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雍正-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

  • 雍正,康熙,清朝,何炳棣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4 02:11
  • 16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雍正-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雍正-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


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
——历史研究所清史学科邀请海外著名学者何炳棣和吴秀良举行演讲会

2010年6月1日,历史所清史研究室邀请到了两位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何炳棣与波士顿学院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秀良两位先生就清初政治的议题为大家贡献一场精彩的演讲。多位明清史学者如南开大学冯尔康、常建华教授,社科院历史所王戎笙、郭松义、李世愉等先生出席本次演讲会。演讲由吴伯娅教授主持。
吴秀良教授是专题主讲人。何炳棣教授作为评论人对吴秀良教授的研究背景与成就做了简要回顾与交代。早在1965年, 何炳棣教授和吴秀良先生共同参加了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的一个明史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他们谈论到雍正继位问题时,何教授对当时清史学界关于“雍正夺嫡”的看法和立论提出严重质疑。他指出清朝各种制度在入关前后有着相当的变化。他特别指出有些学者用满人入关前的制度与习惯来研究入主中原后

中国历史文化的感人故事

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在方法论上犯了基本错误。何先生鼓励吴秀良先生(那时他也坚信“夺嫡说”)应当以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与研究此一问题。经过将近十年的钻研,吴秀良先生终于得出了雍正继位合法的结论。1977年冬,吴秀良先生在哈佛大学专题讨论会上提出他对雍正继位的研究报告时,主持人特别邀请了何炳棣教授莅临哈佛去担任评论人。 何炳棣教授对吴秀良先生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本次吴秀良教授在社科院历史所的所作报告的内容,是他将有关文献经过全面检视与梳理后对雍正继位问题所做的一个比较全面论证的呈现。
清史学界关于康熙时期立储、雍正继位等问题传统的观点是主张“篡立说”,认为雍正通过阴谋手段非法夺取了原本不属于他的皇帝继承权。这种主张为孟森、王钟翰、金承艺等各家所力主,具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对这个主张有所修正,必须在史料上进行全面的搜集与处理,同时也要对“篡立说”本身进行学术考古式的正本清源。吴秀良先生遍查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等学术机构所典藏种种与雍正继位有关的文献,重新就康熙中后期的政治背景、建储与继位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考证与分梳,为我们“还原”了另一种历史图景。
本报告内容大体概括为三个层面。首先,用坚实的史料重建了康熙末年的政治背景,厘清有关太子废立、诸子斗争、雍正与十四子的名讳、十四子出任抚远大将军真相、康熙生前的“面谕”和临终前的“末命”、以及雍正初年政治斗争、有关继位的见证人的资格的辨正等重大事件的历史事实与传说讹误,指出康熙末年废立太子等事件,雍正并未从中活动获取政治资本。从康熙朝玉牒的记录来看,关于雍正窜用他十四弟胤祯的名字是不符合事实的。目前众所周知的“康熙遗诏”是康熙生前对廷臣公开发表的长篇“面谕”、和他临终前口述的简短“末命”(专指继承人是谁)两个文件于雍正登基后由清政府合编成一个文件后而公开发表的“遗诏”。因此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是学者对清朝制度的误解。深入的考证厘清了许多“众所周知”的历史误读。比如关于允禟的名字“被雍正改为塞斯黑”的问题,传统认为是雍正对反对派允禟进行惩罚而咒骂其为畜牲。但经过考证,允禟改名是因为他被开除了宗籍,宗人府为了修改玉牒(皇家族谱)按规定其必须改名,而由允禟本人挑选的名字,塞斯黑,满语是“猪”的意思。但是允禟挑选这个名字,是根据满洲人的命名习惯(用数字, 如“七十”, 或动物属相)。他自选“塞斯黑”是因为他生于“癸亥”年(康熙22年)其属相为“猪”。在满族文化中,使用这个名字并没有贬义。传统的理解,是我们用汉族文化所进行的解读。这样的错位,导致了对历史事实的淹没和歪曲。
第二部分,关于历史解释。吴先生认为,我们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判断,须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一.人的行为受到个人内在的思想体系(包括宗教信仰)、他的价值观、性格的独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二.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社会道德伦理及政治制度亦属于约束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的要求和应对在人际关系中同样产生重要作用。吴教授使用“文化环境”这一概念来表述物

中国历史上名胜古迹的故事

质、精神、制度等体现在习俗与生活样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三.一个政治人物“角色”的改变,使得他对相同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亦发生改变。比如在对待诸兄弟的态度这个问题上,做皇帝前以“情理”为主、呵护兄弟之情,而做皇帝后则就会以皇权的稳固与职责的要求为标准,这种改变用来解释雍正继位后的一些政治举措与继位前不同的原因是容易理解的。
第三部分,关于史学观念的知识考古。对于“雍正篡立”说本身做史学史上的正本清源,对我们重新来反思某些传统的历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由于晚清兴中会等革命党从日

中国历史故事显而易懂

本发现《大义觉迷录》文本从而开始渲染,对满洲皇族的丑闻的发掘具有以下时代背景:当时革命人士正处于以狭义的“汉族”民族主义进行反清、反满的宣传的运动中;士大夫如梁启超等提倡利用“新小说”作为鼓动革命情绪的武器;科学观念的兴起;革命派提倡的复仇等“狭义之风”的流行(秋瑾自称“鉴湖女侠”)。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晚清士人构造了雍正篡位、吕四娘、血滴子等一系列“历史故事”。清朝的“野史”,大概也从1902到1912年间开始发达。而这些“故事”与“野史”,在晚清排满与革命的时代风潮中,固然对革命动员与凝聚起过很大的作用。但不经过史学观念的自觉,对其进行学理的思辨,则会成为误导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因。
吴秀良教授关于雍正继位的研究,曾于197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了《通往皇权之路:康熙与太子》(Passage to Power: K’ang-his and His Heir Apparent, 1661-1722. 中译本名为《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吴教授特别指明,此书的内容原来只是作为研究雍正继位“背景

7年级中国历史故事

”的描述,相当于对这次讲题研究内容的一个“序论”,因此他并没有引用任何直接和“雍正继位”有关的史料和原始档案。他说在他现在所完成的书稿中,一定会利用他手中丰富的档案文献对雍正问题做出彻底和全面的论述。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宏著尽快出版,以飨学林。
演讲结束后,何炳棣、冯尔康、王戎笙、郭松义等教授发表了评论,认为吴秀良教授的研究结合实证研究与文化研究、档案史料与文学、艺术等学科,对这个问题的所有环节进行细致考证与解释,对清史学界具有很大启发作用。也对国内的历史研究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吴伯娅教授最后对演讲进行了总结,代表清史研究室对何炳棣、吴秀良两位教授的莅临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要加强这种海内外的学术交流,以利于清史研究的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0751.html

以上是关于雍正-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雍正-清史学科专题讲座:雍正皇帝:继位、人格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史学影响和公众影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156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