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吕雉-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
秦朝末年,刘邦帐下有两位著名的谋士,一位是张良,擅长用阳谋;另一位是陈平,擅长用阴谋。陈平在刘邦击败项羽、攻打匈奴时,屡屡贡献出奇谋,多次拯救刘邦。作为一代谋士,陈平在刘邦驾崩后,立即想了一个奇谋,以求自保。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一病不起。此时,燕王卢涫叛变,刘邦派大将樊哙出兵讨伐卢涫。樊哙刚离开,有人向刘邦告密,称樊哙和吕后沆瀣一气,可能会在刘邦去世后造反。刘邦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和陈平商量如何应对。最终,陈平建议,让周勃秘密诛杀樊哙,代替樊哙掌管大军。
周勃接到命令后,半路上请教陈平该怎么办。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此前立下大功,现在陛下只是一时愤怒才想杀樊哙,今后他一旦后悔,我们必然要成为替罪羊了,况且,樊
周勃一听,这可怎么办,若杀樊哙,恐怕得罪吕后,若不杀,就是违抗圣旨。
最终,陈平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不杀樊哙,把他绑起来交给陛下,让陛下自己杀樊哙。”
周勃觉得陈平的见解非常有道理,于是用计将樊哙活捉,绑到囚车中送到长安。不曾想,在半路上,刘邦却驾崩了。吕后执掌朝纲,立即任
于是,陈平心生一计,他颤颤巍巍地来到宫中,跪在刘邦的灵前大哭一场,然后故意哭给吕雉说:“陛下呀,您让我杀樊哙,我不敢轻易杀他,我把他押回来了。”
陈平这一哭,其实是变相向吕雉请功。吕雉听闻樊哙没死,顿时怒气就消了,然后又看到陈平哭得情真意切,便好生安慰陈平。陈平趁机提了要求:“臣不想去荥阳,我希望留在长安辅佐新皇。”
其实,陈平明白,以他这样智计百出的人才,若是放到外地,吕雉定然不放心。只有留在长安,待在吕雉眼皮底下,吕雉才不会猜忌他。
《史记》云:
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
因此,吕雉很愉快地答应了陈平的要求,陈平得以自保。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说,陈平不去远方赴任,而选择留在吕雉的身边,这样避免了吕雉的猜忌,是极为高明的手段。当然,陈平能想出这样的奇谋,主要源于他对时局的判断以及对吕雉的了解。
让陈平想不到的是,约400年后(公元207年),诸葛亮用了一个和陈平截然相反的计谋,成功救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琦,也就是刘表的长子。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陷入嗣子之争。刘琦身为长子,相貌和性格都和刘表很像,从小得到刘表的喜爱。只是,刘琦的生母去世得早,刘表的续弦蔡氏把侄女嫁给了刘琮,这样一来,蔡氏和刘琮便绑定在了一起,再加上刘表非常宠爱蔡氏,因此逐渐对刘琦疏远。
在古代,嫡长为大,蔡氏若想让刘琮接手荆州,就必须除掉刘琦,蔡氏几次派人暗杀刘琦,都未成功。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好避居荆州,刘琦深知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便请教诸葛亮。诸葛亮不愿意卷入这场嗣子之争,多次避而不答。最终,刘琦把诸葛亮骗到二楼,然后让人把梯子撤走,使用了“上屋抽梯”之计,逼诸葛亮给他出主意。
诸葛亮被逼无奈,给刘琦出了一个计谋,即: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出自《三国志》《智囊全集》)
意思是,当年晋国大乱,同为晋献公的儿子,申生留在晋国,遭遇危险。而重耳(晋文公)逃到国外了,最终安全了。
诸葛亮这是在劝刘琦离开荆州这个是非之地,避免让刘表和蔡氏猜忌。刘琦听到诸葛亮的观点,恍然大悟,立即向刘表申请外放镇守江夏,从而保住了性命。
为了避免吕雉的猜忌,陈平的计谋是“舍远求近”,他选择留在吕雉身边,让吕雉对自己放心
为了让刘琮放心,刘琦采用诸葛亮的“舍近求远”之计,他选择远离荆州,让弟弟放心。
陈平和诸葛亮,两个截然相反的计谋,为何最终都奏效了呢?
《智囊全集》评价说:
谗祸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谋,则为陈
即,陈平和诸葛亮的计谋虽然相反,但这是陈平和诸葛亮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才做出的决定,懂得什么时候该近,什么时候该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105/123763.html
以上是关于吕雉-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吕雉-东汉末“上屋抽梯之计”历史事件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