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王也扬:纵论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王也扬:纵论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也扬:纵论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
记者:王也扬老师,您好!近年来历史题材作品热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作为历史学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王:我以为历史题材作品热,有两方面的
中国历史故事推荐400字
原因。一方面,是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分子,因而关心历史,特别希望了解历史的真相;另一方面,是"主旋律"舆论导向。"主旋律"里面,历史题材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主旋律"作品都突出宣传一个主题,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由于有以上两方面的需求,历史题材作品就热了起来。
记者:您是搞史学理论研究的,能从理论的角度,谈谈"历史选择"这个命题吗?
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选择说到底就是人民选择,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可以这样说,历史选择只是过去式;人民选择则不仅是过去式,还是现在式、将来式。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党内干部,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与其敬畏历史,不如敬畏人民,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少奇同志说过的话。人民选择与历史选择,就是这样一种既有重叠,又不完全等同的因果关系,不可弄颠倒。
记者:那么当年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共,而抛弃了国民党呢?这里面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王:我们纵看中国近代史,可以知道,人民也曾选择过国民党,否则它的北伐就不会成功,它就不会在全国掌权。可是到了1949年,国民党在三个大问题上丧失了人心,这三个大问题是:和平问题;腐败问题;民生问题。国民党不要和平,发动内战;又将腐败进行到底;且不顾民生。这样,它让人民彻底失望了,人民终于抛弃了它。中共则高举反内战、反腐败、反饥饿的大旗,获得了人民的拥护。
记者:请王老师展开说一说这段历史。
王:好,先说和平问题。经过8年抗战,人民颠沛流离,流血牺牲,迫切要求和平建国,休养生息。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大众的最主要诉求。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不是没看到这一主流民意,也不是不知道发动内战会丧失人心,但他又有一种侥幸心理。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中,唯一在战后发生了内战的国家,使人民再受巨大苦难,并导致了神州分裂,对此国民党要负主要责任,它也因为内战失败而离开大陆,退守台湾。
其次是腐败问题,可以说腐败是国民党丧失民心的又一主要原因。说来国民党也是革命党,革命党是讲信仰的,所谓救国救民,舍生取义。信仰重不重要?很重要,但光靠信仰,不能解决腐败问题。电视剧《潜伏》里面的那个李涯李队长,到最后还说要坚持信仰,可是他的上司吴站长却拼命在那里搂钱,一看时局不利,就让老婆往广东转移财产。吴站长说他年轻时也有理想,后来"看穿"了。《潜伏》这剧受欢迎,说明它反映了那么一点历史真实。国民党的中层干部如此这般,高层干部呢?以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革命"汪精卫为例,当年在反清革命中,汪到北京执行暗杀摄政王的任务,事败入狱,那是九死一生,他的绝命诗写得慷慨激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应该说是信仰使然。可是后来,汪与蒋介石争夺最高权力,竟然出走当了大汉奸!
国民党的腐败,主要是权力腐败,在掌权前情况还好。那时改良派梁启超等人和革命派辩论,梁说你们革命派如何保证在革命后把权力还给人民呢?孙中山很自信,他说我们革命党人都有美丽高尚的人格,这是最根本的保证。孙有几分天真,他的制度设计也有疏漏,他把革命后"还政于民"的过程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政",也就是军管;第二阶段是"训政",即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训练人民;第三阶段,才是把权力交还给人民的宪政。蒋介石就抓住训政不放,搞他的独裁统治,说人民程度还不够,宪政条件还不成熟。
国民党腐败的恶性发展,还是在抗战胜利以后……
记者:对了,请王老师说说这是为什么?
王:因为国民党领导抗战有功,威信高了,权力跟着膨胀,腐败也随之发展。
说到国民党领导抗战,确切地说,它领导组织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所谓"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史中的一个专门名词,其历史背景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时,国共之间曾有战略分工,中共善于打游击战,就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战场;国民党指挥正规军,正面迎击日寇,这就是"正面战场"一词的由来。八年间,正面战场兵团级的会战,象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等打了20多场,大规模战斗也发生过上千次,我方伤亡官兵达300万人以上,这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历史篇章!当然国民党错误没少犯,败仗也没少打,那是另一回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经手大量敌伪财产,于是贪污贿赂,大发其财,民间有"五子登科"之说,什么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尽入私囊。中共说老百姓头上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帝国主义是外来的;第二座封建主义是古代留下的;第三座官僚资本主义就是国民党搞的。它是党国体制,官商不分,还垄断。蒋经国在上海反腐败,"打老虎",结果打到他亲戚孔令侃,宋美龄一个电话,这腐败就反不下去了。影片《建国大业》里面,蒋介石叹道:不反腐败亡国,反腐败亡党。这话虽是编导加的,历史资料里蒋没说过,但历史背景不错。国民党在腐败问题上确实陷于两难,走投无路。
中共旁观者清,看明白国民党的腐败是由于权力不受制约,于是提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多党联合政府的口号,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中共还促成了由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协议设计了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这是中国走向和平民主的一次难得机会。可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定了。
国民党当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蒋介石的名义出版的一本小册子里,这本小册子书名叫《中国之命运》。蒋介石在书中说,我们国民党领导人民起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又领导抗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与西方列强改订了不平等条约,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一句话,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显然,这种思想,就是中国传统的打天下者坐天下的逻辑。我的同事、民国史专家邓野先生最近有一本专著,书名叫《民国政治的逻辑》,说得具体些,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在民国时期的表现。这种逻辑,简单说来,就是打天下坐天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都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是毛泽东说的,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毛泽东这句话,是他从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的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毛说中国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权利,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全党同志都应该牢记。
战后美国曾派马歇尔将军来中国调解国共矛盾,这位马将军想得简单,他说国共两党都是革命党,都有光荣的历史,也各自代表了一部分群众利益,正可以互相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英文版
监督、轮流执政,象我们美国那样搞成两党制不是很好吗?可是美式民主在中国压根没有基础,马歇尔的调解以失败告终。
记者:王老师该谈第三个问题了。
王:民生问题,在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里面,也是有一条的。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思路也很正确。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要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本之计。可是国民党长期拖着不办。倒是中共在战后适时下达"五四指示",颁布土地法大纲,说干就干地着手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自然站到了中共的
中学生读中国历史故事
旗帜下。后来国民党败退大陆,痛定思痛,在台湾搞了土改,这对台湾的经济起飞意义很大。我们今天去台湾旅游,可以到离台北不远的农业大县宜兰参观,那里的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生活富裕。
2009年是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关系"一甲子(60年)"的年份,在这个年份到来前夕,200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讲话,他说两岸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不是国家主权的分裂。这个精神非常重要,为我们今后解决两岸问题提供了思路。1949年的人民选择,选择的是执政党,而不是国体。民主共和的国体并没有改变。建国时,对国名也曾有过不改的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就是
明轮船中国历史故事
"中华民国"嘛。所以我们今年要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百年史也是不能够割裂的。
记者:请王老师谈谈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王: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新史学的第一位理论家,他说史学的意义,就在于"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而近代史是离我们现代人最近的一段历史,"殷鉴不远",正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所在。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89824.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王也扬:纵论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王也扬:纵论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