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唐朝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绍及评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忠-唐朝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绍及评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朝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绍及评价
王忠嗣手握重兵后,“以持重安边为务”,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他不仅自己战绩辉煌,还注重发现栽培人才。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属。
但是,这位天才的伟大帅才,却因为他的优秀和忠诚,与晚年的玄宗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晚年的唐玄宗,极喜边功,从而导致边界战事频仍。这年十月,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边为已任,接到玄宗的诏书后,便上言说:“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然而,当时的玄宗已陷于穷兵
这时将军董延光为了迎合上意,自请带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并诏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对此举存有异议,故相助不力。李光弼因此进言于忠嗣:&ldquo
由于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军强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愤不已,便将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说他“沮挠军计”。
此前,宰相李林甫因为王忠嗣功名日盛,担心他入朝为相,威胁自己的相位,也非常忌恨他,以至“日求其过”。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与李林甫内外勾结,阴谋反叛。一次安禄山假称要抵御外族入寇,筑雄武城,大量地贮藏武器。又请王忠嗣率部下来帮助筑城,打算趁机将他的兵马留下。但王忠嗣却先期到达,没有见到安禄山便返回了。此过这次事件,王忠嗣察觉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此后便多次上言说安 禄山要反叛,更加引起李林甫的忌恨。恰好这时石堡城之事传来,李林甫乘机让济阳别驾魏林上书告发王忠嗣说:“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玄宗闻讯大怒,便将王征入朝中,交付御史台、中书省与门下省共同审问。三司会审后,王忠嗣被判死刑。
当时哥舒翰也被征入朝,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玄宗对他十分赏识。哥舒翰入朝时,有人劝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于是就只身背了一个包裹入朝。当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哥舒翰坚持认为王忠嗣冤枉,并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走入宫后,哥舒翰随后叩头,声泪俱下,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最终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病逝,终年四十五岁。同年哥舒翰奉命率军攻打石堡城,果不出王忠嗣所言,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占领石堡城。
王忠嗣的冤死对大唐王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死后仅6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 衰,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同时导致了西域的丢失。从这次失去西域以后的1000年间,汉族政权再也没有掌控过这片土地。有论者认为,如果王忠嗣不被贬黜,安 史之乱就没有爆发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安史之乱也不过是一场瞬间既逝的闹剧而已,盛唐的局面有可能延长50-100年。信哉,斯言!
《孙子兵法》云:“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所以,进攻不为追求功名,避战不怕受到惩罚,只知道保护民众爱惜士兵,而真正有利于国君,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孙子兵法》所设立的这一标准是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这一军人通则相悖的。而这,也正是孙子超越古今军事家的伟大之处。这样一种人本、人道主义情怀是“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所难以具备的。以这样的标准遍观中外名将,达标者不多,见于史册者恐怕也就王忠嗣一人而已。拥有王忠嗣这样伟大的军人,应当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2009/118475.html
以上是关于王忠-唐朝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绍及评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王忠-唐朝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绍及评价;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3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