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任用太监导致被俘的明英宗为什么像个明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朝-任用太监导致被俘的明英宗为什么像个明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
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堆可气的事串起来的。
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这么多的忠良干才他不信任,偏宠信一个教书先生出身的太监王振,一干阉党把国家祸害得乌烟瘴气。后来瓦剌犯边,忠臣良将的苦劝不听,偏听死太监撺掇,非要御驾亲征,带着几十万人牛气哄哄出了长城,按说既然亲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后悔了,连敌人影都没见着就撤兵,撤兵么撤得快点啊,跑还没跑成,让人家围在土木堡包了饺子,稀里糊涂一场混战,几十万大军全死光,连本人也当了俘虏。丢人到如此,实在可气。
英宗被抓到蒙古高原上去啃生羊肉了,烂账总要有人收拾。皇帝让人绑了,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总不成学宋朝来个衣冠南渡吧!还好有他亲弟弟给他收拾,弟弟朱祁钰继承帝位,改年号为景泰,可气的正统朝总算
结束了。景泰帝信用良臣于谦,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打垮敌人,再运用外交压力,逼得瓦剌把英宗放回来当太上皇,总算不用学宋徽宗那样客死他乡。折腾半天,祖宗江山差点丢了不说,皇位也折腾没了。这样的闹剧,怪不得别人。
虽是傻事败事一箩筐,但傻人总算有傻福,虽说皇位没了,命还是保住了,回来舒舒服服过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错,可他不消停,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几年后趁着弟弟病重搞了场“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不说,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功臣于谦。并把当初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们来了个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权的都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一帮奸险小人。虽然过了没几年,这几个人也被明英宗清算,下狱的下狱(石亨),充军的充军(徐有贞),被杀的被杀(曹吉祥),可明朝的政治气象,还是一片乌烟瘴气。
皇位夺回来了,自然就要改年号。于是,明英宗改年号为天顺。从正统年到天顺年,打败仗,杀忠良,宠小人,乱国家,尽是他办的败事,每每读史到此,不知有多少人气得直哆嗦。
可正统朝的事毕竟年头远了,真正给后世攒下麻烦的,是天顺朝。
“天顺”么,按字面意思,自然有风调雨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顺”朝时代的明朝,运气还真不坏,别的且不说,单说绑过明英宗票的瓦剌,那在土木堡创下击败明朝几十万大军,活捉明朝皇帝伟业的瓦剌首领也先,没死在大对头明朝手里,倒在内战中被一刀砍死。到了天顺朝时期,瓦剌又和邻居鞑靼打个不停,因此,虽然少了良将于谦,但终天顺一朝的边境形势,还算是太平无事。
边境无事,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错,老百姓么,要的不就是个太平日子?可天顺朝的事,却真个不太平。先是拥立英宗复位的三员猛将:大学士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相互之间先干起仗来,拉帮结派,你
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御驾亲征被抓了俘虏,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按说够丢人了,可他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他被接回京城时,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这份凝聚力,哪像个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气度么。
再说到个人私
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办过这么多错事的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被囚禁瓦剌的时候,他身边的太监喜宁反了水,投奔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可朱祁镇绝,骗瓦剌说自己给大明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等着喜宁乐颠
可说到底,他真不是个好皇帝。聪明也好,专情也好,他独独欠缺一样大智慧:治国。
治国就象下棋,黑白交错,恩威并施,要的是统筹把握全局的能耐,是切中要点问题的大谋略。朱祁镇聪明不假,可那都是小聪明,善良也不假,可也都是小恩惠,真正可以让国家富强的大智慧,他是最欠缺的。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昏君贤君,治好了国家是明君。那些个他身上的种种“美德”,放到评价皇帝身上,除了增加点“八卦”外,统统白搭。
整个天顺朝,忠奸相斗,兄弟争位,放在大明三百年历史长河里,都只能算是小事情。真正留给后世麻烦的,却是三件事,三件被封建史官注意不多的事,甚至可以说,明朝灭亡,就亡在这三个问题上。
第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按说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会挠头的问题,汉朝如此,唐朝如此,宋朝如此,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开国之初,人少地多,统治者往往会拿出政策,鼓励生产,土地矛盾并不突出。
可后来就难办了,经济发展了不假,人口增加了,土地资源也就紧张了,
再加上贫富分化了,富了的人想更富,就得四处吞并别人的土地,穷了的人要救穷,只得杀鸡取卵去卖地,如此下去,大地主越来越多,无地的佃农也越来越多。富了的人越富,穷了的人越穷,等贫富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就到了这个王朝玩完的时候。
打个比方,一个封建王朝就好比一座房子,大地主和统治阶层相当于房顶;低收入阶层和无地农民相当于地板;而中等收入阶层,特别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农阶层,则是房子的墙壁。数年下来,顶层越来越厚,地板越来越厚,惟独中间的墙壁越来越薄,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自然是塌了。
中国历代王朝,除了外族入侵的因素外,其实都是这么亡的。
要说封建王朝本身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这也不全对。历朝历代,也总有些明君贤臣拿出各种政策,清丈土地,遏制兼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了的,国家提前完蛋;成功了的,就迎来了“中兴”。这些人,就好比是泥瓦匠,想方设法的把房子的墙壁修结实了,让它不至于垮塌。
明朝的土地兼并,大概是从永乐时期开始的。到了仁宗宣宗两朝,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富人阶层的增多,土地兼并问题也渐渐严重起来。但仁宗和宣宗都算是不错的泥瓦匠,明仁宗开放了许多原先不许老百姓涉足的山泽园林,允许无地的农民去那里垦
荒耕种,对于各地逃难的无地流民,也一改惩罚措施,转为妥善安置。明宣宗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民土地的豪强地主,并爱惜民力,多次减免农民赋税。因此,土地问题在这个时期并不严重,这也算是明朝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尤其爱好收集土地。别的地方不说,单单是他老家蔚州一地,属于他名下的土地就有数万顷。土木堡之战前,明英宗撤军,本来要从蔚州经过,可王振怕大军过后践踏自家土地,苦求英宗改道,使得大军耽误了撤军日期,在土木堡被敌人包围。这下可好,他自家的财产保住了,几十万大军做了冤魂,连自家的主子也当了俘虏。
王振本人不说,单论他的徒子徒孙,还有和他勾结一气的朝廷大臣们,也整日有样学样,四处侵占百姓良田。到正统朝末年,民间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导致发生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起义最终虽被平定,却也敲响了警钟。
还好后来景泰帝即位,严查王振余党,发还土地给农民,问题总算缓和了一下,然而夺门之变
不差,这几个人虽后来都相继败亡,可土地兼并的口子一开,想刹住就没那么容易了。一个王振倒下去,千万个王振站起来。法令松弛,皇上不管,那些个爱财如命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还不是不抢白不抢?
这样一来,明朝两京十三省,豪强地主的良田无数,财产如滚雪球一样膨胀,大量无地农民求生无路,流离失所。单就京城地区,至天顺四年,无地农民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天子眼皮底下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
这让老百姓怎么活?
所以,终天顺一朝,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始终不断,镇压了又反,反了又镇压。天顺元年,陕西王斌起义,烧绝栈道,大闹汉中。天顺四年,贵州李天保起义。天顺五年,四川松潘起义。天顺七年,广西瑶民起义。从南到北,按下葫芦起来瓢,没个消停的时候。
这些起义虽然规模都不大,却是冰山之角。天顺一朝,奸臣得志也好,贤良获胜也好,然而土地兼并终不见消停。朱祁镇是个善良人不假,可善良用用不对地方,对勋贵重臣,放纵娇宠,却意识不到其危害,如此一来,土地问题,越演越烈。
大明帝国这座大厦,已经隐隐出现条条裂缝。
第二个问题:国土防御!
年轻时候的朱祁镇很有雄心壮志,梦想超越太爷爷永乐皇帝,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伟业,所以当初王振一撺掇,便牛气哄哄的亲征了,最后却以全军覆没、本人被俘的结局收场。
可这并不是最严重的。
几十万人的军队虽然没了,但是大明朝实力雄厚,只要有充足时间,恢复不成问题。天顺朝在边防上最大的败笔,就是国土防御的内缩。
国土防御,这貌似是个很复杂的军事概念,其实很简单。你家外面有强盗,得时刻提防着他们来抢你,要么带人出去打他们,要么修院筑墙,布丁设防。朱祁镇的太爷爷永乐狠,成天带兵出去砍人。朱祁镇的爷爷仁宗,还有爸爸宣宗,虽然不爱惹事,但院墙修得很好,强盗打不进来,所以大明的疆土能维持住。
朱祁镇在天顺朝这八年都干了什么呢?
只一件事:拆墙。
所谓拆墙,就是步步退缩。永乐朝时,敌人被明朝追的到
处跑;仁宣朝时,敌人虽然时常在院墙边上晃,却总也进不来了;到了朱祁镇这一辈,打人家是没胆了,院墙也塌了,人家能时常进你的院子来溜达两圈,要是运气不好,还能往窗户里扔几块石头。
怨谁?还是怨他自己。
明朝的北部边防,一直都是天子守边,京城基本接近前线。但是从洪武到永乐,再到仁宣,担负边防任务的是长城以北大大小小的军镇卫所,所谓万里长城,不过是二道防线而已,明朝的边疆防御,因为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缓冲地带,因此还算稳固。
可是土木堡之败后,京城告急,边镇大大小小的边防部队尽撤到京城保卫,京城保住了,可是许多原本作为缓冲地带的防区,却都被蒙古人乘机占为自己的地盘。景泰一朝,主持国家边防的是良将于谦,以积极防御的方针,尚能维持住整条防线并步步推进,力图重新恢复防御,可轮到朱祁镇上台,于谦被杀,明朝的北部边防,就再无明白人了。
从那以后,北方蒙古的瓦剌和鞑靼部落日益南扩,在相互间进行内战的同时,逐步蚕食明朝长城以北的各个军镇卫所,明朝的外围缓冲地带,尽成了人家的牧场。尽管整个天顺朝
,大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发生多少,可战略要地相继丢失,动手不动手的主动权,已经转到人家的手里。
明朝的北部边境,仿佛一个裸露出来的胸膛,就等着人家来打了。
在这个过程里,除了杀于谦外,朱祁镇还做了几件事,直接造成了边境防卫
哭求,郭登当着朱祁镇的面又是悔罪又是问候,却还是咬紧牙关不松口。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不让瓦剌破城么?瓦剌败退走了,可郭登与朱祁镇的这段梁子算结下了。后来朱祁镇复了位,郭登也被贬到了甘肃,按说秋后算账不稀奇,可朱祁镇的诏书写的实在可气。
“大同总兵郭登屡拒朕于城外,欺君之罪不可不究……”
郭登当初不开城门为啥?还不是为了保你家的江山么?保家卫国倒成了罪过,这是什么歪理?
杀了于谦,罢了郭登,天顺朝执掌军权的换成了石亨之流。这以后,军备败坏,吃空额贪军饷,原本刚刚有所振作的明军又腐化下来了。而这一切,日积月累,并不因那些小人的事败而改变。
但朱祁镇还干了另一件错事。与这个错事相比,所谓自坏长城,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天顺五年,鞑靼孛来部多次侵扰明朝西北地区,入寇永昌,甘州,久疏战阵的明朝边兵被打得大溃。还好凉州都督毛忠是个英雄,率部与鞑靼人在凉州血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搏杀,蒙古人终于不支败退。明朝取得了大胜仗,这以后,孛来部多次遣使求和,恳求入
贡。到十月,朱祁镇终于批准了鞑靼的请求,一场边境危机,貌似是化解了。
打了胜仗,敌人求和,按说都算好事吧?
可别急,朱祁镇就能把好事变成坏事。
原来,鞑靼的入贡请求里,藏着一个花招:“请由陕西兰县入关。”
啥意思?原先蒙古部落入贡,都是经大同进京城,大同是明朝的边防重镇,守卫森严,兰县是啥地方?朱祁镇想也没想,入贡就入贡吧,从哪走还不一样?答应了。
这一答应,就坏事了。
兰县这地方,是明朝边境防御的薄弱环节。鞑靼入贡?每次都呼啦啦来成千上百号人,沿途连抢带拿,当地百姓涂炭无数。然后人家再到京城大大方方的和你做买卖,每回下来,收益比从前打劫划算得多呢!
上当了吧。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民也罢,兴兵无数,就是为了夺下它来。到了明朝,这里成了明朝的领土,也是防卫蒙古进攻的要冲。可蒙古人,始终对此不甘心。
于是,蒙古使团穿过河套,经兰县入贡,然后返回河套平原,接着……就不走了。后来,盘踞在这里的蒙古人越来越多,在那里放马,牧羊,日子过得悠哉悠哉,每到中原地区秋收的时候,就成群结队出去抢。原先人家来抢,还要不远万里的折腾,这下可好,中原的大好河山就在眼皮底下,几步路的事。越抢越肥,越肥越抢。
等明朝意识到麻烦的时候,鞑靼人“已经在沙家浜扎根了。”
赶赶不走,防防不住。大明的北部边境,从此长久承受胡骑肆虐之苦,这就是困扰明朝上百年的“套患”问题。究其根源,正是朱祁镇埋下的祸患。
尽管终天顺一朝,蒙古部落因为内战缘故,与明朝大规模军事冲突并未发生,可大明边防,越发的有边无防了……
杀良将,坏长城,缩防御,甚至连胜仗都变出了百年之患,朱祁镇,真是太有才了。
第三个问题:官风。
请注意,这里讲的“官风”,并不完全指腐败问题,腐败不过是表象,腐败的根源,却是明朝整个官场风气的败坏。
说起来,明朝的官场风气开国就很奇怪。朱元璋时代,对百官实行残暴的打压政策,做官的无不提心吊胆,直言犯柬的气节没了(言官除外),大家都小心翼翼说话做事,别犯啥错误就行,能活一天是一天。到了永乐初期,有气节的官员,不是跟随建文帝殉节了,就是被永乐帝株了十族,但永乐帝用人眼光不差,他培养起来的文官,如杨荣,杨士奇等人,都是能臣干才。到了后世仁宣朝,以这些人为核心组成
子,皇帝则是这个淘汰过程的操纵者。要是皇帝操纵不了,那也意味着皇权快要完了。
朱祁镇正统一朝,王振专权,大批有能力的大臣遭到贬罢,得重用的要么是胆小怕事的和事佬,要么就是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像于谦这样敢于硬顶王振的直臣,实在比熊猫还稀罕。王振毁朱元璋的祖训,迫害忠臣,百官无人敢言。直到土木堡之变后,王振身死,皇帝被俘,群臣激愤,当廷打死了王振的亲信马顺,酿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朝堂群殴闹剧。如此可见,正统朝的大臣们,还是有血性的,也有直臣。然而到了天顺朝呢,情况变得更糟了。
英宗复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大清洗,凡是曾经忠诚于景泰帝的大臣,贬的贬,杀的杀,连忠臣于谦也不放过。凡是参加夺门之变帮助自己复位的,一概加以重用。这里面,前者君子多,后者小人多。把持朝政的是些什么人,也就不难想象了。
更严重的是,经过这几场权力更迭,朝堂上下人人自危,所谓忠义所谓气节统统一边去,大臣们也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习惯。这以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相继乱政,培植亲信。曹吉祥的太监儿孙和大臣走狗们,石亨的骄兵悍将们,
还有徐有贞的亲信党羽们,一起把朝廷祸害得乌烟瘴气,上梁不正下梁歪,明朝的官场风气,那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来曹吉祥叛乱,曹吉祥的儿子曹钦率乱兵围攻皇宫,得知消息的恭顺候吴瑾和怀宁候孙樘等人情急之下四处求救。按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株之,可京城的各部大臣呢,打死也不出头,坐看两边打得热闹。做皇帝做到这一步,朱祁镇也真叫失败了。
从英宗复位,到后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人争权,再到天顺五年曹吉祥举兵叛乱,明朝的官场就一个字:斗!尽
了得。于是,腐败,贪污,党争,种种恶行,就象疯狂的病菌一样,在大
的评价。
天顺朝结束,太子朱见深即位,次年改元成化。朱祁镇留下的三个麻烦,从此就要发作了。
以上是关于明朝-任用太监导致被俘的明英宗为什么像个明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明朝-任用太监导致被俘的明英宗为什么像个明君?;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