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清朝收复台湾第一功臣施琅生平生平介绍及评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施琅-清朝收复台湾第一功臣施琅生平生平介绍及评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朝收复台湾第一功臣施琅生平生平介绍及评价
施琅拿下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郑成功庙拜祭。一是对郑氏父子功绩的高度肯定,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攻打台湾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统一和百姓幸福着想。他的祭文这么说:“自从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公义私恩,如是则已。”
当年,他再次降清,的确是私人原因,郑成功一名下属得罪他,他借故将人给砍了。
当时,清廷对于台湾的态度很含糊,满人毕竟不了解中国的千年来历史,对于台湾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没有任何概念。他们觉得这个地方太遥远,隔着那么一大片海域,太难管理了。但是,施琅心里却非常清楚,若是放弃台湾,就是将那一大片海域拱手让人,且带来的不仅仅是丧失海域治权问题,更多的则是军事上的被动。
当时,施琅有个有利条件,他的大舅哥潘湖叟黄锡衮是分管兵部的
而这时的台湾,也由于郑氏家庭矛盾,已经出现了人心散涣。
都知道,郑经的儿子郑克臧是私生子,这事当年闹的动静很大。本来,郑成功是想废了这个儿子,但当时郑经在厦门一带,他的手下都拥护他。据说,郑成功的英年早逝还和此事有关。此外,郑克臧很得郑经的喜欢,为人聪慧,做事很有章程,在郑经生病后,便是他来管理事务。
只是郑经还有一个儿子郑克塽,是正房所生,所以,他的岳父心中就有了想法。于是,在郑经去世后,就将郑克臧给毒死了,然后,拥立郑克塽。
那这时他多大呢?
11岁。
这个年龄就是被人拿捏在手中的傀儡。
此外,这个岳父做事不仅专断,还很贪,没谁愿意让这样的人领导自己,所以,大家的心就开始散了。
施琅一直密切关注台湾情况,他觉着这是个时机,且这时台湾又在对外用兵,于是,上奏朝廷赶紧将台湾收回。
不过,清廷派出的官员赴台招抚没有成功,所以,施琅便接二连三上奏朝廷,不能让对方有时间壮大自己。
此外,他还说:自古对于负隅抵抗的都是剿灭。并分析了台湾的兵力,人员不过2万,船兵大小不过200号,他们依仗的是大海。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从福建水师和陆师等兵种中挑出精锐人员2万,就足以攻下台湾。他认为,对于台湾,不能一味招抚,还得武力配合,且越快解决越好。
不过,那时的康熙还没有完全掌握大权,鳌拜等人在朝廷有相当的话语权。所以,他们认为:海上打仗太难,哪天来阵大风,没准将船都刮没了。因为,这些满人没见识过海上作战,只会按照自己的幻想去界定。于是,施琅的这些用心良苦都被否决了,还将他的水师官职给抹了,让他待在北京宿卫,这时间就长达13年之久。
但是,施琅不会放弃,他相信自己会有被启用的一天,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关注风潮信候。而这时,“三藩”之乱被平定,鳌拜这些人也被康熙剔除了朝堂。于是,朝廷中有大臣旧事重提,使施琅官复原位,为福建水师提督,这其实,就充分的表明了康熙的态度。
第二年,施琅率部攻克在澎湖的郑氏军队。此后,他一边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
面对这种情况,郑克塽也明白,战与不战,结果都一样,还不如降了。
当施琅读完他的祭文后,郑氏官兵以及当地百姓无一不感动,能将大义和私人恩怨分的如此分明的,古今能有几人呢?若是施琅心中报仇之念占据主位的话,他应是对郑氏后人不会太手软,但是,他很清楚,国家利益永远第一。
康熙得到捷报后大喜,对施琅一顿封赏,在他去世后,还给其修祠纪念,后人也纷纷树碑赞扬他的事迹。因为,老百姓都清楚,若是台湾不平,这块地方就不会太平。于是,就很朴素地表达出了他们对施琅的褒赞,至今,这些碑坊让一代代人都记着他曾经的付出。
其实,评价施琅,更应站在一个历史高度去看他,若是纠结于他和郑氏的那些恩怨,只会让这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变得黯淡。
因为,台湾一直就是中国的,以康熙的伟略作风来看,他迟早都会收复。
此外,在施琅任职台湾期间,清政府对于是否把台湾留在清朝版图上,更是产生了争执。其中的原因是:清朝对于海岛的管理没有经验,认为管理台湾是劳民伤财的事,但施琅却不这么认为。当时,他带着百姓筹措的资金,到京城一个个说服王公贵族,最终,让台湾留在了清朝的版图内。
由此可见,这件事才是施琅一生最大的功绩。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2008/117944.html
以上是关于施琅-清朝收复台湾第一功臣施琅生平生平介绍及评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施琅-清朝收复台湾第一功臣施琅生平生平介绍及评价;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3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