千年积淀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给养,更孕育着古典学术文脉。藏以致用,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传递、校勘、记录,藏书家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藏书为学术著述提供丰富资料
古人在利用藏书治学的基础上,创造了著述、汇编等多种形式的新典籍,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明朝修《永乐大典》,清朝修《四库全书》等,延续着中国的学术文脉。“没有大量藏书,这类学术活动难以完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泽逊表示。
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发达,藏书是治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收藏与自己治学关系较密切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杜泽逊介绍说,从事古代文史研究要购买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等大量典籍。叶梦得、郑樵、赵孟俯、王世贞、归有光、胡应麟、胡震亨、谈迁、顾炎武、黄宗羲、钱谦益、朱彝尊、杭世骏、全祖望、万斯同等大家著述等身、名篇迭出,他们都是利用藏书而各铸辉煌,名重学界。
古代藏书与学术发展互为因果,这种关系在清代表现得尤为明显。“清代学者在朴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最大,而从事朴学研究,需要大量图书资料。”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陈东辉介绍说,清代私家藏书楼多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建。
正如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评价:“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清代学者用历史文献对社会上及书本中的问题进行考证。康熙时代的学者阎若璩考证大量公私藏书中的材料得出结论认为,此前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古文尚书》系伪书,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
“治书之学”孕育中国古代学术门类
历代藏书家对典藏、雠校、分类、编目、纂辑、刻印等藏书实践活动的研究是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考据学等许多学科的基础。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认为,应将这些研究书的学术门类称为“治书之学”。“早在汉代,从刘向、刘歆父子编《别录》、《七略》开始,我国就已建立起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等治书之学,唐宋以后,版本学、辑佚学蓬勃兴起,并与原有的校勘学、辨伪学、目录学等结合,在学术研究上更为专深细致。这些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达到鼎盛,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水平极高的校勘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辑佚学家或考据学家。”肖东发说。
“藏书不一定能当考据学家,但不藏书肯定做不了考据学家。&rd
中国历史故事之三十字
quo;杜泽逊介绍说,清代考据学的重要分支校勘学,尤其需要依赖罕见秘本。嘉庆年间,著名考据学家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底本是传世极少的元刻十行本,校本也大都是宋元明善本。
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是清代朴学鼎盛时期的藏书界巨擘,经他们题跋、批校、刊刻的善本古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有“黄跋”、“顾批”、“鲍刻”之称。作为古籍善本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批校本”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备受推崇。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说,批校本是批本、校本、题跋本的统称。这些经前贤亲笔点校、批读、题跋过的书籍,也许本身的年代并不十分久远,但批校内容或侧重考证源流、订正讹误,或区别刻本的优劣,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支脉。批校本不仅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线索,还体现了批校者本人的学养、趣尚及当时的学术思潮和文化风尚,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
地域学术发展与藏书繁荣相互促进
藏书活动的繁荣与我国历史上地域学术的发展相互促进。据《中国私家藏书概述》统计,明清两代全国著名藏书家共有4654人,其中江浙两省2029人,占全国总数的43.6%。而在这两朝的203名状元中,江浙两省占105名,超过半数。这足以说明藏书与地域及人才之间的密切关系。
“江浙私人藏书中心持续繁荣与唐宋时期私家藏书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肖东发认为,藏书直接关系到读书教育,藏书是否发达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国家政治中心的关系相对薄弱。汉以降,私藏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南转移,逐渐远离政治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私家藏书事业持续繁荣、风景独好的事实很能说明这一点。
陈东辉告诉记者,在清代道咸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全国的学术中心一直在江、浙、皖一带,而被称为“炎荒僻壤”之地的广东,学术空气相对薄弱,私家藏书也较少。编纂《四库全书》时,广东仅进呈了12种书,名列全国倒数第2位。
藏书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发展。著名学者阮元嘉道年间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建立了学海堂,逐渐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学海堂开设经古之课,积极倡导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全国的学术重心开始转向岭南,随后逐渐波及附近的荆楚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下一篇:清代金文研究方法多有创造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故事 火神是燧塞勒涅与恩底弥翁的爱情故事 古希腊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司马光是怎么死的?后人如何评价司马张玉凤曾问毛泽东:为何不选周恩来总张国焘晚年多次想回国未果 凄凉贫苦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中国历史故事司马懿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记》中国历史小故事
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中国历史故事英语剧本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5139.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史-藏书促进中国古代学术繁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藏书促进中国古代学术繁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