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孟子-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

  • 孟子,康有为,儒家,孟子思想,大同社会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7 19: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孟子-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




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是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前辈学者多有揭橥,而最精准的莫过于萧公权先生,他说:“盖康氏自幼深受孔学熏陶,先入为主。朱九江(朱次琦—引者)汉宋兼融之家法,遂成为其全部思想之主干。其后旁览西书,虽多掇采,不过资以补充印证其所建造之孔学系统,非果舍己从人,欲逃儒以归于西学。”[1]这一思想特征在学界研究其《春秋》公羊学中已大体达成共识,相比较而言,在对其孟学研究却涉猎不多。[2]康有为孟学代表作是《孟子微》,此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加拿大、英国等,在印度期间撰写《孟子微》。此时正值西方列强全面侵吞中国,民族危机愈加严重之际,康有为将《孟子》七篇内容打散,重新作编排,在释孟子时,广征西学加以补充印证,使西学服务其经学的同时,也使孟学微言大义现代化。本文以《孟子微》为例,对康氏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再做些推进。


康有为对《孟子》一书情有独钟,是因为孟子最得孔子之义,他说:“孔子不可知,欲知孔子者,莫若假途于孟子。”孟子言孔子之道,如导水有支派脉络,伐树有干枝叶卉,本末至明,条理至详。通晓孟子,于孔子之道可得门而入,次第升堂而入室。“吾以信孟子者知孔子,惜乎数千年注者虽多,未有以发明之,不揣愚谬,探原分条,引而伸之,表其微言大义。”[3]突显孟子的地位,在于他承续孔子之道,“孟子乎真孔门之龙树、保罗乎!”[4]可见服膺之至。孟子之所以有如此殊荣,是因为他“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5]康氏所谓的“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抓住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要义,并与中国古代天下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中西补充、相互印证的思想特征。


一、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康有为释《孟子》的逻辑从不忍人之心开始,并由此导出不忍人之政。他释《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节写道:


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谓人性皆善。既有此不忍人之心,发之于外即为不忍人之政。若使人无此不忍人之心,圣人亦无此种,即无从生一切仁政。故知一切仁政皆从不忍之心生,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一核而成参天之树,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6]


在这里,不忍人之心即善心或性善,不忍人之政即仁政,由不忍人之心导出不忍人之政,也即由善心或性善推出仁政,这是从心术进到政术。不仅如此,所谓的人类进化、天下太平大同等观念皆由此引出。本此,康氏分别讨论性善和仁政两个问题。


不忍人之心即仁、之所以有仁是因为人有善心、人性善,康有为肯定人性本善。他论性说:“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而所自有,则教诲已非性也。”[7]性是“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即与生俱来的,善与性一样,即“善而所自有”,非教诲的产物。那么人之性善如何体现呢?他释《公孙丑上》“人之有是四端也”节认为,人之性善,“于其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见之。人性兼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故独贵于万物而参于化育。大人小人之异,视其扩充与否耳。孟子直截责人人自贼,专意教人扩充。”[8]人性善是通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所体现的,但性善又是潜在的(从生理角度应如此),因此称此四者为“仁义礼智之四端”,要想达成或实现性善还需要“扩充”,即后天的努力。康氏把孟子的这一主张与西学的平等自由等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讲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自立,同时又是潜在的,使其变为现实则要靠后天的努力与进取,这摧促人进取向上。在他看来,不能达成性善,则是弃天与之姿,卸其自然之任,甘心堕于恶下,是自贼己性。


在人性上,康有为认为,既然人人皆性善,人人皆平等,那么圣人与人也是一样的,他举尧、舜、文王写道:“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乃太平大同世之极。而人益不可暴弃自贼,失其尧、舜之资格矣。此乃孟子特义。”又“人人性善,文王亦不过性善,故文王与人平等相同。文王能自立为圣人,凡人亦可自立为圣人。而文王不可时时现世,而人当时时自立,不必有所待也。此乃升平世之法,人益不可暴弃自贼,失豪杰之资格矣。此孟子鼓舞激厉、进化自任之特义。盖自立进取乃人生第一义,万不可自弃者也。”[9]尧、舜、文王虽然是圣人,但作为人,他们俱备性善,在人性上与一般人一样是平等的,这便是孟子所倡导的人人自立,同时要努力进取,切不可自暴自弃,自贼其性。康氏谈人性紧扣两大主题,一是平等,一是进取。平等则由人性平等推出人格平等、人类平等,进取则强调人性上的自立、努力、自由之度,此与西学的人格平等、天赋人权、进化思想相契合。


从人性善出发,他又具体提出求仁之路,说:“至于推行为太平道,则推己及人莫如强恕,则人己不隔,万物一体,慈悯生心,即为求仁之近路。曾子言孔子之道,忠恕而已;仲弓问仁,孔子告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终身行,孔子告以恕。故子贡明太平之道曰: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10]在这里,“忠恕”为求仁之近路,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尊重,不相侵犯,交相亲爱,保持人格上的自主、独立、平等,这是人类之公理,也是由进化达到太平的途径。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康有为认为圣贤施仁政一以贯之。他释《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节说:“舜为太平世民主之圣,文王为拨乱世君主之圣,皆推不忍之性以为仁政,得人道之至以为人矩者。孔子祖述宪章,以为后世法程。其生自东西夷,不必其为中国也;其相去千馀岁,不必同时也;虽迹不同,而与民同乐之意则同。孟子所称仁心仁政,皆法舜、文王,故此总称之。”[11]他认为美国总统华盛顿,虽然不生于中国,但所行之仁心仁政,与古代的舜、文王诸圣贤倡导的仁政是相通的。施仁政在于与民同乐。他释《梁惠王下》“与民同乐”节说:“独乐不如与人乐,少乐不若众乐,实是人情,故非地球太平大同,人人独立平等,民智大开,尽除人患,而致人乐,不能致众乐也。孟子一通仁说,推波助澜,逢源左右,触处融碎。”[12]在他看来,当今西方茶会动至数千人,赛会燃灯至数百万人,其余和种聚会千数百人,皆得众乐之义。孟子为平等大同之学,人己平等,各得其乐,因此反对暴君民贼,凌虐天下,养一己之体,纵一人之欲。当然也不赞同佛氏绝欲,墨子尚俭。他主张应聚民所欲,释《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节说“凡一切便民者皆聚之,故博物院草木禽鱼之囿,赛珍之会,凡远方万国之物、古今快意奇异之事,皆置之于都邑以乐之。民乐则推张与之,民欲自由则与之。”[13]对于一切束缚压制之具、重税严刑之举,宫室道路之卑污隘塞,凡民所恶者皆去之,民安得不归?仁政不必泥古,也不限于一端,主要在于能聚民所欲,去民所恶。


在德力、王霸之辨上,他主张:“盖天下归往谓之王,今天下所归往者莫如孔子。佛称法王,耶称天王,盖教主皆为人王也,天下同之。天下不往墨子,故不得为王。既天下归往孔子,安得不为天乎?此道德之王,王有万世。若当世人主,以力服人,只可称为霸。”[14]心向王者,反对霸主,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他举中外历史上诸帝王,如秦始皇、汉高祖、明太祖、亚力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皆为以力服人而不可称为王。不以称谓而以德力辨王霸,这与他倡导的仁政是一致的。


康有为倡导仁政,反对不仁之政,在释《公孙丑上》“仁则荣,不仁则辱”至“自作孽不可活”节对现政提出批评:“此明仁不仁之荣辱。人道竞争,天之理也。不仁而般乐怠敖,人将侮之。顷者万国交逼,而我犹移海军铁路之费以筑颐和园,则台湾、旅顺先失矣。日本之小改纪其政,则大国畏之。有天命而不力配之,有多福而不求之,驯至分危,是自作孽不可活也。”[15]他自谓十年前上书,言及后来的变法,是想未雨绸缪,而变法失败,政治危机加剧,最终酿成大祸,是自食其果。以历史为例,汉桓帝、灵帝提早戒备,何至有黄巾之乱;宋徽宗、钦宗提早预防,何至有金人之祸?历史在今日上演,皆为自作孽之祸。这些都是不仁之政所造成的,以此反衬施仁政对摆脱当下的政治、民族危机是十分重要的。


康有为把由仁心引出仁政称之为由内圣开出外王之道。


二 、仁政的方案及实施


康有为不仅倡导仁政,而且还提出了一套施仁政的方案,主要借鉴近代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等学说来补充印证孟子思想。


在政治上,君民是国家政权的基本构成,关于君民关系,《孟子》一书早有深刻的讨论,康有为服膺孟子的观点,他释《万章上》“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节提出“三世立主”的国体观。所谓“三世立主”指君主、君民共主、民主,君主并非独裁,而是民思贤主,则立其子,如法国再立拿破仑第三。君主、君民共主、民主虽然有所不同,但其脚点都是国民,为国民服务,国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其中哪种形式,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强求。他把这三种形式与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结合起来,说:“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民主矣。此孟子遍论三世立主之义。”[16]认为“三世立主”是当今世界国家政权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作为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他青睐的是君民共主式的体制,在吸取了近代西方的宪政学说基础上,对宪法政条件下的君民共主体制作了详尽的阐释,如释《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节写道:


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盖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17]


一国之中君民平等,皆为国家的主人,都为国家做事,他们之间没有等级与差别,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他不仅继承了孟子所谓的“民贵君轻”,而且也发挥了黄宗羲“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又举美国、法国、瑞士及南美各国的近况加以解释,其目的在于以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孟子儒家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相补充印证。他把君民关系做如下比喻:国家为人民公共的财产,如同一公司有公共股份,君为一司理之人。公司有倾败,责任在司理,人民有饥寒,说明作为国家的司理人君经营不善,难辞其咎。此乃平世之公理。[18]对于窃国大盗,他给予严厉的抨击,释《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节说:“君者,国民之代理人也。代理人以仁养民,以义护民,众人归心,乃谓之君。所谓天下归往,谓之王则可。常为司理,如有侵吞,已当斥逐,况于残虐为民贼乎?亿兆怒之,无助之者,是谓一夫。孟子正其名曰贼,去其所有曰一夫。”[19]又举例如英国杀查理十一世,法国杀路易十六、驱逐拿破仑,奥国驱逐费迪南等,诸国之君皆为独夫民贼,以此来印证孟子所说的“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之义。


既然推崇君民共主体制,那么他在政体上相应地就主张立宪体,释《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节说:“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20]可以说立宪制从法律上保障君民共主的实际运行。在他看来,当今英、德、奥、意、日、葡、比、荷、日本等国皆行此法。实行议院制度可以使国民共同参与政治,这体现了国为一国人所有,国为国人公共之物,当与民公任的理念。宪政体制虽然在中国古代没有此称谓,但其君民共主的思想,孔子、孟子早有论述。


他在制度层面上主张君民共主制,以及立宪体,但在价值层面上想往的仍然是民主,释《万章上》“尧以天下与舜”节说:“此明民主之义。民主不能以国授人,当听人之公举。《记·礼运》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也。”[21]这种民主体现在公举上,公举在古代中国早有,孟子在思想上加以完善,美国建国伊始的总统选举也充分体现这一点,选举则为太平世永久之法。


在法律上,康有为主张司法独立。他释《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节说:“此明司法官之独立,而法律各有权限,不得避贵也。各国律皆有议贵之条,此据乱世法也。若平世法,则犯罪皆同。美国总统有罪,亦可告法司而拘之,义同于此,近升平法矣。孟子发平世义,故明法司可执天子父,而天子不能禁也。拘父犹不能乱法,况其他乎?此章专明司法独立之权,而行政不得乱法,托舜发之。窃负而逃,乃极言孝子之意,明终不能恃天子之势,而行压制,乱法律。不必泥也。”[22]司法独立是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司法独立于行政之外,行政不得干预司法,这样就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孟子儒家固有理念,现今西方的司法独立与孟子此节相契合。


康有为释《离娄下》“君子平其政”节说:“孟子明平政之义。天生人本平等,故孔子患不均。《大学》言平天下,不言治天下,《春秋》孟子言平世,不言治世,盖以平为第一义耳。平政者,行人人平等之政,如井田,其一端也。孔子、孟子欲天下之人无一夫失所,仅济一人,非所尚也,故借子产而明之。”[23]在政治上倡导平政,天下人平等,除了政体、法律做保证以外,还要有经济为后盾,也就是在经济上主张平均,这是由政治上的平等引出经济上的平均,他论平均写道:


愚谓生人皆同胞同与,只有均爱,本无厚薄,爱之之法,道在平均。虽天之生人,智愚强弱之殊,质类不齐,竞争自出,强胜弱败,物争而天自择之,安能得平?然不平者天造之,平均者圣人调之,故凡百制度礼义,皆以趋于平而后止。[24]


人性虽然是平等的,但人生存不见得都是平等的,这是因为生理质资不同,依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之理,人类会导致弱肉强食的局面。为了避免这个局面的发生,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解,以经济手段即以平均来缩小贫富之间的差别。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平均。他说:“英人傅氏言资生学者,亦有均民授田之议。傅氏欲千人分十里地以生殖,千人中士农工商之业通力合作,各食其禄。此则孔子分建之法,但小之耳,终不能外孔子之意矣。盖均无贫、安无倾,近美国大倡均贫富产业之说,百年后必行孔子均义,此为太平之基哉!但据乱世人少,专于农田;升平世人繁,兼于工商,然均平之义,则无论农工商而必行者也。”[25]古代以农业立国,专言农事,现代增加工商,以农工商以及机器制造来扩大收入,增加社会总量,这是社会平均的基础,从农业到工商业都倡导平均,这里引用英国空想家傅立叶资生学和美国均贫富产业之说,认为西方近代平均诸说皆与孔孟平均之说相通。


其次是薄税。他释《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节说:“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此古者以农立国之法,今则兼工贾百技,要其大旨,不外富民。”[26]在他看来,当今美国工业发达,经济富裕,薄税则是其重要的手段。他又释《公孙丑上》“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节说:“孟子一生心术全在于民,其言政法,全在悦民,尊贤使能。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耕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五者皆孔子仁政。盖当时治市,既须治法,又有廛税,又有货征,又每夫每里头会箕敛,税极繁苛,故孟子日以薄税敛为言也。孔子一切削除,市则或税廛,耕则但求助,仁之至矣。天下古今无比之者,士农工商旅安得不悦?”[27]“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耕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指中国古代不征宅地税、关税、农业赋税等,以此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此乃孔孟之仁政。他引当今各国人皆争相迁往美国,每年以数十万人的速度递增,各国政府屡禁不止,其原因在于美国实施薄税,与孔孟薄税主张相补充印证。


诸措施所达到的目标是富民。他释《尽心上》“民可使富也”说:“此言富民民自仁,即富而后教之义。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廉耻也,此乃定理。”[28]又引自己游历欧美期间所看到的经济富裕情况,如富人捐款数千百

中国历史故事19年

万给学校、医院、养老院、精神病院等;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道德水平高尚等,这一切皆由民富所致。[29]此与《尽心》“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的主张是一致的。相比较而然,中国当时贫弱而不顾廉耻,皆由无仁政,又不公权,富民无术所造成的。


三、人类进化与社会进步


康有为在释《孟子》时也广泛吸收了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把它与孟子相关思想相互补充印证,他把人类历史的进化看成是由蒙昧到野蛮再进到文明的过程,说:


草昧初开,为大鸟兽之世,及人类渐繁,犹日与禽兽争。今亚、非洲中央犹然,且大兽伤人尤多。今印度,岁死于虎狼者数万计,可知人兽相争之剧。中古人与人争地,故以灭国俘虏为大功;上古人与兽争,故以烈山泽、逐禽兽为大功。尧、舜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至周公时,尚以兼夷狄、驱猛兽为言。今则中原之地,猛兽绝迹,田猎无取,此后人道大强,兽类将灭。盖生存竞争之理,人智则灭兽,文明之国则并野蛮,优胜劣败,出自天然。而所以为功者,亦与时而推移。野蛮既全并于文明,则太平而大同矣;猛兽既全并于人类,惟牛、马、犬、羊、鸡、豕,豢养服御者存,则爱及众生矣。此仁民爱物之等乎?[30]


由蒙昧到野蛮再进到文明,“生存竞争”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优胜劣汰之理,此乃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的精髓。康氏以此描述了人类由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向文明的进化中除了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教化的作用,他释孟子充分发挥了这一观点,说:“国之文明,全视教化。无教之国,即为野蛮;无教之人,近于禽兽。故先圣尤重教焉。五伦之立,据乱世之人道也。生我及我生者为父子,同生者为兄弟,合男女为夫妇,有首领服属为君臣,有交游知识为朋友,此并世相接之人天。然交合之道非强立者,圣人但因而教之。父子天性也,故立恩而益亲;兄弟天伦也,故顺秩而有序;男女不别,则父子不亲。太古男女随意好合,夫妇皆无定分,既乱人种,又难育繁人类,故特别正定为夫妇,以定种姓而传嗣续。若君臣无义,则国体不固,而不能合大群。朋友无信,则交道不行,而无以成群会。凡五伦之设,实为合群之良法也。而合群之后,乃益求进化,则自有太平大同之理。”[31]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构成,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血缘、契约的关系,对他们施以教化,如教之以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妇有定、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使他们成为和谐的群体,才有利于发展,人作为一个群体,其进化是群体的进化,或者说是社会的进化。在这里,康氏也引入西方近代谈人类起源所持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关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后其进化的时期,康有为以公羊家释《春秋》发挥其三科要旨,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进化三阶段。孟子传《春秋》公羊学,也强调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康氏进一步认为一世中又有三世。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有快慢,形式也不一。一世之中又有三世,据乱之中有太平,太平之中有据乱。如仅识族制亲亲,此为据乱之据乱,内其国,则据乱之太平。中国夷狄如一,太平之据乱,众生如一,太平之太平。一世之中有三世,因此可推为九世,又可推为八十一世,以至于无穷。[32]从这一点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无可限量的。


与诠释公羊《春秋》相比,他诠释《孟子》更强调乱世、平世的意义。如释《离娄下》“禹、稷当平世”节说:“故有平世乱世之义,又能知平世乱世之道各异。然圣贤处之各因其时,各有其宜,实无可如何。盖乱世各亲其亲,各私其国,只同闭关自守。平世四海兄弟,万物同体,故宜饥溺为怀。大概乱世主于别,平世主于同;乱世近于私,平世近于公;乱世近于塞,平世近于通,此其大别也。孔子岂不欲即至平世哉?而时有未可,治难躐级也。如父母之待婴儿,方当保抱携持,不能遽待以成人之礼;如师长之训童蒙,方用夏楚收威,不能遽待以成学之规。故独立自由之风,平等自主之义,立宪民主之法,孔子怀之待之平世,而未能遽为乱世发也。以乱世民智未开,必当代君主治之,家长育之,否则团体不固,民生难成。未至平世之时,而遽欲去君主,是争乱相寻,至国种夷灭而已。犹婴儿无慈母,则弃掷难以成人;蒙学无严师,则游戏不能成学。故君主之权,纲统之役,男女之别,名分之限,皆为乱世法而言之。至于平世,则人人平等有权,人人饥溺救世,岂复有闭门思不出位之防哉?若孔子生当平世、文明大进,民智日开,则不必立纲纪限名分,必令人人平等独立,人人有权自主,人人饥溺救人,去其塞、除其私、放其别,而用通同公三者,所谓易地则皆然。”[33]这是从多视角对比乱世与平世的区别。在这里他更注重的是循序渐进的进化即所谓的社会改良,而不是具有破坏性的革命,改良可以避免由革命导致的社会乱荡,使社会获得良性的发展。他所向往的是那“独立自由之风,平等自主之义,立宪民主之法”的平世,充分吸取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以及相适应的法律理念,并把它们与《孟子》思想相印证,这也是他前此倡导变法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


他还把《礼运》所谓的大同小康与平世乱世进行比较,认为大同即平世,小康即乱世,言父子,平世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乱世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言夫妇,平世男有分,女有归,分者有所限,归者能独立,男女平等自由;乱世以和夫妇。言君道,平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乱世大人世袭。言兄弟,平世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有所养;乱世以睦兄弟而已。言货力,平世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不必为己;乱世则货力为己。[34] 小康是必经阶段,但不是最终的目的。


对于进化所达到的最终目的。他释《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节抒发了一种世界主义的情怀,说:“白圭之才能,以筑堤治水,曾为白渠,名于时,故以自负。是亦近于今里息勃斯之流者,特自称过于禹。岂知国士之所为,仅私其国,而圣人之所为,乃为天下。当国界分明之时,众论如饮狂泉,群盲共室,但知私其国,不知天下为公;至国界既平时,即觉其私愚可笑。”[35]联系到当今欧美诸国,群雄并立,其眼界以井蛙观天,所见狭隘,不过是白圭之流。其论议行事,自私其国,而不求天下公益,亦与战国争霸相同。与此相反,孔孟之学为天下之学,而非局限于一国,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就是要打破国界,天下为一家。他又释《梁惠王上》&l

中国历史故事简单一点

dquo;定于一”节指出:“孟子此言,可谓深切,足为万世法矣。若天下之定于一,此乃进化自然之理。人道之始,由诸乡而兼并成部落,由诸部落兼并而成诸土司。古之侯国,即今之土司也。合诸土司必有雄长,《宋史·南蛮传》所谓都大鬼主,即方伯也。合诸大长即为霸,其文明有治法者,四夷皆服,是即中国之天子。……凡大地皆自小并至大,将来地球亦必合一,盖物理积并之自然。……孟子此言,盖出于孔子大一统之义,将来必混合地球,无复分别国土,乃为定于一大一统之征,然后太平大同之效乃至也。”[36]他列举历史上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统一过程加以证明,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走向统一的历史,国与国的界限正在消除,世界愈来愈趋向统一,显然受西方世界主义学说的影响,并把此学说与中国古代天下大同思想相印证。


康有为以上所讲的性善、仁政、人类进化这三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滕文公上》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句,他写道:“孟子探原于天,尊其魂而贱其魄,以人性之灵明皆善,此出于天生,而非禀于父母者。厚待于人,舍其恶而称其善,以人性之质点可为善,则可谓性为善,推之青云之上,而人不可甘隳于尘土也。盖天之生物,人为最贵,有物有则,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故可以全世界皆善,恺悌慈祥,和平中正,无险诐之心,无愁欲之气。建德之国,妙音之天,盖太平大同世之人如此。尧、舜者,太平大同之道也。孔子立三世,有拨乱,有升平,有太平。家天下者,莫如文王,以文明胜野蛮,拨乱升平之君主也。公天下者,莫如尧、舜,选贤能以禅让,太平大同之民主也。孔子删《诗》首文王,删《书》首尧、舜,作《春秋》以文王始,以尧、舜终。孟子传孔子之道,故师慕尧、舜、文王,一切议论,举以为称,而孟子尤注意于平世,故尤以称法尧、舜为主。人人皆性善,人人皆与尧、舜同,人人皆可为太平大同之道,不必让与人,自诿其责任也。”[37]他认为孟子一生学术皆由“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句而发,此乃孟子思想的核心。首先肯定人性善,在性善上人人平等,从人性平等推出人格平等,再由人性、人格之平等导出仁政,在政治、法律、经济上建立确保仁政实施的体制,而进化的观点始终贯穿于其中,也就是说他把人、人类社会都看作是进化的。康氏强调进化其实质是为改良服务的,他想以改良的方式完成政治体制转变,促使社会进步,这样给社会带来的震荡最小,说不定还能搭上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末班车,而变法的失败最终使其愿望化成泡影。但有一个愿望他似乎达到了,那就是以西学补充印证《孟子》,从而完成了对孔孟思想的一次复归。


从康有为自定年谱看,他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接触西学,光绪五年(1879),“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八年(1882),“大购西书以归讲求”,“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38]稍后在致友人书中称:“至乙酉(光绪十一年即1885—引者)而学大定,不复有进矣。”[39]最先阅读的是西方的史志、游记等,后来开始慢慢阅读译成中文的有关西方社会政治等方面书籍,[40]尤其是经梁启超读到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41]以及以此解释社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凡此无疑对他补充印证孟子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康有为以西学与《孟子》相补充印证,是诠释孟子思想过程中中西对话的一次有益尝试,从理论上说,把对《孟子》的诠释推向现代化,使其学说在中西比较中获得了普世性的价值,对中西学术的融会贯通有借鉴意义,就现实而言,也有利于改革当时的弊政,唤起民族救亡意识。但也应该看到,以西学补充印证中学是中西学术碰撞后的一种本能的反映,这种补充印证过于简单化、机械化,有比附之嫌,它是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在学理上终究脱不了中体西用的窼臼。这里不是想苛求于前人,而是要总结经验教训,超越西学中源、中体西用等畛域,走中西融合之路,也就是说通过融合博采中西之长,为我所用,创造出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中国以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术,这才是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1]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580页。


[2] 黄俊杰著《中国孟学诠释史论》中有关康有为《孟子微》部分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在研究《孟子微》时,黄先生把补充印证与调融混用,且引用许多西方学者的论述。而我认为补充印证与调融不同,以补充印证说明康氏孟学的本质更为恰当, 因此拙文以康氏解《孟子微》为主,并兼论到西学,以达到其补充印证的目的。


[3] 《孟子微》卷首,《自序一》,中华书局1987年标点本。(以下只注著作与篇名)


[4] 《

10分钟中国历史故事

孟子微》卷首,《自序一》。


[5] 《孟子微》卷首,《自序二》。


[6]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7] 《孟子微》卷二,《性命第二》。


[8]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9]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10]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11]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12] 《孟子微》卷四,《同民第十》。


[13] 《孟子微》卷三,《仁不仁第七》。


[14]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15] 《孟子微》卷三,《仁不仁第七》。


[16] 《孟子微》卷四,《同民第十》。


[17]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18] 参见《孟子微》卷四,《仁政第九》。


[19] 《孟子微》卷四,《同民第十》。


[20]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21] 《孟子微》卷四,《同民第十》。


[22] 《孟子微》卷四,《同民第十》。


[23] 《孟子微》卷五,《战第十三》。


[24]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25]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26] 《孟子微》卷四,《仁政第九》。


[27] 《孟子微》卷四,《仁政第九》。


[28] 《孟子微》卷四,《仁政第九》。


[29]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抱有此观点的中国人不在少数。战后此种观点有所改变。


[30] 《孟子微》卷八,《辟异第十八》。


[31] 《孟子微》卷八,《辟异第十八》。


[32] 参见《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33]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34] 参见《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35] 《孟子微》卷八,《辟异第十八》。


[36] 《孟子微》卷三,《仁不仁第七》。


[37] 《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


[38] 参见《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五年己卯条、光绪八年壬午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9] 《与沈刑部子培书》,《康有为全集》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0页。


[40] 在年谱中他虽然没有明确点出哪本书,但当时已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名著如《自西徂东》、《佐治刍言》、《百年一觉》、《泰西新史揽要》、《民约通义》等所包含的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傅立叶等西方学者阐释人类起源所持的社会契约论,以及天赋人权、人类平等自由、三权分立、世界主义等近代西方诸学说,对他的思想肯定产生很大影响。


[41] 参见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第106—111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历史名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3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 下一篇:50 年 来 的 南 洋 研 究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关于生肖: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司徒横的绰号叫什么?司徒横人物简介周芷若的九阴白骨爪是如何炼成的?刘伯承女儿刚满6周岁被特务所害 刘伯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87880.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孟子-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417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