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房-民国开发商靠租房赚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海租房-民国开发商靠租房赚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弄一块地皮,盖一片房子[注: 住宅是提供人居住的房屋。客家人称作屋家,广东人称作屋企,福建人称作厝。为民间信仰的风水区分由于生人居住;称阳宅、以别于已经身故入土之阴宅(墓)。],把房卖掉,回笼资金;再弄一块地皮,盖一片房
中国历史故事草人借箭
子,再把房卖掉,回笼资金……这是现代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模式。
民国房地产开发与此不同,那时候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弄一块地皮,盖一片房子,把房租出去,回笼资金;再弄一块地皮,盖一片房子,再把房租出去,回笼资金……
也就是说,现在的开发商靠卖房赚钱,民国的开发商靠租房赚钱。
以上海为例。1930年前后,全上海大大小小的开发商多达八百多家,经营模式竟然完全一致,都是每开发一片房屋,都把它们租出去获利。最典型的是大流氓兼大富豪黄楚九[注: 黄楚九(1872—1931) ,又名黄承乾,字磋玖,浙江余姚人。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黄梨州)的后代。是上世纪初上海实业界的著名人物。],他在1925年前后投身房地产开发,在现在的上海市宁波路一带斥巨资建起二十多幢商住两用楼,底层租给商户开店,上面租给公司做写字楼。这批房产一直被黄楚九用于出租,直到1930年才因为破产而被迫[注: 被迫 拼音: 解释: 1. 受外界迫使。如:敌人被迫放下武器。-beipo]出售还债。
建成而后出租的开发方式有一个优点:回笼资金虽慢,却细水长流,假使开发商野心不大、欲望不强并且运营得法的话,只开发一处房子就能保证一生吃喝不愁。但是也有缺点:回笼资金的周期太
长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故事
,中间时局多变,风险系数偏高。像黄楚九,1927年那批商住两用楼刚建成时,如果他立马卖掉的话,还能赶上黄金楼市的末班车,绝对有大钱可赚,但他像其他开发商那样选择了长期持有并向外出租,结果撞上了经济大萧条[注: 介绍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以商业和普遍繁荣的衰退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状况,就是经济危机,为什么经济危机呢,],二十多幢楼房竟然无人承租。经过黄楚九再三努力,才租出两间房子,一间租给了电力公司,另一间租给了一家鞋店,其余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全部空置,给黄楚九造成了巨大损失。
不过广大开发商宁愿冒着时局多变的风险,也不走开发即出售的现代路子。个中原因有三:
第一,正是因为时局多变,购房者才纷纷产生了朝不保夕的感觉,花半生积蓄买一处产业,谁知道哪天会让轰炸机掀掉?与其买房,不如租房。像茅盾、鲁迅[注: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等人,当年在上海都是高收入群体,都是一直租房,始终没有在上海买一套房子。收入较低的丁玲[注: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中国共产党员。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沈从文、胡也频等年轻人也是租房。既然市场上的主要需求是租房而非买房,开发商的主营业务自然就成出租而非出售了。
第二,民国税费种类繁杂,税率很
了解新中国历史故事的意义
高,购房者买房,除了向开发商缴房款,以及到财政局缴契税,还得缴过户费、中证费、市政经
费、建设特捐、地保盖戳费……这么多税费加起来,占到购房款的23%。交易税如此繁重,肯定要减少交易,除非万不得已,大伙宁租房,不买房。
第三,开发商只租不卖是中国传统。在旧中国,商人身上大多有着浓厚的地主[注: 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即根据当时中
经典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书推荐
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倾向:地主买了田地,是为了出租给佃户常年收租的;开发商盖了房子,也是为了出租给房客常年收租的。古代中国的地主不喜欢卖地,古代中国的开发商也不喜欢卖房。直到民国时期,中国民间买房卖房,卖方还被叫作“破方”,这个“破”就是破家的意思,卖房等于破家,很受忌讳。民国开发商之所以出租房屋的多、出售房屋的少,归根结底是受这个传统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上海租房-民国开发商靠租房赚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海租房-民国开发商靠租房赚钱;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