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利可汗-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颉利可汗-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新生不到十年的唐朝迎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太子李建成与弟弟秦王李世民的储位斗争激化,兄弟二人在玄武门前兵戎相见,拼死搏杀。李世民凭借一批军队将领的支持,成功铲除了李建成势力。唐高祖李渊面对完全失控的局势,和为了皇位杀红了眼的李世民,识趣地交出皇权,主动隐退。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了唐朝皇帝之位。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皇权交接,引发了朝廷上下一场极大震动。李建成的殒命,让原来太子派集团成员人人自危。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都曾与李建成过从甚密,眼看李世民登基,他们感到迫在眉睫的危险,先后起兵发动叛乱。
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却让唐朝局势动荡,人心不稳。“家不和外人欺”,唐朝接连发生重大
唐朝接
颉利可汗显然是骑兵战术专家,这次突击把骑兵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李世民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颉利可汗的十余万精兵已经兵临城下。长安城现有守军不足两万人,李靖等名将和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唐朝要吃大亏,甚至存在被颉利可汗打进长安灭掉唐朝的风险。
然而仅仅三天之内,局势逆转。双方莫名其妙达成和解,颉利可汗率领大军撤兵而去,唐朝躲过一次劫难。此次有惊无险的事件被称为“渭水之盟”。
占尽优势的颉利可汗,为何会一无所获突然退兵?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谈判时,赔款求和,被迫向
细查了一下史料,这种说法的源头来自于唐代史料《隋唐嘉话》。《隋唐嘉话》是唐朝文人刘餗编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并非正史。书中提到渭水之盟时,这样写道:“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意思是说,李世民想和颉利可汗决一死战,大将李靖建议李世民以退为进,先把国家府库中的财货金银全部送给颉利可汗,等到他心满意足退兵时,再在途中埋伏精兵断其归路。于是李世民依计而行,先以重金送给颉利可汗,然后又伏兵偷袭之,大获全胜,把送出去的财宝又缴获回来了。
《隋唐嘉话》记载靠不靠谱?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记载显示,《隋唐嘉话》这段记载很不靠谱。首先,李靖此时并不在长安城,而是远在西北的灵州、朔州一带驻守,根本无从向李世民提这个建议。
其次,颉利可汗退兵过程中,根本没有唐军向他们发起进攻,恰恰相反,李世民为了表示友好,还派遣“殿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作为使者,礼送颉利可汗出境,也就是说颉利可汗在撤退途中根本未发生任何战事。
由此可见,《隋唐嘉话》关于渭水之盟的描述,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子虚乌有之事。退一步来说,即使《隋唐嘉话》的记载属实,对李世民而言也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因为他采取的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之策,先用厚礼麻痹敌方,最后有予以一记重击,击败敌军,还把送出去的金银财帛全都夺回来了。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从《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来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采用了“空城计”,吓退了颉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带领五六个随从,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于是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最终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辉煌时刻。他在极为被动的凶险局面中,沉着应对,布置得宜,使得唐朝躲过一次可能导致灭国的大祸,大智大勇古今罕见。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012/120258.html
以上是关于颉利可汗-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颉利可汗-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