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春秋时期墨家是怎么消亡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春秋时期墨家是怎么消亡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春秋时期墨家是怎么消亡的?
墨儒两家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缘何步入秦汉之后,墨家渐渐地消声觅迹,而儒家则取代法家成百家的魁首。其实,这问题在战国末也有端倪。墨家虽然是战国的显学,但是在战国后期,墨家已经式微了。而墨家的式微分为两个因素:
一是墨家的巨子制度太江湖了,对诸侯王来说是隐患。举例来说,孟胜作为巨子,竟然为了替朋友阳城君守城用巨子令召集墨家门众。阳城君的城池被楚军围攻是因为阳城君犯了罪而拒绝伏法。之前阳城君在楚悼王的葬
二是墨家主张的非攻不符合当时诸侯利益也不符合一般人的利益。墨家的非攻内容核心就是维持东周的现状。现实问题是诸侯们总是想着要攻城略地的。因为诸侯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当天子。当天子,肯定是要并天下的。可是不攻城略地
综上两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就已然被诸侯们看重了。秦汉时期,墨家消声觅迹也不足为奇了。反观儒家能这么常青树,客观来说无论说孟子之儒,还是荀子之儒,他们主体思想符合诸侯利益的。韩非
不过,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的权威下滑,周礼渐渐式微。诸侯国开始兴起了变法的热潮,法家得以在战国大放异彩。法家和儒家之争,不是在于遵守或者遵守律令的问题。而是尊先王之法,还是尊后王之法的问题。法家的主体主张“法后王”,儒家如孟子这类主张“法先王”。这样的观念差之下,所谓的儒以文犯禁,更多是责难主张法先王的儒家违背法家主张的新法。这其实是一个观点差。从遵守典章本质来说,儒家相较墨家来说,显然是尊重君命,也是遵守诸侯之法的。而战国末,儒家也并非全部都主张法先王。荀子之儒就主张是“法后王”的。荀子跟韩非、李斯等人的区别在荀子强调隆礼,韩非等法家强调隆法。然而,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其实都是约束道德的工具是礼,而法律本身是最基本道德。儒家和法家是可以相结合,而墨家的思想跟儒家、法家很难结合的。因为墨家的巨子制度和非攻思想,都是法家、儒家所不赞同。
法和儒两派思想点结合发展出法儒,也是董仲舒之说。其后,汉武帝独尊儒术运用了董仲舒之说。这点上,成就了儒家在其后两千多年里久盛不衰的。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010/119381.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春秋时期墨家是怎么消亡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儒家-春秋时期墨家是怎么消亡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