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国历史-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

  • 中国历史,中国学者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5 09:03
  • 14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国历史-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历史-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


西方汉学受到学术界青睐,本身反映着中国学术界本身的种种问题。中国历史,作为一门本土性的学问,为何会“败”给

以讲故事方式讲述中国历史

外国学者?在国内的学者看来,这与过去中国与世界隔绝几十年,无法进行学术对话有很大的原因,也与中国学术体制本身的局限性有关。当中国史学研究的前景在海外汉学的席卷势头下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中国史学界需要急迫做出改变。
与此相反,西方的汉学家却对中国史学前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学术水平比前几代已经提高了很多,未来中国将不再大规模地借鉴汉学著作的研究思路。这种有趣的认知反差之中,是否蕴含着本土史学发展新的可能性?
历史学者的写作要关照公众需求
新京报:西方的中国历史著作被大量引进,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张国刚:国外的很多通俗历史读物都是专家在写,而国内的专家却不屑于写这些内容。这恐怕与国内的学术体制有关。学者一般只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著作,要不就写教材类的书籍。因为中国人多,即使有些晦涩的著作,都能卖几万册,但在西方,可能连几百册都卖不出去,甚至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这其实也是逼着海外学者写出让大家关注的通俗性作品。
我曾经在德国、日本都教过书,我发现他们大学的课程,面对的学生既有专业内的,也面对专业外的,这就要求国外的老师讲课必须要通俗性和思想性兼顾。我觉得大众历史的写作,其深刻性一定要表现在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的晦涩。
西方学者看中国会有不同的角度,会引起大家兴趣。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现在的专家应面对所有读者,写内容深刻,符合大众需要的通史,这需要读书界、学术界共同努力。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交互影响。在这个时代,专家和大众都在一个“频道”里,彼此享受着共同的传播渠道。我们学者书写历史应该考虑更多的读者需求,不该是象牙塔里自说自话,学术界也应该重视大众的历史写作,当然这也不是一下子所能完成的。
中国学者有能力写通史但缺少信心
新京报:西方汉学被大量翻译,这对中国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勇:改革开放前,中国历史学界其实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历史理论一直都是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我们会把古代历史归结为是封建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和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发展等等这些论述。近代史呢,我们就会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结论来概括。
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学界接触了其他国家研究中国史的学者,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和他们对话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剑桥中国史》引进,中国学者一下子就感到了震撼。在80年代,国外的汉学研究功不可没,那些著作确实为我们打开了眼界,让我们收获很多。
新京报:《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中国史》等都是国外学者合理撰写的通史性著作,但中国当代学者却很少合作撰写一套通史性的著作。
马勇:我们通史写作比较弱,大概从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之后,就没有合格的通史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就我自己来说,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期待

中国历史故事手册图片简笔画

中国能够出现个性化的通史写作。现在,我们中国的学术水平其实已经大踏步前进了很多,但是大家一直建立不起来自信心。现在有些大陆学者是有资格来合作写通史的。
但是,中国学术界又有立门户、分派别的不良风气。在这种氛围下,根本没有人敢做。如果你做,马上就会有人质疑你,你有什么资格写通史。民国时期,钱穆一个人写了《国史大纲》,我们奉为经典。现在,我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果要比钱穆那个时代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我们为什么不能写?但是我们的学术气氛和价值评判不允许大家做这种事。
中西学术交流趋势会有所改变
新京报:西方人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在这些年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梅凌寒:西方有悠久的汉学,研究传统。在西方国家,随着科学发展,历史逐渐变成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同时,有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于东方历史进行研究。然而,当时的中国,可能还没有脱离古代研究历史的传统方式。因此,汉学研究的奠基性著作,西方国家曾有一定的贡献。1949年,中国学界长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历史。这其实仍旧是源自西方的思想工具。不可否认,此前很多现代科学的原则都是由西方制定的。
另外,因为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一直到21世纪初,中国大学的综合水平仍然有限,很多学者对于汉学研究的资源和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尤其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能够阅读外文书籍,开始了解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角度,而且,与国外学界的学术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这种形势下,自然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汉学成果为中国所知,甚至受到中国读者欢迎。
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不太鼓励启发个人创意。所以,很多人主要依赖学习和借鉴外来的东西,来发展自己的思想,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在这里面,许多外国学者的著作——尤其是汉学作品,或者成为研究的前提,有时甚至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标准。中西学术的交流影响,其实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中西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优势和劣势?
梅凌寒:中国历史学者的优点在于掌握史料很多,比较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的文化,见识也可能更深入。缺点或许在于太拘泥于细节,而对相关社会科学理论的掌握也有待提升。
欧麦高:西方的中国历史研究的优势在于:不太关注主流历史的叙述,因此研究的领域大,能注意一些少数群体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描述个人的历史,而且还会发现很多不重要的人其实在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前大家所认知的历史架构,会让人们感觉到历史的偶然性和戏剧性。
这几年,很多人从事性别研究,关注底层社会、少数民族等话题,像民间宗教等也成了新鲜的故事。而且这些历史上的细节也对主流历史有了明显的影响。西方中国研究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序列里面做比较研究,把中国与全球的现象联合起来。
缺点在两个地方:第一,可能缺少文化背景,比如看档案或文学作品时无法体会背后的文化含义;第二,可能牵强地利用某些理论进行写作。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现在中国学者的历史研究水平?
梅凌寒:现在的情况,和我刚开始研究中国历史时有所不同,已经变化很多了。中国年轻学者的综合水平,比前一代提高了很多。中国从事学术研究者的规模,也比以前扩大许多。所以,随着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大规模借鉴吸收西方汉学的方法思路应该会有所改变。估计未来,中国学者把西方汉学研究的学术方法和理论作

故事讲解中国历史美女

为标杆的倾向有所缓解。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著有《唐代藩镇研究》《德国的汉学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中西交流史话》等。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手抄报模板

研究,著有《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
欧麦高(Max Oidtmann):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清史、西北区域史研究。
梅凌寒(Frédéric Constant):法学博士,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法律历史、明清之际蒙古法律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90271.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历史-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新京报: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再出发;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203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