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国近代史-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 中国近代史,日本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6 02:5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国近代史-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前  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遺體安置於中山公園供民眾瞻仰。之後,法國醫師處理了遺體,送至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塔內暫厝。先生曾囑:辭世後願「歸葬紫金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於4月18日,在上海成立葬事籌備處,推定楊銓為主任,幹事孫科為家屬代表,負責辦理葬事。墓地選擇遵守孫中山的遺言,由宋慶齡、孫科及委員會代表實地勘察,於4月23日議決,以南京紫金山之中茅山南坡,為建築陵墓地。次年6月,開工修建陵墓。1929年春,陵墓峻工。同年5月26日——6月1日,舉行了移靈奉安大典。此次奉安典禮規模空前,宏大的歷史場面,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史冊。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回顧那段歷史,國民政府於1949年,還專門出版了上、下兩冊的《總理奉安實錄》,對移靈各項事務給予了記錄。此實錄分「照片、紀述、專載、附錄」四個部分。「照片」部分所占篇幅很大,收錄了從北京西山碧雲寺到南京總理陵園等140幅照片;「紀述」部分又分為「籌備經過」與「奉安實記」兩部分;「專載」部分是由「耒文、祭文、傅贈、參加奉安代表人名」等內容組成;附錄部分主要收錄了一些相關章程。此後,有關孫中山奉安移靈的相關文章,多引用此歷史資料。但此份資料,由於其中照片、耒祭文及相關章程,所占篇幅很大,故「籌備經過」與「奉安實記」兩部分,記載的都較為簡略,沒有《申報》等報刊,報導的那麼詳細。筆者留學日本期間,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發現了《南京已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1--5)這份寶貴的歷史資料。該資料編纂於1929年(昭和4年)6月7日,內容分為:「參列國艦船;5月26日-6月1日期間南京在泊艦禮儀;5月26日-6月1日期間主要儀式一覽;列國海軍的旗章及對文武官員的禮炮;警戒狀況及具體執行處理;移柩式參列國家重要電報;總理奉安須知;國民政府公報」這八個部分。該資料的編纂年代,遠遠早于奉安實錄,其中「總理奉安須知」、「國民政府公報」這兩項中,幾乎包括了《總理奉安實錄》中除照片外的一般史料,而且該資料還收入了奉安實錄中沒有的,諸如「參列艦隊及各艦禮儀」、「奉安期間的主要儀式情況」、「重要電報」等新的重要史料。本文僅利用這份寶貴的歷史資料,及當年《申報》、《大公報》等的報導,對此事件進行歷史再現,以紀念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
一、國民政府的移靈準備
中山陵的墓地,實際上是孫中山自己選擇的。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偕胡漢民等人,前往紫金山打獵,看這裏地勢山水環繞,氣象雄偉,就微笑著說:「我將來死了,能葬在這裏,那就好了。」[1]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根據先生生前願望,決定建築陵墓于南京紫金山。陵園設計方案採取征選方式確定。委員會從中外建築師應徵的三十多份圖案中,選中了山東青年建築師呂直彥的設計方案。陵墓於1926年1月15日,開始破土動工,歷時三年,耗資400萬元,於1929年春天落成。
為了順利完成移靈奉安大典,國民政府於1929年1月14日,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公佈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就總理靈櫬奉移南京做準備。根據此章程,奉安委員會是「國民政府為安葬總理大典特設」的「主持一切奉安事宜」的臨時委員會。該會由國民政府委員、各部部長、文官長、參軍長、葬事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及南京特別市市長,為奉安委員會委員,並設主席委員一人。委員會於國民政府內設立辦公處,由主席委員指揮;辦公處設總幹事一名,承主席委員之命,處理關於辦公處各組之聯絡接洽事宜。辦公處又分為八個小組:總務組、財務組、文書組、佈置組、警衛組、典禮組、招待組、交通組。各組除設主任之外,設副主任一人,幹事若干人,同時,辦公處所有人員,都沒有薪金及車馬費用。另外「章程」還規定,委員會每週至少召開會議二次。[2]
當時奉安委員會人員如下:
主席委員 蔣中正
委 員  胡漢民 譚延闓 王寵惠 戴傳賢 蔡元培 林 森 馮玉祥 張 繼 陳果夫 閆錫山 楊樹莊 孫 科 何應欽 張學良 趙戴文 王正廷 宋子文 王伯群 易培基 孔祥熙 蔣夢麟 薛篤弼 古應芬 何成濬 葉楚傖 林煥庭 劉紀文
辦公處  總幹事 孔祥熙
總務組  主任 何成濬
文書組  主任 古應芬
財務組  主任 宋子文
典禮組  主任 趙戴文
交通組  主任 孫 科
招待組  主任 王正廷
佈置組  主任 劉紀文
警衛組  主任 馮玉祥
衛生組  主任 薛篤弼
奉安專刊編纂處  編纂主任 張西曼[3]
除「奉安委員會」以外,國民政府還組織了由胡漢民、汪精衛、蔣中正、張人傑、譚延闓、程 潛、李煜瀛、蔡元培、許崇智、于右任、林 森、謝 持、鄧澤如、伍朝樞、宋子文、孔祥熙、林煥庭、葉楚傖、楊 銓等組成的「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4]
此外,國民政府指定林森、吳鐵城、鄭洪年三人

mc中国历史故事

為迎櫬專員,由何應欽擔任迎櫬總指揮,由孔祥熙、趙戴文、蔣夢麟、劉紀文、古正倫、鄭洪年、姚琮、席楚霖、夏光宇等人為指揮。[5]
奉安委員會積極運作,就奉安迎櫬諸事宜,進行了周到細緻的安排。制定了《參加奉安大典人員及代表名額之規定》(第九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迎櫬奉安日市民應注意事項》(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參加迎櫬公祭奉安者應注意事項》(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迎櫬秩序》(由浦口至中央黨部)(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公祭秩序(在中央黨部)》(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奉安秩序(由中央黨部至陵墓)》(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總理奉安禮節》(第十二次委員會議通過)、《參加奉安大典代表執行總綱》(第十二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等一系列規定。
當時制定的「奉安禮節通則」如下:
一、國民政府將迎櫬奉安日期暨奉安典禮明令佈告暨駐外各使領館海外各僑胞並外交部 通告各國
二、全國下半旗七日誌哀(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
三、全國停止宴會娛樂七日(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
四、凡黨員公務員一律左臂纏黑紗七日軍警刀柄並纏黑紗(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
五、奉安日(六月一日)全國各地方黨政軍警機關團體一律舉行公祭典禮(禮節單另附)
六、奉安時(六月一日正午十二時)鳴禮炮一百零一響
七、奉安時(六月一日正午十二時)全國民眾一律停止工作三分鐘靜默誌哀
八、奉安時(六一日正午十二時)

中国历史故事100例

全市交通一律停止三分鐘
九、參加典禮人員均服禮服或制服手套一律黑色
十、各地方黨政軍警各機關各團體依照本會規定名額各派代表先期蒞京敬謹參預典禮
十一、靈櫬經過地方所有黨員公務員軍警民眾於靈櫬經過時應一律肅立敬禮[6]
國民政府如此重視移靈事宜,有著很深的政治含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蔣介石想請宋慶齡回來,參加奉安大典,爭取得到她的支持,奪到孫中山這面「正統」的旗幟。
宋慶齡因鄙視蔣介石的為人,曾反對他追求妹妹宋美齡。又由於政見不同,倆人幾乎處於隔絕狀態。蔣介石在南京自立國民黨中央,建立國民政府後(1927年4月18日),將宋、孔兩大家族拉入內閣。隨後,他又指派孔祥熙和宋子文,先後持其親筆信,到武漢拉攏宋慶齡。宋慶齡嚴詞拒絕,並在出訪蘇聯時,流亡歐洲。儘管宋慶齡在國外不斷發表聲明,嚴厲譴責蔣介石,但蔣介石依然竭力討好她,把她當作國民黨「中央委員」對待,不斷地向她發出函電,通報他們的一些決定。同時,又促使其家庭斷其經濟來源,使她在國外生活發生困難,妄圖迫使宋慶齡屈服。 更使宋慶齡不能容忍的是,在蔣宋結婚前夕,蔣介石竟然指使人,在美國報紙上製造謠言,說宋慶齡正在考慮與陳友仁結婚。
蔣介石企圖通過謠言,貶低宋慶齡在世界人民中的威望,宣告她違背了孫中山的遺囑,藉以打擊宋慶齡本人。另外,蔣介石也想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使人們相信他才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人。為了抗議蔣介石的言行,宋慶齡決定暫不回國,繼續流亡歐洲。
宋慶齡當時正在柏林,邀請她回國參加「奉安大典」的電報,打斷了她平靜的生活。其實,中山陵落成,將要舉行奉安大典,國內準備隆重歡迎她歸國,並將出任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要職的種種消息,她早已耳聞。她一方面為能再一次瞻仰先生遺容,參加隆重的奉安大典而欣慰,但另一方面也對這次回國所應持的政治態度進行思考。兩年的流亡生活,絲毫沒有動搖她的信念。正式接到電文後,她與鄧演達等商量後,決定回國前發表一個聲明。於是,在她臨離開柏林前,發表了「關於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明確宣佈:在國民黨的政策完全符合已故孫逸仙博士的基本原則之前,我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該黨的任何工作。1929年5月14日,宋慶齡終於回到了闊別兩載的祖國。[7]

宋慶齡專程回國參加孫中山奉安儀式
二、北京及沿途移靈盛況
北京,5月22日,舉行孫中山遺體改殮棺儀式。一大早,宋慶齡就乘車來到西山碧雲寺。上午7時正,國民黨中央特派迎櫬專員鄭洪年,率8名衛士,將孫中山遺體,從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奉移到下麵的靈堂。宋慶齡、孫科、陳淑英、戴恩賽和林森、吳鐵城等,將孫中山遺體,從原來的楠木櫬中抬起,更換殮衣。宋慶齡率子孫科等,將遺體移至在美國定購的精緻銅棺中。
由宋慶齡等家屬代表,與迎櫬專員商議後決定,孫中山靈柩由杠夫,從碧雲寺直接徒步,抬到前門火車站,所以,5月26日的奉移典禮,開始的甚早。零時,家屬的祭奠禮便開始舉行,夫人宋慶齡、子孫科、媳陳淑英、孫男治平、治強、孫女穗英、穗華、女孫琬,婿戴恩賽,侄孫滿,內弟宋子良、宋子安等,均參加了移靈前的祭奠。接著又舉行了迎櫬專員和官員的祭奠禮。禮畢啟靈,一時哀樂陣陣,炮聲隆隆。
北京的移櫬部署是,從西直門至香山,沿途均懸旗,樹木間掛白花。[8]碧雲寺附近迎櫬大道、住宅一律下半旗致哀,沿途警衛森嚴。西山碧雲寺內的佈置是,祭堂內素坊上亦下半旗,堂前加鋪地毯,堂內祭桌上置景泰藍香爐一個,花瓶兩個,銅樽一個,瓶內插鮮花一束,並無香燭之品,堂階上左端設白漆小桌,為讀祭文之所,東側高懸公祭禮節牘一個,祭堂下有警衛二十餘名,階左為五路軍樂隊及河北省府軍樂隊。[9]
在北京,移櫬的禮儀是,靈櫬奉移前,總理家屬、迎櫬專員、當地最高黨政軍警機關人員恭詣,靈前敬謹行禮,奏哀樂,鳴禮炮一百零一響。總理家屬及迎櫬專員恭移。奏哀樂,靈櫬啓行,總理家屬及迎櫬專員加入行列執紼。靈櫬至正陽門車站,總理家屬迎櫬專員恭扶,靈櫬上車,所有恭送人員敬謹行禮,奏哀樂,鳴禮炮一百零一響。[10]根據《申報》的報導,總理靈櫬早晨一時由碧雲寺開始移出,當時以杠夫三十二人升之,沿途有軍警保護,並斷絕交通,總理親屬宋慶齡、孫科及何成濬等隨櫬同行。隊伍中間,還有杠夫抬著的遺容亭,亭中安放孫中山遺像,像前置宋慶齡敬獻的花圈,上面緞帶上寫著:「中山夫子大人靈座」、「妻孫宋慶齡敬獻」。後面是軍樂隊、靈車。整個隊伍長達一裏,有兒童千名攜燈照耀,路旁觀者人山人海。五點行至萬壽山,換大棺罩,八點抵西直門,行列變更,十二點三刻到達西長安街,二時半至天安門,二時五十分抵達車站。時「孫夫人衣黑衫,因經十四小時之行程,狀殊委頓,靈櫬安置既定,飲泣不已。」[11]
靈櫬抵達車站後,杠夫抬入蓆棚,下棺罩,由孫科、商震、何成濬等,移棺入站,抬上靈車,再由孫科等推入月臺。靈車綴以銀白色的國旗,整列火車漆成藍色。四時半,鐵甲車先行出發,五點靈車開。宋慶齡在靈車之前一節,孫科在靈車之後一節。當鐵甲車護衛的靈車,緩緩駛離北平車站時,天安門廣場鳴炮一百零一響,向一代偉人告別。家族車隨後,送殯來客車六時發。
宋慶齡和兒媳陳淑英在北平碧雲寺參加孫中山移靈南京的國葬儀式
國民政府規定,靈櫬由北平西山奉移至浦口時,所有經過的地方,其黨政軍警、各機關、各團體代表,一律敬謹致祭恭送。
沿途致祭禮節為(由北平至浦口應停車之各大站):總理靈車由北平南下,所經過須停之各火車站,各該地黨政軍警機關及各民眾團體,於靈車到達前集合恭候致祭。靈車抵站時,軍警均鳴號三番,有軍樂隊者,奏哀樂,有炮者,鳴禮炮二十一響,軍警舉槍致敬,軍官行舉手注目禮(佩刀者撇刀),餘均一律脫帽肅立。靈車停後,舉行祭禮,禮節為全體肅立、奏哀樂、獻花圈、讀祭文、行三鞠躬禮、禮成。[12]靈車啓行時,軍警鳴號行舉槍禮,軍官行舉手注目禮(佩刀者撇刀),餘均一律脫帽肅立恭候。靈車出站後,各依次退。
靈車經過不停之小站,各該地黨政軍警、各機關、各民眾團體先時集合,俟靈車經過時致祭。禮節為全體肅立、奏哀樂、行三鞠躬禮、禮成。恭候靈車經過後,依次退。
靈車28日晨三時三十分,抵安徽的蚌埠。從南京到蚌埠迎櫬的蔣介石、宋美齡和宋子文、唐生智等,已恭候在月臺上。車停定,蔣介石、宋美齡、唐生智當即登上靈車,在宋慶齡、孫科以及迎櫬專員林森等的陪同下,到孫中山靈前行禮致敬。
5月28日上午一時,靈車抵達浦口。上午十時,根據「總理奉安委員會」命令,南京獅子山炮台,鳴禮炮一百零一響,炮聲隆隆,山嶽震撼,南京軍民用隆隆的禮炮,迎接孫中山靈櫬到來。靈車停定,即在江邊舉行了祭奠,蒼山含黛,江流嗚咽。
運靈櫬之專列
三、南京方面
1、由浦口車站到中央黨部
南京方面迎櫬時間為:5月28日上午十時,到達浦口車站;同日上午十

中国历史故事课程简介

一時,由軍艦恭迎過江;同日上午十一時十五分,到達下關碼頭;同日下午二時,到達中央黨部,敬謹奉停於中央黨部大禮堂。[13]
國民政府頒佈了《迎櫬奉安日市民應注意事項》(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規定了迎櫬奉安日市民應注意事項:由5月26日起,至6月1日止,市內各商店住戶均下半旗,或在旗頂纏掛黑紗,市內各戲院、各娛樂場均停止營業,市民須一律停止喜慶及宴會;奉安日(六月一日)正午十二時起,市內一切交通(汽車、火車、馬車、手推車及其它各種車輛)均一律停止三分鐘,市民一律停止工作三分鐘,靜默誌哀,路上行人均須駐足,肅立靜默三分鐘誌哀;奉安時以電燈為預號,是日正午十二時前三分鐘,將全市電燈一律放亮,全體市民見電燈亮時,即須準備,至電燈熄滅時,即停止工作,駐足默念,至電燈再放亮為止;迎櫬及奉安行列經過時,市民在路旁參謁者,須先在迎櫬大道兩旁行人路上指定地點恭候,靈櫬經過時,脫帽肅立致敬。[14]
總理靈車到達浦口車站一小時以前起(時間由奉安委員會另行通知),由獅子山炮台鳴禮炮一百零一響致敬。浦口車站為迎接靈櫬,在車站之四周遍懸黨旗、國旗及標語,月臺前正中標語為「安葬我們的總理」,左側為「打倒蓄意阻撓總理安葬的馮玉祥」[15],右側為「謹以至誠恭迎總理的靈櫬南下」,另外還有「行政開始要貫徹以黨治國的主張」、「發展交通事業是實行民生主義」等標語,使整個車站壯觀肅穆。[16]
當時靈車停靠的月臺,為浦口五號月臺。月臺口搭有牌樓一座,前面為「總理奉安共典禮」字樣,後面為「總理精神不死」。月臺右行,為浦口站新開馬路,兩旁圍以青白色相間之布,高四尺左右,路中共立牌樓三座,上書「總理奉安禮」,大路一直通到靈櫬渡江之一號碼頭。[17]站之左側,為臨時設立的招待處,內置方桌十五,四周圍置長桌,備有茶點,由沈卓吾等任招待。站前正中,亦為一所臨時搭蓋的招待處,專以招待各機關之人員;站內樓上津浦路局之辦公室,為孫夫人、蔣中正及中央委員、高級長官及外賓招待休息室。當時不僅車站附近戒備森嚴,還在空中佈置飛機數架,在浦口上空飛行,以資警戒。[18]
渡江迎櫬人員有:陳嘉佑、焦易堂、恩克巴圖、劉文島、方覺慧、王正廷、魏道明、易培基、宋淵源、蔣夢麟、戴季陶、李文范、趙戴文、陳耀垣、桂崇基、譚延闓、胡漢民、陳果夫、劉廬隱、陳肇英、楊杏佛、吳稚輝、蔡元培、王寵惠、王柏齡、克與額、葉楚愴、孔祥熙、林翔、邵元沖、邵力子、王伯群、于右任、丁超五、宮崎震作、楊樹莊、宮崎龍介、頭山滿、犬養毅、國府顧問賓道及梅屋莊吉、許世英、陳儀、陳紹寬、萬敬恩、陳立夫、陳之英、張道藩、曾養甫、及親故黃鐸書夫人、孫滿夫人、容當夫人、簡吉堂小姐等。[19]
靈車抵站後,贊禮員呼脫帽致敬,並奏哀樂,行三鞠躬禮,之後默哀三分鐘。當時蔣中正、孫科、宋子文、宋慶齡、宋美齡、譚延闓、胡漢民、戴傳賢、孔祥熙、楊樹莊、吳鐵成、鄭洪年、林森等中委、國委、各特任官及總理親故家屬上車,恭迎靈櫬下車換扛。時蔣中正、孫科等扶櫬而行,身著玄衣覆玄紗的宋慶齡隨櫬後,用手扶櫬前進,泣聲不止。[20]
迎櫬渡江之威勝號,停靠於第一碼頭。當總理靈櫬上軍艦時,軍艦鳴禮炮一百零一響致敬。當日參列的各國艦船有日本的安宅、英國的哈邁斯、法國的澳魯特亞等,國民政府參加的有通濟、楚有、成勝、德勝、健康、豫章、楊子、湖鵬、張宇等。[21]海軍部紮大牌樓一座,開三門,意為「三民主義」,隔欞五,取「五權憲法」之意,上覆地球、中山艦及黨徽,意為海軍艦隊奉行黨的使命,祈達社會大同天下為公之意。
當時規定,各艦在午前八時到日落降半旗行禮。有禮炮資格艦,在大檣上將中國軍艦艦旗降半旗,每隔三十秒鐘發一發,共發二十一發禮炮。遺靈奉載炮艦威勝號通過之時,喇叭提醒注意一次,在甲板上的准士官必須面對威勝號敬禮,其他人員姿勢端正,行衛兵禮式。衛兵禮式,由衛兵在後甲板或適當的地方,整列捧槍進行。[22]據申報記載:「十二時禮炮隆隆,山嶽震憾,軍號聲大作,遙見威勝艦,自江心徐駛近岸。」[23]
總理靈櫬置於威勝艦碇尾,上架蓬帳,地鋪毛毯,四周置籐椅數十,銅棺即安置其間,棺形甚小,上覆黨國旗。[24]
十二時十分,威勝號抵達下關中山碼頭,宋太夫人及祥熙夫人宋藹齡前來迎接。靈櫬上岸,抬入靈車。靈車由納雪牘轎車改裝,較常車為長,車尾二門可開閉,車中範銅作花形,覆以鮮蕊,二名司機,著藍色制服,緣以白邊,臂束臂徽。靈櫬升車時,中央委員及總理家屬,親以手扶櫬,態至謹肅。
一時許,靈櫬已安置車中,即由總幹事孔祥熙指揮,各中委及總理親故執紼引導出發。紼以黑白二色布交互成長條,以國府長官四人各執其一端,車行二紼間,執紼者均以一手扶之徐行。當時各中委一律藍袍黑褂,白帽黑鞋黑襪。隊伍中唯國府主席蔣中正獨著白綢長衫,並帶深色目鏡,蓄以微須,貌尤誠摯。[25]
國民政府規定:中央党部職員、南京特別市黨部及所屬各級黨部執監委員、京內各機關薦任以上職員、各省市党部代表、海外各總支部各直屬支部代表、各特別党部代表、各省市政府、各編遣區、各師旅、各艦隊、宣傳隊、各學校、各民眾團體代表,于5月28日午時,於下關碼頭中山路兩旁指定地點,集合恭迎。迎櫬陣容非常盛大。
迎櫬行列如下:
第一行列 騎兵官長一員(乘黑馬執旗開道)、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騎兵二名(乘黑馬背槍各執黨國旗、黨旗在右、國旗在左)、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軍樂隊、騎兵一連(執長矛)。
第二行列 軍樂隊、步兵一團(槍口朝下)。
第三行列 海軍軍樂隊、海軍陸戰隊(槍口朝下)、海軍官長士兵(槍口朝下)。
第四行列 員警樂隊、員警官長士兵。
第五行列 軍樂隊、農民代表、工人代表、商民代表、學校代表、學生團體代表、婦女團體代表。
第六行列 軍樂隊、海外華僑代表、各編遣區、各師旅、各艦隊、各航空隊代表、各省市政府代表、京內各機關職員、各省市黨部及特別党部代表、南京特別市黨部及所屬各級黨部全體執監委員、中央黨部職員。
第七行列 軍樂隊、國府委員及各特任官吏、中央執監委員、總理親故、總理家屬、靈車、步兵一連。
第八行列 騎兵一隊殿后(執長矛)。[26]
靈車於下午二時,至中央黨部二進大門前。中央執監委員、國府委員及家屬等,分列兩旁,由總幹事孔祥熙指揮扛夫二十名,將靈櫬由靈車內扶出,在哀樂聲中,徐徐入大禮堂內。總理家屬、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各特任官及總理親故恭扶隨進,靈櫬暫安禮堂,敬謹行禮(就位、肅立、奏哀樂、向靈櫬行三鞠躬禮、默哀三分鐘、獻花、奏哀樂、行三鞠躬禮、禮成),總理家屬、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及各特任官,敬謹分班守靈。
奉迎總理靈櫬至中央黨部大禮堂後,其他行列向高樓門馬路方面解散。
2、總理靈櫬仕置中央黨部舉行公祭
靈堂前,中央黨部與中山路交差處,設大牌樓一座。路口前後左右,軍警密佈,男女童子軍,分佈崗位,並乘自行車,往來巡視,維持秩序。由交叉地點,至中央党部路,亦滿布巡察,遍懸黨旗。黨部大門外,由佈置役設置攝影處;大門內通道兩旁路之圓花圍,均用青白布和松柏紮成精密之短欄。二重門洋臺上,高紮松坊,懸總理遺像於極巔,綴以各種素色之花球,門楣上安置播音機。中央一門專備靈櫬進出,左邊一門為進口處,右邊一門為出口處。靈堂處設各界候祭室,並設奉安公祭事務處,分佈置、引導、執行三組。
靈堂內,靈櫬位於靈堂中央之上方,環以光耀奪目之銅欄,上方額以「精神不死」四字,旁有花塔二座,及各種花圈。靈案上有古鼎一座,藝以名香,銀花瓶二隻,供以鮮花。四壁懸總理年表與花圈,靈案前設主祭席,左右為祭席。地板上滿鋪彩色地毯,整個靈堂站莊嚴肅穆。[27]
5月19日,為中央委員、國府委員、黨政軍警代表公祭之日,時間自上午七時起。公祭禮節為:就位、肅立、奏哀樂、行三鞠躬禮、默哀三分鐘、獻花、讀祭文、奏哀樂、行三鞠躬禮、禮成。
各機關團體之主祭者,站立於祭者之前方,與祭者不得超過與祭禮標,凡無祭文者,須在致祭前向典禮組說明;凡集團致祭,須先推舉一個主祭者,並因時間問題,應由各團體自擇祭文之一,交典禮組恭讀。各機關團體致祭以前,在候祭室,有典禮組指定幹事,專備詢問一切秩序。
公祭之位次為正中為靈位、靈幾、主祭席、祭典席,左方為陳花圈案、陳設員、宣贊員、糾儀員,右方為祭文案、陳設員、宣傳員、糾儀員。
上午七時,為中央黨部委員及職員,八時為國軍編遣委員會及中央第一編遣區,九時為各省及特別市党部代表,十時為行政院及建設蒙藏賑災財政禁煙等委員會,十一時為司法院、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法官行懲戒委員會、考試院等,十二時為監察院、審計部、內政部、首都公安局。下午一時,外交部、軍政部;下午二時,財政部、工商部;下午三時為教育部及鐵道部;下午四時為海軍部及參謀本部;下午五時為首都衛戍司令部、首都特別市政府及所屬各局。參加公祭人,于禮成後,依次行近至靈櫬旁,一睹遺容,櫬之外罩完全揭起,銅棺口嵌以通長之玻璃,總理面目鬢眉亦然如生。[28]
5月30日,為各民眾團體代表公祭之日。
當日上午七時,奉安指揮席楚霖,在公祭堂宣佈陳設綱儀,各幹事準備一切,當時輪值守靈之中委朱家驊、陳立夫亦在堂上敬謹站立。上午七時四十分,海外各總支部參祭;八時,海外華僑代表參祭;八時二十分,蒙藏代表參祭;八時五十分,各省農民代表參祭;九時,各地工人代表參祭;十時,全國商人代表;十一時,全國學生團體;十一時三十分,中央軍校全體人員;十二時,教導隊籌備處。下午一時首都女校;一時半,全國婦女團體;二時四十五分,新聞記者全體;三時十分,陳果夫及張靜江家屬;三時半,黨童子軍全體;三時五十分,全國鐵道協會;四時十分,中央党部工友;四時四十分,于右任家屬。[29]
5月31日,為各國專使與其他外賓公祭及總理親故家屬祭奠之日。上午十時二十分,各國駐中新聞界公祭總理,由泰晤士報記者米士衛茲主祭;十時四十分,為專使及外賓的公祭。下午一時,為京滬學校代表公祭;二時,為總理奉安委員會代表公祭;二時十五分,為總理日本友人頭山滿、犬養毅等,率家屬約三十餘人參祭;二時三十分,總理家庭公祭,主祭者為宋慶齡。[30]
午後四時四十分,中央黨部各界公祭完畢後,即舉行總理封棺典禮。參加者有總理宋慶齡,蔣中正夫婦、孫科夫婦,總理家屬親族等。當時宋慶齡率孫科、蔣中正、胡漢民、孔祥熙偕同協和醫院的醫生,安步至總理靈前,先將靈櫬上玻璃棺蓋移開,次由孫科、蔣中正、胡漢民、孔祥熙等親手拂拭靈櫬周圍,旋將銅棺頂蓋上,各人親以螺絲釘封棺,棺蓋上覆以黨旗,周圍加護銅欄,前後經歷四十分鐘左右。竣事後,宋慶齡及孫科、蔣中正、胡漢民、孔祥熙等人複歸原位,行三鞠躬禮,禮成。[31]
3、靈櫬由中央黨部至陵墓
總理靈櫬謹定於6月1日上午由中央黨部起靈,同日上午十一時前到達陵墓祭堂,正午十二時敬謹奉安陵寢。[32]
根據《大公報》的記載,晨一時中央國府各委及參與大典人員,齊集中央黨部,各國專使亦陸續到達,四時行移靈典禮,靈堂內焚香一爐。典禮由胡漢民主祭,宋慶齡立于胡漢民之後,依次進行(就位、肅立、奏哀樂、向靈櫬前行三鞠躬禮、默哀三分鐘、讀誌文、奏哀樂、行三鞠躬禮、奉移)。禮成後移靈櫬出禮堂,宋慶齡及孫科第一列,蔣介石夫婦第二列,各專使在右,各中委在左,送靈櫬出。四時二十分,出中央黨部大門。獅子山炮台鳴禮炮一百零一響致敬。時天方微明,紙燈光亮照耀,狀甚特別。靈櫬出門,各委扶靈上車後分左右肅立,宋慶齡出門後即乘第一號馬車,專使及各中委、國委,均在車前步行執紼前行。[33]
奉安大典移靈至中山陵
送殯人員及代表,定于6月1日上午六時以前,在中山路指定地點,按照行列次序集合恭候送殯。時行列次序如下:
第一行列 騎兵官長一員(乘黑馬執旗開道)、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騎兵二名(乘黑馬背槍各執黨國旗,黨旗在右,國旗在左)、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軍樂隊、騎兵一連(執長矛)。
第二行列 軍樂隊、步兵一團(槍口朝下)、農民代表、工人代表。
第三行列 海軍軍樂隊、海軍陸戰隊(槍口朝下)、海軍官長及士兵(槍口朝下)、商民代表、學校代表。
第四行列 員警樂隊、員警官長及士兵、學生團體代表、婦女團體代表。
第五行列 軍樂隊、外賓、海外華僑代表、各編遣區、各師旅、各艦隊航空隊代表、各省市政府代表、京內各機關職員、各省市黨部及特別党部代表、南京特別市黨部及所屬各級黨部全體執監委員、中央黨部職員。
第六行列 軍樂隊、步兵一連(槍口朝下)、遺像亭。
第七行列 軍樂隊、各國專使、國府委員及各特任官、中央執監委員、總理親故、總理家屬、靈車、步兵一連(槍口朝下)。
第八行列 騎兵一隊殿后(執長矛)。[34]
除了國民政府的送殯人員,民眾自發為總理送靈。「晚十時後,民眾即向陵墓陸續出發,徹夜不絕。……觀禮人數在五十萬以上。」[35]
靈 櫬九時抵達石級下,時各前列均已早到,分站石級兩旁空地。右為軍官團、教導隊、馬隊、陸戰隊,左為國府各機關職員、各團體代表、各省市党部代表等,所有參加送殯人員及代表,到達陵門前即依照其行列次序,在陵墓前石級兩旁指定地點恭候。宋慶齡等下馬車後,即圍以黑布不令人見。 靈櫬由杠夫移下靈車後,隨階而上,總理親故及各委員隨行。石級甚高,靈櫬上升時,兩旁各有杠夫十名,孔祥熙在前指揮。時「忽不見蔣,旋見蔣變在前親自指揮杠夫,乃至最後級,杠夫疲甚,蔣特親自幫拉,約行半小時方達到高崗,將靈移大禮堂內,行奉安禮。」[36]
總理家屬、中央委員代表、國民政府主席、總理親故代表及專使等,恭扶靈櫬進墓門(奏哀樂),全體肅立敬謹奉安(鳴禮炮一百零一響)。奉安畢,總理家屬、中央委員代表、國府主席及總理親故代表專使領袖等,退出就原位,在祭堂參加典禮人員,依次進墓門敬謹瞻仰後,退出就原位,肅立行禮。
根據孫中山生前貼身衛士範良的回憶,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槨是紫銅棺,大小與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約1釐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透過水晶玻璃,只見孫先生身著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著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棉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隻約33釐米高、直徑20釐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間瓷瓶,裏面存放著火化了的內臟,用一塊紅色綢布紮口。密封前,又蓋上了紫銅棺蓋,棺蓋上面刻有梅花圖案,非常精緻。孫中山靈櫬安置墓穴正中後,宋慶齡親手將墓門「敬謹嚴扃」。 6月2日上午開始密封,前後5天。墓穴四周為花崗石墓壙,墓壙外邊是一尺多寬的隔層,再外邊還有一道堅固的牆面。密封位置在墓壙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鋼筋條,鋼筋條上面是鋼絲網,箍緊後又鋪一層油毛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陵墓上部,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孫先生臥像,下部是孫先生長眠的紫銅棺。[37]
四、小結
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大典,歷時一周,僅靈車就通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當時各國都派使節及專使前來出席,國民政府更是調動上至蔣介石夫婦,下至普遍民眾,全民參加這一宏大的歷史性葬禮。國民政府決定舉行奉安大典,不僅僅是要把孫中山的靈櫬,從北京的西山碧雲寺,奉移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應有著更深層的政治含意。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世紀的偉人,首創民國,奠定中國民主政治之基石。對於蔣介石來說,利用移靈奉安南京這樣的大動作,確立全國人民對孫中山的敬仰,統一思想於三民主義之下,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從另一角度來分析,蔣介石經歷了1927年的事變,不僅面臨堅決反共的一面,也面臨黨內不同政見的嚴重壓力,如汪精衛、胡漢民等,同時,還面臨著新軍閥的鬥爭。利用移靈奉安大典,樹立威信,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手段。由蔣介石親自主持奉安大典,把孫中山靈櫬,奉移至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安葬在舉世無雙的宏偉陵墓裏,這無異是加強蔣介石「正統」形象的一次大好機會。蔣介石還想通過邀請宋慶齡參加奉安大典,進而爭取她的「回心轉意」,來拔高自己的「正統」形象。[38]蔣介石有意借助此次奉安典禮,擴大自己的聲望及威信,並通過此次奉安典禮,加強與各外國勢力的友誼,這也是不言自明的。但單純地把奉安移靈大典,解釋為蔣介石「打孫中山的旗幟」,也不為妥當。就蔣介石個人來講,他確實對孫中山先生非常尊重,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繼承者。另外,當時國民黨主要領導成員,對孫中山也都是敬重有加。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中央就做出決定,每星期一的早晨,各級黨部要做總理紀念周。此紀念周一直保留下來。蔣介石在潰退到臺灣後,先把日本人遺留的公民會館改稱為「中山堂」,後又用重金在臺北陽明山修築中山樓,在仁愛路修建了國父紀念館,供臺灣人民紀念瞻仰。同時,臺灣政府,還將臺灣各大小城鎮重要街道中的一條,命名為「中山路」。即使是現在,在臺灣各地都留有國父銅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飽含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意。這一切都說明,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近代革命中的歷史地位,確應有此禮遇。八十二年之後,僅用此短小篇文,以祭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如若先生有知,想必會為中華民族今日之復興而驕傲不已。最後將拜倫的詩,獻給孫中山先生的在天之靈:
你生命告終,威名卻樹立;
你故鄉的歌曲謠謳,
記述她英雄兒子的勝利,
記述他刀劍的格鬥,
他建立的功勳,
他打贏的戰役,
他所奪回的自由!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
郵遞區號:100006
聯繫方便:Email:lily9210@yahoo.com.cn
Tel:010-65013250 15801547191
Fax:010-65275925


[1]周盛盈,《孫中山和蔣介石交往紀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頁196。
[2]〈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3]〈總理奉安委員會名單〉,《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4)》,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300。 [4]〈總理葬禮籌備委員會名單〉,《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4)》,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300。
[5]〈迎櫬專員名單〉、〈總理奉安迎櫬指揮名單〉,《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4)》,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300。
[6]〈總理奉安禮節〉,《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3)》,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200。
[7]《孫中山安葬經過》,http://www.cqzg.cn。
[8]〈北平昨開送櫬大會〉《申報》,1929年,5月29日。
[9]〈北平舉行移靈公祭〉,《申報》,1929年5月24日。
[10]〈總理奉安禮節〉,《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11]〈總理靈櫬奉移南下〉,《申報》1929年5月27日。
[12]〈總理奉安禮節〉,《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13]〈迎櫬秩序〉,《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14]〈迎櫬奉安日市民應注意事項〉,《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15]總理奉安委員會成立時,馮玉祥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所以被任命為警衛組主任。但不久,蔣、馮矛盾加劇,關係破裂,馮玉祥於1929年2月15日秘密回到故地開封,警衛組主任由谷正倫接替。《總理奉安實錄》中對此的解釋為:“其後馮主任玉祥旋豫,……因於第十二次委員會議,提定首都衛戍司令谷正倫為主任,首都公安局長姚琮為副主作。”另外,馮玉祥對反正修築中山陵,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的舉動。他在奉安移靈時的5月31日的日記中寫到:“九點,與張淩雲、歐士端談話如下:一、三民主義,最要者為民生主義,目的在使大多數同胞,皆得良好之衣食住行,惟人多不明瞭此義,是真將總理之精神全失也。二、吾在南京,有六事見罪于人,故人均視吾為怪物,六事為何:一為中山墓,竟用款達數百萬,甚至靳折民房,修築迎柩大道,而一般窮苦同胞,寒無衣,饑無食,露宿無屋住,卻無人過而問者,是所說者為民生主義,所行者直民死主義耳,總理九泉有靈,定當痛心也。”他還講到:“世不以衣食華美為貴,故孔子曲肱而枕,顏子簞食瓢飲,蘇格拉底窮至無履,然皆名垂千古。”參見:總理奉安專刊編纂委員會,《總理奉安實錄》下冊,頁2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頁583。
[16]〈車站四周之佈置〉,《申報》,1929年5月29日。
[17]〈靈車月臺之佈置〉,《申報》,1929年5月29日。
[18]〈空中之戒備〉,《申報》,1929年5月29日。
[19]〈渡江迎櫬人員〉,《申報》,1929年5月29日。
[20]〈靈車到站情形〉,《申報》,1929年5月29日。
[21]〈參列國艦船〉,《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1》,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000。
[22]〈5月26日-6月1日期間南京在泊艦禮儀〉,《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1》,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000。
[23]〈迎櫬日〉,《申報》,1929年6月1日。
[24]〈迎櫬日〉,《申報》,1929年6月1日。
[25]〈迎櫬日〉,《申报》1929年6月1日。
[26]〈迎櫬秩序(由浦口至中央黨部)〉,《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27]〈停靈中央黨部〉,《申報》,1929年5月30日。
[28] 〈第一日公祭情形〉,《申報》1929年5月30日。
[29] 〈第二日公祭情形〉,《申報》1929年6月1日。
[30] 〈第三日公祭情形〉,《申報》,1929年6月1日。
[31] 〈舉行封棺禮〉,《申報》,1929年6月1日。
[32] 〈奉安秩序(由中央黨部至陵墓)〉,《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33] 〈奉安大典昨日完成〉,《大公報》1929年6月2日。
[34] 〈奉安秩序(由中央黨部至陵墓)〉,《南京における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2》,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蔵:C04016650100。
[35] 〈奉安大典昨日完成〉,《大公報》,1929年6月2日。
[36] 〈奉安大典昨日完成〉,《大公報》,1929年6月2日。
[37]《孫中山遺體土葬奉移之迷》,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97415692288/20060321/764197.shtml。
[38]蔣介石這次為了爭取宋慶齡又頗費心思,特地在南京安排了高級住宅,配有豪華舒適的全套設備。然而,6月1日,宋慶齡在南京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完畢後,當夜就乘火車返回上海。蔣介石不死心,又派宋美齡專程到上海,敦促她二姐赴南京參加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遭到宋慶齡的斷然拒絕。參見:《世紀幽蘭》http://dyndcnc.dongying.gov.cn/datalib/2003/Opus/DL/DL-423/container_listview?form_key=Opus/Original/Doc。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王建朗:201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下一篇:朱士光: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儒家人物:孟轲为何被后世尊称为“亚李白一生有几个老婆几个子女?孙权的墓陵在哪里?孙权墓被朱元璋盗《水浒传》小说人物武大郎的丰功伟绩李克农的特务生涯:李克农的外交手段清军如何对待太平天国俘虏幼天王洪天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

中国历史绘本故事视频播放

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89368.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287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