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裴松之-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令、尚书祠部郎、司州主簿、治中从事史、宋国世子洗马。刘宋代晋后,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爵西乡侯。元嘉四年(427年),裴松之以南琅琊太守一职致仕,但又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后又提升为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裴松之辞世,终年八十岁。
主要成就
政治
义熙初年(405年),裴松之调任尚书祠部郎,掌管祭祀之事。东汉末年开始,去世者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且奢靡之风颇盛。东晋承汉魏余弊,社会风气浮华
史学
陈寿著的《三国志》是一部很有分量的断代史,叙事精略,记事翔实,取舍材料十分严慎,但记载史实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与“表”。至南朝宋代,裴松之接到宋文帝的御旨,要他为《三国志》充实史实,也就是“注”。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除了访问遗址,考证三国一些事件发生的经过,听年长者之回忆;另一方面他对所记载的地名、人物、事件一一查书考证。
在《上〈三国志注〉表》里,裴松之把他的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类。前两类注文补充陈寿漏载之事、存录一事的不同说法,在裴注中占绝大多数,所以清人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两类又细分为四项。后两类注文对显然的失误加以驳正、对史事或陈寿书加以评论,一般会冠以“臣
裴松之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松之显然高一筹。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反映了蜀汉以“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进行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陈寿一笔带过,而裴松之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裴松之引何劭《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马钧其人其事,在《方技传》中了无涉及。裴松之以1200多字补充其生平与重大发明创造,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弩、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
所谓备异与惩妄,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各不相
这种评断,在论辨一条中有更多体现。论辨包括评史事与评史书两个方面,评史事者随处可见,是史家主体认识的直接表达。评论史书,则有总结同期史著优劣的史学批评的意义。裴松之对《三国志》一书的评论,既有在上表中的全面评价,又有散见于各注中的肯定或批评,是较为全面的;对同期其他史书,则多取零金碎玉式的评点,概括来看,这些评论大致可分为体例安排、叙事描写两个方面。中国史书体例自《春秋》《史记》后,编年、纪传两体渐趋成熟,尽管仍存在二体优劣的争论,但其体式已较固定。裴松之较关注的是对现有体例,尤其是做为正史的纪传体的规范化问题。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专传、合传较好掌握,而类传如何划分,则颇不一致。裴松之主张取“事类相从(相似的事情合在一起)”的原则,肯定了司马迁首创“事类相从”的合理性,然后批评陈寿将非为一类的人放在一传中,有失体例。如贾诩之俦,实属“算无遗略、经权达变”的奇士,应放在善作筹划的程昱、郭嘉等人的类传中,但却放在了德智两全有王佐之风的二荀(荀彧、荀攸)之列,裴氏以之“失其类(没有区分类传)”,本质的异同,应是区分类传的第一要义。其次,行事相类亦为重要原则。如鱼豢《魏略·勇侠传》不计人物生年而按人物行事将汉末孙宾硕四人编入魏,是依据“其人接魏,事义相
在叙事描写上,强调通顺合理,反对“语之不通”。注意容貌状写,如对荀彧之外貌,以陈寿不称述为遗憾,特引《典略》《平原祢稀传》补充之,既反映了魏晋著文讲究人物容止风藻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了中国史学讲究形象描写的特色,还体现了裴松之对历史文学的审美要求,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可使史著更具魅力,这一点同样具有史学意义。
历史评价
宋武帝刘裕:裴松之廊庙之才。
《宋书》:博览坟籍,立身简素。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①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若裴松之《三国志》。 ②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此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松之在元嘉时承诏为之注,鸠集传记,增广异闻。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裴松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借以传焉。非直有功二氏,亦大有造诸家乎 ! 若其综核精严,缴驳平允,允哉史之忠臣,古之益友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①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钟繇传》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 《蒋济传》 中引《列异传》 一条,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 此类凿空语怪,几十余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于史法有碍,殊为瑕颓。②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清朝学者钱大昭《三国志辨疑》:①世期引据博洽,其才力实能会通诸书,别成畦町。②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
清代史学家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自叙》: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2209/132548.html
以上是关于裴松之-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裴松之-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2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