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
中国近代史-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
《傅秉常日记:1943-1945》,傅锜华、张力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228.00元
傅秉常(1896-1965)是国民党粤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民国外交界的精英人才和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傅秉常日记》主要记录他在苏联的见闻、英美盟军情况、国内政治动态及中苏关系的变化。过去对傅秉常的研究并不多,间有回忆杂文,多以罗香林《傅秉常与近代中国》为代表作,但因当时资
中国历史故事出字幕长篇
料取得不易,又因乡谊之故,多有溢美之词,如左双文教授便质疑该书的客观性。后来,得益于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推动的“口述历史”计划,由沈云龙访问傅秉常本人,并在1993年出版《傅秉常先生访问纪录》。张力教授又积极联系傅秉常孙女傅锜华博士,取得《傅秉常日记》手稿,并为《傅秉常日记》排版打字、校订勘误,甚费心力,终于在2012、2014年分别出版1943至1945年《傅秉常日记》3册,其余各年日记将配合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奖助计画之进行,继续安排出版。2013年9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翟玉霞馆长远赴英国伦敦,接收了傅锜华博士捐赠的其祖父傅秉常日记原件3册,并经傅锜华博士的授权,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新编辑整理,推出简体字版《傅秉常日记(1943-1945)》1册,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亦有助学界了解傅秉常担任驻苏联大使期间相关问题及1943至1945年中苏关系的变化,并让我们能透过《傅秉常日记》一窥中苏谈判的过程及蒋经国、王世杰、宋子文
战争主题诵读中国历史故事
等人对外蒙古独立问题的激烈冲突与矛盾情绪。除了中苏外交的亲身经历之外,《傅秉常日记》还记录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参访苏联工厂的见闻、对各国驻苏公使的看法,内容相当丰富,并洋溢着个人情感的抒发,如丧母之痛、厌恶发妻何燕芳、挂念情人江芳苓及其不满国民政府的批评等,少有掩饰,可信度很高,可谓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傅秉常的个人背景傅秉常,原籍广东南海县佛山镇。早年就读于香港育才书院和圣士提反男中学,后进入香港大学。1916年12月毕业后,在圣士提反男中学教书。经好友何永乾(何启长子)的介绍,与其妹何燕芳结婚,寒门之子傅秉常得以跻入位列香港名流的何启家族,也能接近伍廷芳(何燕芳的大姑丈)与孙文(何启学生),打开了入仕之路。1919年,傅秉常作为伍朝枢(伍廷芳之子)的随员,前往巴黎和会,眼界大开,并透过何启与伍廷芳的关系,傅秉常担任孙文的外交秘书,负责交涉“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及省港大罢工等外交事件,终得英国退让,被视为外交精英。由于傅秉常的交涉才能,再加上伍朝枢等粤籍前辈们的提携,所以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曾以立法委员的身分,先后草拟《民法》《海商法》及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49年,傅秉常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却
中国历史美丽的爱情故事
拒绝到任,避居法国。直到1957年5月始赴台湾,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兼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8年6月担任“司法院”副院长,曾编纂《最新六法全书》。1965年在台北病逝,遗有《一九四九年日记》等著作。
傅秉常在国民党内的起起伏伏受惠于何启家族的关系网,傅秉常不只得到伍廷芳、伍朝枢父子的赏识,也与孙文长子孙科交好,成为国民党内“太子派”的重要成员,很快进入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孙文逝世后,粤系人马拥护孙科,使蒋介石相当忌惮,逐步翦除孙科羽翼,“太子派”的成员们纷纷被边缘化,傅秉常也受到牵连,在外交部屡受排挤。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作为粤系领袖的孙科主张“联苏制日”,建议搁置中东路问题,尽快恢复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随着国联调停失败,孙科“联苏制日”的建议也打动了蒋介石。与苏联多次交涉后,终在1932年12月12日宣布中苏复交,但因东北问题的争执,中苏关系很快陷入僵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日,蒋介石只能采取“联苏和共”的计划。但苏联不愿得罪日本,只愿意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提供国民政府大量的军火物资。这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为了推进苏联援华的计划,蒋介石任命孙科为中国特使,苏联也刻意笼络,破例优待孙科等人。访苏任务达成后,孙科本希望由傅秉常担任驻苏大使,但傅秉常考虑蒋介石已猜疑孙科挟苏联以自重,遂改荐杨杰担任驻苏大使。由此可见,国民党内的派系问题连带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尤其是“联俄”之议更容易引人遐想,让孙科、傅秉常等人无不谨慎,深怕引起蒋介石的猜忌,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出使苏联与《四国宣言》蒋介石等人期望的“联苏制日”始终没有实现,苏联甚至还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公然承认“满洲国”。为了避免中苏关系继续恶化,蒋介石必须派出中苏两国都能信任的人担任驻苏大使,所以蒋介石任命傅秉常为驻苏大使。当时傅秉常困于家务牵绊,不愿接受这项任命,在蒋介石多次劝慰下,傅秉常才勉强接受任命。傅秉常赴任前,蒋介石曾授意傅秉常与苏联交涉时,可在经济问题上让步,但在新疆、外蒙及中共三大问题绝不放弃中国主权的诉求。随着欧洲战局转危为安,同盟国准备召开外交部长会议,但英国与苏联都不愿让中国列为宣言签署国之一,只有美国坚持让中国加入签署国之列,多少透露出美国对苏联的猜疑。因此,驻苏大使傅秉常才能代表中国,与美、英、苏三国代表一同签署《四国宣言》。实际上,作为中国代表的傅秉常不但不能参与外长会议,也不知美苏英三国讨论之机密,可见中国能参与《四国宣言》的签署,只是基于美国的远东布局,不是中国真有大国实力,间接反映出“弱国无外交”。不过,正因为中国签署《四国宣言》之契机,让英、美两国邀请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讨论同盟国对日作战事宜,象征中国长期抗战的艰苦局面终露曙光。
《中苏友好中国历史故事书评50字
同盟条约》的挫折中苏关系虽看似紧密,实危机四伏,尤以新疆问题最为棘手,傅秉常在1944年日记多次提到撤换盛世才与收回新疆问题,可见其焦虑心情。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中国主权为筹码,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为了避免中国抗议,苏联与美国都隐瞒了雅尔塔会议的讨论内容。后来,外交部长宋子文在联合国大会得知雅尔塔协定侵害中国主权,立刻向美国抗议,但美国却反过来要求中国尽快与苏联交涉,否则将终止美援,迫使蒋介石只能派出代表团赴苏联谈判。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外交部长宋子文与斯大林共有6次会谈,其中第2次与第3次会议皆因外蒙古问题不欢而散,直到7月9日第四次会议,外蒙古问题才勉强谈妥。值得注意的是,《傅秉常日记》将1945年6月29日至7月13日,及8月8日至8月15日的记事,全数删去,即隐瞒了第一轮、第二轮中苏谈判的相关细节。笔者询问编者傅锜华与张力教授后,知手稿原件本就没有记事,非家族后人为亲者讳隐藏档案,而是傅秉常主动删去这些资料,其删文原因可能出于政治考量,不愿被人贴上亲苏派的标签,或不愿泄漏谈判细节,避免遭后人唾骂。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结后,国民政府同意外蒙古举行独立公投,外蒙古独立已成事实。国民党内虽有少数人反对外蒙古独立,但大多数人与傅秉常一样,认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障了东北主权,也缓和了国共两党的紧张气氛,有助于国内团结统一。然而,从《傅秉常日记》1945年下半年的记事,可知因苏联进兵新疆,中苏关系再度紧张,国共谈判也进展不顺,尤其是接收东北问题,更成为中苏双方冲突的主因,让傅秉常很担心中苏同盟的前景,甚至暂时隐瞒了唐努乌梁海被并入苏联的消息,避免外蒙独立问题又起变化,造成中苏同盟的破裂。由此可见,傅秉常努力维持中苏关系的稳定,实现“联苏和共”的目标,但因苏联未能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东北接收、新疆撤兵、国共政争三项约定,中苏关系日渐恶化,傅秉常的努力最终付诸流水,傅氏只有空留余恨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90064.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尤淑君:傅秉常日记里的民国外交;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