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章太炎-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

  • 章太炎,康有为,中国近代史,章氏,历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7 20:4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章太炎-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章太炎-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


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信,以1903年发表于《苏报》、后收入《太炎文录》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最为知名,是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思想史的重要文献。而事实上,在戊戌政变后1898年底,章太炎曾致信康有为。因章氏在1899年1月13日的《台湾日日新报》(以下简称《台报》)上公开了康氏回信,并于按语中自述,“余于十一月上旬,驰书长素工部,其稿为同人持去,业登报章”[1],故太炎致信康有为是十分确凿的。然而此信究竟何在,其具体内容究竟如何,迄今无论是关于章太炎的年谱、传记类作品,如《章太炎年谱长编》、《章太炎年谱摭遗》、《章太炎传》、《章炳麟评传》等[2],还是章太炎的各种文集、选集、书信集,如《章太炎全集》、《章太炎书信集》[3],抑或专门研究太炎旅台时期的文章,如日文的《〈台湾日日新報〉所載章炳麟論文について》、台湾方面的《章太炎与台湾》[4]等,均未予以明示。汤志均先生《〈章太炎年谱长编〉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至光绪二十五年五月》“惜原书未见”[5]之语,道出了世人原信难觅的遗憾之情。笔者发现,1899年1月1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第12版登载了未署名的《寄康氏书》,对照《康氏复书》及太炎按语,参稽太炎此时期思想及周边知识环境,可判定此《寄康氏书》正是章太炎致康有为的原信。
现试将原文点校如下,并予以考证。
寄康氏书
近有从清国党祸中逸出来台某名流,兹得其寄在京康氏书,披阅之下,颇有足见其衷怀者,因亟载之,以博江湖志士之一览焉。其文如左。
某白顿首长素先生足下:
祸变以来,未尝通尺牍,侧闻君子旅居蓬岛,文史之兴,蔚荟如昔。而仆亦蜚遯台湾矣。瘴疠之乡,士气啙窳,开化不易。幸与哲人同国而旅,得道殷勤、通情光于前(按:“光”字似当为“交”字之讹),譬黑白之丸跃出于器而必合者,是亦决疑数学之理也。虽然,先生之久淹于东国,则仆以为过矣。讲学者欲其聚,而处势者欲其散。善奕者之举棋必缤纷杂处,勿使麕集,而后人不得而制之。今叶赫氏之狡谋与吴濞隗嚣不异,匕首冲胸,祸不可测。处名都之中,而使盗贼得望之以为标帜,其杭隍不已甚乎(按:“杭隍”当为“杌陧”之讹)[6]?且一隅之地,羽翮未盈,无以纠合四方之精锐,神州腊毒,又非日本一旅行能拯也。有卓如在,则先生当西渡欧美,驰说其君相,而为之犄角矣。又闻礼堂诸贤与孙文相讼阋,闻之欷歔,益用增喟。天一琐隶耳(按:“天”当为“文”之讹),诚不足齿,然通于西方之情,游说者足以相依倚,抚而畜之则援也,不然则敌也。今之世可树敌乎?昔张苍水与郑延平处,一则为康,一则为鲁,所主不同而其交甚睦。先生其亦思于阋墙操戈之祸,而鉴夫芫华乌喙之用,则所以处此者,必有术也。迺者非律宾群岛有志公党矣,香港则又有革命党矣,闻皆门下高材之士散处四方以图兴复者,人之于先生,固已扶首来会,糜顶踵以殉之而不悔也。使益之以兼包并容,令马医祠袄之徒(按:“袄”当为“祆”之讹),一旦回面内向,厥角愿受教,以成震旦悦故之新种,其力不愈彍米(按:“米”当为“光”之讹)?若夫急则相救,缓则相斗,亲眤于一朝,而睽目于卒事者,此氏羗釐面之族所以不能与同德同力者争也(按:“氏”当为“氐”之讹)。先生岂其然乎?仆阘茸无行能,自覩变故,窜身海峤,交游隔越,顾景无耦,薄□昩爽之间,宛转几榻,怀不能已者,独震旦一发耳!夙于先生论事大符,而学业不能无同异,今海宇板荡,势益迫迮,不得不献其噧言以渎清听,不知先生将比之于士成绮之规老聃乎?其亦嗢而置之乎?
某顿首,阴历十一月初三日。
(《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日汉文第12版)
章太炎1898年12月5日“从上海买棹安抵台北”[7],因避戊戌党祸旅居台湾,任职《台报》,从逻辑上看,该信完全符合章太炎于此后与康有为通信交往的种种因果链条。
首先,该信内容与1899年1月13日刊布于《台报》的康氏回信吻合无间。《康氏复书》全文如下:
枚叔先生仁兄执事:
曩在强学会,辱承赐书,良深感仰,即以大雅之才、经卫之懿告卓如。顷者政变,仆为戮人,而足下乃拳拳持正议,又辱书教之,何其识之绝出寻常,而亲爱之深耶!台湾瘴乡,岂大君子久居之所?切望捧手得尽怀抱。驰骋欧美,乃仆夙愿,特有待耳。兼容并包,教诲切至,此事至易明,仆岂不知?而抱此区区,盖别有措置也。神州陆沉,尧台幽囚,惟冀多得志士,相与扶之。横睇豪杰,非足下谁与?惟望激昂同志,救此沦胥。为道自爱,书不尽言。
十一月十五日,有为再拜。[8]
此信寒暄之语中所谓“台湾瘴乡,岂大君子久居之所”,与《寄康氏书》作者自称“仆亦蜚遯台湾矣,瘴疠之乡”,正相呼应。康有为回信中主要谈了两个实质性的信息,一是表明“驰骋欧美,乃仆夙愿”,二是同意对方“兼容并包”的“教诲”,这亦正是回应《寄康氏书》的核心问题。《寄康氏书》为章氏原信,已绝无可疑。
《寄康氏书》劝康有为不要久滞日本(所谓“久淹于东国,则仆以为过矣”,“先生当西渡欧美,驰说君相”),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狡谋”刺杀康氏(“今叶赫氏之狡谋与吴濞隗嚣不异,匕首冲胸,祸不可测”),康氏处在大都市容易成为刺客的目标(“处名都之中,而使盗贼得望之以为标帜”)。此于康氏为最关切处。而“兼容并包”云云,亦关系着康氏的政治命运。康有为复信中同意“兼容并包”之教诲,若非发现上揭章氏原信,很容易推测章氏在信中劝康有为“兼容并包”,乃是希望康有为不计较彼此学术上的差异,并撇弃《时务报》时期章氏姻亲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争夺该报主导权导致的不快,对自己兼容并包。而康有为回信中的“相与扶之”,也很容易被理解为仅仅指与章太炎相善。因为发现了章氏原信《寄康氏书》,就会豁然明白章太炎实是期望康有为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兼包并容”,不要再“相讼阋”。康有为回信一方面强调在神州陆沉之际,“冀多得志士,相与扶之”,一方面也委婉指出,与革命党有罅隙非自己不懂得兼容并包,而是别有措置。
断定《寄康氏书》为章氏原信,尚有其他根据,即此信所涉及的信息,符合章太炎1898年12月抵台后,自身获取消息、思考与写作的现实脉络。
《寄康氏书》结尾标注写作时间为“阴历十一月初三日”,与《康氏复书》前章氏按语“余于十一月上旬驰书长素工部”吻合,亦与康氏回信时间“十一月十五日”匹配。《寄康氏书》按语称此信为“寄在京康氏书”,“京”乃是日本殖民地台湾对东京的称谓。《寄康氏书》在台写作,与康氏在日本撰写回信,相隔十二三天,康氏从日本回信(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指1898年12月27日),与该信在台湾刊出的时间1899年1月13日(阴历十二月初二),相隔十六七天,时间上是吻合的。
而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即1898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12月15日,此前,《台报》上刊载了清廷密捕康有为的电报及介绍清国革命党的新闻,这显然构成了《寄康氏书》与太炎另一篇文章《清廷侦获逋臣论》的创作契机,也提供了其相关内容的依据。
《台报》明治三十一年12月11日日文第3版“电报”栏,刊发了12月8日从北京传出的电文《清廷康有為を追窮す》,内容是西太后发密旨,令驻东京的清国公使捕杀康有为。12月13日汉文第3版又登载了该电报的中文译稿,并加上一个令人耸动的标题《不死不休》,文曰:“去八日东京接北京电耗。以清廷西太后有发密旨于驻东京之清国公使,着谋缚康有为,若其不能,亦必设法杀之云云。”[9]
而12月16日(阴历十一月初四),《台报》汉文第3版刊发了章太炎署名“菿汉阁主”的文章《清廷侦获逋臣论》,公开批评慈禧太后密令捕杀康有为之举违背了国际公法,乃“穿窬草窃”的小人行径。文章起首即引用《台湾日日新报》12月13日汉文版《不死不休》,曰,“昨读《新报》有云,清廷西太后,密谕驻扎东京公使,令谋缚康有为,若不能,亦必设法杀之”。而文章结尾云,“为有为者,其亦慎所进止,以保万民倚赖之身哉”[10],这是对康有为公开喊话,希望他谨慎避祸。《寄康氏书》也有此旨,并且也是由慈禧密令捕杀康有为所激发的。
这样,《寄康氏书》为久佚章氏原信不惟又得到了证明,而且其动机和主旨所由产生的现实语境也凸显出来。显然,从《台报》上获悉慈禧密派杀手逮捕甚至暗杀康有为的电报后,章太炎接连做了两件事:一是公开发文抨击清廷的卑鄙行径,即于12月16日在《台报》上刊发《清廷侦获逋臣论》;一是于12月15日私下给康有为写信,劝他西渡欧美,躲避刺客。《寄康氏书》中“叶赫氏之狡谋与吴濞隗嚣不异,匕首冲胸,祸不可测。处名都之中,而使盗贼得望之以为标帜,其杌陧不已甚乎”,与《清廷侦获逋臣论》里,章氏听传闻说刺客“爆药匕首已骈布于三神山之下”,语句、内容相通。虽

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悲情故事

然《清廷侦获逋臣论》的发表比《寄康氏书》的创作晚了一天,但创作总在发表之前,这两文可能都是12月15日所写,即阅读《台报》所载慈禧密令捕杀康有为一事后写作,《清廷侦获逋臣论》甚或略早于《寄康氏书》。
仔细观察,《清廷侦获逋臣论》与《寄康氏书》两文,拥护康有为、贬斥孙文的态度是完全相同的,对孙文领导的革命党及孙氏本人的评价亦高度一致。《清廷侦获逋臣论》认为,同样流亡在外,康有为与孙文如“舆薪”与“秋毫”(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康有为更为世人瞩目,又谓康有为“苟可赎也,人百其身”(典出《诗经·秦风·黄鸟》),而蔑视孙文的“医药小技”。《寄康氏书》骂孙文是“琐隶”、“不足齿”、“马医祠祆之徒”。这不但说明两文有深刻互文性,亦印证了章太炎这一时期“与尊清者游”,倾向于“革政”而非“革命”的立场。
当然,由于《清廷侦获逋臣论》与《寄康氏书》两文,作者心目中的隐含读者不完全相同,讨论处理孙文革命党的角度亦有一定的差别。
《清廷侦获逋臣论》计划公开刊登在日本殖民地台湾由日本人控制的《台湾日日新报》上,隐含读者包含日本当局。故章太炎举出英国处理孙文事件的先例,即清政府令驻英公使龚照瑗逮捕孙文,为“英人所迫胁”最终失败一事,与日本人处理清廷追捕康有为事件参照,强调康有为高于孙文的价值,希望日本当局学习英国人,对流亡的康有为予以保护。文章谓孙氏即使“鼓动黔粤之民,一旦果能揭竿而起,其有益于中国与否,尚未可知”,而康有为“百日之政,粲然见于记载”,有改良中国政治的实绩,一旦康氏再次“柄用”,换言之,一旦他保皇改革的政治诉求获得成功,将来中国政治的主导力必然在康有为那里;英国人能意识到孙文的可能价值,给予庇护,那么日本人就更应该重视康有为的地位了,难道“将竟听其陷入穽获而弗之救耶”?
《寄康氏书》是章太炎对康有为说心里话的私人信件。太炎认为康氏应联合孙文革命党的力量,“抚而畜之”,为我所用。除孙文方面已向康、梁示好,伸出联盟的橄榄枝外,更重要的理由是,身在海外的孙文等人“通于西方之情,游说者足以相依倚”,有利于康有为在欧美开展游说工作,而革命党在海外又颇有势力:“迺者非律宾群岛有志公党矣,香港则又有革命党矣,闻皆门下高材之士散处四方以图兴复者”。这一股强大力量,招入麾下是援友,拒绝联合则成为劲敌。
恰好就在章氏12月15日写作《寄康氏书》期间,《台报》12月14日、15日日文第1版第1条连载了《清國の革命黨》一文,其内容是记者采访旧金山(日文“桑港”)清国革命党代表,赞扬他通晓宇内大势、诸国政策,载录其所详述的革命反满、颠覆清政府以实现自由与共和的目标;其间详细介绍了志公党,分布于广东、马尼剌、新嘉坡及桑港四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大约两万名经过训练、拥有武器操纵技能的壮丁党员,又提及其推进革命的具体举措等。由此可见,章氏《寄康氏书》中对革命派在海外发展的了解、对孙文“通于西人之情”的评价并提及“志公党”等,也当与阅读《台报》有关,哪怕是仅认识《清國の革命黨》一文中的汉字,亦不妨碍他掌握上述信息。
尽管都有拥康批孙的宗旨,《清廷侦获逋臣论》与《寄康氏书》描述孙文及革命派的视角也有所区别。一方面,由于康孙二人在海外有争夺外国政

中国历史人物曹操的故事

府支持以及海外华侨资源的竞争、利害关系,为了说服日本当局庇护康有为使之免遭逮捕,而担心日方弃康保孙,在公开发表的《清廷侦获逋臣论》中,太炎着重强调康氏百日维新的功劳,对同为海外抵抗势力的孙文及革命党,则未特别渲染其力量;另一方面,在私人信件《寄康氏书》中,他推心置腹地为康有为分析孙派革命势力壮大的情况,认为巧妙招抚最符合康氏利益,所以用较多的笔墨展示了孙中山及革命党的实情。两文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共同彰示了戊戌政变后章太炎拥护康有为的政治行动。
从思想及语言表达上看,《寄康氏书》与章太炎的特点是完全吻合的。
《寄康氏书》曰,“夙于先生论事大符,而学业不能无同异”,即政治主张与康有为相似,学问观点则有差异,这恰恰是此时期章太炎思想的两个侧面。太炎在《康氏复书》前的按语中以叶适与朱熹的关系比拟自己与康有为,谓二子“陈说经义,判若冰炭”,然“论学虽殊,而行谊政术自合”,又谓“余于工部,亦若是已矣”[11]。两者合若符契。
《寄康氏书》中有一些文句,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中医修养等亦俱可互证,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知识与观念,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及家庭教育等长期熏陶性情和气质的结果,勾勒出章氏人格的某些本质特点。
《寄康氏书》曰:“昔张苍水与郑延平处,一则为康,一则为鲁,所主不同而其交甚睦。”这是希望康有为和孙文,效法当年主奉不同明室正统的张煌言(张苍水)和郑成功(郑延平),在抗清斗争中通力合作。此处所举之事又见于太炎他篇。太炎少时“尝窃窥”蒋良骥《东华录》[12],熟谙明末遗民旧事,后来更以明遗民精神作为反满的民族革命的动力。《寄康氏书》出现张煌言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的故事并非偶然,太炎其他文章常常追怀这段历史。如稍后刊载于1899年2月16日《台报》上的《台湾祀郑延平议》一文谈及郑成功的遗憾,称:“惜乎中道夭丧,复失苍水,替其辅夹,嗣王窘世,仅蹙蹙守边幅”[13],个中就有张、郑协作的隐含背景。多年后,章氏作《张督师祠记》凭吊张煌言,仍念念不忘“督师本起翁洲,后与郑延平同围南都,别徇皖南,下二十四县。其就义亦在浙江会城。杭人哀思,常以炙鸡絮酒酹墓下不绝”[14]。
《寄康氏书》曰:“若夫急则相救,缓则相斗,亲眤于一朝,而睽目于卒事者,此氐羗釐面之族所以不能与同德同力者争也。”这里对比“同德同力者”与“氐羗釐面之族”的优劣,敦劝康有为与孙中山齐心协力、同谋大事。该对比亦根植于章氏根深蒂固的诸夏夷狄之见以及“一切以种类为断”的民族主义观念。“羗”为“羌”的异体字。《訄书》初刻本、重订本及后来《检论》的《原人》篇,所谈亚细亚洲戎狄即包括羌人:“河、湟之间,驱牛羊而食,湩酪而饮,旃罽而处者,羊种曰羌”;而对太炎来说,“人(民)”与“兽”相区分的标准则是,前者有“德慧术知”、“礼义冠带”及“文教之盛”,后者“冒没轻儳”、贪得无尊卑礼让之分,“其化皆晚、其性皆犷”[15]。这一对比,与《寄康氏书》所言同出一源。
《寄康氏书》曰:“先生其亦思于阋墙操戈之祸,而鉴夫芫华乌喙之用,则所以处此者,必有术也。”此语劝诫康有为,为避免同孙文“阋墙操戈”之大祸,应像高明的中医用芫华、乌喙两味药材一样,行之有术。显然,只有具备较深中医背景者,才能随手写出或真正理解这句话。芫华与乌喙有毒,在《本草纲目》中均列“本经下品”,陶弘景曰:“狼毒、钩吻,岂如附子、芫花辈耶?”[16]附子即乌喙,同出而异名。芫华与乌喙不似狼毒、钩吻般有剧毒,使用起来需一定的技巧。章氏家族“三世皆知医”[17],其本人亦颇晓医理,当然了解这两种药的特点。他后来在《杂论中风伤寒温病及医师偏任》中说,“南方自五溪以上至于黔蜀,高山深溪,多饮寒水,有以生附子数枚煮豚肉汤为饮者(豚肉性寒,足以解附子之毒,然热性终在),云夏日服之无霍乱病”[18];附子(乌喙)虽有毒性,但豚肉性寒,可以部分解附子之毒,这是医学上使

锲而不舍中国历史故事集

用附子的妙术。《寄康氏书》脱口即以芫华乌喙为喻,非无以也。至于在政治操作上,对待有“毒性”的孙派革命党,如何用之有术,则需要康有为自己琢磨了。
《寄康氏书》的部分语句或词汇亦出现在章太炎同时期的其他文章中。如“宛转几榻,怀不能已者,独震旦一发耳”,与太炎在《台报》1898年12月11日所刊《祭维新六贤文》中的诗句“一发之悬,宗周未灭”[19]相通,表明了太炎在“虽沤菅者亦知其必丧”[20]、极端危险关头的忧国之思。《寄康氏书》抨击孙中山为“马医祠祆之徒”。孙中山信仰基督教,这里“祠祆”是表明其基督徒身份。晚清语境中,士大夫多以“祆教”泛指西方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而非泥其指称拜火教的原义。例如,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曰:“亦有习祆教,相率拜天祠”[21]。章太炎在后来的《菌说》一文中曰:“要之,儒、佛、庄子三家,皆属理想,亦皆参与实验,较之祆教各家,诚若玉之视燕石矣。”[22]参考晚清语境及章氏历来对基督教的贬斥,此处“祆教”亦非指涉古代拜火教,而是泛指西方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与《寄康氏书》正相一致。[23]
除此之外,《寄康氏书》诘屈聱牙、殊难索解的语言特点,本身就贴着章太炎的个人标签。章氏1901年给日本友人馆森鸿的《拙存园丛稿》作序,提到自己“嫉夫言无检格,横流而不凝者”,“自是有所作,则瑰于词、郁于气而方严于体”[24]。鲁迅后来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亦曰,《訄书》“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25]。《寄康氏书》的为文风格同样如此。由于要寄信给自己政治上的崇拜对象、学问上的“竞争”对手康有为,在个别语词的选用上,章太炎还格外考究,以凸显自身的学问和功力。
综上所述,将《寄康氏书》放在章太炎旅台后与康有为通信事件的种种因果链条之中,若合符契,《寄康氏书》在思想、语言上亦与章氏特点吻合。一切都可以证明《寄康氏书》的作者正是章太炎。
此信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戊戌政变后章太炎的思想状况,尤其是他与康有为、孙中山的关系,而且还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认识误区。它在从各个层面丰富后人对章氏性情、观念的理解上,也有相当的价值。尤其重要的是:章、康之争在晚清思想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氏以公开信形式发表的政论文章,论的更多是公义,而非私情,《寄康氏书》则是章氏真正写给康氏本人并得到回应的私信,“颇有足见其衷怀者”;这封弥漫着章氏个人情感的书信,似乎让人触摸到了那段历史的衣袂。
最后,笔者简单分析一下此信未署名的原因。《寄康氏书》正文前的按语曰,“近有从清国党祸中逸出来台某名流,兹得其寄在京康氏书,披阅之下,颇有足见其衷怀者,因亟待载之”;这分明是站在第三者旁观角度看待章、康通信,也佐证了《康氏复书》前章太炎所谓“其稿为同人持去,业登报章”[26]的自述语。这封信既是被同人拿去登载,很有可能太炎事先并不知情,既未经作者授权,同人便不好将该信署名发表了,所以以“某”相称。
但另一种可能同样存在,即章氏本人知情,但不愿署名。原因当然不是怕暴露支持康有为的政治态度。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与在政变后风声鹤唳的“清国”不同,有相对自由的舆论空间。太炎在致汪康年的信中就感叹,寓居台湾,“罗网勿及,得以鬯抒所见”[27];章氏追怀六君子的《祭维新六贤文》、骂慈禧的《书清慈禧太后事》等,均是署名发表。《寄康氏书》见诸报端而未署名,恐怕还是与戊戌政变前章氏与康、梁的私人关系有关。
前文提到,1897年,章太炎与康门弟子梁启超等人“论及学派,辄如冰炭”[28],加之康、梁为争夺《时务报》几乎与汪康年撕破脸皮,以致章太炎与他们关系不佳。章氏甚至“酒醉失言,诋康长素教匪,为康党所闻”[29],引发了双方的拳脚打斗。戊戌政变后,在公共舆论上,太炎不怕公开自己支持康有为的立场,但将私下写给康有为的信公布,如果得不到康氏本人的积极回应,甚至被冷眼相待,多少有点自讨没趣的感觉。章太炎这时对康有为如何看待自己,恐怕是相当没有信心,所谓“不知先生将比之于士成绮之规老聃乎?其亦嗢而置之乎”?不署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正由于有这种忐忑不安的等待,康有为的回信才被他视为“百金良药”,令他如释重负,由之前“屏居枯坐,戚戚寡欢,念夙好之凋零,悲天纲之溃决,疚怀中夜,不能奋飞”,“殷忧填膈”,忽然变得“眉宇盰扬,阳气顿发”[30]了。章太炎在康氏短短200余字的回信前加上近4倍文字的按语,一并发表在《台报》上,其兴奋之情,可见一斑。
事实上,章太炎通过《寄康氏书》打开了与康、梁重新交往的大门。在康有为释怀的前提下,章太炎与梁启超通信,“旧怨”亦逐渐“冰释”,章氏甚至还当起了汪康年与梁启超的调停人。[31]随着1898年底《清议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希望太炎“惠示”“新作”[32],章太炎便越出台湾的《台湾日日新报》,同时在横滨《清议报》上发表文章,开启了他自己新的思想旅程。



[1] 章太炎:《〈康氏复书〉按语》,《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3日,汉文第3版。


[2] 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谢樱宁:《章太炎年谱摭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汤志钧:《章太炎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日]阿川修三:《〈台湾日日新報〉所載章炳麟論文について》,《中国文化——研究と教育》(漢文学会会報,第40号),1982年;王飞仙:《章太炎与台湾》,《新史学》第12卷3期、台北、2001年。


[5] 汤志均:《〈章太炎年谱长编〉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至光绪二十五年五月》,《文史》第18期,1983年,第153页。


[6] “杭隍”为“杌陧”之讹,承耿云志先生提示,特此致谢。


[7] 《社员添聘》,《台湾日日新报》1898年12月7日,汉文第3版。


[8] 《康氏复书》,《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3日,汉文版第3版。


[9] 《不死不休》,《台湾日日新报》1898年12月13日,汉文第3版。


[10] 菿汉阁主稿:《清廷侦获逋臣论》,《台湾日日新报》1898年12月16日,汉文第3版。


[11] 章太炎:《〈康氏复书〉按语》,《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3日,汉文第3版。


[12] 章炳麟:《太炎先生自定年谱》,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第2页。


[13] 支那章炳麟:《台湾祀郑延平议》,《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2月16日,汉文第3版。


[14] 章太炎:《张督师祠记》(1927年),《章太炎全集》5,第341页。


[15] 章太炎:《原人》,《訄书》初刻本,《章太炎全集》3,第21、22页。


[16] 《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神农本经名例》,《本草纲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17] 章太炎:《伯兄教喻君事略》,《章太炎全集》5,第197页。


[18] 章太炎:《杂论中风伤寒温病及医师偏任》,《章太炎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19] 清国章炳麟:《祭维新六贤文》,《台湾日日新报》,1898年12月11日,汉文第5版。


[20] 章太炎:《播种》,《訄书》初刻本,《章太炎全集》3,第56页。


[21] 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黄遵宪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3页。


[22] 章太炎:《菌说》,《清议报》第29册,1899年10月5日,第1903页。


[23] 《汉语大词典》,解释“祆教”一词,称:“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琐罗亚斯德创。波斯萨珊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唐代曾一度于长安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武宗反佛后渐废不传。”其用章太炎《菌说》中此语作为“祆教”表“拜火教”的用例之一,应该说,是不合适的。(《汉语大词典》7,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第837页)。


[24] 章炳麟:《〈拙存园丛稿〉后序》(1901年),馆森鸿:《拙存园丛稿》,东京:松云堂书店,大正八年(1919年)。“后序”第1页。


[25]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65页。


[26] 章太炎:《〈康氏复书〉识语》,《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3日,汉文第3版。


[27] 《章太炎致汪康年》(1899年1月4日),《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52-1953页。


[28] 章太炎:《与谭献书》(1897年4月20日),《章太炎书信集》第3页。


[29]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1897年阴历3月14日),第89页。


[30] 章太炎:《〈康氏复书〉识语》,《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1月13日,汉文第3版。


[31] 《章炳麟致汪康年》(1899年7月17日),《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596页。


[32] 支那章炳麟:《答梁卓如书》,《台湾日日新报》,1899年2月5日,汉文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杜博思:从局外人到局内人: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乡村调查 下一篇:《中俄改订条约与改订陆路通商章程》——1881年2月24日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希腊神话中的伟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希腊的强盛与繁荣 伯里克利与雅典城西门豹治邺:河伯娶妻的故事传说秦朝名将蒙恬之悲:忠于秦却死于秦秋瑾墓:近代巾帼英雄秋瑾葬在何处?周子昆若不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应授何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现代英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87802.html

以上是关于章太炎-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章太炎-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佚信;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424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