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议潮-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大唐帝
两大文明世界、对后世产人类文明生无法估量影响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对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具有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大战略价值和意义。而就是这样一块土地,却在大唐帝国中期安、史之乱后沦陷,被唐朝西南宿敌吐蕃王朝所侵占近百年之久。几乎要经历和后来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一样的悲惨命运!但是,就是在唐王朝已经衰败,吐蕃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并开始不断大肆入侵唐朝的情况下。本来已经注定要永远沦落胡尘的河西走廊地区的人民,居然奇迹般地击败鼎盛时期强大的吐蕃,重新回归中原母国,创造了让后世感觉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就是发生大唐中、晚期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甘、凉十一州归唐”大起义。而成功领导这场伟大起义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世赞誉为“西域雄狮”的大唐名将--张议潮!正是他,领导河西人民英勇反抗吐蕃残暴的奴役,最终成功的回归中原母国怀抱,谱写了一曲彪炳千秋的壮丽史诗!那么,“甘、凉十一州归唐”大起义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呢?张议潮究竟如何以单薄之里,得以在故国早已衰败的情况下击败当时东亚地区强悍的吐蕃王朝呢?
要讲述“甘、凉十一州归唐”大起义,首先应介绍一下事件发生地,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
西走廊地区。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境内。实际上甘肃省这个名称就来源于其境内甘、肃这两个州的古代地名。具体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涧”地形。由于地处黄河以西,因此被成为“河西走廊”。该走廊地域狭长,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十公里。境内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与周边满是荒芜的沙漠、戈壁不同,由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该地区水肥草美,农牧业极其发达。
历史上,在西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区基本被游牧民族所控制,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牧场和前沿阵地。公元前120年春,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击河西地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战。是役,汉军以自身损失近十分之三的代价,取得斩杀匈奴32000余人,生俘6500人的辉煌战绩。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惨重的损失极
汉强大的武力震慑,另一面是自己的老大企图杀人嫁祸。内外交困中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在反复权衡后,绝对投降汉朝。公元前120年,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正式上表,归降西汉帝国。这种匈奴两名亲王率领数万部众集体投降中原王朝的重大事件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将信将疑的汉武帝为求稳妥,派霍去病率精锐骑兵前往受降。结果情况果如汉武帝所料,二王中的休屠王在部属的鼓动下忽然临阵反悔,率属下哗变。面对危局,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以后人难以想像的气概,在部署妥当后。只带几名亲兵,只身前往匈奴大营,直面浑邪王力陈厉害关系。霍去病沉着冷静的无畏气势,以及他身后数万汉军铁骑的声威极大的震慑了匈奴部众。同时也稳定了以浑邪王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在汉军的巨大压力下,浑邪王斩杀休屠王及其哗变部众。随后率所辖四万余
众正式归降西汉帝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西汉霍去病“河西受降”事件。这是中国中央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集体受降,极大的鼓舞了当时西汉帝国举国上下的军、民士气。对匈奴造成心理和军力上的巨大的双重打击!
制的河西地区。在这片西北少有的水草肥美之地,西汉陆续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并入中国版图。河西走廊的并入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方面,地处两山之间、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扼控从中原进入广袤的西域地区的战略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夺取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西汉从此正式打开通往西域的陆路门户。不久之后,在先期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西汉中央政府的使节和军队通过河西走廊正式进入西域并驱逐了侵占当地100多年的匈奴势力。从此,西域(注:即今中国新疆)地区正式并入中国版图!并再也没有与中华祖国分离。
在地理位置上,河西走廊北部是历来被游牧民族控制的蒙古高原,南部则是同样被游牧民族控制的青海高原。这两个地方始终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民族反复进退的拉锯战中。因此,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进入西北西域地区唯一可靠的战略通道。成为后世2000多年中,沟通中国中原与西北两大领土地区最核心、最重要的战略咽喉。也成为中央政府维护在西域地区主权和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通道。同时,正是由于河西走廊的开通,才使中国的商队和
使团得以拥有一条可靠的、安全的道路途径西域后向更远的西亚、欧洲地区前进。而西方的商队和使团也得以途经小亚细亚、波斯、中亚、和西域后,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中原地区。从此,一条绵延数千公里,延续2000多年,对后世人类东、西方文明产生无法估量影响的文明之道--
权都牢牢控制着这一战略咽喉。但是,到唐朝中期,局面发生悲剧性逆转。起因就是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安、史之乱。
公元618年,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大唐帝国建国。大唐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其影响之大、之深远,以至于今天海外华人依然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大唐开国后,举国上下从皇帝到一般民众,迅速成为一个极端崇尚武功的国度。从唐太宗起,在帝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周边宿敌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百济陆续被灭亡。帝国疆土在短短几十年内,爆炸似的迅速扩张。到极盛时期,大唐帝国的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注: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注:今里海)东岸,咸海成为帝国的内湖;西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最南端进入
随着不断的开疆拓土,大唐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大,成为一个拥有极为广袤的边疆地区的大国。为了有效保证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并巩固边防,公元72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变以往国防政策,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十镇,任命九大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拥有巨大的权利,在所辖区域内,掌管着军事、经济和民事。成为当之无愧的“海外天子”。李隆基设立节度使的本意是试图在边境地区建立起一套巩固的国防系统,长官可以拥有实际权利,有效的抗击外来侵略。据《新唐书》记载
乐,唐玄宗根本无心顾及国家大事尤其是最重要的国防军事,放松了对边疆地区节度使的警惕。同时,为对付外敌,还对节度使大肆放权,导致节度使的权利近一步增大。在这种局面下,有巨大野心的边境节度使有了可趁之机。其中尤以安禄山野心最大。
安禄山是营州(注:即今辽宁朝阳)人。他的身世很有意思。其父亲是契丹,母亲则是阿史德氏突厥人。他本人则是个不折不扣的“***”。从军前,安禄山在边境地区从事贩马生意。30岁时,安禄山加入大唐帝国军队。因为善于钻营,在大肆贿赂上级后,安禄山的仕途迅速蹿升。40岁时,安禄山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平卢军节度使。管辖东起渤海,北到黑水军(注:即今黑龙江流域。武则天时期设立黑水军,正式将黑龙江流域以及日本海沿岸、库叶岛纳入中国版图)。随后,他用搜刮的钱财贿赂朝廷中的大奸臣、宰相李林甫,同时不断邀宠唐玄宗李隆。为了以边功讨好皇帝喜欢拓展疆土的心理,安禄山不惜屡次出兵进攻北方的奚与契丹部落。由于唐朝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非常强悍。加之安禄山本人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因此他的行动陆续取得成功。这极大的满足了唐玄宗对“边功”的虚
荣心。安禄山的地位也迅速蹿升,最终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东庭君王。手握重兵,而且被授予“擅断之权”。加之由于不断攻击边境部落,造成他在边境少数民族中有很大影响力,这就为他扩充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创造了条件。到造反前,唐帝国50万边军中,最精锐的20万
国朝野震动,以唐玄宗为首的 上层逃往四川。公元776年6月13日,叛军攻陷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安、史之乱到达顶点。不久,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太子李亨联合掌握羽林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马嵬坡发动政变。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玄宗被强迫入蜀“避难”。太子则在军队的支持下于灵州(注:即今宁夏吴忠市)即位,他就是唐肃宗。唐肃宗起用郭子仪、李光弼,陆续击败叛军,收复河北地区。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发生内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在内外交困中,安庆绪部将史思明率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精锐主力8万骑兵投降唐朝政府。唐朝当局并不信任史思明,企图消灭他。但唐朝当局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就是在还没有彻底消灭安氏叛军的前提下就匆忙对史思明下手,加之计划败露。史思明立即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呼应。公元759年,安庆绪联合史思明内外夹击,大败唐60大万军,本已好转的局势迅速恶化。公元761年3月,叛军再度爆发内讧。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唐军转入战略反攻。公元762年10月,在中央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唐朝被迫以割地的屈
辱条件,借得回纥骑兵数千,收复洛阳。公元763年,在唐朝政府军和回纥联军强大攻势下,叛军瓦解,将领陆续投降,首领史朝义在范阳上吊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曾经威震世界100多年的大唐帝国从此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成造边防空虚。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个强悍宿敌乘虚而入,迅速占领安西四镇和陇右并最终攻占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后,这个宿敌继续深入,甚至一度占领国都长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起源于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今天的羌族,而是对古中国西部多个游牧民族的通称。吐蕃的先人古羌人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如宝鬓的小国。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雅隆部落逐步强大,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自称“赞普”(即藏语首领)的意思,统一整个西藏高原。将都城迁至逻些(注:即今西藏拉萨)。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政
权。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从建国起,就多次对大唐帝国发动过攻击。其开国君主松赞干布对唐朝维持了相对温和的态度,还迎娶了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先河。但即便是在松赞干布这一唐、蕃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也曾经在青海湖畔爆发过大规模激战,结果以吐蕃的惨败告终。松赞干布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即有联姻,也不乏大规模战争。属于典型的时好时坏,但总体看来,
的压制在昆仑山以南、云南、四川以西的西藏地区。在这种局面下,吐蕃王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但安史之乱给了吐蕃梦寐以求的机会。叛乱爆发后,为对付叛军。唐王朝将西方原本用来对
轻漂亮的多数被吐蕃军官霸占奸污。剩下的有的成为军
妓,大部分则和儿童一起被贩卖到吐蕃国内各地甚至被贩卖到中亚和印度。那些没有被抢掠的,则有可能随时沦为农奴。农奴比奴隶的地位稍高些,但一样饱受蹂躏。当地吐蕃驻军对唐朝遗民经常没有任何理由的就地毒打甚至杀死。在吐蕃残暴统治下,自西汉起本来十分发达的河西地区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摧残,迅从封建制经济速沦落到极端落后原始的奴隶制。当地唐朝遗民在吐蕃统治者残酷压榨下民不聊生。而此时经过安史之乱的致命打击,唐朝已经无力驱逐入侵者收复河西。因此,从河西被占领第一天起,河西人民自发的不断发起反抗吐蕃占领的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吐蕃统治,但也遭到血腥镇压。但当地的反抗从未中断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改变河西命运的人凳上历史舞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世赞誉为“西域雄狮”的晚唐名将--张议潮!
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
动的几次大规模入侵都被唐朝官军击溃。唐军陆续收复原州、威州和扶州。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张议潮等待已久的实际终于来了!
公元848年,张议潮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联合当地其他豪强,揭竿而起。河西人民反抗吐蕃残暴统治,回归祖国的大起义终于爆发了!战斗打响后,吐蕃当地驻军立即出兵镇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在当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张议潮和麾下将士采取佯装败退,途中设伏截击的战术。战斗中,作为主帅的张议潮披挂盔甲,骑乘战马,恢复大刀始终冲在最前线。在主帅无畏精神和对吐蕃残暴统治巨大愤恨的双重鼓舞下,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拼死杀敌。进攻的吐蕃军大败,被杀、擒数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残余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复!随后,张议潮趁胜进击,一举收复瓜州(注:即今甘肃省安西县)。收复瓜州后,张议潮立即派遣使节前往故国唐朝。
在派出使团的同时,张议潮沙州为根据地,采取“且耕且战”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而河西地区民众对义军则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陆续击退吐蕃对沙州基地的数次反扑。随后,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
公元851年,张议潮率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各地民众闻风纷纷起义。义军势如破竹,连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注:分别是今新疆哈密、吐鲁番;甘肃张掖、酒泉、兰州;青海乐都、化隆、岷县)。
陛下。同时以河西义军领导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递河西走廊地区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图、户籍和贡品。至此,除凉州外,被吐蕃占领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终于回归祖国。几代河西人民魂牵梦绕的归国夙愿终于成真。唐朝接到河西地图等物品和捷报后,通报全国。河西的回归在整个唐朝以及周边国家中造成地震般的轰动效应。因为这是唐朝自安史之乱近百年后,在国力和威望极端衰落的情况下,极为罕见的一次从周边强国手中大规模收复如此庞大的一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失地,大唐国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公元850年11月,唐帝国政府下令以河西义军为主,在沙州建立归义军,负责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张议潮虽然有了官职,但当时唐朝已经国力衰败,内忧外患。中央政府只能向河西地区提供极其有限的经济支持。而张议潮要面对的则是一片残破的河山。吐蕃是最典型的落后的奴隶制政权和经济制度。占领河西后,吐蕃原封不动的将奴隶制搬到河西地区。导致该地区本来
十分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体制遭到灾难性破坏。而且吐蕃对河西地区完全是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掠夺。因此,吐蕃虽被驱逐,但河西地区的经济已经崩溃,对张议潮提出严峻挑战。而且此时的军事形式也不容乐观。河西北方是另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回鹘与唐朝的关系比较特殊。一方面,回鹘曾经直接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对唐朝有“救国之恩”。另一方面,回鹘又经常骚扰、掠夺唐朝北部边境,只是
按唐制恢复了河西地区的县等基层政治区划。在河西少数民族移民聚集地,彻底废除了其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近乎半独立的部落制度,这就牵扯到民族问题,必然会遭到很大阻力。对此,张议潮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对那些极端强硬并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他以军事手段进行了极其坚决而有严厉的打击!而与之相对性,张议潮又坚定的奉行唐朝一贯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争取少数民族上层的支持。同时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甚至制定了极为严明的法规和军纪以约束军队和汉民众。在这些正确政策作用下,河
面的普及和一致,是维护当时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在张议潮的努力下,河西走廊地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迅速恢复元气并且的巨大发展。吐蕃近百年统治留下的各方面积患,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落后余孽被大唐之风尽皆荡涤。首府敦煌成为西域名城。河西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势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视河西后,在奏章中明确称:“观河西之地,旧
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成为当时河西走廊恢复后最真实而又公正、客观的写照!
年,唐归义军全歼近万名吐蕃守军,收复河西最后一块沦陷失地西北重镇凉州!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走廊!张议潮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宿缘!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使,统辖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全部军、政、民事物。而张议潮则继续向西,扩大战果。
公元866年2月,张议潮与麾下回鹘族将和吐蕃族将领仆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组成的主力骑兵数万人西征吐蕃占领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唐军所向披靡,斩首吐蕃军万余人,陆续收复西域西州、北庭、轮台(注:即今中国新疆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前锋深入西域。这是自安史之乱百年后,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公元866年10月,已经深入吐蕃大纵深腹地的唐河西归义军在张议潮、仆固俊等指挥下,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贵德)包围当时吐蕃最高统治者、双手沾满河西甚至是西域各族人民鲜血的吐蕃王朝大相尚恐热。在唐军拼死猛攻下,吐蕃全线崩溃。张议潮麾下少数民族将领拓跋怀光率500精锐骑兵冲入廓州,在乱军中生擒吐蕃主帅尚恐热!拓跋怀光秉承张议潮命令
,将双手沾满西域人民鲜血的屠夫尚恐热先砍掉四肢,而后凌迟,最后斩首。随后,唐军将吐蕃贼酋尚恐热首级飞马传首至京师长安!于是同时,唐军另一将领尚延心击溃吐蕃残军。曾经威震西域甚至一度攻占长安的吐蕃王朝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加之内部分裂以及西方大食的攻击,彻底衰败。至此,按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沦丧近百年之久的陇右地区回归故国。张议潮创造了让后人感觉不可思议的“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的奇迹!
此时的张议潮可谓功成圆满。为向唐朝中央政府表明自己绝无私欲,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态度。公元867年,已经69岁的张议潮亲自来到长安,以“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的气概向朝廷证明自己的忠诚。为表章张议潮建立的不朽功勋。唐朝政府晋封他为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南阳郡开国公。公元872年,张议潮长安病逝,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享年74岁。唐朝廷追封张议潮为太子太保,以国公规格隆重下葬。张议潮病逝的消息传到河西地区,万众悲哀,哭声震天!
张议潮走了。在他的身后,留给大唐王朝的,是一个繁荣、富庶的河西地区和一支强悍的河西归义军。张议潮用他的一生,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
以上是关于张议潮-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张议潮-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