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三公九卿-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
《续齐谐记》中有一个关于弘农杨氏的美好传说:杨宝九岁的时候,一次在华阴山北游玩,看见一只黄雀为老鹰捕击,受伤掉在树下,一动也不能动,被蚂蚁团团围住,杨宝不忍黄雀为蚂蚁蚕食,把黄雀带回家里精心照料,100天后,黄雀羽毛长好,振翅飞走。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位黄衣童子向他拜了两拜,对他说:“我本是西王母的使者,不幸落难,你心地仁厚,拯救于我,实在是感激不尽!”说着,黄衣童子将白环四枚送给杨宝:“从今而后,让你的子孙清白高洁,位至三公,有如此环。”后来,果然杨氏一门四世三公,
身出名门 经学通显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当年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五位汉将争抢项羽尸首,各得一体,并一起封侯。杨震的八世祖杨喜就是五位汉将之一,因功被封为赤泉侯。其高祖杨敞,西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自汉武帝确定儒学在政治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来,通经致仕成为士人的一条共同道路。因而杨震的父亲杨宝折节好学,且专习欧阳《尚书》。《尚书》为五经之一,是记载上古三代典章制度的档案汇编,由孔子删定成书。秦火之后,只有济南伏生口传其中的28篇,后伏生作《尚书》41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欧阳生,欧阳生授儿宽,儿宽又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所以,人称《尚书》乃欧阳之学。杨宝研习《尚书》,是想走通经致仕的道路,无奈时运不济,天下扰攘,哀帝荒淫,朝纲紊乱,继位的平帝形同摆设,外戚王莽专总朝政,杨宝遂隐居不仕,教授乡里。居摄元年(公元6年),年仅两岁的孺子婴继位,权臣王莽摄政。居摄二年,杨宝与龚胜、龚舍、蒋诩因为名显当时,为王莽下诏征举,四人坚守气节,拒命遁逃,一时不知去向。王莽败亡后,东汉建立光武帝推重气节名教,以为立国根本。光武帝刘秀平素对杨宝的节义行为早有耳闻,心中十分崇敬,于建武年间,以公车特征其为官。此时,杨宝年老多病,无法应召,最终病故家中。
杨氏钻研经学,崇尚气节,其门风的熏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杨震的性格和命运。其父杨宝病逝时,杨震尚在幼年,他孝义纯真,与母亲相依为命,寄居湖县,常年租地耕种以维持生计。有一次,一位儒生帮他种植蓝草(蓝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可以提取蓝色染料),杨震将其全部拔掉,此举虽有些迂气,但正是这种迂气使他后来成为一名骨鲠忠臣。
杨震长成少年后,由于家世门第的缘故,得以师从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身为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试选博士的桓郁饱览经书,明达礼仪,学识渊博。在桓郁的悉心指导下,杨震聪明勤奋,博览群经,既博闻强志,又通典精义。过了些年,杨震以自己的经学造诣脱颖而出,声名远播,不少外郡的儒生也为之倾倒,称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学而优则仕。一条光明的仕宦通途已经在杨震面前铺展开来。但他意态闲雅,持身从容,并不急于功名利禄。面对州郡长官的频频辟举,杨震保养声名,始终不应。时光如流水,转眼过了二十多年,他仍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悠然自得,勤奋钻研,众人都为他深感惋惜。直到有一天,杨震正在孜孜不倦地讲学,突然有鹳雀衔着三条鳝鱼飞至讲堂前面。人们拿着鳝鱼对杨震说:“蛇鳝之类,黄底黑纹,乃是卿大夫服饰之象。三,表示三公,先生从此青云直上。可喜可贺!”这种神秘事件有几分可信?无从知晓。但在这次神秘事件这后,年届半百的杨震果然开始出仕州郡。当时东汉安帝的母舅、大将军邓骘辅政,因为杨震的贤名而举荐他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的名讳,“秀”改为“茂”)。当时公府辟举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硕学宿望者,若为公府辟举,出仕道路则更为顺利。杨震被举以后,先后四次出任荆州刺史,又任东莱等郡太守。一次,他去东莱上任经过昌邑,昌邑县县令王密曾被杨震举为荆州茂才,一直对杨震深怀感激之情。到了晚上,王密带了10斤金子前来拜见杨震,素来持身廉洁的杨震一见很不高兴,就问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赶紧低声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见他还不省悟,毫不理解自己的为人,越发生气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王密羞愧难当,夺门而去。这一次,他才深刻认识了恩人杨震的砥砺名节、高标自持的风格。后来,这一故事流传为千古佳话,杨震由此成为居官清廉的楷模。他从不接受私人宴请,子孙常常蔬食步行,与常人无别。一次,杨震的门生劝他置办家产,为子孙谋利,他坚决不肯,说:“若使后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为他们留下这种名声,不是一笔丰厚的资产吗?”
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杨震被征为太仆又迁为太常。光武中兴,依西汉制度,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其时,博士的选举弊端丛生,人情请托之风日盛。杨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5人,拜为博士。5人盛传经术,得到儒生们的一致首肯。杨震弘扬儒学、选拔得人的严谨治学态度得到学界的称誉。
杨震以此向人们展示了忠贞廉明的官员形象和古代大儒的光辉形象。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布满坎坷,等待他的将是在荆棘密布之中痛苦的穿行。
颓局难扶 获罪群小
自和帝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皇帝又多短命,东汉政治进入一个混乱黑暗的时期。
公元107年,13岁的安帝继位,邓太后临朝,邓骘辅政,邓太后有感于和帝时外戚窦氏的覆灭,因此并用外戚和宦官,表扬儒学,尊礼三公,使邓骘举荐杨震等人,以收时望,邓氏势力算是稳固下来。但是,长在深宫之中的安帝并不甘心受人摆布,他虽然缺乏治国锻炼和政治远图,但凭着上下交流受到阻碍的直觉,深深感到必须培植自己的亲信,以抑制外势力。因此,年轻的安帝并用了外戚阎氏(安帝的皇后姓阎)和宦官、近侍。然而,这种表面上稳定的政治格局实际上潜伏着一场变乱。永初四年,邓太后还在的时候,大将军邓骘被罢免就是一例。
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杨震代刘恺为司徒,他正面临着上述局面。按汉代官例,司徒与太尉、司空同为三公。三公在西汉时一度权重位高。到东汉时,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涨。至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三公实权所剩无几,为官之人的德高望重与官职的任薄权轻形成强烈反差。以极为有限的身份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诸如上疏),却要担当起致君尧舜的重任,这就是杨震等人人生悲剧的深刻背景。具体到杨震身上也许还有一点微妙的因素:他是由邓氏举荐上来的人才,安帝也许会恨屋及乌。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去,外戚邓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安帝支持的亲信势力凸显出来。安帝的乳母王圣,因有抚养圣驾之功,恃恩放纵,恣意妄为;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掖,无法无天,一时闹得乌烟瘴气。负有调和阴阳、理顺四时、佐成王道这些神圣职责的三公不能听之任之,司徒杨震上疏直谏:“为臣听说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唐虞之世,俊彦在朝,四凶流放,天下咸服,太平安乐。现在王圣出身微贱,奉养圣躬,虽有大功,但赏赐过分,竟然毫不满足,扰乱天下,有辱圣朝。”然后,杨震驾轻就熟地拈出《尚书》、《诗经》之中的诸多古训,以示告诫,并诚恳地希望陛下:“绝婉娈之私,割不忍之心,留意朝政,慎于授爵,比德圣王,岂不为美?”安帝接到上疏,出示于王圣等人,这伙近侍者看后皆愤愤不已。儒家的政治理想在帝王这一层面显得多么苍白和可笑!深受儒学熏陶的杨震如此一片真心效主,既没有得到安帝的支持,反而为自己树立了可怕的对立面,他的结局也就由此奠定。但他没有懈怠,他依然坚守圣贤书上教导的神圣职责。
王圣的女儿伯荣见皇帝有意庇护,骄矜淫乱之状更甚,她与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臭味相投,刘瑰攀龙附凤,遂娶她为妻,得以袭了刘护的爵位,位至侍中。小人在朝,胡作非为,忍无可忍的杨震再次上书:“高祖与群臣相约:不是功臣不得受封,因而经国大典规定父死子继,兄亡弟及。近有刘瑰袭爵为侯,而刘护的胞弟刘威依然健在,为臣听说天子只封赏有功之人,诸侯只授爵于有德之人,而刘瑰并无功德,只因得配王圣之女,既居侍中,又得封侯,不合经义,不符旧制,百姓不安,众人非议,陛下应该鉴于往事,以资治道。”这一次的上书仍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806/105806.html
以上是关于三公九卿-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公九卿-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51525.html。