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毕苑:文教变革推进国家认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商务印书馆-毕苑:文教变革推进国家认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毕苑:文教变革推进国家认同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国家之间的交流、竞争、结盟、冲突、解体、变革等状况层出不穷,近几十年来,“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始终是各国都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各国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现代国家之所以形成的凝聚力,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历史认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的可能性及其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中国的形成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为标志。此前数十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为建设一个不同于旧王朝的现代国家而斗争的时期。这种奋斗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武力革命,也包括文教制度的渐进变革。这个过程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新式教育的建立。也可以说,中国的新教育作为整体社会革命的一股力量,伴随并促成了一个现代国家的诞生。
教育推动革命,革命更直接地阐释、传播了新观念,增强了认同。1930年代,中国一位教育家陈翊林写过一篇文章,回顾新教育以来的经验指出,新教育的重要成就在于启发民众的国家观念,“一个人不知道国家的事情还可糊涂生活下去,一经知道便要来想方法改造”,所以“新教育最大成绩,在使国民知道爱国,实行革命,而有辛亥革命的结果。”[1]这是对教育改良和中华民国诞生之关系的直接论述。
我本人从事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对这个论断十分认同,体会尤其深刻。我认为,新教育对于建立现代国家有两个方面的贡献,在两个方面增强了国人对于新国家的认同。
一, 文化层面:促成国家观念的变化1902年清政府颁布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其中《钦定小学堂章程》规定,“教习学生,一律尊奉《圣谕广训》”,“每月朔由教习传集学生,在礼堂敬谨宣读《圣谕广训》一条”[2]。规定蒙学堂的修身科“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敬长尊师、忠君爱国”[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历史科目的教学要义为“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4]。高小历史科要求“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列圣德泽之深厚”[5]。这些都是“忠君”宗旨在教学中的体现。“圣主贤君”成为教科书的主角,他们的“重大美善之事”成为教科书的选材标准和主要内容。
在这种国家意志的强制之下,当时的教科书中,“君臣观念”和“尊君观念”成为重点。最早的新式教科书中,例如1902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二编的第一课:“大清皇帝治天下,保我国民万万岁,国民爱国呼皇帝,万岁万岁声若雷。”[6]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蔡元培、张元济等校订的《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课文中有“爱国”和“死国”两课,用先秦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为臣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国之禄也。食其禄而不死其事,不可。”[7]这话是说,作为臣子,享受国家的俸禄,那么生命也就属于国家,当国家有难之时就应该义无反顾为之献身。晚清学部教科书更加强调“忠君爱国”是人民的职分。有课文说:“吾侪生于盛平之世,耕而食,凿而饮,安居而乐业者,皆吾君之赐” [8]。它的意思是,人民的衣食生活来自君主所赐,人民世代受君恩,理当感恩图报,君国一体,尊君才是爱国。
民国建立,忠君和尊君观念在民初教育中得到认真的批判和清理
中国历史人物英雄背景故事
。
1912年,教育部制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小学校的“本国历史”课“宜略授黄帝开国之功绩,历代伟人之言行,亚东文化之渊源,民国之建设,与近百年来中外之关系”[9]。“历代伟人”的言行事迹取代“圣主贤君”成为儿童尊崇的榜样,文化变迁和国家制度建设成为主要线索。
在此宗旨引导下,“共和国教科书”之“新历史”编者宣布,“本书尤注重于国土之统一,种族之调和,而于五大族之豪杰,择其最有关系者,一律编入本书”[10]。“中华教科书”之历史教科书的编者“择述自黄帝以来开化之概略,历代伟人之言行,与夫最近中外交通之关系”,使儿童“既知文化之由来,复知世界大通之利益”[11]。足见教育出版界同人对教育部教学宗旨的认同。
教科书中某些史事叙述语言的改变十分明显。例如“龙兴”之类用语不再出现在教科书中,对洪秀全太平军不再称“发贼”,讲述历史过程,立场更为中立。对于刚刚成为历史的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教科书倾向于从制度深层进行反思,指出满清从盛世走向衰败使国威受损,其“致乱之缘由”包括内部政策、国际关系及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12],根本上是因为“清廷不知改良政治为根本上之解决”[13],而“以专制政体演成此现象,固为不可逃之公例”[14]。教科书要让儿童知道“君权民权之消长”[15],民国建立的最大意义是“千年专制政体,一变而为共和”[16]。
“共和”宗旨指导下的民初教科书,强调“中华民国”的本质在于“五族共和”。指出满清统治制造了种族成见和帝王、臣民之间的阶级不平等等问题[17],民族团结并非政体变革之结果,而是政体变革的促动因素这样一个道理:“我国数千年文化,非一民族之功。即今日改专制为共和,亦我五大民族共同之力”[18]。这种符合历史事实又充满温情和敬意的叙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深刻的历史认知。
二, 制度层面:推动新的国家制度认同清廷还未退位,民国尚在酝酿当中,晚清就有教科书谈到国体、政体知识。陆费逵的《修身讲义》有课文解说,“主权在民“就是民主国体,“主权在君”为君主国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19]。这是较早的国体、政体教育。陆费逵联系实际指出,“我国自古以来皆行专制政体”,甲午之后这种局面发生改变,清廷立宪之后,“自是以往,吾国将为君主立宪之国矣”。以近代政治学理论来说,“主权在民”是近代国家的标志。这一知识第一次出现在清末教科书中,意义重大。
民国建立后学部教科书被废除,1912年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规定,小学修身“宜授以民国法制大意,俾具有国家观念”[20],晚清时期作为立宪附属品国家知识教育,现在成为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制大意”课程承担了传布“国家观念”的责任。
1914年,商务印书馆在其“共和国教科书”中推出一部“法制大意”,成为体现这一教育导向的典型范本。此书目的是使学生“藉得法政常识,以养成共和国民之资格”[21]。《法制大意》是初步政治常识、国家构成和运行知识,以及基本法律知识的综合融汇。它第一次全面宣示了“共和国民”与专制时代“臣民”的不同,表现在新政体下国民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人民”拥有的权利被记载于宪法,包括身体自由、居住、财产、营业、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书信、迁徙、信教、请愿陈诉、诉讼受审、选举被选举权利等十多种[22],这是晚清教科书中前所未有的全面、系统论述。
三,教育与制度变革相互促进,推进国家认同。清末和民国初年教育的两个重要成就:一方面,“共和”教育深入儿童心里。另一方面,人民的权利教育成为国家观念的基础。这两方面都是教育增进国家认同、促进国家转型的证明,也是文化教育和国家制度变革相互促进的结果。
一方面,文教观念往往超前于制度变革,从而推进国家的制度变革。
晚清时期,学部规定了“忠君”、“尊孔”等教育宗旨,坚决杜绝异质思想。而很多民间教科书的作者却在这种重压之下,超越统治者文化观念和知识结构,推进近代文化传播。
其中一个精彩例子就是中华书局成立的传奇故事。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职员陆费逵,前面我们介绍了他在清廷尚未覆亡之时,就编写教科书,介绍国体、政体和三权分立制度等知识。在1911年武昌起义时,他预料清朝统治必被推翻,遂暗中与几位同仁策划、筹措资金,提前酝酿、加紧编写的一套适合共和国民需要的中小学教科书。民国一成立,中华书局随之成立,“中华教科书”紧跟其后出版[23],一套具有共和精神、新的文化理念的教育读本迅速应用到各个学堂中。民初新教育的领导者和倡导人,大多是晚清时期教育改良的先进,还有如蔡元培、张元济等人,他们具有高远的文化眼光和政治追求,超前于国家政治的变革,实践其教育理想和宗旨,推进了新国家的建设和新文化的认同。
另一方面,国家制度变革有利于发展文教,深化新文化的认同。
民国建立后,教育部颁布相关法规,其中对教科书编审出版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民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24]二是“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图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25]“合乎共和国民宗旨”成为民初教科书的指导宗旨,确立了“审定制”,同时否定了晚清学部一度试图建立的教科书“国定制”。这项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实际而言,民初十多年不存在“国定本”教科书,始终施行的是较为宽松的审定制。
宽松的审定制和教育界同仁共同的教育理念,促成了教科书的竞争繁荣局面。商务印书馆的“共和教科书”和中华书局的“中华教科书”支撑起民初新教育之局,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的近代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深刻说明了文化对制度变革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制度变革对建立现代文化具有解放和繁荣之功。
纵观晚清民初教育在知识传播的自由度、空间极其社会功能诸方面,可以发现,文教变革和国家的政治变革相互促进,在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现代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知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国家认同。改变自身,进而改变世界,这是清末和民国初年历史留给我们今天的经验。
[1] 陈翊林:《近代中国教育总评》,《中华教育界》第十八卷四期,1930年4月。
[2] 《钦定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3] 《钦定蒙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页。
[4]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5]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6] 无锡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二编,第一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版。台北:国立编译馆藏。
[7] 蒋维乔、庄俞编纂,(日)小谷重等校订:《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五册,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一年初版(1905年),第三十七课。
[8]《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学部编译图书局编纂印行,宣统二年六月(1910年)初版,第十五课。
[9] 《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03页。
[10] 傅运森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编辑大意。
[11] 章嶔、丁锡华编,戴克敦、沈颐、陆费逵校订:《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编辑大意。
[12] 赵玉森编纂,蒋维乔等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第70页。
[13] 赵玉森编纂,蒋维乔等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第100页。
[14] 章嶔、丁锡华编,戴克敦、沈颐、陆费逵校订:《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书》第六册,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第十八课。
[15] 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见吕达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6] 章嶔、丁锡华编,戴克敦、沈颐、陆费逵校订:《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书》第九册,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第十六课。
[17] 赵玉森编纂,蒋维乔等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第123页。
[18] 傅运森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第六册,第十八页。
[19] 陆费逵著:《修身讲义》,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初版,第五十三页。
[20] 《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02页。
[21] 姚成瀚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法制大意》,商务印书馆1914年初版,编辑大意。
[22] 姚成瀚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法制大意》上册,商务印书馆1914年初版,第五页。
[23] 李侃:《陆费逵创办中华书局概况》,余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6页。
[24]《教育部通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3页。
[25]《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葛兆光 李宗陶: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 下一篇:罗检秋:清末民初京剧坤角是如何走红的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张三丰简介:张三丰活了多少岁?是怎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红军过草地是一种怎么样的经历?红军中华神话:帝俊与十个太阳之子的故事中国伏羲的神话:伏羲画卦的故事 伏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孟母三迁终得孟柯改过勤学成大儒 此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中国历史僵尸故事大全图片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中国历史花心名人故事简短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中国历史上情感故事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3/487769.html
以上是关于商务印书馆-毕苑:文教变革推进国家认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商务印书馆-毕苑:文教变革推进国家认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